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5T 2885-2023公路路基路面长期性能观测站数据系统建设技术规范.pdfa) 数据库管理员应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制定不同的数据备份计划,后处理数据宜保持不少于3个 月在线存储,经统计分析的数据应专项存储,每季度或每年数据分析后宜存储某一段或某儿段 典型数据; b) 数据库管理员应定期对数据库和日志文件进行备份,以保证一旦发生故障,能利用数据库备份 和日志文件备份,尽快将数据库恢复到一致性状态,并尽可能减少数据库的丢失:
DB15/T2885
C) 1 数据库管理员应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授予其不同的操作权限,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宜根据环 境的变化适当调整原有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以满足用户要求; d) 数据库管理员应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性能观测工具,来监督系统运行状态,判断当前系 统是否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否则,需要通过调整参数来进一步改进数据库性能; e) 数据库管理员在必要时应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实用程序对数据库进行重新组织和构造 6.2.4在数据的安全管理中,应注意数据的防护及保密,并满足下列要求: a)在数据传输时,应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b)应装备防病毒软件,并采取数据的装载、传输检查等措施; c)应通过控制网络的安全性措施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d) 2 应遵照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数据保密规定,严格执行数据的保密工作,对需要保密的数据应实行 物理上和公共网络的隔离
7.1.1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 7.1.2数据处理软件应能实现数据预处理和后处理功能。 7.1.3数据处理软件应能实现数据备份、清除以及故障恢复等功能,其中故障恢复功能兼具手动操作 控制功能,其他功能子模块应能自动调用。 7.1.4数据处理软件应具备告警功能,应设置数据异常阈值及系统自身状态评估机制,及时告警数据 异常及系统运行异常,采用告警应对措施时,应尽量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7.1.5应针对不同数据分析的目的,设置各类分析阈值,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还应加以存储准则判断, 宜仅存储满足观测要求、具备分析价值的数据。
7.2.1数据预处理功能应包括异常数据处理、系统误差处理,偶然误差处理、滤波降噪处理、截取处 理、数据压缩处理及多源数据融合处理等。 7.2.2应正确判断异常数据是由结构状态变化引起还是观测系统自身异常引起,应剔除由观测系统自 身引起的异常数据。 7.2.3宜采用修正仪器方式消除系统误差武汉某人行天桥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宜采用平均值法消除偶然误差。 7.2.4应对含噪信号进行滤波降噪处理,提高信息的信噪比,包括平均值法、低通滤波、高通滤波、 带通滤波等,宜根据数据类型选用合适的滤波方法。静态观测宜采用数据求平均值处理方法进行滤波降 噪,动态观测应在各级硬件设备终端、上位机软件中设置数字滤波器。 7.2.5截取处理应截选离散非时限信号的有限时长内的数据样本进行处理,且应不影响频谱分析的精 度。 7.2.6应对采集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减少数据库存储空间,提高传输、存储及处理效率。 7.2.7宜根据实际工程分析需要,将所获得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处理,并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对 综合性信息进行统一评价。 7.2.8公路路基路面响应观测数据的滤波降噪、数据压缩等处理方法见附录A。
3.1需要进行频谱分析的数据,信号截断处理应考虑被分析信号的性质与处理要求,减少截断
分析精度的影响,应选择合适的窗函数。 7.3.2需要进行时域分析的数据,宜根据数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时域变化,宜利用自相关函数检验数 据相关性,并检验混于随机噪声中的周期信号。 7.3.3对于平稳信号宜采用离散傅立叶变换的频谱分析方法,非平稳信号宜采用时频域信号处理分析 的方法或具有相对计算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 7.3.4基于经过预处理后的公路路基路面响应观测数据,应根据长期性能分析的需要提取关键信息, 包括结构响应数据的时程曲线特征点(波峰、波谷、响应时间)及与之对应的荷载与环境信息,并分析 结构响应的衰变规律,具体方法见附录B。 7.3.5结合优化的传感器布设方案,依据公路路基路面响应观测数据时程曲线的幅值,可感知判别车 辆横向偏移位置,具体计算公式及方法见附录C。 7.3.6结合优化的传感器布设方案,依据公路路面响应观测数据时程曲线的幅值及对应时间,可计算 分析车辆荷载移动速度,具体计算公式及方法见附录D。 7.3.7结合的优化传感器布设方案,依据公路路面响应时程曲线的幅值、车辆横向偏移位置、车辆移 动速度、车辆轴型及轴重等信息,可进行路面各层模量的反算评估,具体的计算方法及流程见附录E。 7.3.8依据路面各层底力学响应时程曲线的幅值、路面内部温度、各层厚度、公路所在地区气候等信 息,并结合路面各层模量的反算评估结果,可进行沥青路面的疲劳性能评估。依据沥青层力学响应时程 曲线的幅值、沥青混合料层温度、沥青混合料层厚度、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永久变形量、公路所在地区 气候等信息,可进行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评估,具体的计算分析方法及流程参见附录F。
8.1数据传输系统验收
8.1.1数据传输系统的验收宜在系统安装完成后7d内进行。
8.1.1数据传输系统的验收宜在系统安装完成后7d内进行。 8.1.2所有线缆和数据传输设备均应进行连通性检验,
8.1.3数据传输系统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数据传输系统的验收应付合下列规定: a) 线缆和数据传输设备的类型、型号和数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b) 线缆和数据传输设备的外观应无明显的破损、变形、划痕、剥落和锈蚀现象,且线缆两端、拐 弯处、交叉处应设有信息完整准确的固定标识: c)电缆和数据信号线应分隔敷设,在同一公路内的强弱电缆应采取隔离措施; d)线缆和数据传输设备的功能应正常,数据传输应稳定可靠且响应延迟时间应满足设计要求,抽 检合格率应为100%; e)数据传输系统的安装信息档案应内容完整且数据准确。 .1.4数据传输系统的验收按照附录G中表G.1和表G.2的格式进行记录和汇总。
3.2.1据中心的验收宜在数据中心观测平台搭建完成后7d内进行。 3.2.2数据中心内部的所有设备均应进行检验,合格率应100%。 3.2.3数据中心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工作站、显示大屏幕和电源的类型、型号和数量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b)工作站、显示大屏幕和电源的外观应无明显破损、变形、划痕、剥落和锈蚀现象,应设有信息 完整准确的固定标识; c)引出线缆和插接接头的保护措施应符合标准YD/T2319的安装要求规定:
d) 1 工作站、显示大屏幕、电源和软件功能应正常,抽检合格率应100%; e) 1 数据中心的安装信息档案应内容完整且数据准确, 8.2.4数据中心的验收按照附录G中表G.3和表G.4的格式进行记录和汇总,
8.3观测系统总体验收
DB15/T2885
8.3.1总体验收应在各分部验收工作全部完成后开展,总体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在整改完毕后再次 组织验收。 8.3.2观测系统总体验收主要对系统性能进行验收,宜在观测系统试运行结束后进行,试运行的时长 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无相关规定时不应少于3个月,系统软件的调试验收应符合标准GB/T15532的 规定。 试运行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总体验收应在各分部验收工作全部完成后开展,总体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在整改完毕后再次 验收。 2观测系统总体验收主要对系统性能进行验收,宜在观测系统试运行结束后进行,试运行的时长 合设计文件规定,无相关规定时不应少于3个月,系统软件的调试验收应符合标准GB/T15532的 3观测系统试运行情况按照附录G中表G.5的格式记录,试运行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观测系统软件功能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无相关规定时应具备数据采集、存储、下载、读 取、分析、显示和报表功能; b) 观测系统的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小于95%预定使用时间; C) 观测数据的完整率不应小于95%; d)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的同步性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无相关规定时动态采集的同步 时差应小于10ms,静态采集的同步时差应小于30ms。
取、分析、显示和报表功能; D) 观测系统的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小于95%预定使用时间; C) 观测数据的完整率不应小于95%; d)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的同步性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无相关规定时动态采集的 时差应小于10ms,静态采集的同步时差应小于30ms。
9.1数据采集设备定期检查与维护
数据采集设备的外观检查应包
a) 数据采集设备在野外运行环境时,应检查数据采集设备是否受阳光照射,是否做好防水、防潮, 防风、防尘及防冰冻措施; b)检查保护装置外观是否有潮湿、腐蚀、人为破坏等情况,并检查保护装置是否牢固; C) 检查观测站房内环境是否清洁。应根据数据采集设备使用要求,保证站房内温度和湿度在允许 范围内,杜绝站房内存有食物、纸屑和积灰等。 9.1.2数据采集设备的性能检查应包括: a)检查数据采集设备能否正常开机及运行,检查数据采集设备内置电源或外接电源是否工作正 常; b)检查数据采集设备能否稳定采集到观测数据,并检查观测数据是否合理; C) 检查数据采集设备的通讯是否正常,检查通讯软件的通讯格式设置,检查通讯硬件是否正常, 包括连接线、输入及输出端口是否连接可靠。 9.1.3数据采集设备的运行操作管理应满足下列规定: a)在对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操作时,应先断电再进行相应的操作,严禁带电操作,防止数据采集设 备受损; b) )在对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拆卸和重新安装操作时,应对数据采集设备安装位置和通道进行记录, 重新安装时应确保与记录情况保持一致,防止安装错误,并应对拆卸和重新安装操作情况留存 详细记录备查,宜辅以影像记录。 9.1.4数据采集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应满足下列规定: a)数据采集设备应根据采集界面便利性、数据存储可靠性、远程传输稳定性、系统集成综合性等 需求,进行数据采集设备的不定期软件系统升级;
b)当数据采集设备超出设备出厂使用寿命年限、出现人为或自然灾害引起无法修复的故障、无法 满足前端传感器数据采集、无法满足系统集成功能需求时,应对数据采集设备进行设备修复升 级或设备替换; c)对于内置电池的数据采集设备,应按照数据采集设备操作手册进行定期充电或电池更换,在寒 冷季节,宜增设保温装置及增加检查频率,避免数据采集中断; d)应对数据采集设备的机壳和面板做定期的清洁,野外运行环境的数据采集设备应增加定期清 洁次数; e)对数据采集设备清洁时应注意:避免使用任何类型的溶剂、避免任何类型碎屑贴附于数据采集 设备、避免液体进入数据采集设备面板或插座端内部; f)应定期清洁保护装置,保护装置不牢固或无法满足对数据采集设备进行保护作用时,应对保护 装置进行替换。 .1.5数据采集设备的定期检查频率应不小于2次/年速滑馆及附属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数据采集设备的外观检查、性能检查、运行操 作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应按照附录H中表H.1进行记录。
0.2.1数据传输设备的外观检查应满足下列规定: a)数据传输设备的检查应包括数据传输终端设备、数据传输互联设备和数据传输介质设备的检 查,外观应无破损,清洁干燥,且网络应保持连接正常; b)数据传输互联设备与数据传输终端设备的连接设备应无破损,并连接正常; c)数据传输终端设备、互联设备和传输介质的标签应清晰耐磨; d)数据传输设备的保护装置应无破损、锈蚀和变形。 .2.2数据传输设备的性能检查应满足下列规定: a)数据传输设备所运行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应满足设备正常使用要求,工作温度宜在10°℃~ 35C范围,相对湿度宜在20%~80%范围内; b)数据传输终端设备的网络连接正常,网络故障及告警信息应及时处理。 .2.3数据传输设备的运行操作管理应满足下列规定: a)应对登录操作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严格按照数据传输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设备安全和有效运行。 .2.4数据传输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应满足下列规定: a)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数据传输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和含尘度进行采集,并及时准 确填写定期检查日志; b)对数据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和维护后,应及时准确填写定期检查日志,并记录设备维护情况; c)应指定人员对数据传输设备异常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应通知专业人员进行数据通讯测试 对异常设备进行维护或者更换,做好数据传输异常的时间、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和异常原因分 析等的详细记录,准确填写数据传输异常情况登记表; d)数据传输设备的保护装置应满足相应的防水和抗压要求,对于不满足防水和抗压要求,以及出 现破损、锈蚀、变形等缺损的保护装置应及时维护或更换。 2.5数据传输设备的定期检查频率应不小于2次/年,数据传输设备的外观检查、性能检查、运行操 作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应按照附录H中表H.2进行记录。
数据存储设备的外观检查
DB15/T2885
4.1数据显示设备包括位于观测中心的显示大屏和观测系统显示设备连云新城金海大道工程冬季施工方案,以及位于数据采集站的 显示设备
9.4.2数据显示设备的外观检查应包括:
a) 显示设备的外壳是否存在裂缝、孔洞等破坏; b) 显示屏表面是否存在划痕、裂缝等破坏; C) 2 显示设备的各功能按键是否存在破损、掉落等破坏; d) 2 显示设备的连接插口及插头是否存在堵塞、弯曲、掉落等病害; e)显示设备的供电线路、视频传输线路等连接线是否存在老化、破损等病害; f)用于固定显示设备的支架及螺栓是否存在锈蚀、松动等破坏。 9.4.3数据显示设备的性能检查应包括: a)显示设备工作时是否存在图像显示失真以及色彩、明暗显示异常等问题; b) 应定期进行不同画面的调取等操作查看显示屏是否能正常显示; C) 应定期使用功能键对设备进行调试,检验显示设备的功能键是否能正常工作; d) 新安装或更换的显示器,应先检查设备显卡和驱动程序是否安装正常,在进行设备调试。对于 不常用的显示屏,应每月开机一次,检验设备是否可以正常工作。 9.44数据易示设务的保差与维护应满品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