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中铁十五局京沪高速铁路测量工作总结.doc(1)架梁前对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精度要满足《测规》及《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精度要求。
(2)架梁后应对全桥中线进行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
(3)进行墩位沉降观测。
力鼎新城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doc3.竣工测量资料列入竣工文件移交。
五、测量资料管理及桩橛保护制度
1.外业测量必须做好记录。记录必须清晰,各种草图、示意图清楚准确,项目齐全,签署完善,具备可追溯性。
2.原始测量数据,应根据《测规》要求在现场测量和记录。不得事后凭记忆补记。
3.测量记录应使用专用测量手薄和正规的测量记录表格,并保证其各项记录填写完整、签字完整。仪器存储卡记录的测量数据应转换成手薄资料才能作为原始测量成果。
4.签认完善的测量资料应立即存档,由专人负责保管,严禁测量资料丢失。
5.测量资料应收集齐全,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并按测量项目分类建立专门的台帐,做到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做到需要资料时2分钟之内找到,杜绝检查人员检查资料时找不到资料的事情发生。
6.局指挥部测量队定期抽查工区测量原始成果和最终成果资料。
7.永久性或重要控制测量标志,应尽量埋设在施工干扰之外,不易被破坏的地方或稳定的地层上。各工区测量班应经常性的组织人员对桩橛进行看管,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损坏或擅自移位,当发现控制测量标志被破坏时应立即通知局指挥部测量队,并及时对被破坏的控制点按同等级进行恢复。
1.测量工作进行一个阶段或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对测量的实施方案、技术特点、实施过程、工作经验等应写出总结报告。对重难点工程应写出专题报告。
2.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一旦发现测量错误,应立即报告主管测量的工程师和施工负责人,测量错误纠正前不得继续施工。对重大测量事故应逐级上报主管测量的施工技术部门,并写出专题报告。
七、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1.各级测量机构应根据工程实际配置满足《高速铁路测量规范》和施工需要的测量仪器设备。尽可能地配备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以提高工效,保证测量精度。为了与数据处理软件的衔接,平面测量建议配置徕卡全站仪,高程测量应配置徕卡或天宝的电子水准仪。
2.严禁配备和使用达不到精度要求和已过报废年限的测量仪器设备。
3.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进行常规的检验和校正,使用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和保养。
4.各种全站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定期送到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鉴定。鉴定周期不得超过规定时间,以保证测量的精度。在鉴定期内的仪器要经常进行自检。
5.各级测量机构应建立仪器设备台帐、精密测量仪器卡、仪器周检记录和仪器档案制度.
第三章 各种测量工作的实施方案
1、高速铁路控制网的基本要求
高速铁路各种控制网中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并引入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边长投影在对应的线路设计平均高程面上,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大于10mm/km。
高速铁路各种控制网中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个别地段无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时,可引用其它高程系统或以独立高程起算。但在全线高程测量贯通后,应消除断高,换算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有困难时亦应换算成全线统一的高程系统。
为了保证勘测、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平面测量成果的一致性,各阶段的平面控制测量应共同使用同一个GPS基础平面控制网。
2、高速铁路控制网的分类
高速铁路控制网根据作用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
CPⅠ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CPI控制网由设计单位在线路勘测阶段完成布设,施工单位只需对其进行同精度复测,不需进行CPI控制网的布设,所以本总结不介绍CPI控制网的布设,将结合CPII控制的复测工作进行介绍。
2.2、线路控制网(CPⅡ)
CPⅡ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CPII控制网由设计单位在线路勘测阶段完成布设,施工单位只需对其进行同精度复测,不需进行CPII控制网的布设,所以本总结不介绍CPII控制网的布设。
2.3、线下施工测量控制网(CPI、CPII控制网的加密)
线下施工测量控制网主要为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提供控制基准,在线下工程开工前应布设完成。
2.4、变形监测控制网
变形监测控制网是为监测各种结构物的变形提高监测基准,在线下结构沉降观测启动前应布设完成。
2.5、基桩控制网(CPⅢ)
CPⅢ主要为铺设无碴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评估通过后开始布设,在无砟轨道施工开始前应完成布设。
2.6、轨道基准网(GRP)
GRP主要是为轨道板的铺设提供控制基准,在底座板施工完成后、轨道板铺设前开始布设,在轨道板精调前完成布设。
3、线下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由于设计院布设的CPⅠ、CPⅡ控制网网间相临控制点距离约为800—1000m,不能满足线下施工测量的需要,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保证施工精度,需对CPI、CPII控制网进行进一步加密,从而形成线下施工控制网。
参加控制网布设的人员到位以后,应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工程概况介绍,测区分布情况介绍。
控制点埋设位置,埋设标准介绍。
控制网等级及各种精度要求讲解。
控制网布设采用仪器使用讲解。
控制网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学习。
参加培训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控制布设作业。
线下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应采用测角标称精度不低于2秒,测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的全站仪,觇标采用仪器配套棱镜和觇牌组合,光学对中器对中,对中误差小于1mm。高程测量应采用不低于DS1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铟瓦条码水准尺、尺垫。
所有配置的仪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检定证书所标注的有效期内,严禁配置精度不满足要求和已到报废期限的测量仪器。
仪器配置数量,按照每个测量作业组不少于一套全站仪、水准仪配置,温度计、气压计各一套。
3.3、线下施工控制网布设的实施工艺
线下施工控制网的点位埋设应在设计院交桩工作完成以后开始埋设,而控制网的外业测量工作应在对设计院交接的CPⅠ、CPⅡ控制点复测完成以后进行。
3.3.1、线下施工控制网点位的埋设
线下施工控制网是在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密,为了施工测量的方便和满足施工测量精度要求,线下施工控制网的点位埋设应附合以下要求:
(1)、加密点必须在CPⅠ、CPⅡ及设计院交接的水准点上进行加密。
(2)、加密点点位应选在距线路中线较近(不宜大于50m)、稳固可靠且不易被施工破坏的范围之内,以便于长期保存,方便施工测量。
(3)、加密的平面和高程点尽量共用,标石埋设按照精测网CPⅡ的要求进行埋设,见图2。
(4)、点间距离按照250—300m左右为宜,且保证点间互相通视。
(5)、埋设工作最好在设计院交桩完成后立即进行,同时至少保证控制网外业测量开始前10天完成埋设工作,以便标志埋设后混凝土有足够稳定时间。
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线;6-贫混凝土
图2 线下施工控制网埋标图(单位:mm)
3.3.2、控制网外业测量作业
在保证埋标后不少于10天的稳定期后便可进行控制网的外业测量工作。线下施工控制网应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进行测量,在前后已知点互不通视的困难地段可以采用无定向附合导线进行测量。
加密导线测量起闭于CPⅠ、CPⅡ控制点,必须在两已知CPⅠ、CPⅡ控制点间进行加密,不能跳跃CPⅠ、CPⅡ控制点跨点加密,如果跨点加密必须将中间跳跃的CPⅠ、CPⅡ控制进行联测,并将其作为约束条件进行平差。
在进行测量作业前应对的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主要检查仪器是否在鉴定证书标注的有效日期内、仪器的对中器、水准气泡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水准仪还应检查i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对有问题的常规检查项必须进行校正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在《测量日志》中做详细记录。
在进行测量时应现场利用温度计、气压计读取实时气象数据,并将气象数据输入到仪器中,确保仪器的各项改正正常。
水平角度测量中各项测量限差应满足表1的要求,距离满足表2的要求。
表1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距离往返各观测2测回。各项限差应满足下表2的要求。
表2 距离测量限差
注:mD =(a+b×D) ,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高程测量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对线路分段进行往返观测。水准作业前,各作业小组按照表3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二等水准测量严格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最大视距小于60m,视线高不低于0.3m,前后视距差小于等于1.0m,视距差累计小于等于3.0m。二等水准记录采用仪器自动记录,观测各项限差按照表4设置由仪器程序自动控制。
为防止水准尺晃动,水准尺必须借助配备的撑竿以稳定。测量前水准尺的圆水气泡必须居中。
遇到风太大不能稳定水准尺时,应停止观测作业。
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固,防止下沉。
数字水准仪对震动较敏感,测量时避开震动源。
测量读数前,必须精确调焦。
测站数设置为偶数。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观测顺序。
往测:奇数站采用“后-前-前-后”,偶数站采用“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采用“前-后-后-前”,偶数站采用“后-前-前-后”。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
表3 作业单位对仪器设备检验的项目
表4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3.4.1、平面测量质量控制
当外业测量数据各项指标符合限差要求后,采用正规的、经过评审的数据处理软件(武测科傻)按照附和导线、不定向导线、后方交会法三种方法进行平差处理。
平差后的控制网质量应满足表5的要求。
表5 线下施工控制网平面质量标准
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 fβ——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导线环(段)的个数;
n——导线环(段)的角度个数。
3.4.2、高程测量质量控制
高程测量数据以附合水准方法计算;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不超过1 mm , 其复测高差与设计院提交的高差的不符值应满足“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不超过6√R”的规定,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不超过4√R,每公里高差偶然中误差不超过1mm。在各项限差合格的情况下,以设计院提交的已知高程点作为起算及约束数据进行平差。
高程测量数据质量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 线下施工控制网平面质量标准
每千米偶然中误差按下式估算:
每千米全中误差按下式估算
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或环线周长(km);
W——水准路线的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
线下施工控制网应在线下工程开工前完成建网工作,平面和高程测量的进度每天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1公里左右。
标志埋设必须保证不少于10天的稳定期,否则很难保证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使用时的精度,特别是很难满足高程的精度要求。
点位布设时位置一定要距离线路中线适当,位置要不易被破坏。如果布设的太远进行施工测量的时候会不方便,布设的太近容易受现场施工干扰。布设的位置不稳定就容易被破坏,一旦破环就要进行同等级恢复,耽误时间。
测量线路一定要依次启闭于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点,不能跳跃控制点,否则会造成测量线路太长,从而导致线路中间附近点位精度太低。
水准测量时限差设置一定要按照要求设置,当仪器提示超限时一定要进行重测。
75Th锅炉锅筒吊装施工方案往返测较差超限时要进行该段全部重测。
利用GPS RTK测量对线下施工控制网进行复测。在线下施工控制网建网完成后,我们利用GPS基准站+GPS流动站的RTK作业模式对控制网进行了复测。复测时我们采用每个点通过在两个CPI或CPII点上架设基准站观测的形式,对加密点测量2个测段数据取平均的方式采集数据。通过复测发现,RTK测量结果和传统全站仪测量结果较差50%在5mm以内,95%较差在10mm以内,最大较差没有超过15mm的(不包括被破坏的点)。由此我们认为采用GPS基准站+GPS流动站的RTK作业模式进行线下工程控制网的建网可以满足线下工程施工的精度要求。这种建网模式效率高,费用低。
4、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设
参加控制网布设的人员到位以后,应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高速铁路中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
2、工程概况介绍,测区分布情况介绍。
3、控制点埋设位置索风营水电站工程实施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埋设标准介绍。
4、控制网等级及各种精度要求讲解。
5、控制网布设采用仪器使用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