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342-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农田、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表
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计算见公式
NY/T 2763-2015 淮猪6.1.2生态系统变化动态评价
根据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度(S)变化,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程度(见表6) 生态系统动态度计算方法见公式(2):
式中: S一与时段对应的被评估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无量纲)
S一与时段对应的被评估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无量纲):
S;一监测开始时间第类生态系统类型的总面积(km); 4S一由监测开始至监测结束时段内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为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总和 km);
表6生态系统变化动态度(S)评价分级
6.2.1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分类评价
6.2.1.1草地退化与恢复评价
根据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GDCI)统计结果(见表D.4),评价区域草地退化和恢复状况
表7草地退化和恢复状况评价表
1.2基于草地退化状况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
根据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GDCI)变化幅度, 判断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程度(见表8)
表8基于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判断
6.2.1.3基于植被状况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根据植被盖度、NPP、生物量统计结果(见表D.6、表D.7、表D.8)变化率,判断区域生态系统 化程度(见表9)
用宏观生态状况变化指数(MEC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见表13)。 宏观生态状况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4)
宏观生态状况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4): MECCI = 0.65MECCLcci + 0.35MECCLcsI : 式中: MECCI一宏观生态状况指数; MECCLccI一土地覆被转类指数的归一化值; MECCICSI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的归一化值
表13基于宏观生态状况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表13基于宏观生态状况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1.5基于植被组成结构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
根据植物物种丰富度、 要值的统计结果(见表D.11 表D.12、表D.13和表D.14)变化率 见表14)
基于植被组成结构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分类判断
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指数(VCS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见表15) 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5):
6.2.1.6基于环境质量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表16基于环境质量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分类判断
用环境质量变化指数(ENQ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见表17)。 环境质量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6):
ENQCI = 0.4ENQCwo + 0.3ENQCsor + 0.3ENQCA01
式中: ENQCI一环境质量变化指数; ENQCwQI一水质指数的归一化值; ENOCAOL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归一化值
表17基于环境质量变化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6.2.1.7基于多年冻土深度上限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6.2.1.7基于多年冻土深度上限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表18基于多年冻土深度上限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判断
6. 2. 2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综合评价
用生态系统质量受代化指数() 干1~9之间,数值大于5表示生态系统质量转好,数值小于5表示生态系统质量转差。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7)
EQCI=0.25GDCI+0.18VCCI+0.17MECCI+0.15VCSCI+0.15ENQCI+0.1PF 式中:
EQCI一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 GDCI一基于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级归一化值 VCCI一基于植被状况变化指数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级归一化值; MECCI一基于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级归一化值; VCSCI一基于物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级归一化值: ENQCI一基于环境质量指数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级归一化值; PF一基于多年冻土上限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级归一化值
DB63/T 13422015
表19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综合评价
6.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6.3.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类评价
6.3.1.1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和河流枯水季径流量的统计结果(见表D.19、 表D.21)变化率,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程度(见表20)
表20基于水源涵养量、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和河流枯水季径流量的生态系统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判困
根据夏季径流调节系数的统计结果(见表D.22)变化率,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 程度(见表21)。
夏季径流调节系数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
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指数(WR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见表22) 涵养服务功能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8):
WRCI =0.3WRCw +0.3WRCwp +0.3WRCrw+0.1WRC.s
WRCI =0.3WRCw +0.3WRCwp +0.3WRCrw+0.1WRC.s
表25生态系统士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6.3.1.3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根据主壤风蚀模数的统计结果(见表D.27)变化率,判断区域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 26)
表26基于土壤风蚀模数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判断
根据防风固沙量和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的统计结果(见表D.28和表D.29)变化率,判断区 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程度(见表27)
表27基于防风固沙量和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的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判断
用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FS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见表28) 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10)
用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FS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 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10)
FSCI = 0.4FSCs +0.3FSCps +0.3FSCp
表28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6.3.1.4生态系统牧草供给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草地产草量和理论载畜量的统计结果(见表D.30和表D.31)变化率,判断区域生态系统牧草供 能变化程度(见表29)
DB63/T13422015
表29基于草地产草量和理论载畜量的生态系统牧草供给服务功能变化判断
用牧草供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HSCI),评价区域基于牧草供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的生态系 供给服务功能变化(见表30) 牧草供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11):
式中: HSCI一牧草供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 HSCGY一草地产草量的归一化值;
6.3.1.5生态系统水供给服务功能变化评价
河流径流量、湖泊面积、湖泊水量、冰川面积和地下水资源量的统计结果(见表D.32、表D.33、 表D.35和表D.36)变化率,分别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水供给服务功能变化程度(见表31)。
生态系统水供给服务功能变化判断
用水供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WS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水供给服务功能变化(见表32) 水供给服务功能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12):
表34生态系统变化状况综合评价
.2生态系统变化的工程和气候影响贡献率核定
6.4. 2.1基于工程区内外参数对比的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工程区内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植被覆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物种重 要值、植被均匀度等参数统计结果(见表D.41)变化率,分别判断各参数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程度(见 表35)。
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参数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程
态工程影响指数(EPECIP),评价工程区内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见表36)。EPECIp 6之间,数值大于2表示生态工程有正面影响,数值小于2表示生态工程有负面影响,数值等 生态工程无影响。 工程影响指数的计算见公式(15):
态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程度判别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遥感分类体系
表A.1全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体系
表A.1全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体系(续)
表A.2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与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关系
表A.2士地利用/覆被类型与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关系(续)
表A.3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计算采用的土地覆被类型遥感分类体系转化
DB63/T 13422015
表A.3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计算采用的土地覆被类型遥感分类体系转化(续)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数据源
DB63/T 13422015
DB63/T13422015
DB63/T13422015
C.1生态系统动态度计算方法
生态系统动态度计算,见公式(C.1):
FAS 一 ×100%
式中: S一与时段对应的被评估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无量纲); S一监测开始时间第类生态系统类型的总面积(km²),生态系统类型划分见附录A中的表A.2; 4S一由监测开始至监测结束时段内第类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为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总和 (km); 1一时间段(年)。
C.2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计算方法
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计算,见公式(C.2)
GB/T 39013-2020 消费品安全 风险控制指南Z4x(DD) GDCI=二 ×100%
Z4x(DD)) GDCI=二 ×100%
式中: GDCI一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无量纲),大于0表示草地恢复,小于0表示退化; k一草地退化类型;V A一 第k类草地退化类型的转类面积(km²); A一 被评价区总面积(km²); Da一转类前的草地退化级别(无量纲,见表C.1); Db一转类后的草地退化级别(无量纲,见表C.1)
表C.1草地退化类型与级别
C.3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
植被覆盖度计算,见公式(C.3):
DB63/T 13422015
GB/T 20828-2014 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式中: F。一植被覆盖度(%); NDVImin一无植被覆盖像元的NDVI值; NDVImax一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
C.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