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XJX 046-2023 文物建筑防雷监测系统技术要求.pdf

T/NXJX 046-2023 文物建筑防雷监测系统技术要求.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416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NXJX 046-2023 文物建筑防雷监测系统技术要求.pdf

场监测点布设宜选择在文物建筑区域内。

监测装置数据传输可选择无线或有线传输,如采用4G/5G无线传输,需保障100M/月的通信流量。数 据传输格式符合气象数据标准格式

6.2.6电源、外观、安装、防雷、接地要求

监测装置的电源、外观、安装、防雷、接地要求与三维闪电定位探测站要求一致,具体要求见 6.1. 10。

SJG 80-2020 道路隧道设计标准.pdf测装置的维护与检查应符合QX/T594一2020中

T/NXJX 0462023

雷电流监测装置技术指标除应符合GB/T33588.6一2016中雷击计数器(LSC)的要求外还宜符 推荐值。

监测装置的外观应整洁、美观、与文物建筑风貌相协调

6.3.6数据传输要求

监测装置数据传输可选择无线或有线传输,如采用4G/5G无线传输,需保障30M/月的通信流量。 数 据传输格式符合气象数据标准格式

监测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宜在雷击风险较高的文物建筑的接闪器或引下线上布设至少一个监测点; 线圈直接套在接闪器或引下线等被监测防雷装置上; 6 C) 监测装置外壳不得直接接触接闪器或引下线,以免雷击损坏设备; d 户外安装时要注意防浸水、防盗、防破坏等。

6.3.8环境适应性要求

监测装置环境适应性宜符合下列要求: a) 户外安装的监测装置的外壳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6; O) 监测装置振动、冲击及倾斜跌落适应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试验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

TNXJX 0462023

正极限条件下工作时,只考核仪器的功能正常性,不考核

监测装置宜符合下列功能要求: a 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现接地性能的定时测量和数据处理,并实现监测数据的显 示或远程传输; b) 具有显示、查询、统计、数据存储等功能; C) 具有接地性能阈值设置、超限后自动报警功能; d) 具有实时测量和定时自动测量功能,时间间隔可人工设置,测量量程可以自动切换; e) 具有接地网老化提示和故障判别功能; f) 可采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现场操作或远程传输监测; g人 具有防雷功能,被监测接地装置流过8/20、10/350波形,不大于200kA的雷电流时,应能正 常工作

监测装置技术指标参数推荐值宜符合表5要求,

表5技术指标要求参数推荐值

6.4.4接地电阻测量

6.4.4.1接地电阻测量方法应符合GB/T17949.1一2000的要求。 6.4.4.2测试电流宜采用直流脉冲电流或正弦交流电流。 6.4.4.3测量值应是多次采样数据的优化处理结果。 6.4.4.4接地电阻测量精度不低于±0.5%rdg±4dgt,测量范围应在0Q~2000Q之间。

监测装置的外观应整洁、美观、与文物建筑风貌相协调,不应有表面缺陷

6.4.6数据传输要求

监测装置数据传输可选择无线或有线传输,如采用4G/5G无线传输,需保障30M/月的通信流量。数 据传输格式符合气象数据标准格式。

文物建筑接地电阻监测装置布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宜选择在雷击风险较高的文物建筑的接地装置上布设一个监测点; 文物建筑的每个独立地网应布设一个监测点; 监测装置户外安装应注意防水、防潮及防破坏,

监测装置的环境适应性符合下列要求: a 户外安装的监测装置的外壳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6; b) 监测装置的振动、冲击、倾斜跌落适应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试验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

装置的电磁兼容抗扰度应符合表6的要求,

监测装置的电磁兼容抗扰度应符合表6的要求。

TNXJX 0462023

6.5SPD智能监测装置

6.5.1.1户内安装

6.5.1.2户外安装

表7SPD智能监测装置的功能性能配置表

6.5.3.1SPD工作状态监测

监测装置应具有对SPD工作状态及参数的监测功能,至少包括:SPD动作次数、动作时间、电涌电流 特性参数、遥信状态、遥信状态改变时间和性能劣化趋势等。

6.5.3.2SPD性能劣化趋势监测

监测装置可采用下列三种方法之一对SPD性能劣化趋势进行分析,制造商应在认证测试前向测试机 构提供对应劣化趋势监测方法的说明及其所宣称的告警值: a) 根据流过SPD的电涌电流波形特性参数进行分析; b) 根据SPD的全电流或阻性漏电流的变化进行分析; c)根据SPD或其内部元件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6.5.3.3SPD接入状态监测

监测装置具有对SPD接入到其所保护电源系统连接状态的监测功能,

6.5.3.4本地存储

6.5.3.5数据传输

监测装置数据传输可选择无线或有线传输,如采用4G/5G无线传输,需保障30M/月的通信流量 的数据至少包括:SPD动作次数、动作时间、电涌电流特性参数、SPD遥信状态等

6.5.4.1电涌电流峰值监测

监测装置对电涌电流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涌电流测试波形类型采用GB/T18802.11中规定的电流波形; b) 被监测SPD的最大监测电流IFS符合表8要求; c) 最小监测电流:≤0.1XIrs; d) 测量误差:≤土(标准值×15%+1%Is)。 注:标准值:对被测监测装置进行测量时,上一级标准给出的值,即标准测量装置的测量示值。

TNXJX 0462023

6.5.4.2电涌电流波形监测

监测装置对电涌电流波形的监测宜符合下列要求: a 电涌电流监测波形类型:8/20us和10/350u b 监测波前时间与半峰值时间误差:≤土15%; C 波形记录时间长度波形时间长度:≥2mS。

5.4.3电涌电流单位能

监测装置应在其宣称的电涌电流峰值监测范围内有效地记录电流单位能量,单位能量监测误差: 一 土20%

6.5.4.4SPD动作监测

装置应能在峰值监测范围内有效地记录SPD动作

6.5.4.5全电流监测

监测装置对全电流的监测最小值(有效值)≤100uA;最大值由制造商宣称。监测误差 准值×10%+2uA)。

监测装置表面应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变形;颜色应均匀无明显差异;标识应完整清晰 牢固。

测装置的安全性要求应符合NB/T10284一2019第

T/NXJX 0462023

数据传输方式和传输协议可采用既有的成熟方案,也可由制造商自定义,但是数据传输应满足实时 性的要求。

8.1.2应用层应由服务器和文物建筑防雷监测系统软件组成。 8.1.3服务器宜满足下列要求: a)服务器可选云服务器或自建服务器,自建服务器需同时配备交换机、宽带网络接口等; b)自建服务器主要技术指标推荐值:4个主频在2.0G以上的CPU,内存大于16G,硬盘空间大于 2T郴州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外架搭设施工方案,2个千兆网卡等; c)自建服务器操作系统宜为WINDOWS或LINUX系统。 8.1.4监测系统软件宜具备(但不限于)下列功能:监测数据采集、雷电定位监测、雷电防护装置在 线监测、闪电定位预警、监测设备自检、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状态异常报警等。

8.2.1能实时接收感知层三维闪电定位探测站、大气电场监测装置、雷电流监测装置、接地电阻监测 装置及SPD智能监测装置等传输的数据。 8.2.2宜以图形、图表、表格等形式实时显示各监测装置传输的数据。 8.2.3可在地图上显示监测装置的地理位置、名称、实时状态、监测数据等信息、

8.3.1实时监测闪电活动,获取云闪、地闪发生的时间、经度、纬度、高度、雷电流峰值和极性、回 击次数以及每次回击的参数等闪电定位数据。 8.3.2宜在线监视文物建筑周边雷电活动情况,监测雷电活动轨迹,分析雷电活动趋势。 8.3.3可在地图上动画展示雷电活动实时路径、热力图、多种雷电参数和闪电通道三维成像。 8.3.4实时查找与文物建筑雷击事故同时发生的雷击坐标,确定雷击点的准确位置。 8.3.5建立闪电数据库,积累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等闪电基础参数,分析闪电分布情况。

T/NXJX 0462023

T/NXJX 0462023

结合闪电定位监测、大气电场监测及其他气象监测手段如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进行雷电临近三 级预警预报: 一一定位系统监测闪电运动轨迹,进入设备监测区域,同时大气电场逐渐增大,场强超过1级报警 阈值,提前2小时发出闪电临近黄色预警; 一一闪电进入文物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区域且大气电场显著增大,场强超过2级报警阈值,提前30 分钟发出闪电橙色预警; 一闪电进入文物建筑本体区域且大气电场出现明显跃增,场强超过3级报警阈值,提前5分钟发 出闪电红色预警

8.5.1实时监测接闪器、引下线遭受雷击情况,一旦发现遭受雷击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准确定位雷 击位置。 8.5.2实时监测接地装置的接地性能,定时测量接地电阻值,并与设定阈值进行比较,当超过设定阀 值时,立即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维护接地装置 8.5.3实时监测低压配电系统的SPD运行状态及遭受雷击情况,发现SPD劣化或漏流超标等不满足电 涌防护要求及时提醒更换

8.6.1实时监测防雷监测装置的工作状态,并提出更换、维护、保养等管理建议。 8.6.2统计、显示在线、离线或故障的防雷监测装置。

8.7.1存档数据按不同时段能够进行数据回放,再现雷电预警状况和各监测装置的状态信息,能够调 用和下载存储的历史数据 8.7.2可对已存储的防雷监测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逐时、逐日、逐月、逐年的以直方图、折线图 等形式表现。 8.7.3宜采用数据库查询方法,对雷电强度、雷电日期时间、雷电空间分布、地闪密度、雷电次数、 电场强度、雷电流峰值及其极性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等形式表现。 8.7.4叠置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将监测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 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综合了监测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8.7.5点状化处理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安全交底(还土夯实),将带有雷电监测数据属性的网格化数据图层进行要 素转点处理,为空间插值做输入图层准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