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基础加固与纠偏处理应用探讨

建筑工程基础加固与纠偏处理应用探讨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9.14 K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0569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工程基础加固与纠偏处理应用探讨

建筑工程基础加固与纠偏处理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旧建筑和地基条件复杂的工程面临沉降、倾斜等问题,因此对基础加固和纠偏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基础加固主要通过改善地基承载力或增强结构整体性来解决建筑物稳定性问题。常用方法包括桩基加固、注浆加固、锚杆支护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一个精巧的施工组织设计,防止因土体变形或地下水变化导致的结构破坏。例如,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采用深层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可以显著提升地基强度。

纠偏处理则是针对已发生倾斜或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进行校正的技术措施。常见的纠偏方法有顶升法、掏土法和加压法等。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逐步调整建筑物的位置,使其恢复到设计状态,同时避免二次损害。

基础加固与纠偏技术的应用不仅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降低了拆除重建的成本和资源浪费。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如碳纤维加固、智能监测系统等,该领域将更加高效、精准,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

建筑工程基础加固与纠偏处理应用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探讨了建筑工程基础加固和纠偏处理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并对其施工效果进行了观测、验算和评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基础加固;顶升纠编;沉降观测;验算      1工程概况      邵阳市某工程是一座六层的框架结构建筑,基础采用340mm锺击沉管灌注桩,设计单桩承载力250kN,工程施工到封顶后突然发生较大沉降及倾斜,3d时间西北角向西倾斜达41.60cm,停工后制定了处理措施并完成后续工程。      2建筑物基础加固方法及施工要点      2.1楼房下沉倾斜的原因分析   2.1.1工程桩成桩质量差,承载力不能满足结构荷载要求。场区土层地质资料不准确也是桩承载力低的原因。   2.1.2工程桩上的第一级承台混凝土离析严重,承台断裂破坏,甚至已反转破坏。   2.2基础加固的静力压桩方法   基础加固采用静力压预制桩方法,预制桩是由反力架和油压千斤顶所组成的压桩机压入的,千斤顶所需反力是通过反力架由楼房自重提供的。预制桩采用30×30cm的方桩,制桩压入的终止条件为压入荷载大于或等于600kN。   为避免施工引起新的附加沉降,静力压桩施工前先对所有已破坏的承台采用工字钢进行支撑。   2.3静力压桩的质量检查   根据现场预制桩时取样的试件试验,预制桩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预制桩施工完成后对3根桩作静力载荷试验,预制桩的极限荷载均大于600kN。   2.4条形基础承台的设计及施工   基础承台的设计是由现场实际情况而定的。受首层的净空不能减小的限制,采用薄承台结构。同时为增加整体作用能力,将西面1#~8#及东面9#~16#柱分别做成条形基础承台。承台的设计荷载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4.1柱的设计荷载,东面9#~16#柱荷载1500kN;西面1#~8#柱荷载1900kN。   2.4.2原有承台、柱的现在荷载按800 kN考虑,但由于在现有荷载800 kN作用下,沉降并未完全稳定,当基础加固后原有承台的荷载将转移给新加固的桩。从安全考虑,将原有承台承担的800 kN荷载的30%转移给新加固的桩平均分配。   2.4.3根据上面1、2两个条件则可出承台设计计算时新加固桩的荷载为西面1#~8#承台的桩设计荷载P=335 kN,东面9#~16#承台的桩设计荷载P=313 kN。   新设计的条形基础承台是在原有承台的上面,破环反转的承台必须将其凿平至新加固的承台底标高,由于原有承台还承担着楼房的现有荷载,为减小施工对楼房沉降的影响,采取了有效的加强支撑的措施,施工中尽量减少震动,并密切监测大楼沉降的动态。根据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结果,在静大压桩及承台的施工期间,各柱的沉降速率与施工前增加很小,说明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对大楼的沉降影响较小。在承台浇注混凝土3~5d后承台已停止下沉,说明新的承台已发挥作用。      3基础加固后倾斜楼房的顶升纠偏处理措施      3.1顶升纠偏的设备及施工安装   顶升纠偏的设备主要有,钢支承梁和混凝土支承墩及顶升用的油压千斤顶等。施工安装时每根柱要装两条钢支承梁,支承梁与柱接触面用水泥砂浆充填,保证紧密接触,用穿过柱子的高强螺栓的拉力使柱与支承梁紧密连接在一起,钢支承梁的两端支承于两边的混凝土墩上。然后等待水泥砂浆有足够的强度后,将柱子凿断安装千斤顶。顶升纠偏前割断柱的钢筋,则整个顶升纠偏的设备安装完成。   3.2顶升纠偏方法   顶升时分级同步进行,在柱的支承梁未离开支承点时,顶升加载采用压力控制,共分4级进行,每个千斤顶都基本上以同步压力上升,每级加20t施加。在柱的支承梁离开支承点后即按上升高度控制。每根柱的上升在同一级基本上同步进行,每一级顶升完毕后均作详细的观测。为了保证楼房顶升纠偏后东、西方向的倾斜值不超过40mm这一标准,西边各柱的顶升量的大小是采用实测的二、四、六层楼面相对于同一基点柱(16#柱)沉降差的平均值作为顶升的依据,同时也考虑西边桩顶升时相邻柱不应有超过结构容许沉降差这一条件。   3.3现场观测及观测结果分析   3.3.1 1#~8#柱顶升出力和顶升量的测定   1#~8#柱在顶升纠偏时各柱的上升高度与千斤顶顶出力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千斤顶出力随上升高度变化无一定,主要是受相邻千斤顶在不是完全同步上升情况下,上升得快的千斤顶的出力将增大,反之则出力小,因此出现千斤顶出力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为了有利于原有裂缝的闭合,适当调整了个别柱的顶升量。   3.3.29#~16#柱承台的转动量观测   在9#~16#柱每柱靠近承台面(离承台面约20cm)柱的内、外侧各装一个百分表观测承台在西边柱顶升时每级的变形值,根据两个表的差值除以两个表的距离即可求出承台的转角。9#~16#柱的承台的转角θ0与相对应的1#~8#柱的顶升高度W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θ0~W基本成线性关系,9、10柱的承台的转角θ0要比其它柱的基础承台基础刚度大。   3.3.3梁的裂度观测及观察   梁的裂度观测选择了2~10、7~15柱的一楼连接大梁。在靠近10#、15#柱的大梁梁底分别安装千分表,测量顶升过程中的应变变化情况。测量结果如图3(为拉应变),从图中可看出,梁底应变 与顶升高度的关系,2~10梁应变与顶升高度和变化比较有规律。而7~17梁的梁底的~W变化规律性差。主要原因是由于7#柱顶升时支承梁底打入铁垫块时敲击震动影响。而2~10梁以上的所有隔墙未拆除,可削弱由于2#柱顶升时支承梁底打入铁垫块时敲击震动影响,其观测结果比较可靠。根据现场观察7~15梁,并未产生裂纹,所以7~15梁的应变观测结果受震动影响大,未能真实反映梁底的应变变化情况。同时在顶升过程中派专人观测梁的动态,观察结果是所有东西方向的大梁在顶升过程中均未产生裂纹,而且西边横梁的原有裂缝在顶升纠偏后都有闭合的迹象。只是在西边顶升高度达到10~11cm后9#、10#、11#柱的内侧开始产生裂纹。顶升纠偏终止后,最大的裂缝宽度至约0.5mm。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顶升产生的附加弯矩作用拉裂的,而9#、10#梯形的加固后的承台刚度大,因此其相应的附加弯矩也较大。由于裂缝较小并不影响其支承强度,而且在长期荷载作用下通过应力调整裂缝将逐渐闭合。   3.3.4顶升纠偏的回复量观测及9#~16#柱的沉降观测   在楼房的四个角观测顶升后的纠偏量,图4所示曲线是东北角楼顶在顶升过程中的水平移动量与1#柱的顶升高度的关系。W~u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   从表可以看出已施工加固承台的9#、10#柱的沉降要比其它未施工加固承台的柱要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