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doc第三节 插接式母线安装
第5.3.1条 插接式母线一般适用于干燥、无腐蚀气体的屋内场所。
第5.3.2条 插接式母线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2米。插接式母线终端无引出、引入线时,端头应封闭。
第5.4.1条 电缆在屋内敷设时GBT 4437.1-2015标准下载,应尽量明敷。电缆穿墙或穿楼板时,应穿管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电缆在室内埋地敷设时应穿管,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第5.4.2条 无铠装的电缆在室内明敷时,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5米;垂直敷设不应小于1.8米;否则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但明敷在电气专用房间(如配电室、电机房等)内时除外。
第5.4.3条 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间距,不应大于表5.4.3所列数值。
第5.4.4条 电缆水平悬挂在钢索上时,电力电缆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应为0.75米;控制电缆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应为0.6米。
第5.4.5条 相同电压的电缆并列明敷时,电缆间的净距不应小于35毫米,但在线槽内敷设时除外。1000伏以下电力及控制电缆与1000伏及以上电力电缆一般分开敷设。当并列明敷时,其净距不应小于150毫米。
第5.4.6条 架空明敷电缆与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1米,否则应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与非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0.5米,否则应在与管道接近的电缆段上,以及由该段两端向外延伸0.5米处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第5.4.7条 电缆在电缆沟、遂道内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电缆在电缆沟内,隧道内敷设时,不应有黄麻或其他可延燃的外被层。 二、在支架上敷设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但1000伏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敷设。 三、在电缆沟、隧道内,当两侧均有电缆支架时,1000伏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尽量与1000伏及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于不同支架上。 四、电缆隧道的高度一般为1.9米;有困难时,在局部地段可适当降低。 五、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应大于350毫米;在隧道内不应大于500毫米。 六、电缆在电缆沟、隧道内敷设时的净距,不应小于表5.4.7所列数值。
第5.4.8条 在有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不应敷设电缆。
第5.4.9条 在有可能流入熔化金属液体或有损害电缆外护层和护套的物质的地段GB/T 40277-2021 纸、纸板和纸浆 蓝光漫反射因数(ISO亮度)的测定 室内日光条件.pdf,不应设置电缆沟和人孔。
第5.4.10条 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米时,两端应设有出口(包括人孔)如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75米时尚应增加出口,人孔的直径不应小于0.7米。
第5.4.11条 电缆隧道和电缆沟应设置防水、排水设施。
第5.4.12条 电缆隧道内应设照明,其电压不宜超过36伏。
第5.4.13条 电缆在屋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7米,电缆在屋外直接埋地敷设,在电缆上应铺砖或类似的保护层。
第5.4.14条 直接埋地敷设时,电缆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不应小于表5.4.14所列数值。
第5.4.15条 电缆在屋外明敷时弹子石施工组织设计新,应尽量避免日光直晒。
第5.4.16条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表5.4.16所列数值。
注:①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外。 ②当电缆与热力管沟之间装有隔热层时,平行净距可减为0.5米。 ③当电缆穿管后或电缆在交叉点前后1米范围内穿管时(或用隔板隔开),其交叉净距可减为0.25米。 ④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时,如电缆穿石棉水泥管保护,其长度应伸出热力管沟两侧2米,采用隔热层保护时,应超过热力管沟和电缆两侧各1米。 ⑤电缆与水管,压缩空气管平行时,电缆与管道标高差不大于0.5米时,平行净距可减小为0.5米。 ⑥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应伸出路基1米。 注:①表中未说明者,包括铠装和无铠装电缆; ②电力电缆中包括油浸纸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在内)和橡塑绝缘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