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某教学楼基础工程的加固处理某教学楼基础工程的加固处理是为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教学楼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或地质条件变化,导致基础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开裂等问题,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加固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加固处理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术手段:一是地基注浆加固法,通过向地基土层注入水泥浆液或其他化学材料,提高土壤承载力和密实度技术交底范本_壁柜、吊柜安装,减少不均匀沉降;二是增设桩基托换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钢筋混凝土桩,将上部荷载有效传递到更深层的稳固土层中;三是对受损的基础部分进行修补和加强,如采用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加固等方法增强局部抗剪切能力和整体刚度。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注重监测数据分析,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教学楼的实际使用需求,尽量减少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影响,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噪音污染和扬尘问题。
通过此次系统性的加固处理,不仅解决了现有基础存在的安全隐患,还显著提升了教学楼的整体性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这一工程也为类似老旧建筑的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某教学楼基础工程的加固处理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工况分析,质量事故原因调查分析,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其次详细论述了该工程锚杆静压桩的设计、施工过程,最后对加固结果进行了。 关键词:桩基础;锚杆静压桩;加固 1 工程概况 华南某地区一教学楼为纯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上主体六层,局部七层,平面呈“[”形。框架柱网尺寸最大为5000mm×9000mm,采用内走廊,占地面积约3000m2,建筑面积约13000m2,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有一条伸缩缝,在纵向中间。共计92根柱。 本工程所属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建筑整个场地经过人工回填,回填前为岗丘冲沟,局部为水库,水库回填前未抽水,设计人员根据地质条件,将基础设计为主要是单桩单柱形式的人工挖孔桩基础,持力层为第5全风化砂岩、6层强风化砂岩。除伸缩缝处为2柱一桩外,其余为每柱一桩,共计88根人工挖孔桩,桩直径为900 mm、1000 mm、1200mm、1500mm等4种,设计承载力最大的达6800kN。 2 人工挖孔桩检测结果及处理方案 在施工人工挖孔桩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成孔状态极为不好,经过动测小应变的检测发现:Ⅰ类桩65根、Ⅱ类桩7根、Ⅲ类桩15根、Ⅳ类桩5根。经分析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为:1、操作工人在混凝土配置搅拌时随意性大,导致部分混凝土强度不足;2、桩孔底部的积水、沉渣没有清理,导致桩承载力不足;3、混凝土浇注时下料没有采用溜槽或串筒措施,致使自由下落高度超出规范要求,混凝土在下落过程中已离析,桩底部石子周围砂浆严重缺失。后经抽芯取样也验证了这点。对Ⅳ类桩加桩处理,对部分Ⅱ、Ⅲ类桩进行抽芯取样验证;并进行大应变检测,取得承载力的近似值;在对5根Ⅳ类桩增加9根人工挖孔桩后进行小应变检测又出现6根Ⅲ类桩;对部分Ⅱ、Ⅲ类桩进行的大应变检测的近似承载力结果为Ⅱ类桩的近似承载力比设计值均超过40%以上。Ⅲ类桩的近似承载力比设计值低,其中相差最大的为1348kN。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2.1 继续采用人工挖孔桩加桩。经过前面的教训,存在成孔困难,工期较长,花费大的缺点; 2.2 采用静压桩加桩。设备笨重、占地大、进出场费高、占用工期,花费大; 2.3 灌浆法地基土加固处理。由于桩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桩底泥浆的缘故,且浆液流动方向难以控制、质量不易保证,且占用工期; 2.4 锚杆静压桩法。利用现有桩先施工主体至3层,再压桩,该法设备简单,,质量可靠,不占工期。 2.5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程》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对Ⅲ类桩(共计21根)采取静压锚杆桩进行处理。 3 布桩设计 3.1 单桩设计承载力:加桩设计为每根锚杆静压桩的设计承载力为400kN,终压力为600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