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是规范和指导混凝土异形柱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文件,旨在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异形柱是指截面形状不同于普通矩形柱的柱体,如T形、L形、十字形等,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以满足空间利用和美观需求。
该规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规定:明确了异形柱的适用范围、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强调异形柱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施工安全监理交底 07.9.2,并结合其特殊几何形状进行合理设计。
2.材料要求:对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及性能提出具体要求,确保材料质量满足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需求。
3.设计方法:提供了基于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包括承载能力计算、裂缝控制以及变形验算等内容。特别针对异形柱的复杂受力特点,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构造措施。
4.构造要求:详细规定了异形柱的配筋率、箍筋配置、纵筋锚固长度等构造细节,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5.施工技术:对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养护等施工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6.验收标准:制定了异形柱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确保最终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异形柱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灵活选择,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表4.4.1 异形柱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中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
u, ≤ [0。]h
式中 u 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弹塑性层间位移; [0]一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表4.4.3采用
表4.4.3异形柱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表中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
5.1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作用方向的截面形心轴
作用方向的截面形心轴
=1 + (lo/ra)²C (e:/r.)
5.1.5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异形柱,其节点上、下柱端的截面内
5.1.8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异形柱,止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VRE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应取0.75; 轴压比不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应取0.80; 偏心受拉柱应取085
5.2异形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5.2.1异形柱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V≤0.25f.bchg
2 有地震作用组合 剪跨比大于2的柱:
M 1 (0.2febeho) 7RF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
5.2.2 异形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柱承受压力时 1)无地震作用组合
V.=1.2 M+M H
V。 = 1. 1 M+ M H
5.3.1异形柱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5.3.2节点核心区受剪的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V≤0.24sShfcbh
0.19g5snfchh KE
图5.3.2框架节点和梁柱截面
E: 轴压比N/(fA)指与节点剪力设计值对应的该节点上柱底部轴向压力设计 值N与柱全截面面积A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乘积的比值。
.3.3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
注:1表中b为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图5.3.2); 2 表中的十字形和T形截面是指翼缘为对称的截面。若不对称时,购翼缘的 不对称部分不计算在b数值内; 对下形载面:当验算节向为策级方向明
3对T形截面,当验算方向为翼缘方向时,按L形截面取值。
5.3.5框架梁柱节点(本规程图5.3.2)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
5.3.5框架梁柱节点(本规程图5.3.2)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 计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计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计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无地震作用组合 1)顶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
1)顶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
2)中间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
1)顶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
2)中间层中间节点和端节点
式中一核心区剪力增大系数,对二、三、四级抗震等级 分别取1.2、1.1、1.0; M、M一框架节点左、右两侧梁端弯矩设计值,无地震作
6.1.1异形柱结构的梁、柱、剪力墙和节点构造措施,除应符 合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1.2异形柱、梁、剪力墙和节点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 2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335级钢筋;箍筋 宜采用HRB335、HRB400、HPB235级钢筋。 4确定(L为计算跨 1015 度),且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 400mm。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 不宜小于截面高度的1/4和200mm。 6.1.4异形柱截面的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 500mm。 6.1.5异形柱、梁的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可采用焊接、机 械连接或绑扎搭接。接头位置宜设在构件受力较小处。在层高范 围内柱的每根纵向受力钢筋接头数不应超过一个。 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同一连接区段的连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 应大于50%,连接区段的长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
6.1.6异形柱、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
6.1.7异形柱、梁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和抗震锚固长度 E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 规定确定。
6.2.1号 异形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5。 6.2.2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6.2.2规定的 限值。
表6.2.2异形柱的轴压比限值
5.2.3异形柱的钢筋应满足下列要求(图
1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其直径 不应小于14mm,且不应大于25mm; 2内折角处应设置纵向受力钢筋; 3纵向钢筋间距: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四
级不宜大于250mm;非抗震设计不宜大于300mm。当纵向受力 钢筋的间距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 不应小于12mm,并应设置拉筋,拉筋间距应与箍筋间距相同。
图6.2.3异形柱的配筋方式
6.2.4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柱肢 厚度为200~250mm时,纵向受力钢筋每排不应多于3根;根数 较多时,可分二排设置(本规程图6.2.3d)。 6.2.5异形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6.2.5规定的数值,且按柱全截面面积计算的柱肢各肢端纵向受 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建于V类场地且高于28m的 框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6.2.5中的数 值增加0.1采用。
异形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吸钢筋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计 但调整后的数值不应小于0.8
6.2.6异形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 大于4%;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
6.2.6异形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 大于4%;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
图6.2.7 箍筋型式
的箍筋。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 135°的弯钩。 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 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当柱中全部纵 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不应小于 10d。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
当采用拉筋形成复合箍时,拉筋应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 筋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且不应小于6mm;箍筋间距不应 大于250mm,且不应大于柱肢厚度和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 最小直径);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 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10d (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300mm。 6.2.9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如密区的体和配链率应符会下列要求。
(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300mm。 6.2.9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0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复合箍的体 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35 时,应按C35计算; fw一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00N/mm²时 应取300N/mm²计算; 入、一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6.2.9采用。 2对抗震等级为二、三、四级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 筋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应小于0.8%、0.6%、0.5%。 3当剪跨比入≤2时,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柱,箍筋加密
混合结构食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任务书区的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
表6.2.9异形柱籍筋加密区的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2
6.2.10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 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2.10的规定。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地下结构工程施工方案表6.2.10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 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 2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异形柱,当剪跨比入不大于2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6.2.11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肢距: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 大于200mm,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此外,每隔一根 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均有箍筋或拉筋约束。 证生动签数拍彩食装动工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