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混凝土设计规范混凝土设计规范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用于指导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的重要技术文件。其核心目标是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同时满足经济性和环保要求。以下是关于混凝土设计规范的简要介绍:
混凝土设计规范主要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方法、构造措施以及施工与验收等内容。在材料性能方面,规范详细规定了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及性能指标等参数,以确保结构构件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在设计方法上,规范通常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如抗震、抗风等)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裂缝宽度控制、变形限制等),通过科学计算保证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
此外,规范还对结构构件的具体构造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梁、板、柱、基础等的设计原则,以及节点连接方式。这些构造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规范也强调了绿色建筑理念,鼓励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等环保材料,并优化施工工艺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施工与验收环节,规范明确了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以及成品检测等流程,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总体而言,混凝土设计规范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系统化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发展。
第5.1.4条 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力学平衡条件; 2应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变形协调条件0272.通风管道及部件制作工程-(2),包括节点和边界的约束条件; 3应采用合理的材料或构件单元的本构关系。
第5.1.6条 结构分析所采用的电算程序应经考核和验证,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对电算结果,应经判断和校核;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5.2 线弹性分析方法
第5.2.1条 线弹性分析方法可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
第5.2.2条 杆系结构宜按空间体系进行结构整体分析,并宜考虑杆件的弯曲、轴向、剪切和扭转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作相应简化: 1体形规则的空间杆系结构,可沿柱列或墙轴线分解为不同方向的平面结构分别进行分析,但宜考虑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工作; 2杆件的轴向、剪切和扭转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不大时,可不计及; 3结构或杆件的变形对其内力的二阶效应影响不大时,可不计及。
第5.2.3条 杆系结构的计算图形宜按下列方法确定: 1杆件的轴线宜取截面几何中心的连线; 2现浇结构和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梁柱节点、柱与基础连接处等可作为刚接;梁、板与其支承构件非整体浇筑时,可作为铰接; 3杆件的计算跨度或计算高度宜按其两端支承长度的中心距或净距确定,并根据支承节点的连接刚度或支承反力的位置加以修正; 4杆件间连接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杆件中间截面的刚度时,可作为刚域插入计算图形。
第5.2.4条 杆系结构中杆件的截面刚度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应按本规范表4.1.5采用; 2截面惯性矩可按匀质的混凝土全截面计算; 3T形截面杆件的截面惯性矩宜考虑翼缘的有效宽度进行计算,也可由截面矩形部分面积的惯性矩作修正后确定; 4端部加腋的杆件,应考虑其刚度变化对结构分析的影响; 5不同受力状态杆件的截面刚度,宜考虑混凝土开裂、徐变等因素的影响予以折减。
第5.2.5条 杆系结构宜采用解析法、有限元法或差分法等分析方法。对体形规则的结构,可根据其受力特点和作用的种类采用有效的简化分析方法。
第5.2.6条 对与支承构件整体浇筑的梁端,可取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的内力值进行设计。
第5.2.7条 各种双向板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均可采用线弹性方法进行作用效应分析。
第5.2.8条 非杆系的二维或三维结构可采用弹性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或试验方法确定其弹性应力分布,根据主拉应力图形的面积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置,并按多轴应力状态验算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破坏准则可按附录C的规定计算。 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其荷载和材料性能指标可取为设计值;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其荷载和材料性能指标可取为标准值。
第5.3.2条 承受均布荷载的周边支承的双向矩形板,可采用塑性铰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同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第5.3.3条 承受均布荷载的板柱体系,根据结构布置和荷载的特点,可采用弯矩系数法或等代框架法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设计值。
第5.3.5条 对体形复杂或受力状况特殊的结构或其部分,可采用试验方法对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或复核。
第5.3.6条 当结构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以及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等因素在结构中产生的作用效应可能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时,应进行专门的结构分析。
第6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
第6.1.1条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 第6.1.2条 当通过对一部分纵向钢筋施加预应力已能使构件符合裂缝控制要求时,承载力计算所需的其余纵向钢筋可采用非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HRB335级钢筋,也可采用RRB400级钢筋。
第6.1.3条 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σcon不宜超过表6.1.3规定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且不应小于0.4fptk.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表6.1.3中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提高0.05fptk:
1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置的预应力钢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驰、摩擦、钢筋分批张拉以及预应力钢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第6.1.4条 施加预应力时,所需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经计算确定,但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第6.1.5条 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及相应阶段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先张法构件 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相应阶段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
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
2后张法构件 由预应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相应阶段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
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
第6.1.7条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在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及抗裂验算时,在弯矩设计值中次弯矩应参与组合;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及抗裂验算时,在剪力设计值中次剪力应参与组合。 次弯矩、次剪力及其参与组合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弹性分析计算时,次弯矩M2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第6.1.12条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施工阶段,除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外,对预拉区允许出现裂缝而在预拉区不配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构件,其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此处σct、σcc仍按本规范第6.1.11条的规定计算。
第6.1.13条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预拉区纵向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阶段预拉区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预拉区纵向钢筋的配筋率(A's+A'p)/A不应小于0.2%,对后张法构件不应计入A'p,其中,A为构件截面面积;
2施工阶段预拉区允许出现裂缝而在预拉区不配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构件,当σct=2f'tk时,预拉区纵向钢筋的配筋率A's/A不应小于0.4%;当f'tk<σct<2f'tk时,则在0.2%和0.4%之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3预拉区的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14mm,并应沿构件预拉区的外边缘均匀配置。 注:施工阶段预拉区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板类构件,预拉区纵向钢筋的配筋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实践经验确定。
6.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第6.2.1条 预应力钢筋中的预应力损失值可按表6.2.1的规定计算。 当计算求得的预应力总损失值小于下列数值时,应按下列数值取用: 先张法构件 100N/mm2 后张法构件 80N/mm2
第6.2.2条 预应力直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块体拼成的结构,其预应力损失尚应计及块体间填缝的预压变形。当采用混凝土或砂浆为填缝材料时,每条填缝的预压变形值可取为1mm. 第6.2.3条 后张法构件预应力曲线钢筋或折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1,应根据预应力曲线钢筋或折线钢筋与孔道壁之间反向摩擦影响长度lf范围内的预应力钢筋变形值等于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的条件确定,反向摩擦系数可按本规范表6.2.4中的数值采用。 常用束形的后张预应力钢筋在反向摩擦影响长度lf范围内的预应力损失值σl1可按本规范附录D计算。 第6.2.4条 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2(图6.2.4),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kx+μθ)≤0.2时,σl2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第6.2.5条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值σl5、σ'l5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对一般情况 先张法构件
注:先张法构件由于钢筋应力松驰引起的损失值σl4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损失中所占的比例【qgdw345-2009】国家电网公司信息机房评价规范,如需区分,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7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7.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一般规定
7.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7.3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地下室毛石挡土墙基坑护坡支护专项施工方案7.4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7.5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6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