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T 92-2022 活动断层探查 钻探.pdf7.8.1钻孔岩芯采取率小于40%时应实施地球物理测井。
7.8.1钻孔岩芯采取率小于40%时应实施地球物理测井。 7.8.2测井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磁化率、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值、自然电位 7.8.3测试间隔应不大于50mm。 7.8.4测井技术要求应符合DZ/T0080一2010的规定
7.9.1应在现场岩芯编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层时代、地球物理测并曲线等数据,编制地层柱状图。 7.9.2地层柱状图应表示岩芯地层的岩性、时代、接触关系及地质构造等现象。 7.9.3标志性地层应突出表示。 7.9.4粒级划分与沉积构造的图例参照GB/T958一2015。地层接触关系、时代、地质构造与采样点的 图例按照GB/T36072一2018。粒级划分也可用粒序地层柱状图表示,较宽的柱子代表较粗的粒级 类型。
隧道砂浆锚杆注浆施工工艺(方案)7.9.5偿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00。
a)午 钻孔编号、孔口高程及坐标; b)地层的编号、颜色、岩性、时代与采样点; c)标志性地层; d)地层的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 e) 断层的位置与视倾向; f)比 比例尺及图例要素; g)采用粒序地层柱状图表示沉积物的粒级划分时,应在地层柱状图底部提供相应的粒级标尺。 .9.7地层柱状图应采用矢量格式文件存储,在数据入库时注明软件名称及版本,
7.10.1野外施工应在钻进的同时,编制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草图,开展孔间地层对比,分析断层的位置 与断错量,估计最新断错层位,指导后续钻孔孔位和孔深的设计。附录D给出了倾滑断层的钻孔联合 地质剖面示意图。 7.10.2应依据地层的颜色、岩性、沉积相与层序特征,以及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和地层年代数据等,确定 相邻钻孔间地层的对比标志。 7.10.3断层识别的直接标志包括: a)钻遇断层面或断层破碎带; b)排除古地形影响因素,同层位地层或等时面在2个以上钻孔间的埋深存在差异; c)排除水平相变因素,相邻2个钻孔之间地层的颜色、岩性、沉积结构、层序、分层厚度、埋藏深度 等存在差异。 7.10.4断层识别的间接标志包括: a)下降盘细粒沉积层增厚、增多,上升盘同层位地层减薄或缺失; b)相邻2个钻孔间古土壤层不等同发育; c)同层位地层或等时面在2个以上钻孔间的落差随时代变老而增大; d)标志性地层在上盘或下盘出现缺失
7.10.1野外施工应在钻进的同时,编制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草图,开展孔间地层对比,分析断层的位置 与断错量,估计最新断错层位,指导后续钻孔孔位和孔深的设计。附录D给出了倾滑断层的钻孔联合 地质剖面示意图。 7.10.2应依据地层的颜色、岩性、沉积相与层序特征,以及地球物理测并曲线和地层年代数据等,确定 相邻钻孔间地层的对比标志。 7.10.3断层识别的直接标志包括: a)钻遇断层面或断层破碎带;
7.11.1 1 如果实施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能够揭露断层,但未达到上断点两侧钻孔间距要求,应继续加密 钻孔。 7.11.2如果实施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已揭露断层,且达到上断点两侧钻孔间距要求,但不满足断层每 盘孔数要求,应补充钻孔 7.11.3如果实施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不能够揭露断层,应重新解读地球物理资料,调整钻孔位置或
7.12.1实施方案应按照附录E中表E.1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7.12.2钻孔数据应按照表E.2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7.12.3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应按照表E.3和表E.4的要求入库并自检。 7.12.4样品采集数据应按照DB/T65一2016中表A.52、表A.53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7.12.1实施方案应按照附录E中表E.1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7.12.2钻孔数据应按照表E.2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7.12.3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应按照表E.3和表E.4的要求入库并自检。 7.12.4样品采集数据应按照DB/T65一2016中表A.52、表A.53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7.12.1实施方案应按照附录E中表E.1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8.2.1应在现场编制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草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层年代、地球物理
应在现场编制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草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层年代、地球物理测井曲线等 编制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图。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图应用钻孔柱状地层与相邻钻孔等时面连线表示。 ? 图面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钻孔地层的编号、岩性、时代与测年数据; b) )相邻钻孔等时面连线; c)区 断层的位置、视倾向、上断点埋深和标高; d) 木 标志性地层的顶底面标高、埋深及断距; e) 钻孔编号、孔口高程与孔间距; f) 比例尺、图例与剖面方向
8.2.4绘图比例尺应为1:200~1:100,水平与垂直比例尺宜相同。
8.3.1断层特征参数应包括:
c)最新活动年代; d)标志性地层断距; e)平均滑动速率。 3.3.2应按照下列方法确定断层产状: a)根据钻孔岩芯中揭露的断层倾角确定; b)根据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断层的二维形态确定断层的视倾向与视倾角; C) 女 如果已知断层走向,可根据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方位、断层视倾向与视倾角,利用三角函数关系 确定断层的倾向与倾角
a) 根据钻孔岩芯中揭露的断层倾角确定; b) 根据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断层的二维形态确定断层的视倾向与视倾角; C) 如果已知断层走向,可根据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方位、断层视倾向与视倾角,利用三角函数关 确定断层的倾向与倾角
8.3.3应按照下列方法确定上断点位置:
A人 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图编制的基础上确定断层上断点位置; b) 上断点层位位于被断错最新地层与上覆未被断错最老地层之间; c)上断点地表投影范围位于两侧相邻钻孔之间。 8.3.4应根据被断层断错的顶部地层年代和上覆未被断错地层的底部年代确定断层最新活动
8.3.5应确定年代的层位包括:
a)断错的最新地层; b)未断错的最老地层; c)位错量突变的相邻层位; d)标志性地层。 8.3.6标志性地层垂直断距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a)以标志性地层在断层两盘未发生牵引变形的部位为基准确定断距; b)分别确定标志性地层顶、底面的断距。 8.3.7断层平均滑动速率估算应遵循如下原则: a)根据断层两盘标志性地层的底部年代与底面垂直断距,或顶部年代与顶面垂直断距估算断层 平均垂直滑动速率; b)断错起始年代能涵盖多个地震周期或位错期次
a)断错的最新地层; b)未断错的最老地层; c)位错量突变的相邻层位; d)标志性地层。 3.3.6标志性地层垂直断距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a)以标志性地层在断层两盘未发生牵引变形的部位为基准确定断距; b)分别确定标志性地层顶、底面的断距。 8.3.7断层平均滑动速率估算应遵循如下原则: a)根据断层两盘标志性地层的底部年代与底面垂直断距,或顶部年代与顶面垂直断距估算断层 平均垂直滑动速率; b)断错起始年代能涵盖多个地震周期或位错期次
8.4.1文字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工程概况:项目来源、工作目标、设计内容、实施情况和完成工作量等; b)钻探技术:钻探设备、方法、测试参数、布设方案、取芯、孔斜测量、校正孔深、封孔、钻孔原始班 报表等; C) 钻孔编录:钻孔坐标和标高、钻孔取芯率、岩芯编录、样品采集等;取芯率包括各回次取芯率及 全孔平均取芯率,对补充取芯及取芯率应进行标注; d)样品年代测定:应简述年代测试方法、样品采集流程与年代测试结果; e)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包括地层划分、岩性描述、年龄样品和地球物理测井的结果与分析、标志层 的识别与对比,分析剖面的基本特征; f)断层活动参数:包括断层位置、活动性质、标志层的垂直位错量、上断点层位和最新活动时 代等; g)主要成果进展、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8.4.2附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钻孔平面位置图,比例尺为1:1000~1:200; b)钻孔地层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1:100; c)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 d)岩芯编录及采样记录; e)钻孔施工记录; f) 岩芯照片; g)钻孔地球物理测井成果; h)样品年代测定及其他测试报告
4.1文字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工程概况:项目来源、工作目标、设计内容、实施情况和完成工作量等; b) 钻探技术:钻探设备、方法、测试参数、布设方案、取芯、孔斜测量、校正孔深、封孔、钻孔原始班 报表等; C) 钻孔编录:钻孔坐标和标高、钻孔取芯率、岩芯编录、样品采集等;取芯率包括各回次取芯率及 全孔平均取芯率,对补充取芯及取芯率应进行标注; d) 样品年代测定:应简述年代测试方法、样品采集流程与年代测试结果; e)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包括地层划分、岩性描述、年龄样品和地球物理测井的结果与分析、标志层 的识别与对比,分析剖面的基本特征; f)断层活动参数:包括断层位置、活动性质、标志层的垂直位错量、上断点层位和最新活动时 代等; g)主要成果进展、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4.2附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钻孔平面位置图,比例尺为1:1000~1:200; b)钻孔地层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1:100; c) 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 d)岩芯编录及采样记录; e) 钻孔施工记录; f) 1 岩芯照片; g) 钻孔地球物理测井成果; b)样品年代测定及其他测试报告
8.5.1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应按照表E.5的要求入库并自检。 8.5.2跨断层钻探断点应按照表E.6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8.5.3钻探工程表应按照表E.1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8.5.4样品测试数据应按照表E.3和表E.4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8.5.5样品工程表应按照DB/T65一2016中表A.51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8.5.6成果图件应按照DB/T65—2016中表A.76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8.5.7成果报告应按照DB/T65一2016中表A.77的要求人库并自检
宁价法诺北布议少深 a)根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横跨隐伏断裂带先实施钻孔ZK1和ZK2,揭示两孔的层B1厚度大致 相等,而层B2底界以下地层有明显的垂直落差,且有向下增大的趋势,指示隐伏断层位于两 孔之间,见图A.1; b)在钻孔ZK1和ZK2中间位置实施钻孔ZK3,揭示钻孔ZK2和ZK3地层界线埋深一样,其层 B2以下地层的理深大于钻孔ZK1的同期地层,指示断层位于钻孔ZK1和ZK3之间,见图 A.2; c)在钻孔ZK1和ZK3中间位置实施钻孔ZK4,揭示钻孔ZK2、ZK3与ZK4地层界线埋深一样, 其层B2以下地层的埋深大于钻孔ZK1的同期地层,指示断层位于钻孔ZK1和ZK4之间,见 图A.3; d)在钻孔ZK1和ZK4中间位置实施钻孔ZK5,揭示钻孔ZK1与ZK5地层界限埋深一样,但其 层B2以下地层的埋深小于ZK2、ZK3与ZK4的同期地层,指示断层位于钻孔ZK4和ZK5之 间;采用同样的原则,依次实施钻孔ZK6和钻孔ZK7,其中钻孔ZK6位于钻孔ZK4和ZK5中 间,钻孔ZK7位于钻孔ZK5和ZK6中间,最终确定断层位于钻孔ZK6和ZK7之间,断层向上 断至层B1底部,见图A.4。
图A.1对折法钻孔布设步骤a
图A.2对折法钻孔布设步骤b
图A.3对折法钻孔布设步骤(
4对折法钻孔布设步骤
附录B (资料性) 岩芯编录表 表B.1给出了岩芯编录表的内容和格式
表B.1 岩芯编录表
表B.1 岩芯编录表
C.1松散沉积物组分粒级划分
表C.1给出了松散沉积物粒级划分的粒径范围
附录C (规范性) 碎屑沉积物划分与分类
表C.1松散沉积物粒径划分
注:定名时NB/T 10290-2019 集中总控的电子开关,粒径由大到小以质量最先超过50%者确定
表C.2给出了砾石类型划分的黏粒和砂粒含量
2按含量划分砾石类型
JT/T 1063-2016标准下载出了黏土类型划分的各粒
表C.3按粒度划分的黏土类型
砾石磨圆度分为下列5级: a) 棱角状:完全未经磨圆,边缘和棱角尖锐,表面具有新鲜断面; b) 次棱角状:仍保持颗粒原始破碎的形状,只是边缘和棱角部分略受磨圆,颗粒的平面还没有受 到磨蚀; C) 次圆状:颗粒的边缘和棱角已受强烈磨蚀而呈圆滑的曲线状,但仍可辨别颗粒的原来形状; d 圆状:颗粒的所有棱角和边缘都已被磨圆,有时还能看到比较平坦的面; e) 极圆状:原来的面、棱、边都不复存在,颗粒的全部表面都是磨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