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山洪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治山洪灾害,我国编制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
该规划以全面调查山洪灾害风险为基础,明确了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和关键任务。规划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强调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群测群防体系的完善以及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工程措施则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建设、堤防加固等,以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
规划还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例如,在山区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城乡结合部强化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规划强调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
通过实施这一规划,我国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灾害损失大幅降低,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持续优化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km
全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在受东部季风影响的山丘区,以西南 高原山地丘陵、秦巴山地以及江南、华南、东南沿海的山地丘陵区分布最为 集中。
4.3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4.3.1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方案
三个一级区主要特征表
4.3.2山洪灾害防治分区特征
本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西接呼伦贝尔草原,南临辽西山地,东和北延伸 至国界,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110.46 万km²,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5%。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56.32万km²,内有
各区划单元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面积统计表
人口约4600万,人口密度约82人/km^,耕地面积约186万ha,国内生产总 值3147亿元。 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40~13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 量为40~80mm。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区是山洪灾害发生和防治的重点地区。 (2)华北地区(12) 本区西邻黄土高原地区,东濒黄海、渤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 相接,南邻华中华东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河 南等省(市)的全部或局部地区,面积66.58万km",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3% 本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有著名的京津唐经济中心。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 27.67万km²,内有人口约5700万,人口密度约205人/km²,耕地面积约269 万ha,国内生产总值3363亿元。 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60~14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 量为40~80mm。燕山、太行山是我国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暴雨中心一般出 现在迎风坡。 (3)黄土高原地区(I3) 本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太行山西坡,北起长城沿线,南至秦岭北 麓,包括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等省(区)的部分地区,面 积32.61万km²,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4%。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25.25万km", 内有人口约2950万,人口密度约117人/km",耕地面积约170万ha,国内生 产总值955亿元。 年降水量由东南部的750mm向西北逐渐递减到约350mm。多年最大24h 点雨量平均值为30~8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35~60mm。地 表切割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4)秦巴山地区(14) 本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包括甘肃省的东南部、陕西省的南部、重庆北 部、四川东部、湖北省的西北部和安徽省的中部偏西地区,面积32.31万km²,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37%。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27.39万km",内有人口约 3050万,耕地面积约204万ha:国内生产总值1147亿元。
地形以中小起伏山地、丘陵为主,间有部分盆地。多年最大24h点雨量 平均值为40~150mm,长历时降雨或暴雨、特大暴雨是引发山洪灾害的主要 因素。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40~95mm。泥石流灾害严重,仅次于 西南地区,是全国滑坡灾害严重发育地区之一。 (5)华中华东地区(15) 本区位于我国中东部,东临东海,西接秦巴山地区和西南地区,北邻华 北地区,南接华南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的 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74.12万km²,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72%。人口稠密, 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46.38万km²,内有人口约 9600万,人口密度约207人/km²,耕地面积约537万ha,国内生产总值5585 亿元。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90~150mm,诱发 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55~85mm。溪河洪水灾害在全国最为严重,主要 分布于江南丘陵区,浅层滑坡灾害普遍、严重。 (6)东南沿海地区(16) 本区北起杭州湾,西以仙霞岭~十万大山为西屏,东南抵海域,包括浙 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沿海部分地区,面积26.4万km²,约占全国陆地 面积的2.75%。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14.63万km²,内有人口约3750万,人 口密度约256人/km²,耕地面积约147万ha,国内生产总值3520亿元。 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山地。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超过1600mm,多 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150~280mm,热带气旋暴雨强烈,雨量大,诱 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80~140mm。 (7)华南地区(17) 本区南临东南沿海地区,北接西南地区和华中华东地区,包括广西中北部 广东中北部和云南南部地区,面积41.92万km,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37% 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39.3万km",内有人口约6900万,人口密度约176人 km²,耕地面积约427万ha,国内生产总值3006亿元。 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高达1500~2000mm,
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达150~28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 30~80mm。山洪灾害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浅层滑坡灾害十分发育。 (8)西南地区(18) 本区南临华南地区,北接秦巴山地区,西邻青藏高原,东接华中华东地 区,包括贵州全省和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面积81.89 万km²,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53%。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78.53万km²,内有 人口约20700万,人口密度约264人/km",耕地面积约749万ha,国内生产 总值7008亿元。 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西部为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起 伏较大。四川盆地暴雨量是内陆最大的地区之一,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 值为30~12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25~80mm。泥石流、滑 坡灾害在全国最为严重。山洪灾害主要分布于川西山地丘陵区、金沙江下游 小江流域、川东黔西低山丘陵东缘、贵州高原湄潭、凤冈、德江、印江、思 南、江口和威宁、赫章、六盘水、纳雍一带青藏铁路某段增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云南高原边缘横断山脉南段东 侧、怒江中下游和澜沧江中游地段。
(1)内蒙古高原地区(1Ⅱ11) 本区东邻东北地区,南接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西邻西北内陆区, 北与蒙古接壤,包括内蒙古东部和宁夏、陕西、河北北部局部地区,总面积 66.6万km²,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4%。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9.08万km², 内有人口约560万,人口密度约62人/km²,耕地面积约95万ha,国内生产 总值514亿元。 地貌结构表现为带状分布的特点,自国境线向南,依次为高原、山地和 平原。降水由东向西递减,年降水量由500mm减至150mm,属半干旱地区 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25~70mm,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诱发山洪灾 害的6h临界雨量为35~45mm。山洪灾害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侧、阴山两侧、 燕山北麓长城沿线。 (2)西北地区(ⅡI2)
本区东接蒙古高原地区,南连昆仑山~祁连山,西以国界为界,包括新 疆、新疆建设兵团的绝大部分,甘肃的河西地区和内蒙的西部,面积168.58 万km,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7.56%。地广人稀,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39.89 万km²,内有人口约680万,人口密度约17人/km²,耕地面积约55万ha,国 内生产总值481亿元。 以十旱荒漠为主要景观特征,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大部分地区年降水 量不足100mm,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10~40mm。昆仑山的北坡 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等地的降水大于盆地,超过400mm。本区山洪有强降雨 融雪、强降雨与融雪叠加三种产生方式。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10 25mm。本区山洪灾害总体发育最少,但局部地区如天山伊犁河谷两岸及上 游地段,山洪灾害集中发育。
(1)藏南地区(IⅢ11)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南部,东连川西高原,北以冈底斯及念青唐古拉山南 麓与藏北高原相接,面积76.41万km",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96%。山洪灾 害防治区面积65.57万km",内有人口约301万,耕地面积约42万ha,国内 生产总值99亿元。 多年最大24h点雨量平均值为20~4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 为15~25mm。山洪灾害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人口相对密集区。 (2)藏北地区(Ⅲ2)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西抵国界,北与塔里木盆地为邻,南部与藏 南地区相连,包括西藏北部、青海大部、甘肃西部和新疆、新疆建设兵团部 分地区,面积181.32万km",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89%。人口稀少,并有大 范围的“无人区”。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32.89万km²,内有人口约58万,人 口密度不足2人/km,耕地面积约1.25万ha,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 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强度不大,多年最大24h 点雨量平均值为10~40mm,诱发山洪灾害的6h临界雨量为10~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