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钻孔灌注桩塌孔、涌水的处理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塌孔和涌水是常见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地质条件复杂、泥浆性能不足或施工操作不当。为有效处理这些问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塌孔的处理:1.优化泥浆性能:提高泥浆比重、黏度和含砂率,增强护壁效果。泥浆应根据地层特性调整配方,确保在松散或易坍塌地层中形成稳定护壁。2.控制钻进速度:避免过快钻进导致孔壁扰动过大,特别是在软弱地层中,应适当减缓钻速并保持泥浆液面稳定。3.及时补浆:当发现孔内泥浆液面下降时,应及时补充泥浆,维持液面高度,防止因液柱压力不足引发塌孔。4.回填重钻:若塌孔严重,可将钻渣和片石混合物回填至塌孔段以上一定高度,待沉积稳定后重新钻进。
涌水的处理:1.加强泥浆堵漏:通过提高泥浆比重和加入堵漏材料(如锯末、膨润土)形成密封层,减少涌水量。2.采用套管护壁:在涌水严重的地层中,可使用钢护筒深入不透水层,隔离地下水,确保孔内稳定性。3.降水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实施井点降水或深井降水db4403/t 72-2020 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安全管理要求,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涌水对施工的影响。4.快速成孔:优化钻进工艺,缩短在涌水地层中的作业时间,减少涌水对孔壁的影响。
综上,针对塌孔和涌水问题,应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和施工情况,综合运用泥浆调控、机械辅助和工艺改进等手段,确保钻孔灌注桩施工顺利进行。
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地质、地层情况而引起塌孔、涌水等现象。这时一般会采取回填粘土、筑岛等方法来处理,往往能取得很满意的结果,并且能满足施工及质量要求。而我们在国道312线叶集至罗山二级公路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却遇到采用回填、筑岛处理不了的涌水、塌孔现象。 1 工程施工地点 国道312线叶集至罗山二级公路No.14标段K106+191张河沟4~20m2#中桥,2#墩的基桩。 2 设计要素及地质情况 ①设计标准为汽超—20级,挂—120,净宽11m,与路线方向斜交 30°,2#墩为三柱式墩,基桩直径1.5m,基桩设计长度28m。地面标高3 8.44m,设计桩顶标高36.77m,桩底标高8.77m。 ②地质情况:37.2~31.6m亚粘土(硬塑);31.6~25.6m亚粘土(软塑);25.6~24.1m中砂(松散);24.1~19.9m卵石土(中密);19.9~9.2m砂岩(密实)。 3 施工情况 该桥共4孔,采用两台钻机先进行3#墩与4#台基桩施工,钻进与灌注都十分顺利,在完成3#墩的基桩后,将钻机移到2#墩3#桩施工,按正常的程序进行钻进,且钻进顺利,但在完成钻进任务,停钻时发现了从孔底向上涌水现象,经跟踪量测6小时共塌孔8m,并出现大量涌水,不可继续进行施工。经设计代表与驻地监理现场同意进行全部回填处理,回填粘土50m3。但仍出现从桩孔向上涌水现象。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在2#墩2#桩位进行试验性钻孔。 4 试验钻桩结果 (1)当2#墩2#桩钻至设计标高停钻后,出现涌水现象,同时回填后的3#桩涌水停止,说明该涌水是层位水。 (2)提高泥浆粘度,慢速钻进,充分护壁,仍不能阻止涌水,证明水压大。 (3)涌水层位于卵石土层下与砂岩交界处,高程19.8m。 (4)将钻机移开,采用钢护筒与草袋提高水头3.5m时,仍不能将孔下涌水压住。证明采用筑岛法3.5m高仍不能满足要求。 5 处理方案 根据试桩结果,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将试验桩(2#墩2#桩)回填; (2)2#墩进行填土筑岛2~3m高,以提供工作面与提高水头; (3)沿2#墩桩位方向,在上游4m处(筑岛以外)打一Φ1.0m降压井让其涌水,以降低地下水压。 6 处理成果 按照上述方案处理,降压井(Φ1.0m桩)一钻成,即出现涌水现象,且2#墩桩停止涌水,达 到降低桩位地下水压及引开地下水的目的。 在随后的基桩施工中没有再出现塌孔、涌水现象,钻孔、清孔、灌注均达到《规范》要求,施工非常顺利,后期经过叶罗路监理代表处进行的超声波检测2#墩的3根桩均达到合格, 没有出现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