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面板坝施工规范面板坝,即沥青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一种现代水利工程结构形式,具有施工便捷、适应性强、经济性好等特点。其施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与准备在施工前,需对坝址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面板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防渗性能及耐久性指标。同时,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和工序衔接顺畅。
2.基础处理面板坝的基础处理是关键环节,需清除坝基上的松散土层、软弱夹层及不利构造面。通过开挖、灌浆等手段提高基础稳定性,确保面板与基础紧密结合,避免渗漏和不均匀沉降。
3.堆石体填筑堆石体是面板坝的主要承重部分,施工时应分层压实,严格控制填料粒径、级配及干密度。采用振动碾压技术,保证填筑体的均匀性和密实度,以满足抗滑稳定性和渗透要求。
4.面板施工面板作为防渗核心结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对于沥青混凝土面板,需控制混合料配合比、拌合温度及摊铺厚度;而对于钢筋混凝土面板,则需注意模板安装精度、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振捣。施工过程中要防止裂缝产生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东西湖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做好养护工作。
5.止水与排水系统面板坝需设置完善的止水和排水系统,以降低渗透压力和保护坝体安全。止水带应准确安装并保证密封效果,而排水设施则需合理布置,及时排除渗流水。
6.质量控制与验收施工期间应严格执行质量检测标准,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工艺监控及成品验收。完工后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面板坝施工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及技术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实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目标。
7.1.1 周边缝、板间缝的止水型式、结构尺寸及材料品种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规定。其原材料的品种、生产批号、质量等均应记录备查。采用代用品时,须经过试验论证,并征得工程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使用。
7.1.2 周边缝、板间缝下水泥砂浆垫的表面不平整度,在5m长度范围内最大下凹和凸起量不应超过5mm,砂浆垫宽度应大于止水垫片。
7.1.3 聚氯乙烯垫片应采用热沥青与水泥砂浆垫粘接,不得有褶曲、空泡,其中线应与缝的中线重合。
7.1.4 周边缝或水平缝中的隔离木板,必须刨光并经防腐处理。
7.1.5 已安装的周边缝止水片,必须及时用钢或木保护罩保护。
7.2 金属与塑胶止水片
7.2.1 金属止水片按设计规格要求,可采用冷挤压、热加工或手工成型,成型后的止水片宜进行退火处理。
7.2.2 成型金属止水片,在运输、安装时应避免扭曲变形。其表面浮土、锈斑、污渍等,需及时清除。砂眼、钉孔、缺口等缺陷应进行焊补。
7.2.3 金属止水片的连接,依其厚度可分别采用折叠咬接、搭接或对缝焊接。咬接、搭接必须采用双面焊接。对缝焊接时,应设贴补块并焊接在接缝两侧的金属止水片上,以增加抗拉强度。
7.2.4 止水片凸体空腔内应塞入可塑填料或泡沫塑料条、片,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水泥浆进入空腔。
7.2.5 金属止水片就位后,与聚氯乙烯垫片接触的缝隙,必须作防止混凝土砂浆浸入其间的封闭处理。金属止水片中心线与设计线的最大偏移量,不得超过5mm。浇筑混凝土时,应防止止水片产生形变、变位或遭到破坏。
7.2.6 橡胶止水片的连接,宜采用硫化热粘合。塑料止水片的连接,按出厂技术资料要求进行。连接的接缝应予检验,不合格者应及时修补。
7.2.7 橡胶、塑料止水片,应利用模板固定。止水片中心线与设计线的偏差,不得超过5mm。止水片的平面,应平行于面板,其翼缘端部的上下倾斜值不得大于10mm。
7.3.1 成品嵌缝填料,应抽样检验其主要技术指标;就地配制嵌缝填料时,应对原材料与加工成品抽样检验。
7.3.2 同嵌缝填料接触的混凝土表面,必须平整、密实、洁净、干燥。嵌缝填料充填前,应在缝槽混凝土表面涂刷与嵌缝填料相同基料的稀释材料,干燥后方可进行热法或冷法嵌填。
7.3.3 当采用热法施工时,应有相应加热、保温措施,并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注意操作安全。
热浇嵌缝填料时,应由下向上逐段进行,并尽量减少接头,浇筑过程中应随时驱赶气泡,使嵌缝填料填充密实。
7.3.4 嵌缝填料表面,应及时加设密封塑胶盖片保护。
8.1.1 观测仪器的埋设与施工期的观测,必须纳入施工计划,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及时埋设和观测,认真做好埋设记录,并做好安全防护。对各项观测仪器的初始观测值必须及时记录、整理,不得延误。
8.1.2 埋设观测仪器应以不挖坑槽埋设为主,坑式埋设为辅的原则进行。
8.1.3 混凝土面板的观测仪器埋设,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人身、仪器安全。
8.1.4 在堆石坝过水渡讯的条件下,已埋设的观测仪器应妥为封存、保护,并在汛后及时恢复、启用。观测仪器封存前与启用后,都应进行观测并记录、说明。
8.2 堆石观测仪器埋没
8.2.1 水管式沉降仪的埋设,可直接在填筑坝面进行,不挖坑、槽。
沉降仪的测头与连接管应予保护,且当测头以上填方厚度超过1.5m,管路以上超过1.0m时,方可恢复正常填筑。
8.2.2 钢丝水平位移汁的埋设,应保证位移计的引张钢丝及其保护管的良好直线性与平整度,埋设后即可恢复正常填筑。
8.2.3 孔隙水压力仪的埋设,可直接在坝面进行,其测头、电缆必须用砂或砂砾保护,且当覆盖填方超过1.0m后方可恢复正常填筑。
8.2.4 坝内压力盒的埋设,应做好仪器基床面的制备与感应膜的保护。仪器基床面必须平整、均匀、密实,并符合规定的埋设方向。
压力盒的电缆保护与孔隙水压力仪相同。
界面土压力盒的埋设,应做好感应膜的定位、定向与覆盖保护,防止产生超读或欠读现象。
8.3 混凝土面板观测仪器埋设
8.3.1 面板测斜仪导管的铺设,应在面板混凝土浇筑28d后进行,导管末端不得穿过周边缝止水,导管应用钢罩妥为保护,在死水位以下或当面板上有防渗铺盖,或有冰情时,应加强防护。
8.3.2 测缝计的埋设,应在面板浇筑28d后进行。
单向测缝计埋设时,将测缝计平置,并严格控制其轴线垂直于接缝面;二向、三向测缝计的埋设,在单向测缝计的基础上进行,并严格控制各自的施测方向。
当三向测缝计为连体型时,埋设时应严格控制其测量基面同接缝面平行。
已埋设的测缝计,应对其测量量程予以调整,以适应施测方向的位移变化,测缝计应及时用钢罩妥为防护,当面板上有防渗铺盖或有冰情时,并应按专门设计保护。
8.3.3 应变计应布置在面板平面内,并在面板钢筋绑扎后进行,应变计附近0.5m范围的混凝土应设专人负责进行浇筑,防止仪器损坏。已埋设的应变计,应予调出其测量量程的50%,以兼测混凝土的拉、压应变。
8.3.4 无应力计的埋设,可采用隔离杯法。隔离杯设于垫层中,隔离杯中的混凝土,应用面板混凝土料并随面板浇筑进行。
9.0.1 施工单位应建立质量检查组织。质量检查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9.0.2 质量检查的项目与指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的有关规定。趾板基础处理、料场质量控制、坝体填筑密度、面板混凝土浇筑及接缝止水等工程质量,是面板坝质量控制的重要项目,必须严格进行质量检查。
9.0.3 质量检查成果,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应及时进行汇总、编录、分析,并妥为保存。
附录A 质量检查的主要项目及技术要求
A1.1 坝基与岸坡处理
A1.1.1 质量检查项目和技术要求见表A1。
A1.1.2 检查数量: (1)坝区地质钻孔、探坑、竖井、平洞应逐个进行检查; (2)坝区开挖清理按50~100m方格网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局部加密; (3)岩石开挖的总检查点数,200m2以内不少于20个,200m2以上不少于30个,局部突出、凹陷部位(面积在0.5m2以上者)应增设检查点; (4)趾板基础处理的检查数量,每块趾板(长度8~10m)的检查点数不少于10个。
A1.2.1 一般要求: (1)料场的草皮、树根及覆盖物已清除干净,料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符合设计要求,不合格料不得上坝,检查项目参见表A3的有关项目; (2)施工机械的工况已检测,振动碾的型号符合要求,减振轮胎压力、振动频率、振幅等值符合要求; (3)填筑部位的基础处理符合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 (4)大型工程应在填筑前进行碾压试验,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Ⅳ级以下的坝,可根据已建成工程经验,初步确定碾压参数,并结合初期坝体填筑进行复核; (5)坝料压实质量检查,应以控制碾压等施工参数为主,试坑取样为辅。
A1.2.2 质量检查内容和技术要求: (1)质量检查内容与技术要求见表A2。
(2)试坑取样质量检查项目和技术要求见表A3。
A1.2.3 检查数量。检测项目与抽样检验次数,见表A4。
A1.3 面板滑动模板
A1.3.1 质量检查项目和技术要求见表A5。
A1.3.2 质量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见表A6。
A1.3.3 检查数量。每块模板按上列项目进行检查,轨道至少每10m检查一次,每条轨道检查点数不少于8个。
A1.4 面板混凝土浇筑
A1.4.1 质量检查内容和质量要求: (1)质量检查项目和要求见表A7。
某发电厂园林绿化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标) (2)质量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见表A8。
A1.4.2 检查数量。面板、趾板混凝土的质量检查应以强度为主,并评定均质性指标。混凝土强度、抗渗、抗冻检查龄期均为28d。
趾板每浇筑一块至少有一组强度检验试件;面板浇筑,每班取一组强度检验试件。抗冻、抗渗检验试件趾板每500m3成型一组,面板每1000~3000m3成型一组,不足以上数量者,也应取样一组。
A1.5.1 质量检查内容和要求: (1)止水制作及安装质量指标见表A9。
(2)嵌缝填料的施工质量要求见表A10。
A1.5.2 检查数量。止水设施每5m至少检查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深井开挖专项施工方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