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1.双重预防机制作业指导书.docx6.3.2 基础资料收集
在开展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前,需要收集本公司相关资料,至少包括:
a)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和标准;
b)相关工艺、设施的法定检测报告;
文化艺术中心安全施工组织设计c)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
d)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e)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说明书;
f)本本公司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
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
a)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b)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c)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d)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e)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g)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h)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i)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对于设备设施类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等方法;对于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本公司危险源辨识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详细地剖析生产系统,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
a)对于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类,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示例:如储罐区、装卸站台、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池、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b)对于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作业活动。
示例:动火、进入有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c)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d)在辨识过程中,充分考虑分析“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模型。
备注:“三种时态”是指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将来时态。过去时态主要是评估以往残余风险的影响程度,并确定这种影响程度是否属于可接受的范围;现在时态主要是评估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可以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将来时态主要是评估计划实施的生产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程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三种状态”是指人员行为和生产设施的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人员行为和生产设施的正常状态即正常生产活动,异常状态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生产设施故障,紧急状态是指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危险,如设备被迫停运、火灾爆炸事故等。
本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选取风险评估方法时应根据评估的特点、具体条件和需要,针对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目标,经认真分析比较后选用。必要时,可选用几种评估方法对同一评估对象进行评估,互相补充、互为验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本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依据统一标准对本本公司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分级。
6.6.1 LEC评价法(格雷厄姆评价法)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风险大小,即:
D = L × E × C
表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表3人员暴露的频繁程度E
表4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C
注:本公司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红、橙、黄、蓝风险等级风险值数值范围。
6.6.2 风险判定矩阵法
风险判定矩阵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两个维度,其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为五个等级(见表6),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见表7),风险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8)。
鉴于本公司类型千差万别,本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一些风险较低的本公司,虽然按照统一标准没有构成重大风险,仍然要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抓住影响本本公司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确定本本公司可接受风险程度。
本公司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之后,应建立风险清单。风险清单应至少包括风险名称、风险位置、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主体、管控措施等内容。本公司应将重大风险进行汇总,登记造册,并对重大风险存在的作业场所或作业活动、工艺技术条件、技术保障措施、管理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责任部门及工作职责等进行详细说明。对于重大风险,本公司应及时上报属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6.8.2 风险管控措施类别
6.8.3 管控措施制定原则及评审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重点突出人的因素。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充分论证:
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本公司应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重大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同时,本公司应以岗位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为重点,强化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
6.8.5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
本公司应对重大风险重点管控,制定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具体方案,落实防控经费。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重大风险,不需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可以采取制(修)订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来有效控制风险。本公司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建立重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重大风险分级预警和事故应急响应,做到风险预警准确,事故应急响应及时。
6.9绘制本公司安全风险图
本公司在确定安全风险清单,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之后,应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至少绘制两张本公司安全风险图。
6.9.1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本公司应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
6.9.2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
部分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关键任务,例如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危化品运输等,由于其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布置图、地理坐标图中标示,应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不同作业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实现对重点环节的重点管控。
6.10 形成风险分级管控运行机制
6.10.1 运行效果评价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本公司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a)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b)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
c)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d)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e)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f)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6.10.2 闭环管理机制
对本本公司风险防控措施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现有控制措施不能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时,应通过强化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从源头上避免和消除事故隐患,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隐患排查,分析其规律特点,相应查找风险辨识的遗漏与缺失,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薄弱环节,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6.11 隐患排查治理
6.11.1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本公司应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逐渐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责任制。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实行隐患闭环管理。
本公司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组织制定各部门、岗位、场所、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或排查清单,明确隐患排查的时限、范围、内容和要求,并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包括承包商和供应商等相关服务范围。本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不同方式进行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隐患的等级进行记录,建立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组织有关人员对本本公司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作出认定,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本公司应将相关方排查出的隐患统一纳入本本公司隐患管理。
6.11.3 隐患治理
本公司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本公司应按照责任分工立即或限期组织整改一般隐患。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制定并实施重大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本公司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监控防范措施。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施。
6.11.4 评估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本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验收。重大隐患治理完成后,本公司应组织本本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验收或委托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进行评估。
6.11.5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
本公司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査治理情況,至少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将隐患排査治理情况向从业人员通报。本公司应运用隐患自查、自改、自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隐患排査、报告、治理、销账等过程进行电子化管理和统计分析,并按照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定期或实时报送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6.12 双重预防机制运行评估
组织外部技术专家、本公司内部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至少每年对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发现问题和偏差,确保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完善,持续保持有效运行。重点评估以下方面内容:
是否符合本本公司实际情况;
体系文件是否健全完善等。
6.13.1 定期更新
本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以有效管控风险。除此之外,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重新开展风险评估:
a)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b)本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设备设施发生变更;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pdfc)本公司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d)本公司发生伤亡事故;
e)当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f)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有必要时。
本公司应根据风险再评估结论,每三年至少更新一次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安全风险图。
CJJ_T245-2016 住宅生活排水系统立管排水能力测试标准.pdf 6.13.2 体系间的融合
本公司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主体,应主动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保险机构在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将保险费率与本公司安全风险管控状况、等级挂钩,并加强本公司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建设和部门联合惩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本公司主动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承担监督检查职责,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开展培训宣贯,帮助和指导本公司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