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1.30 MB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41968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是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通信、网络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弱电系统的布线进行标准化设计的技术指导文件。其目的是通过统一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标准,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高效性、灵活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满足现代建筑中信息传输的需求。

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布线系统的总体规划,包括布线的拓扑结构、线缆类型选择以及设备间的布局;其次是具体技术要求,如线缆性能指标、连接硬件规格、屏蔽与非屏蔽布线的选择依据等;再次是工程施工规范,涵盖布线安装工艺、测试验收标准以及标识管理等内容;最后是维护管理要求,强调系统文档的完整性和日常维护流程。

遵循此规范可以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并为未来技术升级预留空间。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商业楼宇、工业厂房、住宅小区等多种场景下的综合布线工程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提升信息传输质量,降低故障率,延长系统使用寿命,从而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环境。

3.1.1综合布线系统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泵站缺陷处理施工方案,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等信息的传递。

3.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按下列七个部分进行设计:

1工作区: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

3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6进线间: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3.1.3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应符合以下要求:

注:配线子系统中可以设置集合点(CP点),也可不设置集合点。

2综合布线子系统构成应符合图3.1.3—2要求。

注:1图中的虚线表示BD与BD之间,FD与FD之间可以设置主于缆线。

2建筑物FD可以经过主干缆线直接连至CD,TO也可以经过水平缆线直接连至BD。

注:对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可以和设备中的BD/CD及人口设施安装在同一场地。

3.2.1综合布线铜缆系统的分级与类别划分应符合表3.2.1的要求。

表3.2.1铜缆布线系统的分级与类别

注:3类、5/5e类(超5类)、6类、7类布线系统应能支持向下兼容的应用。

3.2.3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应由最长90m水平缆线、最长10m的跳线和设备缆线及最多4个连接器件组成,永久链路则由90m水平缆线及3个连接器件组成。连接方式如图3.2.3所示。

3.2.4光纤信道构成方式应符合以下要求:

3水平光缆经过电信间直接连至大楼设备间光配线设备构成(图3.2.4—3)。

注:FD安装于电信间,只作为光缆路径的场合。

3.2.5当工作区用户终端设备或某区域网络设备需直接与公用数据网进行互通时,宜将光缆从工作区直接布放至电信入口设施的光配线设备。

3.3.1综合布线系统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应大于2000m。

3.3.2建筑物或建筑群配线设备之间(FD与BD、FD与CD、BD与BD、BD与CD之间)组成的信道出现4个连接器件时,主干缆线的长度不应小于15m。

3.3.3配线子系统各缆线长度应符合图3.3.3的划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线子系统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

2工作区设备缆线、电信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和设备缆线之和不应大于10m,当大于10m时,水平缆线长度(90m)应适当减少。

3楼层配线设备(FD)跳线、设备缆线及工作区设备缆线各自的长度不应大于5m。

3.4.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产品类别及链路、信道等级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业务终端类型、业务的需求及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应符合表3.4.2要求。

表3.4.2布线系统等级与类别的选用

注:其他应用指数字监控摄像头、楼宇自控现场控制器(DDC)、门禁系统等采用网络端口传送数字信息时的应用。

3.4.3综合布线系统光纤信道应采用标称波长为850nm和1300nm的多模光纤及标称波长为1310nm和1550nm的单模光纤。

3.4.4单模和多模光缆的选用应符合网络的构成方式、业务的互通互连方式及光纤在网络中的应用传输距离。楼内宜采用多模光缆,建筑物之间宜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缆,需直接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相连时宜采用单模光缆。

3.4.6工作区信息点为电端口时,应采用8位模块通用插座(RJ45),光端口宜采用SFF小型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

3.4.7 FD、BD、CD配线设备应采用8位模块通用插座或卡接式配线模块(多对、25对及回线型卡接模块)和光纤连接器件及光纤适配器(单工或双工的ST、SC或SFF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

3.4.8 CP集合点安装的连接器件应选用卡接式配线模块或8位模块通用插座或各类光纤连接器件和适配器。

3.5.1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进行防护。

3.5.2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的要求(电磁干扰和防信息泄漏)时,或网络安全保密的需要,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

3.5.3采用非屏蔽布线系统无法满足安装现场条件对缆线的间距要求时,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

3.5.4屏蔽布线系统采用的电缆、连接器件、跳线、设备电缆都应是屏蔽的,并应保持屏蔽层的连续性。

3.6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3.6.1对于办公楼、综合楼等商用建筑物或公共区域大开间的场地,由于其使用对象数量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宜按开放办公室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每一个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宜能支持12个工作区所需的8位模块通用插座;各段缆线长度可按表3.6.1选用,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C=w+D——工作区电缆、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的长度之和;

D——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的总长度;

W——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且W≤22m;

H——水平电缆的长度。

表3.6.1各段缆线长度限值

2采用集合点时,集合点配线设备与FD之间水平线缆的长度应大于15m。集合点配线设备容量宜以满足12个工作区信息点需求设置。同一个水平电缆路由不允许超过一个集合点(CP);

从集合点引出的CP线缆应终接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户信息插座上。

3.6.2多用户信息插座和集合点的配线设备应安装于墙体或柱子等建筑物固定的位置。

3.7.1工业级布线系统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视频、控制等信息的传递,并能应用于高温、潮湿、电磁干扰、撞击、振动、腐蚀气体、灰尘等恶劣环境中。

3.7.2工业布线应用于工业环境中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办公区、控制室和生产区之间的交界场所、生产区的信息点,工业级连接器件也可应用于室外环境中。

3.7.3在工业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应设置现场配线设备。

3.7.4工业级布线系统宜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

3.7.5工业级配线设备应根据环境条件确定IP的防护等级。

4.1.1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的插头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之间应加装适配器。

2在连接使用信号的数模转换,光、电转换,数据传输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采用适配器。

3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

4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安装在工作区的适当位置,并应考虑现场的电源与接地。

4.1.2每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应按不同的应用功能确定。

4.2.1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终端设备的设置要求,用户性质、网络构成及实际需要确定建筑物各层需要安装信息插座模块的数量及其位置,配线应留有扩展余地。

4.2.2配线子系统缆线应采用非屏蔽或屏蔽4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室内多模或单模光缆。

2计算机网络设备连接方式。

4.2.4每一个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电、光)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

4.2.5底盒数量应以插座盒面板设置的开口数确定,每一个底盒支持安装的信息点数量不宜大于2个。

4.2.6光纤信息插座模块安装的底盒大小应充分考虑到水平光缆(2芯或4芯)终接处的光缆盘留空间和满足光缆对弯曲半径的要求。

4.2.7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应支持不同的终端设备接入,每一个8位模块通用插座应连接t根4对对绞电缆;对每一个双工或

t/csf 009-2019 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2个单工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连接1根2芯光缆。

4.2.8从电信间至每一个工作区水平光缆宜按2芯光缆配置。

光纤至工作区域满足用户群或大客户使用时,光纤芯数至少应有2芯备份,按4芯水平光缆配置。

4.3.1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总芯数,应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并留有适当的备份容量。主干缆线宜设置电缆与光缆,并互相作为备份路由。

4.3.2干线子系统主干缆线应选择较短的安全的路由。主干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终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终接。

4.3.5主干电缆和光缆所需的容量要求及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2对于数据业务应以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群(按4个HUB或SW组成1群);或以每个HUB或SW设备设置1个主干端口配置。每1群网络设备或每4个网络设备宜考虑1个备份端口。主干端口为电端ICl时,应按4对线容量,为光端口时则按2芯光纤容量配置。

3当工作区至电信间的水平光缆延伸至设备间的光配线设备(BD/CD)时某小区工程项目冬季施工方案,主干光缆的容量应包括所延伸的水平光缆光纤的容量在内。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