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设计标注-2000

综合布线设计标注-200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1 MB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42005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综合布线设计标注-2000

综合布线设计是现代建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图像以及各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提供了一个高效、灵活且可靠的物理通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成为建筑物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信息传递效率和未来扩展能力。

一、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综合布线系统(PDS,PremisesDistributionSystem)是一种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它通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监控设备、门禁系统等各类弱电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传输平台。这种系统不仅支持当前的需求,还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升级和业务扩展的要求。

二、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1.兼容性: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兼容多种应用系统,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无需为每种应用单独铺设线路。2.灵活性:通过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终端设备的位置或功能,而无需重新布线。3.可靠性: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标准化的连接方式,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4.可扩展性:系统设计时预留了足够的冗余,以满足未来新增设备或更高带宽的需求。5.经济性:尽管初期投资较大,但由于减少了重复布线的成本,并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从长期来看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三、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组成综合布线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1.工作区子系统:连接终端设备(如电脑、电话)到信息插座的部分,主要使用双绞线或光纤。2.水平布线子系统:从信息插座延伸至管理间配线架的区域,一般采用超五类、六类或七类双绞线。3.垂直干线子系统:负责楼层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纤,以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4.设备间子系统:集中放置核心交换机、服务器和其他网络设备的空间,是整个布线系统的枢纽。5.管理子系统:用于标识和组织布线路径,便于维护和故障排查。6.建筑群子系统:当布线范围跨越多个建筑物时,此部分负责连接不同楼宇间的网络。

五、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领域综合布线系统广泛应用于办公楼宇、工业园区、学校、医院、机场、商场等各种场所。例如,在智能办公环境中,它可以实现员工桌面设备的快速部署;在医疗领域dbj43 323-2017 建筑施工承插型轮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它为远程诊疗和高清影像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育行业,则为多媒体教室和在线学习创造了条件。

总之,综合布线设计是一项复杂但至关重要的工作,它要求设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具备长远价值的综合布线系统。

4.0.1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配线电缆和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在内,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表4.0.1链路传输的最大衷减限值

注:1 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2 测量衷减时,如包括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在内,应扣除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的衷减。

4.0.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之间的近端串音衷减限值,包括配线电缆和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设备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表4.0.2线对间最小近端串音衷减限值

注:1 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 在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和来衡量。

3 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提高一个数值x。 x=6dB+10lg(n+1)dB

4.0.3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回波损耗限值,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表4.0.3电缆接口处最小回波损耗限值

4.0.4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4.0.4的规定(对于A、B、C级链路,其中ACR值可由本规范表4.0.2和表4.0.1给出的值相减得出)。

表4.0.4 最小ACR限值

4.0.5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本规范3.0.5条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4.0.5 的规定。

表4.0.5 直流环路电阻限值

4.0.6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时延值,应符合表4.0.6的规定。

4.0.7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表4.0.7 光缆波长窗口参数

注:1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um或50/125um;并应符合《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GB/T 12357规定的A1b或A1a光纤;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20°C);最小模式宽带为200MHzkm(20°C); 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20°C);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20°C);

2、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通信用单模光纤系统》GB/T 9771标准的B1.1类光纤; 131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截止波长应小1280nm。 1310nm时色散应≤6PS/km.nm;1550nm时色散应≤ 20PS/km.nm。

3、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回波损耗:多模20dB,单模26dB。

4.0.8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布线链路,在本规范4.0.7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0.8的规定。

表4.0.8 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大衷减限值

注: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本规范4.0.7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衰减。

4.0.9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块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4.0.9的规定

表4.0.9 多模块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

4.0.10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布线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回波损耗限值,应符合表4.0.10的规

表4.0.10最小的光回波损耗限值

4.0.11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应符合100欧标准,在频率大于1MHz时偏差值应为正负15欧。

5.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的插头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应加装适配器;

2 当开通ISDN业务时,应采用网络终端或终端适配器;

3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4 对于不同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

5 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安装在信息插座之外,工作区的适当位置。

6.0.1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6.0.2配线子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的数量及其位置;

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预测情况;

4一次性建设或分期建设的方案。

6.0.3配线子系统应采用4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交换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配线子系统的配线电缆或光缆长度不应超过90m。在能保证链路性能时,水平光缆距离可适当加长。

6.0.4配线电缆可选用普通的综合布线铜芯对绞电缆,在必要时应选用阻燃、低烟、低毒等电缆。

6.0.5信息插应采用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或光缆插座。

6.0.7 1条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信息插座上。

7.0.1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的干线电缆组成。

7.0.3干线子系统应选择干线电缆较短,安全和经济的路由,且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综合布线专用的通道敷设干线电缆,也可与弱电竖井合用。

7.0.4干线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

7.0.5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和交换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将话音电缆连至交换机房,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7.0.6缆线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等竖井中。

7.0.7设备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应符合本规范6.0.6条的规定。

8.0.2设备间内的所有总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8.0.3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8.0.4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通信网连接时,应遵循相应的接口标准,交预留安装相应接入设备的位置。

9.0.1管理应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规模较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宜按图纸资料进行管理,并应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

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工程项目管理策划书2综合布线的每条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安装通道和安装空间均应给定唯一的标志。标志中可包括名称、颜色、编号、字符串或其他组合;

3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硬件均应设置不易脱落和磨损的标识,并应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和图纸资料;

4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编号;

5设备间、交换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9.0.2配线机架应留出适当的空间db3301/t 0281-2019 建(构)筑物沿街立面管理规范,供未来扩充之用。

10.0.1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缆线、建筑群配线设备(CD)和跳线等组成。

10.0.2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的敷设方式,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