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室内分布施工规范室内分布施工规范是针对室内无线通信系统(如移动通信、WiFi等)的建设与安装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和操作标准。其目的是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信号覆盖良好、用户体验优良,同时满足安全性和美观性要求。
简介
1.设计规划在施工前,需根据建筑物结构、使用场景及用户需求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包括天线点位布局、功率分配、馈线路径选择等,确保信号均匀覆盖且无明显盲区或干扰区域。同时,应考虑未来扩容的可能性。
3.施工工艺馈线布放:走线应整齐美观,避免交叉缠绕;固定间距均匀,转弯处保持圆滑过渡。天线安装:位置准确,角度调整到位,保证最佳辐射方向;室外部分做好防水处理。接头制作:连接牢固可靠某公司联合厂房搬迁工程,接触良好,减少插损;必要时涂抹防水胶以增强防护能力。4.测试验收完工后进行全面测试,包括驻波比、场强覆盖、切换成功率等指标是否达标。对于不合格项及时整改直至满足要求。最后形成完整的竣工文档提交给客户存档。
5.安全管理整个施工过程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保护好作业人员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比如高空作业时佩戴安全带,用电设备正确接地等措施必不可少。
总之,遵循科学合理的施工规范可以有效提升室内分布系统的质量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体验。
射频同轴电缆的布放应牢固、美观,不得有交叉、扭曲、裂损等情况。对于需要弯曲布放射频同轴电缆时,其弯曲半径必须满足射频同轴电缆的弯曲指标要求,1∕2馈线的弯曲半径应大于70mm,7∕8馈线的弯曲半径应大于120mm,弯曲角必须保证圆滑均匀,严禁急剧扭曲打折弯曲。
射频同轴电缆所经过的线井应为电气弱电管井,严禁使用强电管井、通风管道或水管管井,确保射频同轴电缆无强电强磁的干扰,避免射频同轴电缆受到腐蚀风化。
射频同轴电缆应尽量布放在弱电线井和线槽内,走线顺直,并按规定用扎带进行牢固固定,严禁与其它线缆绑扎在一起。对于地下室和平层无专用布线线槽的情况,射频同轴电缆可布放于风箱、吊顶上,线缆布放其上应尽量保证走线顺直。
对于不在弱电线井、天花吊顶、风箱顶布放的射频同轴电缆,必须套用PVC走线管,特殊情况套用铁管,对于弯曲走线处应套软管,严禁走明线。走线管布放参照走线管的施工规范要求。
对于电梯井道内线缆布放,要求顺直、整齐,必须用馈线卡固定,馈线卡的间距应小于1m。
射频同轴电缆在布放时严禁强行拉直、扭曲,以免损伤馈线内导体。
射频同轴电缆接头的规格、型号必须与射频同轴电缆相吻合,连接头必须牢固安装,接触良好,并用热缩套做防水密封处理,热缩套热缩要用专门的热缩工具,严禁使用打火、蜡烛热缩。射频同轴电缆在天花板吊顶或井道里通过时,如果已经做好接头需把接头密封好,以免有污物进入接头,影响信号传输质量。馈线接头在未连接到器件上时,严禁将接头塞子拔下。
射频同轴电缆接头的组装必须保证电缆头口面平整,无损伤、变形,各配件完整无损。电缆头与电缆的组合良好,内导体的焊接或插接应牢固可靠,电气性能良好。
射频同轴电缆在施工时严格注意端头的保护,不能进水、受潮;暴露在室外的端头必须用防水胶带进行防水处理;已受潮、进水的端头必须锯掉。
2.光纤尾纤布线规范要求
尾纤布放时不能把光纤折成直角,需拐弯时,应弯成圆弧,圆弧直径不小于80mm;成对的光纤理顺绑扎。
尾纤布放时,应尽量减少转弯,使用扎带时不得用力勒紧,在列、排间布放时,如有尾纤槽应通过尾纤槽走线或使用保护套管。
所有布放光纤都应按照成端位置正确加挂吊牌。
暂时不用的尾纤头部要用护套套起,整齐盘绕,用宽绝缘胶带缠在光缆分线盒上。
3.电源线布线规范要求
电源线的敷设路由及截面应符合设计规定。直流电源线和交流电源线必须分开敷设,严禁绑在同一线束内。
敷设电源线应平直、整齐、不得有急剧弯曲和凹凸不平现象,电源线应为整段线料,严禁中间接头。
芯线间和芯线与地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欧姆。
电源线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穿铁管或PVC管后布放,铁管和PVC管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管口应光滑,管内清洁、干燥,接头紧密,严禁使用螺丝接头,穿入管内的电源线严禁接头。
电源线与设备连接应可靠牢固,电气性能良好。
电源插座的两芯和三芯插孔内部必须事先连接完后才可实际安装。
电源插座必须牢固固定,如需使用电源插板,电源插板需放置于不易触摸到的安全位置。
电源线与同轴电缆平行敷设时,应满足下表隔离要求:
注: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表中同轴电缆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离可以适当减小,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接地线布放规范要求
机房接地母线的布放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机房接地母线宜用紫铜带或铜编织带,每隔1米左右和电缆走道固定一处。
接地母线和设备机壳之间的保护地线宜采用16mm,左右的多股铜芯线(或紫铜带)连接。
当接线端子与线料为不同材料时,其接触面应涂防氧化剂。
电源地线和保护地线与交流中线应分开敷设,不能相碰,更不能合用。交流中线应在电力室单独接地。
接地线应连接至大楼综合接地排,走线槽已经与综合接地排相连的,可连接至走线槽。
主机、分机的跳接馈线、电源线、地线均置于100×40mm的线槽内走线;
信源与干放的位置,馈线、电源线、地线均安装于PVC线槽100线槽(PVC)与40线槽(PVC)内,馈线安装于100线槽内,电源线、地线安装于40线槽内。
线槽内走线均用走线排及2.5×100mm扎带固定,水平/垂直走线必须平直美观,走线固定间距为300mm。
所有线头标签均距线槽10mm贴于馈线、地线、电源线上,标签字体朝上。
2.PVC管施工规范:
经过白墙时要穿PVC管。在墙上固定时使用塑料管卡。所有7/8的馈线要用粗扎带捆扎,没有用PVC管的地方要用黑色扎带,有白色PVC管的地方用白色扎带。
所有工程走线裸露部分必须加套白色PVC管,拐弯处用波纹管连接,拐弯波纹管长度不大于0.3米。尾纤全部加套波纹管。特殊地区或特殊单个工程要求天花内也要套PVC管,则按客户要求执行;
加套PVC管的馈线水平/垂直走线固定间距为3米,未加套PVC管的馈线水平/垂直走线固定间距为2米;以防止馈线因自身重力而引起馈线下堕;
室外馈线进入室内前必须有一个滴水弯,波纹管滴水弯底部必须剪切一个漏水口,以防止雨水沿馈线进入室内,入线口/孔必须用防火泥密封;
室内分布系统如业主要求必须要穿钢管的,钢管的馈线水平/垂直走线固定间距为3米,每三米处打一根吊杆,以镀锌龙箍卡或欧姆卡固定,以防止馈线因自身重力而引起馈线下堕;拐弯处用蛇皮金属软管连接,拐弯波纹管长度不大于0.3米。
馈线埋地布线时,馈线必须埋地0.8米深,且须加套镀锌钢管/PVC管加以保护,并在地面上沿馈线途经路线每隔3米竖立警示柱;
室内分布系统及直放站编码及标签规范
总体原则:所有编号统一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地点编码,主要根据该地点所在位置,同时参考该地点安装的设备进行编码,通过此编码可以定位其所在天津市的地点,例如:某楼楼顶有宏基站,楼内有室内分布系统,则地点编码为该宏基站地点编码;另一类:设备编码,由设备编码和序号两部分组成。最终地点编码+设备编码可以唯一确定现网中的任何一个设备。
电桥/合路器:CBn–mF
负 载:LDn–mF
n表示设备的编号,以每楼层编一次序号;m表示该设备安装的楼层.
每张标签长宽3*3cm
(其它有源设备请根据规
范进行更改HUB名称)
标签为圆型直径2CM用贴天线上
每张标签长宽4*2.3cm
每张标签长宽6*3cm
室内分布系统工程测试规范
1.1 室内分布系统驻波比测试
测试室内分布系统天馈系统的驻波比,包括无源系统的整体驻波比,和水平层面的整体驻波比。
无源系统整体驻波比<1.5,水平层面无源系统驻波比<1.5。
具体测试方法见附录B.1 室内分布系统驻波比测试。
1.2 天线出口功率测试
测试验证室内分布系统在各天线口面的输出功率。
测试值与设计值对比,相差小于2dB。
具体测试方法见附录B.2 天线口输出功率测试。
1.3 1X语音业务DT测试
在室内分布系统楼层进行语音业务DT测试,验证室内分布系统语音业务覆盖质量和覆盖效果是否符合验收要求。
无线覆盖区内的95%以上位置,FER小于1%(以蜂窝基站为信号源);无线覆盖区内的90%以上位置,FER小于1%(以直放站为信号源)。
目标覆盖区域内的98%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忙时话务统计,掉话率<1%;掉话率<2%(以直放站为信号源)。
具体测试方法见附录B.3 1X语音业务DT测试。
注:如果信源是无线直放站,以上指标值由省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制定。需参考《中国电信移动网络建设(二〇〇八年一期)工程验收规范无线网直放站分册(试行稿)》。
1.4 1X语音业务CQT测试
在室内分布系统楼层对语音业务进行CQT测试,验证室内分布系统语音业务的覆盖效果和通话质量是否符合验收要求。
接通率:要求在目标覆盖区域内的98%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掉话率:忙时话务统计db51/t 2938-2022标准下载,掉话率<1%;掉话率<2%(以直放站为信号源)。
话音质量等级MOS值:室内分布系统设计范围内MOS值>4级(含4级)测试点的数量应占95%以上。
话音质量等级(MOS)的主观判断参考:
4级--良好,有轻微噪音
3级--有噪音,但不影响通话,仍可接受
2级--较大噪音,通话困难
具体测试方法见附录B.4 1X语音业务CQT测试。
注:如果信源是无线直放站隧道施工组织设计范例,以上指标值由省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制定。需参考《中国电信移动网络建设(二〇〇八年一期)工程验收规范无线网直放站分册(试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