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pdf

JGJ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没有资源,无法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75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GJ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pdf

2. 2. 4 计算系数

β一小砌块墙体中芯柱的填孔率; β一一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 0. 一钢筋混凝土墙板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表3.0.11上部砌体墙的局部尺寸限值(m)

生:1.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NY/T 2003-2011 菜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加速氧化试验,且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4层 高和表中数据的80%

2出入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

图4.1.5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简

Vx (i)= βx,Vx (i) Vy;(i)= β,Vyj(i) K j=1 K =1 =1 =1

分别为、y方向第i层第i构件考 虑扭转影响的地震剪力(N);

Vxi(i)、Vi(i)分别为、y方向第i层第i榻构件不 考虑扭转影响的地震剪力(N); βxi 、βyj 分别为、y方向考虑扭转影响的修 正系数;当βxi或βvi小于1.0时取 为1.0; Kxi、Kyj 分别为第i榻抗侧力构件、方向的 平动刚度(N/mm); Ko 为扭转刚度(N·mm); esx、esy 分别为水平地震作用中心与楼层刚度 中心、y方向的偏心距(mm); ;、y; 分别为第i榻抗侧力构件到房屋平面

式中: △Nf 一 框架柱的附加轴向压力设计值(N); AV:—框架柱的附加剪力设计值(N);

砌体抗震墙引起框架柱的附加轴向力

5.2托墙染的作用与作用效应

墙梁上的竖向荷载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底部均为框架梁作为托墙梁时,横向框支墙梁取其承 载范围内本层楼盖传递的全部竖向荷载和托墙梁以上墙体传递的 相应承载范围内全部楼(屋)盖荷载与墙体自重之和的60%。 2当底部为有次梁作为托墙梁时,纵梁支承的横向托墙梁 荷载,可按本条第1款的规定采用;与其相邻的横向框支墙梁, 取其承载范围内本层楼盖传递的全部竖向荷载和托墙梁以上墙体 传递的相应承载范围内全部楼(屋)盖荷载与墙体自重之和 的85%。 3纵向框支墙梁取其承载范围内本层楼盖(当为现浇双向 板时)传递的全部竖向荷载、托墙梁以上墙体传递的相应承载范 围内全部楼(屋)盖荷载(当上部各层楼盖为现浇双向板时)与 墙体自重之和的60%,以及支承在纵向托墙梁上的横向托墙梁 专递的集中荷载。内纵托墙梁上的集中荷载取其承载范围内(图 5.2.1)全部竖向荷载的90%;外纵托墙梁上的集中荷载取其承 载范围内(图5.2.1)全部竖向荷载的1.1倍。

纵向框支墙梁上集中荷载承载范围示

1一外纵梁上集中荷载取值范围:2一内纵梁上集中荷载取值范围

5.2.2托墙梁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地震组合内力应采用下列方法

1一般的托墙梁,可按框架梁计算其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2一端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平面内相连、另一端与框架相 连的托墙梁,可按连梁计算其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3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 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 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 参数。

5.3构件截面组合内力的调整

5.3.1一级、二级、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底部框架顶层 及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 要求:

ZM. = nZMb

: Z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N·mm),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 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ZM一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N·mm),当一级框架节点左右 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一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可取1.4,二级可 取1.2,三级可取1.1。 2一级、二级、三级底部框架柱的最上端和最下端,其组 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 3一级、二级、三级框架梁和抗震墙的连梁,其梁端截面 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5.3.2一级、二级、三级底部框架柱的最上端和最下端,其 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 5.3.3一级、二级、三级框架梁和抗震墙的连梁,其梁端截 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式中:V—一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 L.梁的净跨 (mm);

V= nb(M,+M)/in +Vch

Vcb一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 截面剪力设计值(N); M,、M 分别为梁左右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N·mm),一级框架当两端弯矩均为 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零; b一 梁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可取1.3,二级可取1.2, 三级可取1.1。 5.3.4一级、二级、三级框架柱端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 犬猫救

5.3.4一级、二级、三级框架柱端部组合的剪力设计 式调整:

V = n(M+M)/H,

式中:V一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 Hn柱的净高(mm); M、M。一一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 弯矩设计值(Nmm),应符合本规程第5.3.1条、 5.3.2条的规定; ne———柱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可取 1.4,二级可取1.2, 三级可取1.1。 5.3.5一级、二级、三级框架的角柱,经本规程第5.3.1条、 5.3.2条、5.3.4.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 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5.3.6底部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部两层框架第一层顶的节点核心区,一级、二级、三 级时应进行抗震验算; 2底部框架顶层的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 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5.3.6底部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5.3.6底部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

剪跨比应按下式计算:

1(0. 20f.bho) YRE

V\ 1(0.15f.bho) YRE

α = Mc/(Vcho2

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 r≥2a、,且

Mh 梁组合的弯矩设计值(N

f,一一分别为钢筋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A's一分别为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mm²);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应符合本章第5.5.11 条的规定; 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 ho 梁截面的有效高度(mm); 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mm);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α1 受压区混凝土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超过C50时,α1取为1.0; sb——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应按表5.4.2取值;;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75

表5.4.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热轧钢筋的5,值

3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I形及倒L形截面梁(图 3),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h 和 x≥2as, 且 x

5.4.4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矩形、T形和1形截面的框架 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5.4.4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框架梁

(0. 6αe ftbho + fy Asyho Vp\ RE

受压承载力,采用对称配筋(A,一A)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α≥2as,且 α

当 r≥2as,且 r>sho时

中:Mc一柱组合的弯矩设计值(N·mm);尚需根据柱两 端截面按结构弹性分析确定的对同一主轴的组合 弯矩设计值的比值、柱轴压比和柱长细比的情况 确定是否考虑轴向压力在该方向挠曲杆件中产生 的附加弯矩影响; N。一一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 ea 附加偏心距(mm),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最 大尺寸的1/30两者中的较大值; h、ho 柱的截面高度和截面有效高度(mm); as 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mm); 一柱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 YRE一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当柱轴压比小于.0.15时取 0.75,其他情况取0.80。 .6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矩形截面框架柱斜截面抗震受剪承

式中: V一 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 N一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当N。大于 0.3f.bh时,取0.3f.bh; 入一一柱的计算剪跨比,当入小于1.0时,取1.0;当入 .大于3. 0时,取3. 0; YRE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5.4.7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矩形、T形、I字形偏心受压钢筋 混凝土抗震墙(图5.4.7)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算:

图5.4.7抗震墙截面尺寸

N= αi f.br M = α1f.brx(hwo 2

当>S,hwo时(小偏心受压)

0.4ftbwhwo +0.1Nw Aw +0.8fyh

式中:Nw 组合的墙体轴向压力设计值中的较小值(N);当 Nw大于0.2f.bwhw时,取0.2f.bwhw; 墙计算截面处的组合剪力设计值(N); 抗震墙截面面积(mm):

束普通砖抗震墙或小砌块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其抗震受剪承载 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下式计算:

(5.4. 9 YRE YREY

:Vfw 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或小砌块抗震墙及 两端框架柱承担的剪力设计值(N); fvE 约束普通砖或小砌块抗震墙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N/mm²); Awo 约束普通砖或小砌块抗震墙水平截面的计算面积 (mm²),无洞口时取实际截面面积的1.25倍;有 洞口时取净截面面积HG/T 20680-2011 锅炉房设计工艺计算规定,但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 度1/4的墙段截面面积; M 分别为底层框架柱上下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 计值(N·mm),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非抗震设计的有关公式取

5.5.1底部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矩形截面柱的各边边长均不应小于400mm;圆形截面柱 的直径不应小于450mm; 2柱剪跨比宜大于2; 3矩形截面柱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2。 5.5.2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5.2的规定

表5.5.2柱轴压比限值

GB 50016-2014(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设计值乘积之比值;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应包括倾覆力矩对柱产生的 轴力;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 低0.05。

应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 于 200mm; 3·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5.5.3采用;

表5.5.3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