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2.1.19最不利季节worstseason
路基路面结构处于最不利工作状态的季
GB/T 38989-2020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单轴压缩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中间段法)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FTGD50一2006)
3.1标准轴载及设计交通
表3.1.1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对于运煤或运建筑材料等大型载重车为主的公路,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论证单独选用 设计计算参数。
C=1+ 1.2(m~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W=ScC'2n()
式中:m 猫数。 3上述轴载换算公式,适用于单轴轴载小于或等于130kN的各种车型的轴载换算。 3.1.3设计年限应根据经济、交通发展情况以及该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考虑环境 和投资条件综合确定。各级公路的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不宜低于表3.1.3的要求,若有特 殊使用要求,可适当调整。
表3.1.3各级公路的沥置路面设计年限
3.1.4沥青路面的设计交通量,应在实测各类相关车型轴载谱的基础上,参照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等有关交通量预测资料,考虑未来各种车型的组成论证确定各种车型的代 表轴载,进行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计算交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N1。 3.1.5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增长率7,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基础上,经 研究分析确定。
历青路面的设计交通量,应在实测各类相关车型轴载谱的基础上,参照项目可 告等有关交通量预测资料,考虑未来各种车型的组成论证确定各种车型的代 行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计算交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N1。
.6 车道系数7,按照表3.1.6选用。公路无分隔时,车道窄宜选高值,车道宽1
表3.1.6车道系数
行交通荷载有明显差异时,可按上下行交通特点分别进行结构与厚度设计, 设计时按公式(3.1.7)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N。
式中:N—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 一一设计年限(年); N—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d); y一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
3.1.8交通量宜根据表3.1.8的规定划分为四个等级。设计时可根据累计当量轴次 V(次/车道)或每车道、每日平均大型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辆八(d·车 道)工,选择一个较高的交通等级作为设计交通等级。
表3.1.8交通等级
3.2.1沥青路面应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其加工产品,沥青标号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 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路线线形、面层结构与层次、施工工艺等因素,并结合当地 使用经验确定。 各种路用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范及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
使用经验确定。 各种路用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范及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 3.2.2液体石油沥青宜用作透层、表面处治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黏结料,应视其用途 气候条件和施工情况选择类型与标号
3.2.2液体石油沥青宜用作透层、表面处治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黏结料,应视其用途 气候条件和施工情况选择类型与标号
3.2.3乳化沥青宜用作透层、黏层、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处治。 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的黏层、稀浆封层、桥面铺装的黏层、表 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微表处等。
3.2.4对于特重交通、重交通、重要公路,或温差变化较大、气候严酷地区,或铺筑特殊
对于特重交通、重交通、重要公路,或温差变化较大、气候严酷地区,或铺筑特殊 以及连续长、陡纵坡段等,可选用改性沥青。 沥青的改性剂应根据改性自的与实践效果,结合加工工艺难易、质量稳定性等因 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SO—2006]
3.2.5应根据混合料类型与使用要求,合理选择纤维稳定剂类型与掺配
3.2.6.满青路面应选用质量符合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的粗集料(含轧制的碎研 料和矿粉。
.7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三级、四级公路 层可用经筛选的砾石。
3.2.8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沥青表面层用粗集料应选用硬质、耐磨碎石,其 石料磨光值应符合表3.2.8的要求,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3.2.8石料磨光值的技
.9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对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地区 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宜达到5级;其他情况黏附性不 级。当黏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掺人高温稳定性好的抗剥落剂或选用改性沥青 料与沥青的黏附性。
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宜达到5级;其他情况黏附性不宜低 于4级。当黏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掺人高温稳定性好的抗剥落剂或选用改性沥青提高 粗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 : 3.2.10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可选用机制砂、天然砂、石屑配制。细集料应具有一 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集料 总质量的20%,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和开级配抗滑表层的混合料不宜使用天然砂。 3.2.11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
.10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可选用机制砂、天然砂、石屑配制。细集料应具 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 量的20%,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和开级配抗滑表层的混合料不宜使用天然砂。
3.2.11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 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粉尘时,其掺入比例不得大于矿粉总量的25%,且混合后矿粉的 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
3.2.12半刚性基层所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
半刚性基层所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4h,终凝时
3.2.13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类和石灰稳定土类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粉煤灰中Si02、 Al20和Fe20,的总含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宜大于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g 或0.075mm筛孔通过率应大于60% 石灰等级宜高于【11级,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3有关要求,
表3.2.13石灰技术指标
3.2.14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3.2.14的要求
3.2.14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3.2.14的要求
表3.2.14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一2006
贯入式沥壹碎石、沥青表面处治压实最小厚
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或沥青混合料、粒料、贫混凝土等材料,底基层 用沿线地方材料,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或粒料类等。
4.1.5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性能,充分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 及考虑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为便于施工组织、管理,各结构层的材料 不宜频繁变化。各种结构层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4.1.5的要求,并不得设 计小于150mm厚的半刚性材料薄层。
表4.1.5各种结构层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
4.2.1应根据公路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气候特点,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交 交通组成等因素,结合当地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拟定沥青层厚
4.2.2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组合设计例24-佛山电力工业局生产调度大楼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50例),基层与沥青面层的模 1.5~3之间;基层与底基层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0;底基层与土基模量比宜在 之间。
4.2.3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采取措施加强沥青层与刚性基层间的结合,并提 合料的抗剪强度。
.4 为防止雨水、雪水渗人路面结构层、土基,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 用排水基层时,其下应设防水层,并设置结构内部的排水系统,将水排出路基。
4.2.5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下列情 下的路基应设置垫层。 1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 2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某影视大厦工程主体施工方案,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 3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4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4.2.6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 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严格控制细料含量、结合料剂量、含水量,及时养生。 2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在半刚性材料层上设置沥青碎石或级配碎石等柔性基 层0 3在平刚性基层上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膜、应力吸收层或铺设经实践证明有效的 土工合成材料等。
4.2.7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加强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结合,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 性,避免产生层间滑移。 1沥青层之间应设黏层。黏层沥青可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热沥青,洒布数 量宜为0.3~0.6kg/m²g 2各种基层上宜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 (稀释沥青)乳化沥青等。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 4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黏层沥青,宜用热沥青或 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沥青。 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茬处,宜喷涂黏结沥霄。 6双层式半刚性材料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间结合,以形成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