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3.54 K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0860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是为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稳定而制定的系统化计划。该方案旨在通过事前准备、事中响应和事后恢复,确保组织或单位在面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高效地采取行动。

一、目的与意义

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的核心目标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对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影响。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规范操作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同时增强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和恢复能力。

二、主要内容

1.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源,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型及后果,确定重点防护区域。2.应急预案:根据风险特点制定详细措施,包括报警程序、疏散路线、救援方法等。3.资源准备: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如灭火器、急救箱)、物资(如食品、水)以及通信工具。4.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和模拟演练,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5.响应机制:建立分级响应制度,明确不同级别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6.后续恢复: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分离式隧道爆破专项施工方案,包括设施修复、心理疏导和总结改进。

三、实施要点

确保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统一指挥体系。注重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预警和响应效率。

总之,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不仅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工具,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改进,可以有效提升整体应急管理水平。

1、外伤止血:由于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坍塌等事故可引起出血、失血量在达600ml左右可出现明显症状,失血量1500ml以上可以危及生命,因此识别出血的类型和正确止血是在院前急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a、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像喷泉一样射出,危险性大,必须立即止血处理;

b、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不停流出;

c、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创面渗出,危险性较小。

a、外出血:由皮肤损伤处向外出血;

b、内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和体腔内,不易被发现,容易误诊,要特别警惕。

失血表现:失血量达到800ml以上时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发凉,呼吸急迫,心慌气短,出血量继续增加,可以出现脉搏细而弱以至摸不到,血压急剧下降,以至测不到,导致出血性休克。

止血方法:一般小动脉和静脉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较大的动脉出血用止水带止血。在紧急情况下,须用压迫法止血,然后再根据出血情况改用其他止血方法。

a、指压止血方法:较大的动脉出血,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的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压住,中断血液,止血后即需要更换其他方法;

b、加压包扎止血法:运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消毒纱布垫在创面,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等包扎,如伤外有骨折时,须加夹板固定。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方法;

各种伤口清床处理后,或无条件清创为避免加重污染,需包扎伤口。

a、包扎的目的:压迫止血,减少污染,保护伤口,减轻疼痛,固定敷料和夹板;

b、包扎材料: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可用毛巾、手绢、被单、布块、衣服,但伤口处必须敷料才能包扎,不能将包扎用品直接包在伤口处。

目的:为了使断骨不再加重,避免加重断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减轻伤员的痛苦并便于搬运。

a、闭合性骨折:断骨没有暴露

b、开放性骨折:断骨暴露在外

a、疼痛:受伤后有明显的压痛点,移动时有剧疼;

b、肿胀:出血和骨折端的错位,中叠部分会使外表呈现肿胀现象;

c、畸形:骨折时肢体出现萎缩、弯曲中转向畸形;

d、机能障碍:原有的运动能力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a、注意伤员全身情况,当心跳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b、有出血时要先止血;

c、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做清洁消毒处理;

d、用消毒纱布将伤口包好,已暴露在外边的骨头严禁送回组织内;

e、使用止痛药,以免引起休克;

骨折固定注意事项

a、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和消毒包扎伤口,然后固定骨折,如有休克,同时进行抢救,给予扩、升压药、吸氧气治疗;

b、对于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一般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员;

c、固定力求稳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两端和上、下两个关节;

d、夹板或其他固定材料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要垫以棉花、碎布或毛巾等,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尤其是夹板两端和有空隙的地方可适当加厚,以免引起皮肤的损伤,而且要牢固;

e、绷带松紧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

f、在四肢固定时要露出手指或脚趾,以便随时观察其有无苍白、青紫、发冷和麻木等现象,发现有上述现象是说明固定过紧应立即松开重新固定;

g、四肢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再捆绑骨折断处的下端,如捆绑顺序颠倒,则导致断端再度错位,增加伤员痛苦;

h、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呈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

i、头部骨折:一般无须特殊固定,保持头部安定,头稍垫高,头部两侧放纱带或枕头固定,转运途中避免头部来回晃动;

j、脊柱骨折:病情多较严重,严禁乱加搬动,应轻巧平稳的在保护脊柱安定的状况下,移至硬板担架上,用三角巾固定,及早转运,切勿扶持伤员走动或躺在软担架上,这样会使脊柱骨折,加重对神经的损伤,引起终身截瘫。

a、上肢骨折时多能自己行走,下肢骨折须用担架;

注意:高空坠落的患者,无论情况如何,都要按脊柱骨折的方法处理,以备无患。

(11)现场心肺复苏

心肺骤停是各种原因所循环和呼吸突然停止的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紧迫的急诊,心肺复苏是对这一急诊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

1、如何判断心跳骤停

a、颈动脉搏消失;

b、意识丧失、呼之不应;

c、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紫绀,抽搐;

d、心音消灭;

e、心电图示心室停顿。

在现场以a、b项作为指标,可行心肺复苏术。

2、现场心肺复苏

Ⅱ、病人的体位:病人要仰卧在硬地板或硬床板上,如病人是俯卧位,转动病人时一定要求使病人全身各个部分成一个整体,头肩躯干同时转动;

Ⅲ、心肺复苏法:

a、打开气道:将病人颈部上抬使头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

c、心外挤压,建立人工循环:

2)胸外挤压:

Ⅳ、按压注意事项

a、按压必须平稳,有规律进行,不能间断;

b、手掌不能离开胸膛,不能猛压猛松,以免改变按压位置,或引起肋骨骨折;

c、双肩应在胸前正上方,手臂要与胸垂直,按压时身体不要前后摇摆;

d、胸部按压部位必须正确,否则不仅按压无效,反有危险。

(12)电击伤(包括雷击伤)处理

1、诊断要点:

a、看电源种类、电压、触电时刻及当时情况;

b、表现为电击性休克、抽搐、昏迷、青紫、四肢厥冷、心律不齐,重者呼吸心跳停止;

c、局部组织电烧伤,高压电时可见烧伤处焦或碳化,伴有组织坏死;

d、并发症:伴有其他损伤,如外伤、骨折、脊椎受损者可见肢体瘫痪等。

2、抢救措施:

a、立即切断电源,用绝缘不导电的物体使患者脱离电源;

b、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术;

c、对局部电烧伤进行临时消毒包扎处理;

d、呼急救中心转医院抢救。

1、诊断要点:

轻度中暑:应长时间的日光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出现大汗、头晕、无力、口渴、眼花、心慌、四肢麻木、体温偏高、血压下降等症状;

a、高热型:烦躁不安,皮肤干热无汗,体温可达40度以上,甚至惊厥、昏迷;

b、痉挛性:由于丧失汗液过多,引起肌肉间歇性痉挛、抽搐,体温升高或略高;

c、循环衰竭型:大量出汗,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无力,血压下降,体温略高或正常;

2、抢救措施:

发现中暑病人都应立即将其移到阴凉通风处!

a、轻度中暑:给予含盐冷饮,可服用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人丹,休息后即可恢复;

d、循环衰竭型:重点是扩充血容量用5%葡萄糖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纠正电介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送医院治疗)

e、预防避免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高温作业,多饮含0.3%食盐的冷开水,加强自然通风。

(14)事故发生处理

1、保护好事故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现场遗留痕迹、物证、人证等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分清事故的责任,制定预防事故的措施。

2、按照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a、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b、事故的责任者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小区地下室排降水施工方案 c事故的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d、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15)食物中毒的处理

2、如有人中毒,对可能涉及的有毒物品进行控制,等待卫生、环保、公安机关检测;

3、对涉及到有毒物品,组织人员检查,避免毒后复发;

4、对有毒物品的处理防静电接地 施工工艺,根据公司有关物资程序处理;

5、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追踪有毒物品来源,对有毒物品可能涉及的场地进行检查,避免事故扩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