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南站附属结构施工监测方案.doc

深大南站附属结构施工监测方案.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19.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9153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深大南站附属结构施工监测方案.doc

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一般布设在3层以上(含3层)的永久建筑物上,但对于3层以下的重要建筑物(如具文物性质的建筑物)也应布设沉降监测点。沉降测点要布设在建(构)筑物主体结构的角点、中点和承重墙上。对于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工作基点应采用直径14mm的L形钢筋,测头垂直向上,并应牢固地设置在所选择建筑物的无裂损混凝上结构上。

地下管线的测点布设主要针对变形区内的燃气、大直径上水等管线,特别是横穿隧道的管线。布设时尽可能利用检查井来进行布设,可以直接布设在检查井的管上,对于无法利用检查井的,有条件的地区在管线位置上方钻孔,孔深50~80cm,然后将预埋件放入,用水泥沙浆固定,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布设在煤气、上水及其他重要管线井(如压力管井)的接头处和其它重要部位。对于无法进行钻孔的管线,除利用检查井外,可采用间接测试法进行测定,直接布设在管线的上方,类似于地表测点,管线监测应分阶段进行。

1.道路及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是根据监测对象周围的基准点高程进行的。可以利用城市中的永久基准点或工程施工时使用的临时基准点,作为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如果附近没有这样的基准点,则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和沉降监测的时间要求埋设专用基准点。专用基准点则按照二等基准点的要求进行,如图4.1所示。其数目应不少于三个,以便组成水准控制网,对基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基准点应在沉降监测的初次观测之前一个月埋设好。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167-2004.pdf埋设基准点应考虑下列因素:

(1)基准点应布置在施工的沉降影响范围(包括深埋)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

(2)尽量远离道路、铁路、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振动的影响;

(3)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100m,以保证监测精度;

(4)避免将基准点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同时为防止土层冻胀的影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0.5m。

道路及地表沉降测点主要埋设于基坑周边。测点标准埋设方法为:首先在地面开Φ100mm的孔,打入顶部磨成椭圆形的Φ22mm螺纹钢筋,长度应超过冻土线深度,即大于0.8m,(如果是混凝土路面,钢筋底部至少应进入到路面下的路床内20cm,并与路面分离),然后在标志钢筋周围填入细砂夯实,为了防止由于路面沉降带动测点沉降影响监测成果数据,不可用混凝土或水泥固牢,最后还应在监测点上部做上铁盖加以保护。

浅层设点方法为:首先在地面用冲击钻钻出深约20cm直径12cm的孔,再把顶部带有凸球面的φ8mm圆钢放入孔中,缝隙采用锚固剂填充。

仪器采用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套铟钢尺等。

4)沉降监测的基本要求

(1)观测前对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按有关规定进行校验,并作好记录,在使用过程中不随意更换;

(2)首次进行观测,应适当增加测回数,一般取2~3 次的平均数据作为初始值;

(3)固定观测人员、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4)定期进行基准点校核、测点检查和仪器的校验,确保量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5)记录每次测量时的气象情况、施工进度和现场工况,以供监测数据分析时参考。

(1)沉降值计算: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工作基点和附近基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基准点(基点)的高程差Δ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绘制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地层体积损失等。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分析形成以下内容的监测汇总信息上报信息平台:

(1)沉降监测方案(含水准控制网和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2)仪器设备一览表及校验资料;

(3)监测记录及报表;

(4)各种沉降曲线、图表;

(5)对监测结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6)沉降监测报告书。

管线测点按照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位置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1)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线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

(2)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和拐角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

(3)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方对应地表。

同道路及地表沉降埋设方法。

无法开挖的情况,采用模拟式,在管线邻近埋设。模拟式特点是简便易行,测得的是管底地层的位移,模拟性强,精度较低。

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的埋设深度、位置,确保测点能够准确的反应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他管线,确保埋设安全。

仪器采用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套铟钢尺等。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作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地层体积损失等。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分析形成以下内容的监测汇总信息上报信息平台:

(1)沉降监测方案(含水准控制网和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2)仪器设备一览表及校验资料;

(3)监测记录及报表;

(4)各种沉降曲线、图表;

(5)对监测结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6)沉降监测报告书。

3.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1)对周边建筑物的调查

在地下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现场周边的建筑物进行普查(一次调查),根据建筑物的历史年限、使用要求以及受施工影响的程度,确定具体监测对象。然后,根据所确定的拟监测对象逐一进行详查(二次调查),以确定重点监测部位、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方法。

2)建(构)筑物、支撑立柱、墩台、梁体沉降

基准点的结构、形式以及埋设方法同道路及地表监测。

沉降测点埋设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监测对象,采用直接在监测对象上直接钻孔,埋入“L”形钢筋,埋入端用混凝土与监测对象浇筑连成一个整体(如图5.4),另一端打磨成半圆形,监测时放置铟钢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二是钢结构形式的监测对象,无法在上面钻孔埋设,采用焊接的形式,使得测点和结构连成整体。如图5.5。

仪器采用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套铟钢尺等。

(4)沉降监测的基本要求

a.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震动影响范围内,塔吊和露天电梯附近亦不设站。

b.观测应在水准尺成像清晰时进行,应避免视线穿过玻璃、烟雾和热源上空;

c.前后视观测最好使用同一根水准尺,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 m,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回测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基准点上。

监测方法同道路及地表沉降。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绘制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地层体积损失等。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分析形成以下内容的监测汇总信息上报信息平台:

a.沉降监测方案(含水准控制网和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b.仪器设备一览表及校验资料;

d.各种沉降曲线、图表;

e.监测结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对普通的低层建(构)物可根据沉降观测数据按差异沉降推算其基础倾斜。本工程建(构)筑物倾斜监测主要是指对高耸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监测。

基准点布置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稳固区域;基准点之间以及与观测点之间要求相互通视状况良好;基线与观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在60°~120°之间;

基准点埋设可选择在地表埋设或埋设在后期沉降已结束的稳固建筑物上,地表基准点埋设应钻深度大于1m的钻孔,孔内灌注C20以上混凝土,插入中嵌铜芯(直径1mm)的钢筋标识(长度大于1m),标识露出混凝土面1~2cm;上部加装保护盖。

测点采用8cm×8cm的反射膜片,埋设时将基面处理干净,将膜片牢固贴在基面上。测点埋设在建(构)物主体竖轴线的顶部及底部相对应位置。测点与基准点间应通视良好,旁边无遮挡物和反光物。

Leica TS09全站仪、反射膜片等。

计算原理:在所要测的墙体(基本)垂直的方向架设全站仪,测得两个数据:一是墙面上下两点的高差,即两点间的距离,二是两测点分别距离全站仪的平距,整个测试过程全站仪水平角固定。将所测得的平距差除以上下两点的距离即是目前墙体的垂直度。

(1)观测开始前对使用的全站仪、棱镜进行标定或鉴定,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工作;

(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

(3)仪器、棱镜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4)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5)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

(6)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照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倾斜监测结果与建筑物允许倾斜角度判断建筑物安全状况,绘制建(构)筑物倾斜变化与施工关系的曲线图,判断倾斜趋势从而预测下一阶段施工引起的建(构)筑物倾斜程度。反馈施工单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控制建(构)筑物倾斜。

根据现场建(构)筑物倾斜观测成果形成数据报表格式,汇总监测信息上报信息平台,内容应当包含,建(构)筑物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倾斜速率、监测安全评估信息等。

5. 建(构)筑物裂缝

裂缝观测是测定建(构)筑物上裂缝扩展情况的工作。建(构)筑物结构产生裂缝时,为了解其现状和掌握其发展规律,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对建筑物安全的影响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首先,应根据本线路范围建构筑物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现有裂缝的分布位置、裂缝走向、长度、宽度,对需要观测的裂缝进行拍照,并统一编号。每条裂缝至少应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最宽处,一组在裂缝末端。每组标志两侧各一个标志组成。

裂缝观测标志,制作成镶嵌或埋入结构面的金属杆标志,如下示意图4.7:

裂缝宽度的观测使用游标卡尺,测定金属杆的距离,读数应到0.01mm。同时记录量测结果和日期,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附必要的照片资料。

在有新的裂缝产生时,应及时布设观测点,在裂缝有显著发展时应增加观测次数。观测结束后,提交裂缝分布位置图、裂缝观测成果表、观测成果分析和说明资料。

(1)基准点埋设:根据施工现场及周边情况,在距基坑开挖深度3~5倍范围以外的稳定位置埋设水平位移基准点。基点用直径Φ16以上的圆头螺钉,顶部锯十字小槽并涂防锈漆而成,埋深不小于60mm。埋设时用冲击钻钻孔,清水冲洗干净,并灌入水泥浆,放入圆头螺钉固结而成。

(2)工作基准点埋设:工作基点选择合适位置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200×200×1200mm的墩台,墩台顶部埋设强制对中器。见图5.9。

(3)测点埋设:根据业主提供的设计图要求,基坑维护水平位移的监测点布于冠梁处,用钢筋混凝土砌筑成180×180×150mm的小墩台,粘贴反光膜片。(见图4.8、图4.9)。

Leica Ts09全站仪、对中装置、反光棱镜等。

观测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采用极坐标法。

按《工程测量规范》确定为二等,平均边长<200m,测角中误差<2.5〞,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3.0mm。

首先在基准点架设全站仪,测量起始方向到工作基点的水平角和基准点到工作基点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工作基点坐标;量测各测点与工作基点的水平角和工作基点与各测点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各测点的坐标值,两次坐标值的差就是测点位移变化量。见图4.10。

、—工作基点坐标,、—测点坐标

—工作基点至测点平距,—工作基点至测点方位角

水平角观测:从基准点测量工作基点观测4个测回,从工作基点测量监测点观测2个测回,2C较差<13〞,半测回归零差<8〞,同方向测回较差<8〞,距离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电磁波测距二级精度测量,测回数至少四个测回,一测回读数间较差<3mm。

(1)观测开始前对使用的全站仪、棱镜进行标定或检定,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工作;

(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

(3)仪器、棱镜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4)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钻孔平台施工组织设计(5)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

(6)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照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1)按最小二乘原理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

木门制作与安装工程质量技术交底(2)将水平位移坐标分量转换为基坑坑壁垂直方向的水平位移量。

(3)观测成果包含测点的本次水平位移、位移速率、累计水平位移,安全评估信息。

测点布置与桩顶水平位移同点,监测方法同地表沉降监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