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地基处理规范建筑地基处理规范是建筑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旨在确保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地基作为建筑结构的基础部分,其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科学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地基处理规范主要涉及地基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首先,在工程前期,需要对地基土层进行详细勘察,包括地质条件、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分析,以确定地基的承载能力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勘察结果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案,如换填法、夯实法、桩基础、注浆法或复合地基等。这些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工程性质、地质条件、经济成本以及环境影响。
规范还对地基处理的设计计算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承载力验算、沉降控制、抗滑稳定性分析等,以确保地基能够满足上部结构的需求。在施工阶段,规范强调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操作,并定期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最后,在工程竣工后,还需依据规范进行验收,确保地基处理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建筑地基处理规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效提升了地基处理的可靠性和效率,保障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5.2.8当排水竖井采用挤土方式施工时,应考虑涂抹对土体固结的影响。当竖井的 纵向通水量与天然土层水平向渗透系数的比值较小,且长度又较长时,尚应考虑并阻 影响。瞬时加载条件下,考虑涂抹和并阻影响时,竖并地基径向排水平均固结度可按下 式计算:
今 11ns ks π²L²kh F,=
式中U,一固结时间,时竖井地基径向排水平均固结度; kn一—天然上层水平向渗透系数(cm/s); k一一涂抹区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可取k=(1/5~1/3)k,(cm/s); s一一涂抹区直径d与竖井直径dw的比值,可取s=2.0~3.0,对中等灵 敏粘性土取低值,对高灵敏粘性土取高值; L一一竖开深度(cm); qw一一并纵向通水量,为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时间的排水量(cm/s); 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荷条件下,考虑涂抹和并阻影响时竖井穿透受压土层地基 ?O 8cπ²C Fd²4H²° 5.2.9对排水竖并未穿透受压土层之地基,应分别计算竖并范围土层的平均固 结度和竖并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通过预压使该两部分固结度和所完成 的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 5.2.10预压荷载大小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对于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 采用超载预压法处理,超载量大小应根据预压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变形量通过计算确 定,并宜使预压荷载下受压土层各点的有效竖向应力大于建筑物荷载引起的相应点 的附加应力。 预压荷载顶面的范围应等于或大于建筑物基础外缘所包围的范围。 加载速率应根据地基土的强度确定。当天然地基土的强度满足预压荷载下地基 的稳定性要求时,可一次性加载,否则应分级逐渐加载,待前期预压荷载下地基土 的强度增长满足下一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加载。 5.2.11计算预压荷载下饱和粘性土地基中某点的抗剪强度时,应考虑土体原 未的固结状态,对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地基,某点某一时间的抗剪强度可按下式计 管:
=Tfo+△o·U,tan
式中t#一一t时刻,该点土的抗剪强度(kPa); △o:一一预压荷载引起的该点的附加竖向应力(kPa); U一一该点土的固结度; Pe一一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 5.2.12预压荷载下地基的最终竖向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5.2.15真空预压法处理地基必须设置排水竖井。设计内容包括
5.3.1塑料排水带的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塑料排水带在现场应妥加保 护,防止阳光照射、破损或污染,破损或污染的塑料排水带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5.3.2砂并的灌砂量,应按并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密度计算,其实 际灌砂量不得小于计算值的95%。 灌入砂袋中的砂宜用于砂,并应灌制密实。 5.3.3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并施工时,宜配置能检测其深度的设备。 5.3.4塑料排水带施工所用套管应保证插入地基中的带子不扭曲。塑料排水带 需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带平搭接的连接方法,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袋装砂井 施工所用套管内径宜略大于砂井直径。 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并施工时,平面并距偏差不应大于井径,垂直度偏差不应
5.4.1施工过程质量检验和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塑料排水带必须在现场随机抽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性能指标的测试,其性能指 标包括纵向通水量、复合体抗拉强度、滤膜抗拉强度、滤膜渗透系数和等效孔径等。 2对不同未源的砂并和砂垫层砂料,必须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和渗透性试验。 3对于以抗滑稳定控制的重要工程,应在预压区内选择代表性地点预留孔位 . 在加载不同阶段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取土进行室内土工试验。 4对预压工程,应进行地基竖向变形,侧向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 5真空预压工程除应进行地基变形、孔隙水压力的监测外,尚应进行膜下真空
度和地下水位的量测。 5.4.2预压法工验收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竖并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竖向变 形和平均固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应对预压的地基土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必要时,尚应 进行现场载荷试验,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
6.1.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 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 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6.1.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运用性和处理效果。 6.1.3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 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 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表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6.2.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 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kN·m时 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 时为20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6.2.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 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 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6.2.4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问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扎隙水压 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 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2.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 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问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 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问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 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2.6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 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6.2.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 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 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6.2.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 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有关规定确定。 6.2.9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 定
.1 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db43/t 1977-2021标准下载,锤底面积 勺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
力宜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 300mm。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 6.3.2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 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 时机架倾覆。 6.3.3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 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 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6.3.4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 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6.3.5当强穷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 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同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6.3.6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 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 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6.3.7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 工垫层;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