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波浪模型试验规程》(JTJ∕T234-2001).pdf流体动力学方程和边界条件中只保留线性项所描
流体动力学方程和边界条件中,除线性项外,尚保留二阶或高 阶项所描述的波浪
莆田某多层住宅小区工程模板施工方案(胶合板 门型钢管架)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中边界上的控制条件。
数值模拟中起始时的控制条
波浪物理模型试验的基本规定
3.1.1波浪模型试验应根据工程规划和设计要求选用物理模型 试验或数值模拟试验。必要时,应同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 模拟试验。
面模型;当研究的问题不能简化为二维时,应采用整体模型。
试验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试验依据和遵守的技术标准; (2)项目概况,试验目的、内容和要求; (3)试验依据的基本资料,试验方法和实施方案; (4)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 (5)主要试验人员、试验进度计划、预期的目标和试验结果
(1)封面,包括试验成果的名称、承担单位、参加单位和编制日 期; (2)扉页,包括法人代表、技术主管、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写人 和试验参加人员; (3)摘要,简述试验目的和方法及试验主要结论; (4)目次,包括试验成果报告的章、节名称和起始页码; (5)正文; (6)参考文献。
3.1.6试验成果报告的正文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引言,包括试验的背景、目的和采取的技术路线等; (2)试验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布置、建筑物结 构、水位、波浪、地形及其它水文、气象、泥沙和地质等资料; (3)试验内容和技术要求; (4)模型设计或数值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型的相似条件、模 型比尺的选择、模型的布置及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等;数值模拟的 基本控制方程、边界条件、求解方法、离散格式和参数的确定; (5)模型制作,包括图纸资料、边界和制作精度; (6)试验结果分析; (7)结语,包括试验主要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7进行验证试验的项目,其试验成果报告的正文应包括验证 试险相似性和合理性的内究
3.2.2.1断面物理模型长度比尺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3.2.2.1断面物理模型长度比尺应符合表3.2.2的
断面物理模型长度比尺 表3.2.2
3.2.2.2整体物理模型长度比尺不应大于150。当有船舶模型 置于其中时,模型长度比尺不应大于80。船行波试验时,模型长 度比尺不宜大于30。
期不应小于0.5s;不规则波有效波高不应小于2cm,谱峰值周期不 应小于0.8s
模型设计应根据波浪等动力因素及其与建筑物、岸滩等利 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相似准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3.1波浪、波浪与水流及其与建筑物、岸滩等相互作用的 设计,应满足重力相似,其比尺按下列公式确定:
3.2.3模型设计应根据波浪等动力因素及其与建筑物、
模型设计应根据波浪等动力因素及其与建筑物、岸滩等相 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相似准则L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互作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相似准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231波浪波浪与水流及其与建筑物岸滩等相互作用的
广中 2 入— 一模型长度比尺; p原型长度; lm一一模型长度; 入 时间比尺; 入f 频率比尺; 入 速度比尺; 入p 压强比尺; 入F 力比尺; 入Q 流量比尺; 入 单宽流量比尺; 入E 能量比尺。 3.2.3.2波浪与斜坡式、直墙式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建筑物模型 计,应满足几何相似。与稳定性试验有关的建筑物构件的模型 计,除应满足几何相似外,尚应满足质量、重心位置相似
3.2.3.3波浪与浮式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建筑物和船舶的模型 设计,除应满足几何相似外,尚应满足惯性短和自摇周期相似,其 锚系结构尚应满足长度、质量和弹性相似。 3.2.3.4波浪与桩基、墩柱建筑物和水下管线相互作用的建筑 物及其构件的模型设计,应满足与原型几何相似,当速度力起主要 作用时,应分析雷诺数的影响:当桩和水下管线模型刚度较小时, 应计人弹性影响。 3.2.3.5波浪作用下系泊船舶对码头撞击力的护舷模型设计, 应满足弹性相似。 3.2.4当整体物理模型的试验条件受到限制时,可采用变态物理 模型。变态物理模型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3.2.4.1变态整体物理模型设计,应根据现场资料和试验要求 进行分析,满足主要相似条件,合理选择模型比尺,并应对相似条 件进行验证。 3.2.4.2变态整体物理模型应按重力相似设计,模型的变率应 根据不同条件及要求选取,但不应大于5。 3.2.4.3变态整体物理模型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以波浪折射为主时,波长、波周期和时间比尺按下列公式 盈宁
及具构件的模型设计,应满足与原型儿何相似,当速度力起主 用时,应分析雷诺数的影响;当桩和水下管线模型刚度较小时 计人弹性影响。
模型。变态物理模型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2.4.1变态整体物理模型设计,应根据现场资料和试验要 厅分析,满足主要相似条件,合理选择模型比尺,并应对相似 进行验证。
3.2.4.2变态整体物理模型应按重力相似设计,模型的
根据不同条件及要求选取,但不应大于5。
根据不同条件及要求选取,但不应大于5。
(1)以波浪折射为主时,波长、波周期和时间比尺按下列公式 确定:
入1. = 入h ² =A1² AT= A=AT
式中入一一波长比尺; 入一模型垂直长度比尺; 入T一波周期比尺; 入一一时间比尺。 (2)以波浪绕射为主时,波长、波周期和时间比尺按下列公式 确定:
AL = [^( tanh2h) 入,=AT
式中入L一波长比尺; 模型水平长度比尺; 入r一—波周期比尺; 入(an2t) 2πh 原型与模型的tanh 之比; L h 水深; L 波长; 入一一 时间比尺。 (3)研究波浪反射时,建筑物模型和边界的反射系数与原型 一 致。
3.3.1波浪和水流的模拟应满足重力相似准则。 3.3.2波浪模型试验宜模拟单向不规则波。必要时,应模拟多向 不规则波。单向不规则波和多向不规则波的模拟应满足下列要 求。 3.3.2.1单向和多向不规则波宜模拟工程水域的实测波谱。 无实测波谱时,可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海港水文规范》(JTJ213)中 规定的波谱或其它合适的波谱。必要时,应模拟波列及波群。 3.3.2.2单向不规则波模拟的允许偏差应满足个列要求: (1)波能谱总能量的允许偏差为±10%; (2)峰频模拟值的允许偏差为±5%; (3)在谱密度大于或等于0.5倍谱密度峰值的范围内,谱密度 分布的允许偏差为±15%; (4)有效波高、有效波周期或谱峰周期的允许偏差为±5%; (5)模拟的波列中1%累积频率波高、有效波高与平均波高比
值的允许偏差为±15%
3.3.2.3多向不规则波宜按频率、方向对应法模拟波面,并 列公式进行模拟:
△o—圆频率分割点间隔(rad/s); △9一一方向等分点间隔(rad); 0max,0min—分别为方向谱的最大、最小方向角(rad); Rm——第m个频率、第i个方向的组成波在(0,1) 域内均布的随机数。
3.3.3当波浪模型试验采用规则波时,规则波平均波高和波周期
3.3.5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时,波浪和水流应采用同
槽或水池放置建筑物模型前,在研究区域先模拟水流的流 向,再模拟无流时的波浪,并进行合成。
波、流分离,再模拟要求的水流和波浪
3.4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
3.4.1波浪模型试验水槽的有效段长度应大于10倍波长,水槽 宽度宜大于0.5m。水槽两侧壁与水槽中轴线距离允许偏差应为 ±2mm。水槽和水池的首尾两端应设消浪装置,且尾部消浪装置 应能消除9%以上的反射波,并应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小造波机二 次反射波的影响。有斜向反射时,水池的两侧也应设消浪装置。
(1)生波设备产生的波形平稳,重复性好; (2)生流设备产生的水流平稳。
3.4.3.2测量系统应满足灵敏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在满量程条 件下25内的零漂允许偏差应为±5%,波高仪线性允许偏差应为 ±2%,总力仪、波压仪和波动流速仪的线性允许偏差应为±5%。 3.4.3.3测波浪力时,测力系统的自振频率不宜小子测力频率 的4~6倍,不规则波的测力频率宜取高频一侧力谱能量为总能量 30%处的频率,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3.4.3.3测波浪力时,测力系统的自振频率不宜小于测 的4~6倍,不规则波的测力频率宜取高频一侧力谱能量为 30%处的频率,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3.5试验数据采集和处理
3.5.1波很数结末集和处理应付日下列规定。 3.5.1.1不规则波试验的波浪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应小于有效 波周期的1/10,且不宜大于高频截止频率对应周期的1/4,在波浪 平稳条件下,连续采集的波浪个数不应少于100个,多向不规则波 不应少于300个,并应按附录A计算波高和波周期的统计特征值 必要时,可按附录A计算波高、波周期的经验赖率分布,按附录B 和附录C进行谱分析。
.5.1.2规则波试验的波浪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应小于平均 明的1/20。在波浪稳定条件下社区智能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连续采集的波浪个数不应少 个,并取其平均值作为代表值
3.5.1.3波高和波周期分析应采用跨零点法,并应设阈个
常值。数据的取值应与仪器测量精度相匹配,并按有效数字
3.5.2多向不规则波试验的数据测量和处理尚应符合下
3.5.2多可不规则波试验的数据测童和处理可应付合下列规定。 3.5.2.1应由多个波高仪或流速仪组成阵列,同步测量多点波 面或多个波动量变化过程,可采用贝叶斯法分析多向不规则波的 方向谱。采用波高仪阵列时,同步测量的波高仪不宜少于4个,波 高仪之间的最小距离宜小于谱峰周期对应波长的3/10。 3.5.2.2多向不规则波平均波向、综合平均波向、方向分布宽 度和综合方向分布宽度等参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高仪之间的最小距离宜小于谱峰周期对应波长的3/10。 3.5.2.2多向不规则波平均波向、综合平均波向、方向分布宽 度和综合方向分布宽度等参数DB23/T 2829-2021标准下载,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度和综合方向分布宽度等参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3.5.2.3当多向不规则波遇有建筑物反射时,在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