JGJ 149-2017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 149-2017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没有资源,无法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9.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343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GJ 149-2017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析比较确定,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对一般股钢筋混凝士结构的有 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采用部分由异形柱框架与部分砌体墙承重组成的混 合结构形式; 2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不宜采用连体和 错层等复杂结构形式; 3楼梯间、电梯开官根据建筑布置及受力的需要,合理地布 置剪力墙、一般股框架柱或肢端设暗柱的异形柱:楼梯间的抗震设计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4异形柱结构的柱、梁、楼梯、剪力墙均应采用现浇结构 抗震设计时,楼板宜采用现浇,也可采用现浇层厚度不小于 60mm的装配整体式叠合楼板:非抗震设计时,楼板宜采用现 尧,也可采用带现浇层的装配整体式叠合楼板。

3.1.5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与隔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充墙与隔墙根据不同要求和条件宜采用轻质材料的非 承重砌体或墙板; 2非承重墙厚度宜与异形柱柱肢厚度协调GB/T 36965-2018 光伏组件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交联度测试方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墙体材料应满 足保温、隔热、节能、隔声、防水和防火等要求; 3填充墙和隔墙的布置、材料和连接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的相关规定。

注:表中B为楼盖宽度(m)

3.2.4异形柱结构的坚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2.5不规则的异形柱结构,其抗震设计应符合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楼层坚向构件的最 大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45: 2侧尚刚度不规则时,刚度小的楼层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 于1.15的增大系数: 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 地震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楼层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 部上一楼层的65%: 4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 地震内力应根据不同条件和情况乘以1.25~1.50的增大系数; 5受力复杂不利部位的柱,宜采用肢端设暗柱的异形柱或 般框架柱。

3.2.6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

柱结构,可采用隔震设计,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3.3.1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建筑场 地类别、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按表3.3.1的规定采用不同的抗 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建筑场地为1类 时,除6度外,应充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 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表3.3.1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

3.3.2当异形柱结构的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

地下一层与首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地下一层及以

采用异形柱,地下一层结构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 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 四级。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 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 C30,且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 于0.25%

4.1.1异形柱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 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相关规定确定。 4.1.2一般居住建筑异形柱结构的安全等级应采用二级,抗震 设防类别按丙类。 4.1.3异形柱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验算。 4.1.4异形柱结构中异形柱正截面、斜截面及梁柱节点承载力 应按本规程第5章的规定进行计算;其他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应符

4.1.4异形柱结构中异形柱正截面、斜截面及梁柱节点 应按本规程第5章的规定进行计算;其他构件的承载力计 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YOSR S

+.·U 开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防连续倒塌设计的相关原则。 4.1.7异形柱结构的构件截面配筋应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按 本规程第5章的规定具体计算,其中材料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采用

4.1.8异形柱结构应进行风荷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相关 规定。

4.2.2异形柱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应按现行国

4.2.4异形柱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 行抗震验算,7度(0.15g)和8度(0.20g,0.30g)时尚应对 与主轴成45方向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 2在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扭转影响:对扭转不 规则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应计入双尚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 转影响

规则异形柱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必要时应补充弹塑性分析或时程分析

4.3结构分析模型与计算参数

4.3.1在竖向荷载、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异形柱结构的 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梁可考虑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梁端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1梁的弯曲、剪切、扭转变形,必要时考虑轴向变形: 2柱的弯曲、剪切、轴向、扭转变形;

4.3.4异形柱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

面内为无限刚性,并应在设计中采取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 别度。当楼板可能产生明显的面内变形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平 面内的变形,或对采用楼板平面内无限刚性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 适当调整

4.3.5异形柱结构的重力二

异形柱结构分析中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在结构分析 中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 方法考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计算中可不考虑杆件的扭曲 变形。

4.3.6异形柱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楼面梁刚度增

3.6异形柱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楼面梁刚度增大系

4.3.8异形柱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按下

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判断和校核,确认具合理 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4.4.1在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异形柱结构按弹性方法计 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ue 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最大弹 性层间位移; []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表4.4.1采用; h 计算楼层层高。

表4.4.1异形柱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

.3罕遇地震作用下,异形柱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 代要求:

式中:公up 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弹塑性层间位移 L,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表4.4.3采用

4.3异形柱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

.1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1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应符合国家标准

5.1.2异形柱双向偏心受压的正

eix=eicosa eiy=eisina e=eo十e N M arctan +n元 M

至截面形心的连线与截面形心轴正向的夹角,逆 时针旋转为正; 角度参数,当M、、M、均为正值时n=O;当M 为负值、M为正或负值时n=1;当M为负值 My为正值时n=2; OciAci 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应力及面积,为压应力时取 正值; Osj、Asi 第个钢筋单元的应力及面积,6为压应力时取 正值; Xo,Yo 截面形心坐标; Xei、Yei 第i混凝土单元的形心坐标; XjYs 第个钢筋单元的形心坐标; ne、n 混凝土及钢筋单元总数。

工,垂直于弯矩作用方向的截面形心

1异形柱双向偏心受压止截面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构件挠曲 二阶效应(P?效应)引起的附加内力,此时可将轴向力对截面 形心的初始偏心距e乘以偏心距增大系数n。。应按下列公式计 算:

(le/r)2 10 Ceilr

节点左、右侧梁端截面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组 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值,一级框架节点 左、右侧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弯矩设计值可取 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乘以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确定。框架顶层 由压比小于0.15的柱:柱端弯矩设计值可取有地震作用组 香矩值。

四级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底

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取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分别乘 1.5、1.3、1.2确定,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 记置。

设计值应取本规程第5.1.5、5.1.6条调整后的弯矩值再 小于1.1的增大系数

5.1.8对于楼板与梁整体浇筑的异形柱框架,通过增力

的弯曲刚度来考虑楼板作用,在进行梁的内力分析和配筋时,不 直将梁端截面上部纵筋全部配置在梁(肋)矩形截面内,而应将 其部分纵筋配置在梁侧有效翼缘宽度范围的楼板内

5.2.1异形柱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5.2异形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V≤—(0.20f.bcheo) YRE

V≤(0.15f.b.hco) YRE

当柱承受压力时: 1)无地震作用组合

1.75 febh+fm +1.

1.75 Ah+0.07N(5.2) febh+f +

弯矩计算值M.的较大值与相应的剪力计算值V。和 柱服截面有效高度h的比值: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取柱上、下端未按本规程第5.1.5条~~第5.1.7条 调整的组合的弯矩计算值M。的较大值与相应的剪 力计算值V和柱肢截面有效高度ho的比值,即入 =M/(Vh);当柱的反弯点在层高范围内时,均 可取入=H/2h;当入<1.0时,取入=1.0;当 入>3时,取入=3:此处,H.为柱净高。 N一无地震作用组合时,为与荷载效应组合的剪力设计 值V.相应的轴向压力或拉力设计值:有地震作用组 合时,为有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压力或拉力设计值 当轴向压力设计值N>0.3A时.取N O.3fA;此处,A为柱的全截面面积。 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6。范围内同一截面箍筋各 肢总截面面积;A=nAl,此处n为b。范围内同 一截面内箍筋的肢数,A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其数值大于360N/mm²时 应取360N/mm。

f()h,且f()h值不应小于0.36.f.b

5.2.3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异形柱斜截面剪力设计值V应按下式 计算,式中M、M之和应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计算,并 取其较大值。M、M的取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1.5、5.1.6条的 规定。

V=nve(M+M)/H.

5.2.4各级抗震等级的角柱,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

按本规程第5.2.3条经调整后的剪力值再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 系数。

5.3.1异形柱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5.3.2节点核心区受剪的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NB/T 35106-2017 水电工程分标概算编制规定5.3.1异形柱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Vi< 0.2 asnSShfbh YRE

式中:V 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bi、h; 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厚度和截面高度,当梁 截面宽度与柱肢截面厚度相同,或梁截面宽度每侧 凸出柱边小于50mm时,对L形、T形和十字形 截面,可取6=6.,h=h。:对Z形截面,可取b 一be,h,=he十he;其中be、h.和h分别为验算 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和高度(图5.3.2): 纤维增强系数,当节点区采用普通混凝土时,取α 1:采用聚内烯纤维混凝士时,取α一1.1:采 用钢纤维混凝土时,取α=1.2;

(d)十字形柱中间层中间节点 (e)Z形柱顶层中间节点 (0乙形柱中间层中面节点

(d)十字形柱中间层中间节点 (e) Z

图5.3.2框架节点和梁柱截面 (图中验算方向柱肢,对2形截面为翼缘,对其他异形截面为腹板

1对于2形截面GB/T 13539.5-2013 低压熔断器 第5部分:低压熔断器应用指南,表中h应以翼缘的截面高度he和h的较大值代替; 2h为表列数值之间值时,按直线内插法确定

式中:N 与组合的节点剪力设计值对应的该节点上柱底部轴 向力设计值,当N为压力N>O.3fA时,取N 一0.3fA;当N为拉力时,取N=0; A 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 筋各肢总截面面积; hto 梁截面有效高度,当节点两侧梁截面有效高度不等 时取平均值; a 梁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

5.3.4正交肢影响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