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安装设计统一规定

工艺安装设计统一规定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211 KB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4207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工艺安装设计统一规定

工艺安装设计统一规定是指导工业项目中设备、管道、电气及仪表等安装设计的技术规范文件,旨在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它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协调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同时为施工、验收及后期运维提供依据。

该规定涵盖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基础设计要求、管道布置原则、材料选型标准、防腐保温措施、安全防护设计以及环保节能要求等。例如,在管道布置方面,需遵循“短捷、顺畅、整齐”的原则,避免交叉干扰;在设备安装上,应考虑操作空间、维护便利性及荷载分布;对于电气与仪表部分,则注重防爆等级、信号传输稳定性和接地保护等细节。

此外,工艺安装设计统一规定还强调了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理念,以适应现代工业项目的复杂需求,并推动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长期稳定运行。

布置在地面上的换热器应设置就地检修的通道。对于重叠换热器,应在换热 器的前后两端设有足够的检修空间,以利于封头的拆除和管束的抽芯,

塔上人孔和平台的布置必须设有足够的空间以利于塔盘、填料、塔内件及安 全阀的拆装并卸往地下。地面上应考虑吊装检修用空地

机械设备的布置应考虑检修时所需的拆卸空间或吊装空间,对于重型设备还 应考虑吊装设备的进入

1.6.4容器的管口通道

泵的间距应充分考虑操作空间,泵间操作通道不得设置管道及管道附件。泵 的安装高度应考虑过滤器的拆卸空间。泵应尽量靠近工艺设备布置,尽量缩短泵 入口管道长度,以降低入口流体阻力降。 1.6.6空冷器

空冷器不宜布置在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设备的上方。若布 置在其上方,应用非燃烧材料的隔板隔离保护

工厂管路一般架空敷设在管廊上,管廊配管一般不超过三层,贮罐区管子可 敷设在管墩上。通常情况下管廊应提供一定的预留空间,其高度在不同的区域要 满足移动设备所需的净空、叉车通行所需空间、马路上汽车通行所需的空间。 2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

工厂管路一般架空敷设在管廊上,管廊配管一般不超过三层,贮罐区管子可 敷设在管墩上。通常情况下管廊应提供一定的预留空间,其高度在不同的区域要 满足移动设备所需的净空、叉车通行所需空间、马路上汽车通行所需的空间。 2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 2.1总则 2.1.1管道布置设计必须符合工艺流程图(PID)的设计要求,并应做到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并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2.1.2管道布置必须遵守安全及环保的法规,对防火、防爆、安全防护、环保要 求等条件进行检查,以便管道布置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2.1.3管道布置应满足热胀冷缩所需的柔性。 对于动设备的管道,应注意控制管道的固有频率,避免产生共振。 2.1.4管道布置严格按照管道等级表选取管道组成件。 2.1.5管道布置应符合“工厂布置工程规定"的有关要求。 2.2管道布置 2.2.1一般要求 2.2.1.1管道布置的净空高度,道路上方应遵守总图专业规定。操作通道的最小 净空为2100mm。 2.2.1.2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中许用最大支架间距的规定进行管道布置设计。 2.2.1.3管道尽可能架空敷设,如必要时,也可埋地或管沟敷设。 2.2.1.4管道布置应考虑操作、安装及维修方便,不影响起重机的运行。在建筑 物安装孔的区域不应布置管道。 2.2.1.5管道布置设计应考虑便于做支吊架的设计,使管道尽量靠近已有建筑物 或构筑物,但应避免使柔性大的构件受较大的荷载。 2.2.1.6在有条件的地方,管道应集中成排布置。裸管的管底与管托底面取齐, 以便设计支架。 2.2.1.7无绝热层的管道不用管托或支座。大口径薄壁裸管及有绝热层的管道应 采用管托或支座支承。 2.2.1.8在跨越通道或转动设备上方的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上,不应设置法兰 或螺纹连接等可能产生泄漏的连接点, 2.2.1.9管道穿过隔离剧毒或易爆介质的建筑物隔离墙时应加套管,套管内的空 隙应采用非金属柔性材料填充。管道上的焊缝不应在套管内,并距套管端口不小

于100mm。 2.2.1.10埋地管道应考虑车辆荷载的影响,管顶与路面的距离不小于0.6m,并应 在冻土深度以下。 2.2.1.11对于“无袋形”,“带有坡度”及“带液封”等要求的管道,应严格PID的要 求配管。 2.2.1.12从水平的气体主管上引接支管时,以应从主管的顶部接出

2.2.2.1平行管道间净距应满足管子焊接、隔热层及组件安装维修的要求。管道 上突出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例如法兰外缘与相邻管道层外壁间的净距 或法兰与法兰间净距等。 2.2.2.2无法兰不隔热的管道间的距离应满足管道焊接及检验的要求,一般不小 于50mm。 2.2.2.3有侧向位移的管道应适当加大管道间的净距。 2.2.2.4管道突出部或管道隔热层的外壁的最突出的部分,距管架的支柱或框架 的支柱、建筑物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00mm,并考虑拧紧法兰螺栓所需的空间。

(1)高点排气口最小管径为DN15,低点排液口最小管径为DN20(主管为 DN15时,排液口为DN15)。高粘度介质的排气、排液口最小管径为DN25。 (2)气体管的高点排气口可不设阀门,采用螺纹管帽或法兰盖封闭。除管 廊上的管道外,DN小于或等于25的管道可不设高点排气口。 (3)非工艺性高点排气和低点排液口可不在PID上表示。

2.2.4管道的热(冷)补偿

2.2.4.1管道由热胀或冷缩产生的位移、力和力矩,必须经过认真的计算,优先 利用管道布置的自然几何形状来吸收。作用在设备或机泵接口上的力和力矩不得 大于允许值。 2.2.4.2管道自然补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管系的适当位置安装补偿元件, 如""形弯管;当条件限制,必须选用波纹膨胀节或其它型式的补偿器时,应根 据计算结果合理选型,并按标准要求考虑设置固定架和导向架。 2.2.4.3当要求减小力与力矩时,允许采用冷紧措施,但对重要的敏感机器和设 备接管不宜采用冷紧。

件留有足够的安装和操作空间。 2.3.2阀门的位置要求 2.3.2.1立管上阀门的阀杆中心线的安装高度宜在地面或平台以上0.7m至1.6m 的范围,DN40及以下阀门可布置在2m高度以下。位置过高或过低时应设平台 或操纵装置,如链轮或伸长杆等以便于操作。 2.3.2.2极少数不经常操作的阀,且其操作高度离地面不大于2.5m,又不便另设永 久性平台时,应用便携梯或可移动式平台使人能够操作。 2.3.2.3布置在操作平台周围的阀门手轮中心距操作平台边缘不宜大于400mm, 当阀杆和手轮伸入平台上方且高度小于2m时,应使其不影响操作人员的操作和 通行安全。 2.3.2.4阀门相邻布置时,手轮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0mm。 2.3.2.5阀门的阀杆不应向下垂直或倾斜安装。 2.3.2.6安装在管沟内或阀门井内经常操作的阀门,当手轮低于盖板以下300mm 时应加装伸长杆,使其在盖板下100mm以内。 2.4安全阀的布置 2.4.1一般要求 2.4.1.1安全阀的阀杆应垂直安装。 2.4.1.2安全阀应安装在便于调整和维修的地方。必要时应设置平台。 2.4.1.3从设备接管口或流体管道的分支点至安全阀进口的管道的压降不应超过 安全阀整定压力的3%。 2.4.2安全阀入口管道 2.4.2.1安全阀应安装在容器顶部或容器的出口管道上,要求配管尽量短。 2.4.2.2安全阀设置位置应考虑尽量减少压力波动的影响。 2.4.2.3气体安全阀的入口管不应有下凹的袋形管。

中源明珠四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2.3.2阀门的位置要求

2.4.3排入大气的安全阀出口管道

要时接上小管道将凝液排往安全的地方。 2.4.3.3安全阀出口管弯头多,压降过大时应进行核算,以免影响排放量。 2.4.3.4排入大气的安全阀出口管带有弯头时,应使受反力时垂直管不至于因受 力矩过大而被推倒。 2.4.3.5对于安全阀排放压差较大的管道,应设置合理的支架,必要时需设置减 振支架。 2.4.4.排入封闭系统的安全阀出口管道 2.4.4.1安全阀出口管排入封闭系统的总管时,应坡向总管及分液罐,并避免有 袋形的配管。 2.4.4.2对于干气系统,出口管道不一定要有坡度。对于非干气系统,安全阀应 安装在高于排入总管的位置。 2.5调节阀组的配管 2.5.1一般要求 2.5.5.1调节阀宜直立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应布置在地面、楼面、操作平台上或 通道两旁,并尽量靠近与其操作有关的现场检测仪表等便于调试、检查、拆卸的 地方。公称通径DN≥80mm的调节阀,其阀前后管道上应设有永久性支架。 2.5.5.2调节阀组旁路的管径应于PID一致,避免选用过大直径不利于调节。 2.5.2配管要求 2.5.2.1一般水平安装的调节阀其管底距地面或平台的高度最低为450m。执行机 构上方要至少有200mm净空。调节阀膜头与邻近设备或墙壁之间最少净距为 200mm,也不应于本阀组的组成件相碰。调节阀组的切断阀手轮或阀杆(对明杆 式闸阀按全开考虑)与邻近设备或墙壁之间的最小维修用净距为700mm,相邻 “

2.5.1一般要求 2.5.5.1调节阀宜直立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应布置在地面、楼面、操作平台上或 通道两旁,并尽量靠近与其操作有关的现场检测仪表等便于调试、检查、拆卸的 地方。公称通径DN≥80mm的调节阀,其阀前后管道上应设有永久性支架。 2.5.5.2调节阀组旁路的管径应于PID一致,避免选用过大直径不利于调节。

2.5.2.1一般水平安装的调节阀其管底距地面或平台的高度最低为450m。执行机 构上方要至少有200mm净空。调节阀膜头与邻近设备或墙壁之间最少净距为 200mm,也不应于本阀组的组成件相碰。调节阀组的切断阀手轮或阀杆(对明杆 式闸阀按全开考虑)与邻近设备或墙壁之间的最小维修用净距为700mm,相邻 两手轮之间的最小净距为75mm。 2.5.2.2在有热膨胀的管道上,应按阀组连接的管道合理选择固定点。通常,整 个阀组仅设一个固定架,其余为滑动架或导向架。对差压大的阀门及两相流的管 道,应控制管道的固有频率,防止振动。 2.5.2.3在调节阀入口前管道低处应备有排液口及阀门,排液口距地面或楼面不 小于150mm。 2.5.2.4调节阀出、入口处宜选用偏心大小头并且底平安装。 2.5.2.5带指挥阀的自力式压力调节阀安装,阀前应安装过滤器。取压点与调节 阀之间距离不小于10倍管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