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预可研编制规程(报批稿)预可行性研究(简称“预可研”)编制规程是指导项目前期规划与决策的重要技术文件,旨在为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经济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建设项目,包括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领域,明确了预可研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深度要求。
预可研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和初步论证,评估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同时识别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具体而言,该规程要求对项目建设背景、需求预测、选址方案、工程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以及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推荐方案,为后续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审批奠定基础。
本规程强调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要求编制单位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研究成果客观公正。同时,注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收集,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宁夏农垦局乳香园小区道路硬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提高决策透明度和项目实施的社会接受度。最终形成的预可研报告应结构清晰、数据准确、结论明确,为政府和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2 径流、暴雨洪水、暴雨量、泥沙插补的主要相关关系图。
3 年(汛、枯期)径流频率曲线图。
4 洪峰和各时段洪量(暴雨量)频率曲线图。
5 典型洪水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图。
6 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图。
7 悬移质颗粒级配曲线图。
1 年、月径流(雨量)系列表。
2 洪峰、洪量系列表。
3 年、月输沙量系列表。
4 其他有关附表。
概述本工程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结论,勘察工作经过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7.2 区域地质及构造稳定性
区域地质及构造稳定性评价应以下内容:
1 区域地形地貌概况;
2 地层岩性。工程区内基岩的形成时代、分布范围和岩性岩相特点,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物质组成;
3 区域构造。工程区所在大地构造部位,区域性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性,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情况;
4 区域构造稳定性。对工程场地的构造稳定性和地震安全性作出评价,确定工程场基本烈度。
7.3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7.3.1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应下列内容:
1 水库区基本地质条件;
2 水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初步分析发生水库严重渗漏的可能性;
3 水库区大型滑坡、潜在的不稳定岸坡、泥石流、大规模塌岸的分布范围、规模以及库区淤积物的主要来源;
4 浸没范围、重要矿产的分布等;
5 分析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初步评价发震的库段和震级;
6 迁建城镇、集镇初拟新址的工程地质。
7.3.2 对影响方案成立的水库渗漏、库岸稳定等问题应加深地质勘察工作,并作出初步评价。
7.4 枢纽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7.4.1 枢纽工程区地质条件应下列内容:
两岸及河床覆盖层的厚度、组成和成因类型,埋藏古河道和冰川堆积物的分布;对建基于第四纪沉积物上的坝闸、厂房等主要建筑物区,应注意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性土的分布;,;
3 主要断层、顺河向断层、缓倾角断层的分布,主要裂隙组的产状,发育程度和充填情况;
4 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特征;
5 岩体透水性和相对隔水层的大致埋深;可溶岩地区喀斯特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地下水位、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强透水岩层和可能发生渗漏的地段;;
6 对枢纽工程区有影响的塌滑体、潜在不稳定岩体、泥石流等的分布和规模;
7 提出初步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8 工程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
7.4.2 对方案成立和比选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应加深勘察工作并作出初步评价。
7.4.3 对各比选坝址、输水线路、厂址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意见。
7.4.4 初步评价代表性输各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7.5.2 代表性坝型的主要天然建筑材料和对各比较坝型有重大影响的天然建筑材料的储量、质量作出初步评价。
扼要说明本工程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初步评价结论,对坝址选择和代表性方案各主要建筑物的初步评价意见及对下阶段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7.7 主要附图、附表、附件
1 区域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
2 区域构造纲要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3 水库区综合地质图。
4 枢纽工程区的工程地质图及各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剖面图。
5 存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部位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
6 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图,料场区地质平面图及主要剖面图。
7 典型钻孔柱状图、井展示图。
1 岩土、水质试验报告及成果汇总表。
2 钻孔、平洞资料汇总表。
概述河流(河段)规划情况,对抽水蓄能电站概述地区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情况。
根据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电力工业现状等及其需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发电、防洪、环境保护、灌溉、排涝、航运、城市和工业用水、防凌、旅游等综合利用对本工程的要求,提出工程开发任务,说明工程所具有的作用和效益。
8.3 供电范围、负荷预测及电力电量平衡
8.3.1 概述有关地区资源情况、社会经济特点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论证供电范围。
8.3.2 说明供电地区历史用电增长规律和电力供需平衡现状。根据国家长远计划及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分析地区用电发展趋势,对负荷水平及负荷特性作出预测。
8.3.3 说明电力电量平衡原则、方法及采用基本资料、参数。
8.4 水利动能计算
8.4.1 径流调节计算。分析采用基本资料,说明计算方法及其合理性,根据发电及综合用水要求,初拟水库、电站运行方式,提出动能指标、水头特性。
8.4.2 洪水调节计算。配合研究泄洪建筑物的规模和布置型式,确定各种泄洪设施的泄洪方式,提出各种标准时水库最高洪水位及相应最大下泄流量。对需承担下游防洪任务的工程,根据防洪要求,通过初拟水库洪水调度规则、调洪演算,分析确定工程合理承担的防洪任务。
8.4.3 泥沙淤积计算。分析工程可能出现的泥沙问题,提出初步处理措施。对泥沙问题严重的工程,初拟泥沙调度运行方式,预测水库泥沙淤积过程;对引水工程的枢纽布置,应提出防沙、排沙措施。
8.4.4 回水计算。对库尾有重要淹没对象的水库,应按照不同洪水标准进行回水计算。对泥沙淤积严重的水库,应考虑泥沙淤积对回水的影响。
8.5 水库特征水位
8.5.1 分析下列条件,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初选正常蓄水位。
1 国民经济和电力发展需求;
2 水能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上游水电站的合理衔接;
3 水库淹没范围及移民安置难度,尤其是具有制约性的重要淹没对象的位置、控制高程和影响程度;
5 发电调节库容要求;
6 综合利用对水库水位和水量的要求;
7 地形、地质和工程建设技术条件;
8 水库蓄水、排沙要求;
9 能量指标和综合效益;
10 工程量和工程投资;
11 工程的经济性。
8.5.2 分析与上游水电站的合理衔接、发电调节库容要求、工程布置情况、排沙要求、能量指标等初拟死水位。
8.5.3 根据工程承担的防洪任务,初拟汛期限制水位和防洪高水位,必要时分析分期设置汛期限制水位的可能性及合理性。
8.6.1 根据电站供电范围,考虑水库调节性能、负荷水平及负荷特性、地区能源资源情况、系统电源构成及水电站能量指标等因素,通过初步的电力电量平衡,结合工程建设条件,经经济比较初选装机容量。对抽水蓄能电站要分析水源条件对装机容量的影响。
8.6.2 初步比较拟定装机台数,初拟额定水头。
8.7 引水隧洞直径(引水道断面)
对具有长引水道的水电工程,初拟引水隧洞直径(引水道断面)。
8.8 水库运行方式
8.9 主要附图、附表
1 河流(河段)梯级开发示意图。
2 供电范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现状及远景)。
3 水库库容面积曲线。
4 出力保证率曲线和电量累积曲线。
5 电力系统典型日(周)运行方式示意图。
6 泥沙淤积计算图。
7 水库回水计算图。
1 各正常蓄水位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表。
2 各装机容量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表。
3 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表。
4 水库回水计算成果表。
9 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
简述建设征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状况sf/t 0100-2021 车辆火灾痕迹物证鉴定技术规范,综述工程建设征地范围、主要实物指标、移民安置初步规划方案和补偿费用估算结果。
9.2 建设征地范围
9.2.1 水库淹没影响范围。水库淹没范围可在初选的正常蓄水位基础上,提高0.5~1m水位予以拟定。对重要淹没对象等敏感地区,初步选定不同淹没对象的设计洪水标准,按洪水回水计算成果,拟定淹没处理范围。
对于有可能影响特征水位选择的重大淹没损失或具有淹没敏感区域的水库,应提出淹没控制高程。
9.2.2 枢纽工程建设施工征地范围。根据施工总布置规划,初拟枢纽工程建设施工征地范围和用地性质。
9.3 建设征地实物指标
9.3.1 确定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方法地上混凝土技术交底,对拟定的建设征地范围内的人口、房屋、耕地、林地和重要专业项目等实物指标的数量、规模、标准,进行初步调查。土地调查宜采用建设征地区不小于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统计报表资料量算分析的方法进行,并通过抽样实地调查核对确定初步调查成果。
9.3.2 分水库淹没区和枢纽工程建设施工区对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进行汇总、评价。
9.4 移民安置初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