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2000).pdf8.1.1平面布置应根据渔港级别、自然条件、城镇规划、市场因素、生产工艺流程及未来发展规划布置 港区的水域、陆域,并确定渔港港界将港区组成统一的整体。 8.1.2平面布置应力求紧凑,节约用地。应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密切结合。 8.1.3平面布置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合理布置港区道路及管道线路。
8.1.5应根据生产规模、自然条件及使用要求,进行渔港水域布置,包括合理布置防波堤及其口门、航 道、码头、港池、锚泊地、护岸、滑道等。 8.1.6渔港港内水域包括渔船制动水域、港内航道、港内锚地、回转水域及码头前沿停泊水域等。以上 水域应根据港区情况及使用要求合理布置。防波堤及其口门布置应使港内水域满足泊稳标准,并使防波 堤轴线最短;航道布置应使渔船进出港安全方便。 8.1.7码头布置应以“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原则。卸鱼码头应布置在港区水深及水域条件较好的岸 段;供冰码头与物资码头宜布置在卸鱼码头的一侧;修船码头应设在修船厂的岸段;油码头宜布置在常 风向的下风向,与其他码头及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GBJ16及GBJ74的规定。 8.1.8设计代表船型应根据来港渔船类型、数量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设计船型尺度可参照附录C、附 录D。 8.1.9渔港陆域应包括六个功能区即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冷藏加工区、综合物资区、修船区、油库区 及综合管理区。 8.1.10陆域布置时,应根据渔港级别、渔船类型及数量、水产品卸港量、生产工艺等要求确定陆域各区 的规模和设施。 8.1.11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宜设在卸鱼码头附近;冷藏加工区应靠近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综合物资 区应考虑渔需物资供应及港外运输的方便;修船区宜设在港区一侧;油库区宜布置在港区尽端;综合管 理区宜在生产区后方。 8.1.12陆域地面坡度及高程应根据地形条件及生产工艺确定。
8.2码头泊位数和泊位长度
GTCC-019-2019标准下载卸鱼码头泊位数可按式(1)、式(2)计算:
Q ZC,K C,=tP
表3泊位日有效作业时间
注:效率低取大值,效率高取小值。
8.2.2供冰码头泊位数可按式(3)、式(4)计算:
8.2.2供冰码头泊位数可按式(3)、式(4)计算:
QW ZCK C=tP2
E(niJ) N. 一 365Km
Lb 一泊位长度;L泊位占用的码头长度 图3沿线布置的多个泊位长度与码头长度
表4泊位长度与泊位占用的码头长度
1L为设计代表船型全长,m。 2d为泊位富裕长度,宜取0.1~0.15Le。 3 码头长度系指设计代表船型在码头前沿停靠所需的水工建筑物的长度
8.2.7当两直立式码头布置成折线时(见图4),其转折处富裕长度可按表5
? 当两直立式码头布置成折线时(见图4),其转折处富裕长度可按表5确定。
图4直立式码头折线布置
表5直立式码头转折处富裕长度
8.2.8当直立式码头与斜坡护岸的夹角大于等于90°时,靠近护岸转折处的富裕长度d。宜等于泊位富 裕长度d(见图5);夹角小于90时,其富裕长度应适当加大。在护岸端转折处富裕长度d。的起点,应自 岸坡线上满足设计水深的地点起算
图5 直立式码头与斜坡护岸相接处布置
8.2.9顺岸布置的浮码头泊位长度,计算方法应按第8.2.6条的规定执行。复船长度不宜小于0.8Lc, 夏船间距不宜大于6m(见图6)
图6顺岸布置的浮码头泊位长度
1 码头型式应根据各专业码头的性质及所采用的装卸工艺,结合水文、地质、地形、施工条件 筑材料的情况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河口渔港宜采用顺岸式码头;海岸渔港可采用顺岸式或突堤式码头;当海岸线不足时,宜采 码头。
8.3.3渔港码头宜采用固定直立式码头。当平均潮差在2m以上时,卸鱼码头和物资码头可采用斜坡 码头或浮码头。但在台风频率较大且港内掩护条件不好时,不宜采用浮码头。
8.4.1渔港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潮位应包括: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极端高水位、极端低水位。 8.4.2设计高水位应采用高潮累积频率10%的潮位;设计低水位应采用低潮累积频率90%的潮位。当 地如有历时累积频率统计资料,其设计高、低水位也可分别采用历时累积频率1%和98%的潮位。 8.4.3特一级及一级渔港极端高水位应采用重现期为50年的年极值高水位,极端低水位应采用重现 期为50年的年极值低水位。二、三级渔港极端高水位应采用重现期为25年的年极值高水位,极端低水 位应采用重现期为25年的年极值低水位。 8.4.4在进行高、低潮位累积频率统计时,应有完整一年或多年的实测潮位资料。实测潮位资料不足一 整年时,渔港的设计高、低水位,应按JTJ213所规定的方法计算。 8.4.5确定极端高、低水位时,宜有不少于连续20年的年最高、最低潮位实测资料,并应调查历史上出 现的特殊潮位。对潮位实测资料年限不足20年的渔港,极端高、低水位的确定,可按JTJ213所规定的 方法计算。
码头前沿高程可根据潮位、波浪、船型、装卸工艺及原地面高程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2 码头前沿高程可按式(8)计算:
码头前水域包括供渔船停靠、装卸及回转所需水域。 供渔船停靠及装卸所需水域宽度(见图7)与渔船并排系泊船数有关,单船系泊宜取2倍设 型全宽,多船并排系泊尚应增加并排渔船的总宽度。并排船数宜取2~4条。
图7供渔船停靠及装卸所需水域宽度
图7 供渔船停靠及装卸所需水域宽度
8.6.3供渔船回转的水域,对顺岸码头应沿码头全长设置,宽度可取1.5~2.5倍设计代表船型全长。 8.6.4两突堤码头之间水域(或挖入式港池)的宽度不应小于7倍设计代表船型全宽。此水域与界外水 域之间,尚需有一富裕水域(回转水域),以保证渔船安全进出,其尺度按图8确定,其水深应满足第 8.6.6条的要求。 8.6.5顺岸码头前沿水域边缘,自泊位端部与码头前沿线宜成30°~45交角向外扩展,扩展部分应达 到码头前水域水深。
a)两突堤码头间水域
b)挖入式港池间水域
图8两突堤码头或挖入式港池间水域
式中:H一码头前浴设计水深,m; T一设计代表船型满载吃水,m; h一富裕水深,m,根据底质确定,土质取0.3m,石质取0.5m。 注:如码头前有泥沙回淤,应另增加回淤富裕量,不宜小于0.4m。 8.6.7码头前水域底高程,应由设计低水位与码头前沿设计水深之差决定。 8.6.8检验港内平稳的设计波浪,其重现期应根据使用要求确定,但不官大于2年,波列累积频率取
渔船在进行装卸作业时,码头前允许波高见表6。
表6码头前作业允许波高
8.7.1渔港锚地有停泊锚地及避风锚地。停泊锚地宜设在港内,避风锚地宜设在港外有天 域。台风多发地区,宜设避风塘。 8.7.2锚地水域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b)有足够的水深和水域面积; c)水流平缓,流向稳定,底质易于着锚。 8.7.3锚地宜采取大小船舶分区锚泊。港内锚地水深的确定同码头前沿设计水深。 8.7.4避风锚地、停泊锚地泊位数应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或按需要确定。其中停泊锚地泊位数应减去各 类码头停泊渔船数。 8.7.5渔船主要锚泊方式有单锚系泊、多船并排单锚系泊、单船首尾双锚系泊、多船并排首尾双锚系 泊。各种锚泊方式所占水域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8.7.5.1单锚系泊:适用于避风锚泊。锚泊面积为以R为半径的圆形面积(见图9),其半径可按式(10) 计管
式中:R一一锚泊半径,m; h3—极端高水位时锚地水深,m
R=(5~6)h+L
设计代表船型全长,m 注:船小,锚地水深小,取小值。
SC/T9010—2000
图9单锚系泊锚泊面积
5.2多船并排单锚系泊:渔船顶风抛锚,适用于风向稳定、港内水面平稳时锚泊。其锚泊面积 可按式(11)计算:
F=(1.5L+6h)(1+m2)
式中:F一 一多船并排单锚系泊每组锚泊面积,m"; m2—多船并排单锚系泊每组渔船船数,取2~6条,大船取小值,小船取大值; B一设计代表船型全宽,m。
图10多船并排单锚系泊锚泊面积
5.3 3单船首尾双锚系泊:适用于港内水面平稳度稍差时锚泊,其锚泊面积(见图11)可按式(1
式中:F2一单船首尾双锚系泊锚泊面积,m²
F2=2B(1.5L+12h)
图11 单船首尾双锚系泊锚泊面积
8.7.5.4多船并排首尾双锚系泊:适用于港内水面平稳时锚泊,其锚泊面积(见图12)可按式(13)计 算
F=(1.5L+12h)(1+m)B。.…....
式中:F一多船并排首尾双锚系泊每组锚泊面积,m";
图12多船并排首尾双锚系泊锚泊面积
锚地内各组渔船之间的安全距离宜为20~30m。 锚地边缘距航道、回转水域的安全距离:港外锚地不应小于2L,港内锚地不应小于L
3.8.1航道选线应保证航行安全,并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挖泥数量、施工条件、维护费用及投资等因 索综合分析确定。
8.8.2.1.航道宜顺直,避免多次转向。多次转向时,应采取减小转向角,加长两次转向间距,加大回旋半 径或适当加宽航道等措施。
适当加宽航道等措施。 2.2宜减小强风向、常风向、强流向与航道轴线的夹角。 2.3进港航道的宽度、水深和弯曲半径,应根据进出港渔船的船型、密度、航速、波浪、土质和 况设计,并进行方案比较后确定,
8.8.2.4河口渔港航道,宜利用天然深槽
2.5对冰冻地区渔港,应考虑排冰条件及冰凌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2.6为保证航行安全,在航道边缘宜设置隔离带。 3 渔港航道应同时满足捕捞渔船双向通航和进港大型船舶单向通航的需要,双向航道宽度( 可按式(14)计算:
图14航道转弯段加宽示意图
表7 各类土质航道边坡坡度
8.8.6设计通航水位宜采用设计低水位,经充分论证可采用乘潮水位。乘潮水位的确定可按JTJ211 执行。 8.8.7航道水深的确定同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对1000t以上大型船舶所需航道水深的确定可按JTJ 211有关条文执行。 8.8.8航道底高程由设计通航水位与航道水深差决定。
8.9.1 防波堤的设置与平面布置应根据渔港使用要求、规模、船型和当地自然条件测量放线专项施工方案,经技术经济论证确 定。对自然条件复杂的渔港必要时应对其平面布置进行模型试验。
8.9.2.1防波堤掩护的范围,应有足够的水域面积和岸线长度,并应保证港内平稳,满足渔船安全航 行、停泊和装卸作业的要求。 8.9.2.2应注意防波堤对泥沙运动的影响,防止建堤后造成港口的严重淤积和有害冲刷。 8.9.2.3防波堤轴线位置,宜选在地质条件好、水深较浅的地方,有条件时可利用礁石、浅滩及岛屿。防 波堤的接岸点宜利用湾口角或海岸的突出部位。 8.9.2.4冰冻地区渔港,宜进行流冰漂移的模型试验,充分利用海流,防止流冰在港内堆积。 8.9.3防波堤的平面型式可采用与海岸连接的单突堤和双突堤,不与海岸连接的岛式防波堤及突堤与 岛式防波堤相结合等型式。当单独采用岛式堤掩护时,应对沿岸流及泥沙运动的强度进行详细分析,以 负提后水域发生严重淤积必要时应通过模型试验验证
9.4口门的布置和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8.9.4.1口门方向应与进港航道相协调,航道中心线与频率较高的强浪向之间夹角不宜过大,宜为 30°~35° 8.9.4.2口门宜设在波浪破碎区以外的海域。口门的布置应减少泥沙进入,防止流冰堵塞。 8.9.4.3口门的数量,应根据渔船通航密度、自然条件及总体布置要求等因素确定。宜为一个口门,有 条件时可采用两个以上的口门。 8.9.4.4口门有效宽度,应取1.5~2.0倍设计代表船型全长,大船取小值,小船取大值。二、三级渔港 口门设于不利地形时可适当加宽。
8.9.5.1防波堤型式应根据自然条件、材料来源、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9.5.2斜坡堤适用于水深较小、地基较差和石料来源丰富的地区。 8.9.5.3直立堤适用于水深较大和地基较好的地区。 8.9.5.4当建堤地点水深很大或采用直立堤地基强度不足时,宜采用高基床直立堤,但应避免堤前出 现近破波。
8.10.1对泥沙运动比较强烈的海域,防波堤及口门布置应考虑防淤,当不设防波堤而要解决港口淤积 时,可单独设防沙堤。 8.10.2防沙堤的布置应与当地水文、地貌、地形及地质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必要时应通过模型试验验证。 8.10.3防沙堤长度宜建至主破波带及冲淤变化区外,亦可根据实际拦截效果分期加长。
8.10.2防沙堤的布置应与当地水文、地貌、地形及地质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必要时应通过模型试验验证。
线分布特征决定,当泥沙以悬移质运动形态为主时宜取与设计高水位相同或高于设计高水 程;破波带以外水域当泥沙以推移质运动形态为主天津市某某路排水施工方案,在不影响港口防浪掩护的前提下,可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