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2/T 0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图 集.pdf

DB3502/T 0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图 集.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4.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297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502/T 0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图 集.pdf

4标准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 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其核心为海绵城市竖向设 计,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降水量等因素,重视与 低影响开发设施和超标雨水溢流排放设施相结合,并与竖向 设计总体方案相适应。超标雨水溢流排放设施可采用溢流竖 管、盖算溢流井或雨水口等,其溢流标高应高于绿地,且低 于地表汇水面,并通过水力计算,优化雨水径流组织路径, 保证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及时排入雨水管渠。本文件包含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及通用设施 五个章节。 4.1建筑与小区 本章包括小区海绵设施布置平面示意图、小区雨水排水 组织平面示意图、小区雨水断接剖面示意图及屋面花园式容 器、屋面简单式容器、喷灌系统、种植屋面、地下室顶板上 下沉绿地、雨水立管断接的具体做法。 4.2城市道路 本章包括常规典型道路、高架道路、实施退线绿地道路 的海绵设施布置平面示意图。本文件包含各类透水铺装、路 缘石开口、下沉绿化带、挡水堰、生态树池、沉砂砾石槽、 高架桥面排水的具体做法。

本章包括公园海绵设施布置平面示意图及旱溪、卵石沟、 卵石坑、跌水、表流及潜流雨水湿地、雨水台地、广场与园路 铺装、三角路缘石、停车场植草砖铺装、广场线性排水沟的具 体做法。 4.4城市水系 本章包括生态护岸、前置库、半透水坝、生态浮床、沉水 植物修复及污染物底泥原位生物修复的具体做法。 4.5通用设施 本章包括下沉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绿色设施及溢流 式雨水口、现状雨水口改造、截污雨水口、初期雨水弃流井、 污水截流井、生态多孔纤维棉、蓄水模块等灰色设施的具体做 法。

5.1本文件中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mm。 5.2海绵城市设计还应满足国家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本文件 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5.3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产品应结合本文件及住建部公 示的《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目录》进行选用,

5.1本文件中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mm。 5.2海绵城市设计还应满足国家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本文件 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5.3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产品应结合本文件及住建部公 示的《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目录》进行选用

1.1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结合场地空间、用地、竖向等选择和确定 可采用单一形式或多种形式组合。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及广场径 流雨水应有组织地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屋面雨水可通过雨水立 管、卵石沟进入下沉绿地,进行滞留、下渗、净化、调蓄后排至 小区雨水管网。道路雨水通过路缘石开口进入下沉绿地进行滞留 下渗、净化调蓄后排至小区雨水管网。初期南水应经海绵设施处 理后才可进入小区雨水管网,超标雨水可直接进入小区雨水管网, 1.2屋顶坡度不大于15°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面,新建小区的绿色 屋面宜用种植屋面,既有建筑屋面改造可采用种植容器。种植屋 面做法详见《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容器式种植做法也可 参考本图集。 1.3屋面雨水立管可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 开发设施,也可断接至雨水罐等蓄水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 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集中调蓄设施。 1.4透水路面宜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砖路面 1.4.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可用于新建轻型荷载道路、广场和停车 场等,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可用于消防车道和消防车登高操作 场地; 1.4.2全透式和半透式透水沥青路面适用范围同1.4.1条,表层排 水式透水沥青路面可用于各等级道路:

1.4.3透水砖路面可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和步行街。 1.5建筑小区以及城市广场绿地的宽度大于3m时浙江省医院烈性传染病区(房)应急改造技术导则(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2月),宜采用下沉 绿地。下沉绿地的标高宜低于周边场地标高50mm~100mm,并保 证雨水顺畅流入绿地。集中进入下沉绿地的雨水进口,应设卵 石沟等雨水径流缓冲措施。 2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 2.1根据小区下垫面的种类及功能需求,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低 响开发设施

辉筑与小区常用低影响开 宽表

3其它 3.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应尽量利用场地竖向,采用地表径 流的组织方式。采用的LID设施应易于管理与维护。立管等集中排 水处应有超标雨水直接排入雨水管渠的措施。集中进入LID设施处 应设置消能等防冲刷措施。具有地表污染地区的初期雨水应集中收 集处理,严禁进入LID设施。 3.2雨水渗透设施应保证其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对于径 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 于1m及与水平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 杂型生物滞留设施,防渗膜可采用聚乙烯土工膜。 3.3既有建筑设置绿色屋面设施,应校核屋顶的荷载和防水性能。 3.4进入雨水蓄水设施前均应设置雨水分离器,但雨水分离器(或 过滤器)不应妨碍雨水的正常排放,雨水蓄水装置放空可来用重力 放空、水泵放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时,应采用重力放空 3.5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及施工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