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与审查要点2023年.doc

福建省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与审查要点2023年.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9470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福建省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与审查要点2023年.doc

附录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专篇示例(给水排水专业)

1.3其他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Q/GDW 13088.13-2018 12kV~40.5kV高压开关柜采购标准 第13部分:40.5kV/2500A~31.5kA SF6开关高压开关柜专用技术规范.pdf2.1供水分区: (填组团分区、竖向分区等)

2.2二次加压供水方式: (填管网叠压供水、水箱变频水泵联合加压供水、高位水箱供水等)

2.3热水供应部位: (填酒店客房、体育馆淋浴生活热水等)

2.4热水系统形式: (填局部热水供应系统、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等)

2.5热水系统热源: (填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等)

三、节能设计措施汇总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措施汇总表(给水排水专业)

附录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专篇示例(暖通专业)

1.4其他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工程地点: 工程规模:

3.1本工程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对设置空调装置的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详计算书。各空调系统计算冷热负荷及冷热源装机容量见下表:

3.2 住宅套房,冷热源选用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每个户型设置一套空调系统,风冷空调室外机设置在相应套房室外机专用平台上。安装和维护方便,进排风通畅不短路,气流和噪音不影响周边环境。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见下表:

3.3 地下汽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CO浓度检测装置,与送排风设备联动启停。

3.4 风机效率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761规定的通风机能效等级的2级,所配置电动机能效应高于3级。

3.5 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温度控制通过现场液晶面板线控型温度控制装置与电子膨胀阀控制冷媒流量来实现。

四、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措施汇总表

附录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专篇示例(暖通专业)

1.4其他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工程地点: 工程规模:

本工程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对设置空调装置的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详计算书。各空调系统计算冷热负荷及冷热源装机容量见下表:

根据气候特征、区域政策、建筑功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本工程冷热源选择如下:

4.1 一层~四层裙楼商业设置一套中央空调系统,冷源选用2台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和1台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热源为1台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设置在地下二层制冷机房,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设置在四层屋面。冷热源机组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分别见下表:

4.2 五层~十六层办公区域,冷热源选用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每层设置一套空调系统;其中多功能厅等大空间选用直膨式空调机组。风冷空调室外机分别设置在四层屋面和十六层屋面。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见下表:

5.1 空调冷、热水系统采用一级泵、两管制系统,主机侧定流量运行、负荷侧变流量运行,供回水总管设置压差旁通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冷热水机组与循环水泵一一对应,并通过设置台数控制,保证系统在过度季节和部分负荷时高效运行。

5.2 每台空调机组、新风机组的回水管上设置电动调节阀,每台风机盘管的回水支管上设置电动二通阀。

5.3 循环水泵效率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所配置电动机能效应高于3级。

5.4 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见下表:

6.1 本工程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组安装在屋面,安装和维护方便,进排风通畅,且不受污浊气流影响。

6.1 空调末端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6.2 本工程全空气系统设置CO2浓度检测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根据室内CO2浓度与设定值的偏差自动调节新回风比;过渡季节可实现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新风免费供冷,减少冷机开启时间。同时设置相应的排风系统。

6.3 空调末端设置相应的温控装置,响应对应区域空调负荷变化,实现各区域温度独立控制。

6.4 地下汽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CO浓度检测装置,与送排风设备联动启停。

6.5 风机效率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761规定的通风机能效等级的2级,所配置电动机能效应高于3级。

6.6 室内空调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不小于0.81(m2·K)/W。

7.1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使用要求及为更多的节省能源,本工程设有与本工程级别相适应的空调、通风自动控制系统。

7.2 本工程冷热水集中空调自控系统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由中央电脑等终端设备加上若干现场控制分站和传感器、执行器等组成。

7.3 冷热水系统根据监测到的系统冷热量来控制冷热水机组及其对应的水泵、冷却塔的运行台数。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由冷却水回水温度控制。冷热水机组、循环水泵、冷却塔风机及其进水电动阀应进行电气联锁启停。

7.4 空调末端通过监测到的房间温湿度进行控制。

7.3 空调冷热水总管上设置能量计量装置,对空调水系统的冷热量进行计量。空调系统冷热水、冷却水补水管上设流量计量装置。

7.5 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直膨式空调系统的区域温度控制均通过现场液晶面板线控型温度控制装置与电子膨胀阀控制冷媒流量来实现。

7.6 所有设备均能就地启停。大部分设备也能在自控室中通过中央电脑进行远距离启停。

八、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措施汇总表

附录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专篇示例(电气专业)

1.10其他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2.1建设地点:

2.2工程规模:

2.3结构类型:

2.4建筑类别、性质:

2.5功能布局、层数:

3.1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3.2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能效标准以及电气节能、计量与管理的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3合理选择负荷计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

3.4合理定位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网络功能完善,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

4.1.1 电力变压器、电动机、交流接触器和照明产品的能效水平应高于能效限定值或能效等级3级的要求。

4.1.2 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应进行负荷计算。当功率因数未达到供电主管部门要求时,应采取无功补偿措施。

4.1.3 季节性负荷、工艺负荷卸载时,为其单独设置的变压器应具有退出运行的措施。

4.1.4 水泵、风机以及电热设备应采取节能自动控制措施。

4.1.5 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表 4.3.7—1~2的规定;当房间或场所的室形指数值等于或小于1时,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可增加,但增加值不应超过限值的 20%;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提高或降低一级时,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4.1.6 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及停车库照明应能够根据照明需求进行节能控制。

4.1.7 有天然采光的场所,其照明应根据采光状况和建筑使用条件采取分区、分组、按照度或按时段调节的节能控制措施。

4.1.8 建筑景观照明应设置平时、一般节日及重大节日多种控制模式 。

4.1.9 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标准值、照明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色、照明功率密度值(简称LPD)、能效指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

2 设计照度与照度标准值的偏差不应超过士10%;

3 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的无危险类照明产品;

4 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选用LED照明产品的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 31831的规定;

5 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选用的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

表1 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

4.1.10 变配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并应合理安排线路敷设路径。

4.1.11 垂直电梯应采取群控、变频调速或能量反馈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制播施。

4.1.12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4.1.13 太阳能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和计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光伏组件背板表面温度、室外温度、太阳总辐照量。

4.1.14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使用环境和集热系统类型采取防冻、防结露、防过热、防热水渗漏、防雷、防雹、抗风、抗震和保证电气安全等技术措施。

4.1.15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组件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25年,系统中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组件自系统运行之日起,一年内的衰减率应分别低于2.5%、3%、5%,之后每年衰减应低于0.7%。

4.1.16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时,应给出系统装机容量和年发电总量。

4.1.17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光伏组件在设计安装条件下光伏电池最高工作温度设计其安装方式,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2.1 用户用电设备总容量在100kW以上或用户受电容量需用变压器在50kVA以上时,宜采用10kV电压等级供电。

4.2.2 380V/220V 供电干线的供电半径不应大于250m。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

4.2.3 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

4.2.4 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设置就地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4.2.5 三相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对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单相配电的供配电系统,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4.3.1 除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外,应选用高效照明光源、灯具及其节能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选用的照明光源、镇流器的能效应符合相关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2 一般照明不应采用荧光高压汞灯;一般场所不应选用卤钨灯;

3 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大、光效较高的光源;

4 气体放电灯灯具的配电线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

4.3.2 根据建筑的照明要求,采取相应的节能控制措施并合理利用天然采光:

1 在具有天然采光条件或天然采光设施的区域,应采取合理的人工照明布置及控制措施;

2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应采取分区、定时或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3 道路、景观照明应采用集中分组控制,并应具备深夜减光控制功能。景观照明应设置平时、节日等多种照明模式;

4 根据建筑的照明要求,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并具有随室外自然光的变化自动控制或调节人工照明照度的功能。

4.3.3 走道、楼梯间、卫生间、车库、室外等无人长期停留的场所,宜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

4.3.4 照明光源的选择

1 当选择光源时,应满足显色性、启动时间等要求,并应根据光源、灯具及镇流器等的效率或效能、寿命等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

2 照明设计应按下列条件选择光源:

1)灯具安装高度较低的房间宜采用细管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

2)灯具安装高度较高的场所,应按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或高频大功率细管直管荧光灯;

3)照明设计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灯某园三期住宅水电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电磁干扰有严格要求,且其他光源无法满足的特殊场所除外。

3 照明设计应根据识别颜色要求和场所特点,选用相应显色指数的光源。

4.3.5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1 本工程选择的照明灯具、镇流器应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灯具效率或效能高的灯具,并应符合表2、3的要求。

表2 直管形荧光灯灯具的效率(%)

万海金地大厦工程消防水池基坑开挖施工方案表3 紧凑形荧光灯灯具的效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