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T52 08-2023 贵州省公路边坡自动化安全监测技术指南(试行).pdf5.2.1边坡及支护结构监测内容
a)变形监测宜包括地表水平位移、地表垂直位移、墙(桩)顶水平位移、 墙(桩)顶垂直位移、深部水平位移、深部垂直位移、地面倾斜及地表裂缝监测
b)应力监测宜包括岩土应力、支挡结构应力及锚杆(索)内力等; c)边坡地下水监测宜包括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及土壤含水率等; d)环境监测宜包括降雨量监测、振动监测等; e)边坡宏观前兆监测宜包括图像与视频监测等
5.2.2周边环境监测内容
CECS88-97钢筋混凝土承台设计规程.pdfa)邻近建(构)筑物监测宜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裂缝等: b)邻近地下管线宜采用合适的方法监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5.2.3公路边坡监测项目
表5.2.3公路边坡监测项目
5.2.4周边环境监测项目
a)监测等级为一级时,应开展周边环境监测变形监测项目,监测等级为二 级或三级时,视条件开展周边环境监测变形监测项目。 b)公路边坡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且破坏后果严重时,除开展变形 监测外,应开展应力监测。
5.3.1公路边坡变形监测网型
a)公路边坡变形监测网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等。 b)边坡监测网形可根据边坡规模、形状和变形特征和监测环境等因素确定 当边坡主滑方向和边界明确时,监测网可布设成十字形或方格形;当滑动方向和 边界不明确时,监测网宜布设呈放射网形或采用多种网形,监测网形布设可参见 附录C。
5.3.2监测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设
a)基准点设置在边坡变形影响区域之外,选择稳固、可靠、易于保存、使 用方便的位置,基准点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设置在监测区域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对于通视条件较好或 监测项目较少的边坡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5.3.3监测网点布设基本要求
a)监测网点根据公路边坡类型与规模、监测等级、地质条件、变形特征、 影响范围、地形地貌、通视条件和施测要求等确定布设位置及数量; b)监测点宜布设在边坡的坡顶、平台、截(排)水沟、挡墙等结构物及变 形明显位置等; c)监测点选择信号较好且无强电磁干扰的位置进行布设; d)各类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设在主监测线上,尽量靠近监测断面,变形 监测点的布设首先考虑勘察点的利用与对应;
e)监测点设置不影响被监测对象的结构安全,并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 响; f)监测标志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位置避开障碍物,便于识别、 观测。
5.3.4变形监测点布设
a)变形监测线、监测点数量根据边坡监测等级、边坡规模及现场条件等进 行布设,宜按表5.3.4确定;
表5.3.4变形监测点、线布设
b)控制性监测线沿边坡主滑方向或垂直于边坡走向布置,原则上与勘察剖 面重合或平行,并作为稳定性计算剖面: c)支挡结构顶部位移沿支挡线布设,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 d)深部水平变形监测孔深度达边坡最下层潜在滑动面以下不小于5m处或 进入基岩不小于2m。对于地层风化界面、岩性分界面等,可能为控制性潜在滑 动面时,监测孔穿透界面且深度不小于5m; e)深部垂直变形监测点在竖向上宜布设在各土层分界面上,在厚度较大土 层中部适当加密。 f)裂缝监测宜选取宽度较大、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监测,每条裂缝应布设 不少于2组观测点,当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g)倾斜监测宜在边坡可能的剪出口位置进行设置,并尽量靠近监测断面,
h)邻近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宜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 沉降缝、伸缩缝、建(构)筑物角点及中点等位置布设; i)地下管线监测宜在管线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布设,监测点和线 的布设位置和数量根据管线特点和工程需要进行确定
5.3.5应力监测点布设
a)土压力监测点宜布设在每层土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的支挡结构侧面; b)支挡结构应力监测点宜布设在支挡结构设计计算弯矩最大处; c)预应力锚杆(索)应力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锚杆(索)总数的5%,且不 少于3根。
5.3.6地下水监测点布设
a)地下水监测点布设与水文地质单元相结合,宜沿主滑方向对应的监测线 布设,优先考虑与深部变形监测点同点布设,每个监测断面上观测孔的设置不少 于2个; b)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 设。 c)土壤温湿度监测根据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等确定传感器 的埋设位置和深度,监测点处地表径流具有代表性。
5.3.7环境监测点布设
a)降雨量监测点布设在边坡体外围地势较高、相对开阔位置; b)振动监测点宜布置在危岩体周边稳定区域,离危岩体最远距离不宜超过 30m。
5.3.8图像与视频监测点布设
宜选取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边坡主滑方向进行布设,监控范围覆盖主要坡 面,保证目标边坡在视频监测最远距离范围内,若单一设备无法满足监测需求, 宜合理增加监控点数量
5.4.1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内容
a)自动化监测仪器的技术指标、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及仪器现场保护方案; b)数据自动采集装置的布设、通信方式及网络结构设计; c)数据自动采集频率及数据发布方式; d)自动化监测系统正常使用的维护要求; e)自动化监测系统供电、防雷及防护方案; f)自动化监测系统测试方案: g)人工比测方案; h)自动化预警方案。
5.4.2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选用
a)监测仪器设备选用稳定可靠的产品,监测仪器设备的品种、类型、规格 宜统一,结构宜简单,以降低系统维护的复杂性; b)监测仪器设备满足监测精度、量程等要求; c)监测传感器适应监测区域环境条件,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防 雷、防腐等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5.4.3数据自动采集系统设计
a)系统具有电源管理功能; b)系统具有选测、按设定时间自动巡测和暂存数据功能: c)系统宜具有阈值触发,加密采集功能; d)系统定时采集、加密采集、上传周期可调; e)系统具有现场设置主机有关参数功能; f)系统宜支持远程固件升级、远程重启功能,
5.4.4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a)局域数据传输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标准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宜采 用有线传输方式,有线传输难以实现时,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 b)远程数据传输采用具有校验功能的通信协议,能够及时纠正传输错误的 数据包; c)对信号不稳定区域或重点区域,可采用两种及以上通信方式,自动切换, 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5.4.5自动化监控管理平台功能
a)数据采集、存储、备份、检索; b)数据处理、图表统计分析; c)工程项目、工点、监测点管理; d)设备管理、设备配置、设备在离线分析; e)自动预警(阈值预警、综合模型预警)和信息报送: f)触发报警自动调整监测频率,预警解除、基准值重置; g)运行维护记录管理。
5.4.6电源及其防护设计内容
a)采用电网电源或太阳能电源时,配置免维护蓄电池组,外部电源故障时, 蓄电池的容量满足无日照条件下至少连续工作30天; b)重点设备及重点区域宜设置雷电防护系统。
5.5.1数据采样频率
边坡监测数据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10min
5.5.2数据上传频率
边坡监测数据上传频率根据边坡监测等级有针对性设置,可按表5.5.2进行 确定:
表5.5.2公路边坡监测数据上传频率
5.5.3上传频率提高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监测数据上传频率不低于1次/30min: a)监测数据变化速率或累计值达到报警值; b)支挡结构物或邻近建(构)筑物出现突发沉降或开裂; c)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 d)工程险情或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e)出现其他影响边坡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6.1.1.1设备类型
a)地表水平位移监测宜采用GNSS、智能全站仪等设备; b)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GNSS、智能全站仪或静力水准仪等设备; c)当监测范围较大且监测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 光扫描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
6.1.1.2主要技术参数
0053 广东某医院室外10KV进线电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a)GNSS监测设备技术参数
b)智能全站仪设备技术参数
b)智能全站仪设备技术参数
注: 测回是全站仪盘左 次日
2.测距往返较差由经加乘常数改正且归化至同一高程面的平距计算;计算时,a、b分别 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系数,D为测量斜距(km); 3.测量斜距是在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成后进行的水平距离计算。
6.1.2地表裂缝监测
6.1.2.1设备类型
一村三岛---施工组织设计宜采用拉绳式位移计、裂缝计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