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是中国针对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技术标准,于1994年发布实施。该规范旨在确保有线电视系统的建设质量,满足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技术要求,同时为系统的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概述:1.适用范围:该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包括前端设备、干线传输、分配网络及用户终端等部分的设计与施工。2.系统组成:有线电视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信号接收、处理)、干线传输(光纤或同轴电缆)以及用户分配网络(分支器、放大器等)构成。规范对各部分的技术指标和设计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3.技术指标:规范详细规定了有线电视系统的各项技术参数,如载噪比(C/N)、交扰调制比(CTB)、复合三次差拍比(CSO)等,以保证信号质量和用户收视效果。
5.传输网络:规范对干线传输和分配网络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电缆选型、线路布局、衰减控制及抗干扰措施等。特别强调了光纤传输的应用,以适应长距离、高质量信号传输的需求。
6.用户端设计:规范明确了用户分配网络的设计原则,要求合理布置分支器、分配器和放大器,以确保每个用户的信号强度和质量符合标准。
7.施工与验收:规范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安装工艺及测试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详细的验收标准,确保系统建成后能够稳定运行。
意义与影响:《GB5020094》作为我国早期有线电视系统的重要技术规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推动了有线电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和普及应用。尽管随着技术进步,后续出台了更新的标准,但该规范在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初期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
2.10.2设置演播室的系统宜采用50Hz、380墩220V电源,并应从总配电盘 (箱、柜)引入独立的供电回路, 2.10.3演播室灯光与技术设备的供电,应分别设置供电回路,并应采用相应的防干扰 措施。 2.10.4前端机房和演播室的设备供电电压波动超过十5%~一10%范围时,应设电 源稳压装置。 2.10.5干线放大器的供电应采用芯线馈电的方式,电源插入器宜设置在桥接放大器处。 当供给供电器的电力线路与电缆同杆架设时,供电线材应采用绝缘导线,并应架在电缆的上 方,与电缆的距离应大于0.6m。
10.2设置演播室的系统宜采用50Hz、380墩220V电源,并应从总配电盘 (箱、柜)引入独立的供电回路。 2.10.3演播室灯光与技术设备的供电,应分别设置供电回路,并应采用相应的防干扰 措施。 2.10.4前端机房和演播室的设备供电电压波动超过十5%~一10%范围时,应设电 源稳压装置。 2.10.5干线放大器的供电应采用芯线馈电的方式,电源插入器宜设置在桥接放大器处。 当供给供电器的电力线路与电缆同杆架设时,供电线材应采用绝缘导线,并应架在电缆的上 方,与电缆的距离应大于0.6m。 3系统的工程施工 3.1一般规定 3.1.1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并应遵守本章的规定。 3.1.2系统的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3.1.2.1施工单位必须执有系统的工程施工执照。 3.1.2.2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圆盘锯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技术交底,并已会审批准。施工人员应熟悉有关图纸并了解 工程特点、施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等。 3.1.2.3施工所需的设备、器材、辅材、仪器、机械等应能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 的要求。 3.1.2.4新建建筑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与土建施工协调进行; 预埋线管、支撑件,预留孔洞、沟、槽、基础、楼地面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1.2.5施工区域内应能保证施工用电。 3.1.3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 3.1.3.1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 3.1.3.2使用道路及占用道路(包括横跨道路)的情况。 3.1.3.3允许同杆架设的杆路及自立杆杆路的情况。 3.1.3.4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状况和预留管道的情况,以及各管道作出路 由标志情况。 3.1.3.5在施工现场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的情况。 3.1.4施工前应对系统使用的材料、部件和设备进行下列检查: 3.1.4.1按照施工材料表对材料进行清点、分类。 3.1.4.2各种部件、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1.4.3产品外观应无变形、破损和明显脱漆现象。 3.1.4.4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 3.2接收天线 2、1接收无线应按设计要求组装:并应平直、牢固:无线坚杆基座应按设计要求安装
3.2.1接收天线应按设计要求组装,并应平直、牢固。天线竖杆基座应按设计要求安装。 结合收测和观看,确定天线的最优方位后,将天线固定。 3.2.2竖杆拉线地锚必须与建筑物连接牢固,不得将拉线固定在屋面透气管、水管等构 件上。安装时应使各根拉线受力均匀。 3.2.3天线馈电端必须与阻抗匹配器、馈线、天线放大器连接牢固,并应有可靠的防水 措施。 3.3前端机房 3.3.1前端设备与控制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3.3.1.1按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架与控制台定位。 3:3:1,2机架和控制台到位后:均应进行垂直度调整,并从一端按顺序进行。几个机
. 3.1前端设备与控制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3. 3.1.1按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架与控制台定位。 3,3,1,2机架和控制台到位后,均应进行垂直度调整,并从一端按顺序进行。几个机
架并排在一起时,两机架间的缝隙不得大于3mm。机架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 平行;前后偏差不应大于3mm。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 不应大于5mm。 3.3.1.3机架和控制台的安放应竖直平稳。 3.3.1.4机架内机盘、部件和控制台的设备安装应牢固;固定用的螺丝、垫片、弹簧 垫片均应按要求装上不得遗漏。 3.3.2机房室内电缆的布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3.3.2.1当采用地槽时,电缆由机架底部引1入。布放地槽的电缆应将电缆顺着所盘方 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顺序放入槽内,顺直无扭绞,不得绑扎。电缆进出槽口时,拐弯处应 成捆绑扎,并应符合最小曲半径要求。 3.3.2.2当采用架槽时,电缆在槽架内布放可不绑扎,并宜留有出线口。电缆应由出 线口从机架上方引入;引入机架时,应成捆空绑。 3.3.2.3当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也应由机架上方引入。走道上布放的电缆,应在每 个梯铁上进行绑扎。上下走道间的电缆或电缆离开走道进入机架内时,应在距起弯点10m m处开始,每隔100~200mm空绑一次。 3.3.2.4当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应顺直无扭绞,不得使电缆盘结;在引入机架处应 成捆绑扎。 3.3.3电缆的敷设在两端应留有余量,并标示明显永久性标记。 3.3.4各种电缆插头的装设应按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应做到接触良好、牢固、美观。 3.3.5机房内接地母线的路由、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3.3.5.1接地母线表面应完整,并应无明显锤痕以及残余焊剂渣;铜带母线应光滑无 毛刺。绝缘线的绝缘层不得有老化龟裂现象。 3.3.5.2接地母线应铺放在地槽和电缆走道中央,或固定在架槽的外测。母线应平整, 不歪斜、不弯曲。母线与机架或机顶的连接应牢固端正。 3.3.5.3铜带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采用螺丝固定。铜绞线的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绑扎 在梯铁上。 3.3.6电缆从房屋引入引出,在入口处要加装防水罩。电缆向上引时,应在入口处做成 滴水弯,其弯度不得小于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电缆沿墙上下引时,应设支撑物,将电缆固 定(绑扎)在支撑物上;支撑物的间距可根据电缆的数量确定,但不得大于1m。 3.3.7在有光端机(发送机、接收机)的机房中,端机上的光缆应留10m余量。余缆 应盘成圈妥善放置。 3.4干线架设 3.4.1架设架空电缆时,应先将电缆吊线用夹板固定在电缆杆上,再用电缆挂钩把电缆 卡挂在吊线上。挂钩的间距宜为0.5~0.6m。根据气候条件,每一杆挡均应留出余兜。 3.4.2在新杆上布放和收紧吊线时,要防止电杆倾斜和倒杆;在已架有电信、电力线的 杆路上加挂吊线时,要防止吊线上弹。 3.4.3架设墙壁电缆应先在墙上装好墙担,把吊线放在墙担上收紧,用夹板固定,再用 电缆挂钩将电缆卡挂在吊线上。 墙壁电缆沿墙角转弯,应在墙角处设转角墙担。 3.4.4电缆采用直埋方式,必须使用具有铠装的能直埋的电缆,其埋深不得小于0.8 m。紧靠电缆处要用细土覆盖10cm,上压一层砖石保护。在寒冷的地区应理在冻土层以 下。 3.4.5电缆采用穿管敷设时,应先清扫管孔,并在管孔内预设一根铁线,将电缆牵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