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级工法文本范例国家级工法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且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施工方法。以下是某国家级工法的文本范例简介(约400字):
工法名称: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快速施工工法
本工法针对高层建筑中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的技术难点循环水冷却塔施工方案,提出了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施工方法。通过对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优化、材料选择及施工工艺改进,实现了施工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该工法的核心技术包括:1)采用模块化设计的高强度钢支撑系统,确保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减少材料用量;2)引入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与模拟分析,优化施工方案并提前发现潜在问题;3)结合装配式施工理念,将部分模板构件在工厂预制后现场组装,大幅缩短工期;4)开发专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模板支撑体系的变形和受力状态,确保施工安全。
相比传统施工方法,本工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施工速度快,整体工期可缩短20%以上;二是安全性高,通过智能监测手段有效避免了坍塌等安全事故;三是经济效益显著,材料周转率提高30%,人工成本降低25%;四是环保性能优越,减少了现场加工带来的噪音和废弃物排放。
以上为一个简化的国家级工法文本范例,实际工法内容通常更加详细和技术化。
7.2.1导洞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支护结构,断面不得欠挖,严禁一次开挖进尺超过设计值。
7.2.2应根据现场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如初喷混凝土等)防止塌方。对意外出现的超挖或塌方应采用喷混凝土回填密实,并及时进行回填注浆。
7.2.3成环后在滞后掌子面几米处及时进行回填注浆。
7.2.4隔离桩钻孔时,必须严密注意地层地质变化,及时调整钻杆速度和钻压。严格控制护壁泥浆的比重、含砂率和PH值。
7.2.5隔离桩成孔后必须进行孔径、孔深、孔斜率及沉碴厚度的检测,下钢筋笼后,灌注水下混凝土之前复测沉碴厚度,确保满足规范要求。
7.2.6下钢筋笼应缓慢进行,防止刮碰孔壁,水下混凝土应一次灌注成桩。
7.2.7隔离桩施工必须按隐蔽工程要求做好施工记录。
8.2施工现场按符合防火、防风、防雷、防洪、防触电等安全规定及安全施工要求进行布置,并完善布置各种安全标识。
8.3各类房屋、库房、料场等的消防安全距离做到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室内不堆放易燃品;严格做到不在木工加工场、料库等处吸烟;随时清除现场的易燃杂物;不在有火种的场所或其近旁堆放生产物资。
8.4氧气瓶与乙炔瓶隔离存放,严格保证氧气瓶不沾染油脂、乙炔发生器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
8.5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8.6电缆线路应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场内架设的电力线路其悬挂高度和线间距除按安全规定要求进行外,将其布置在专用电杆上。
8.7施工现场使用的手持照明灯使用36V的安全电压。
8.8室内配电柜、配电箱前要有绝缘垫,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8.9对将要较长时间停工的开挖作业面,不论地层好坏均应作网喷混凝土封闭。
8.10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检查,确保作业标准化、规范化。
9.2将施工场地和作业限制在工程建设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布置、规范围挡,做到标牌清楚、齐全,各种标识醒目,施工场地整洁文明。
9.3对施工中可能影响到的各种公共设施制定可靠的防止损坏和移位的实施措施,加强实施中的监测、应对和验证。同时,将相关方案和要求向全体施工人员详细交底。
9.4设立专用排浆沟、集浆坑,对废浆、污水进行集中,认真做好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防止施工废浆乱流。
9.5定期清运沉淀泥砂,做好泥砂、弃渣及其它工程材料运输过程中的防散落与沿途污染措施,废水除按环境卫生指标进行处理达标外,并按当地环保要求的指定地点排放。弃渣及其它工程废弃物按工程建设指定的地点和方案进行合理堆放和处治。
9.6优先选用先进的环保机械。采取设立隔音墙、隔音罩等消音措施降低施工噪音到允许值以下,同时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
9.7对施工场地道路进行硬化,并在晴天经常对施工通行道路进行洒水,防止尘土飞扬,污染周围环境。
10.1本工法将工程施工由地面转入地下,避免了地面施工产生的大量场地占用,消除了对城市交通的严重影响,施工产生的振动、噪音、粉尘等公害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建设时,周围的居民及企事业单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超近距离安全穿越高层居民楼房的成功,为以后城市地下工程在类似情况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指标,新颖的工法技术将促进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进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
10.2本工法与同类地下工程的工法相比,由于工程的地面部分小,场地易于布置、工程进度快、干扰因素少、有利于文明施工、各种资源能较好地利用,能确保周围既有设施完好无损,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线路绕行和居民临时迁移,节约了大量工程拆迁、地面场地占用等费用。即使因居民的担心造成3个月的停工也未影响到工程总工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北京城铁13号线14标段暗挖区间隧道
该段的地层情况由上到下依次为:8.40m厚的人工填土层。1m厚的粉细砂层、3.8m浮湿-饱和状的硬塑粘质纷土与粉质粘土层,2.9m厚稍密-中密的的饱和粉细砂层及下层粘土。
地下上层滞水水位埋深4.0m左右;潜水位埋深在池面下7.5m,高出隧道开挖拱顶;承压水水位埋深18.8m,对隧道施工无影响。
区间隧道在粘质粉土和粉细砂地层中穿过,上层滞水和潜水已进入隧道断面。
暗挖隧道开挖跨度达12m,覆土仅为1倍洞径左右(7~12m),围岩难以形成承载拱,上覆土柱载荷较大,采用中间法施工,工况要求中隔墙形成承载能力后才进行侧洞开挖,最后施作侧洞衬砌形成双连拱结构。
工程施工时,在K39+618(居民楼以南33m处)设施工竖井一座,过楼房段(K39+505~K39+585)采用导洞-隔离桩墙的防护结构,先施工防护结构,后施工隧道。隧道施工时,充分利用了地下土体的受力与平衡作用。采用仰拱底水平降水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施工降水问题。通过对隧道周围土体的换填、超前支护和注浆加固,有效地控制住了地层变形。隧道与导洞的立面关系见图5.2-2。
该段于2001年4月6日开工34层高层商住楼施工组织设计,2002年7月28日竣工。
11.3 工程监测与结果评介
采用“导洞-隔离桩墙”工法防护后,为保护施工过程楼房的安全稳定,并及时监测各主要工序施工阶段引起的沉降动态数值,北京市房屋鉴定总站和施工单位检测组对过楼房施工进行了全过程监控量测。
地中水平位移观测结果显示,最大值为2.4mm,大多发生在隧道拱腰以上位置,中洞引起地中水平位移最大为1.8mm,侧洞施工和中洞初支拆除引起地中水平位移较小。
楼房基础沉降监测结果显示,最大沉降值为18.9mm,平均沉降为12.7mm,中洞施工引起楼房基础沉降最大某高速公路路基粉喷桩工程施工方案,占总沉降量的50%。
施工全过程处于安全、稳定、快速、优质的可控状态,楼房倾斜率不到0.3‰~0.4‰,化解了居民因担忧而干扰施工的矛盾,双连拱隧道中洞、侧洞平均施工进度为45m/月,3个月的停工也未影响到工程总工期。工程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得到了各方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