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_T5676-2023公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DB13_T5676-2023公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228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_T5676-2023公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表6管壁弯曲模量参考值

6.3.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3.3.1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GBT 41344.3-2022 机械安全 风险预警 第3部分:分级.pdf,结构构件应分别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或标准组合 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应按公式(2)验算荷载效应组合值,

式中: S一荷载效应组合值; C一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裂缝宽度和应力等的限值

6.3.3.2挠度限值

涵洞的最大变形值应不超过内径的3%

6.3.4.1管壁厚度最小值

3.4.1管壁厚度最小值

表7 管壁厚度最小值

6.3.4.2管壁结构层次

管壁结构宜采用夹砂层和缠绕层交替布置的多层结构型式,相同层次宜选用相同厚度。管壁 1层次和指标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DB 13/T 5676—2023

表8涵洞管壁结构和指标要求

图2装配式八字墙示意图

6.5.3八字墙进出口宜考虑涵身线位、涵长、覆土厚度、坡度等因素,确定构件的尺寸。 6.5.4八字墙进出口可参考挡土墙设计的计算方法,分别验算其滑动稳定、倾覆稳定和墙身强度 6.5.5翼墙、端墙宜采用整体式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墙体厚度宜不小于50mm,或采用内嵌厚度 大于10mm的钢板以增强。翼墙、端墙的埋置深度应不小于流水面以下500mm。 6.5.6锚杆宜采用全螺纹增强树脂纤维筋,直径应不小于20mm,自由段长度应不小于5m。 6.5.7端墙上定位锚杆应垂直布置,翼墙上紧固锚杆应呈三角形布置,通过锚栓固定于土体中。 6.5.8端墙和翼墙宜采用角铁与铰链固定的方式连接,铰接锚固俯视图见图3。

6.6.1 管内支撑装置的钢材强度等级应不低于Q235B,材料物理力学指标、稳定性,变形验算应符 合 GB50017的规定。 6.6.2支撑装置的伸缩量应不小于80mm。 6.63支撑装置应均匀对称布置,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应根据不同作用类型、涵洞所处的环境条件,按附录C流程图进 行设计。

2.1 根据施工要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2.2 施工前向施工班组及技术人员进行书面的技术、安全、环保交底。

7.2.1根据施工要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文件要求,进行涵洞中心线及纵、横轴线的施工放样

DB 13/T 5676—2023

7.4.1基坑开挖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当基底为特殊不良地质时,应进行基底处理。 7.4.2涵洞基础依据现场情况采取先挖后填或先填后挖的方式施工。开挖断面尺寸应满足压实机械 作业要求。

7.5.1 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基础压实,承载力满足要求后铺设不小于200mm厚的中粗砂垫层。 7.5.2在砂垫层上按照管身外径制作弧形槽,用于敷设管节,轴线应符合敷设偏差要求。

7.6.1敷设前应对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吊装设备行走通道要安全畅通,距基坑边缘应不少于 Ⅲo 7.6.2吊装时,逆流方向敷设,承口朝向水流来向。 7.6.3承插安装前应安放橡胶密封圈,并涂抹润滑剂,在插口端做好安装标记,将承口、插口端面 的中心轴线对正,一次插入至安装标记处。 7.6.4管节承插就位后,应检查接缝是否有间断、断裂、空鼓和漏水等现象,达到规定要求后应进 行稳管工作,并复核管节的高程和中心线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7.7.1管节敷设施工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台背回填。 7.7.2管身两侧300mm范围内宜采用粒径不大于12mm的透水性材料回填,300mm范围外优先选用 砂砾回填。当管涵覆土较浅或原土回填达不到压实度要求时,应采取换填石灰土、砂、液态粉煤灰 等措施进行处治。 7.7.3管身两侧和管顶应对称分层回填,每层厚度宜为150mm~200mm,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回 填压实优先选用大型机械,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宜采用压路机静压,管顶500mm范围外可采用压 路机振动压实。 7.7.4多孔径涵洞孔径间与管体两侧同步回填,压实度应不小于路床相应位置的要求。

7.8.1 按照管身和端墙高程及时埋设八字墙构件,端墙应结合管身敷设同步施工。 7.8.2回填土时应及时埋设锚杆,确保锚杆产生拉力。 7.8.3冀 翼墙按照预设开角度,采用连接装置与端墙连接,通过锚栓与锚杆固定,形成稳固的整体 结构。 7.8.4及时监控端墙和翼墙高程和顺直度等指标,防止回填压实施工产生偏差。

7.9.1涵顶覆土厚度小于1m时,铺筑路面基层后可拆除支撑装置;涵顶覆土厚度大于1m时,路 基填筑结束3天后可拆除支撑装置。 7.9.2支撑装置应间隔松力作业,全部完成后从一端顺序取出,拆除作业时应尽量减少装置碰撞和 划破内衬层。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施工流程见附录D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包含:基础工程、管节安装、台背回填及涵洞 附属工程等分项工程验收,

8.2.1.1基 基坑平面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8.2.1.2涵洞基坑应避免超挖,挖至设计标高的基坑不得长期暴露、扰动或浸泡。 8.2.1.3 开挖基坑后应及时检查基坑尺寸、高程、基底承载力,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基础施工允许偏差

管节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管节安装顺直、高程控制准确。 8.3.2检测项目

8.3.2.1管节尺寸检测项目应符合表10的规定

8.3.2.1管节尺寸检测项目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管节尺寸检测项目及要求

8.3.2.2涵洞安装检测项目应符合表11的

表11涵洞安装检测项目及要求

台背回填检测项目应符合表12的规定,

DB 13/T 5676—2023

表12 台背回填质量检验标准

填土表面平整,边线直顺。边坡坡面平顺稳定,曲线圆滑,不得亏坡。

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附属检测应符合JTGF80/11

八字墙检测项目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八字墙检测项目

进出口、洞身等衔接平顺,无阻水现象。八字墙应平直,与边坡线形匹配,棱角分明

安照GB/ 进行取柱

试样每组不少于5个,并以所有有效试样测试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1.2 试验条件及设备

采用万能试验机作为试验测试的加载设备,其技术参数应符合GB/T1446的规定,配有 采集系统。

A.3.1按A.1要求取样,用游标卡尺测截面三处不同位置尺寸,控制各方向尺寸误差在5mm内取其 平均值记入。

级加载,级差为破坏载荷的5%~10%,(测定弯曲弹性模量时,至少分五级加载,所施加的最 宜超过破坏载荷的50%。一般至少重复测定三次,取其两次稳定的变形增量)。记录各级荷 的挠度。

A.4.1弯曲强度按公式(A.1)计算

式中: Of 管涵的弯曲强度(MPa) F 破坏荷载(N);

式中: Of 管涵的弯曲强度(MPa) F 破坏荷载(N);

DB 13/T 5676—2023

跨距(m): h 加载试样截面的厚度(mm); D1 加载试样截面的宽度(mm)。 4.2 采用自动记录装置时,对于给定的应变e”=0.0025、ε'=0.0005,弯曲弹性模量按公式( 计算。

式中: E1一弯曲弹性模量(MPa); o"为应变e"=0.0025时测得的弯曲应力(MPa) o'为应变e'=0.0005时测得的弯曲应力(MPa) A.4.3试样的应变按公式(A.3)计算。

式中: 应变(%); 试样跨距中点处的挠度(mm) h、L同式(3)。

式中: 应变(%); 试样跨距中点处的挠度(mm) h、L同式(3)。

S·Tt lf2 ·............. (A

永久作用主要由管身结构自重和涵顶上方垂直土压力两部分组成,对结构自重和垂直土压力 算分别进行规定。

B.1.1.1结构自重

管身自重按公式(B.1)计算

管身自重(kN/m); 管身重力密度(kN/m),一般可取17kN/m~20kN/m²; 管身壁厚(m)

管涵的垂直土压力按公式(B.2)计算

式中: W 涵顶垂直土压力(kN/m); H 涵顶至路基顶面的覆土高度(m); 填土重力密度(kN/m²),一般取18kN/m²~19.5kN/m 1.1.3 涵顶永久作用按公式(B.3)计算。

式中: W 涵顶恒载计算值(kN/m): W 管身自重(kN/m²); W 涵顶垂直土压力(kN/m)。

B.1.2.1 可变作用计算遵照JTGD60中关于汽车荷载的设计与计算的规定执行, B.1.2.2汽车荷载按公式(B.4)计算。

式中: 4c 涵顶汽车荷载标准值(kN/m") SP 一累计轴重(kN):

=y。 (B.1)

>P ........................................….(B.4 W×/

DB 13/T 5676—2023

沿车轮长度方向扩散后的尺寸(m); W一 沿车轮宽度方向扩散后的尺寸(m)。 1.2.3考虑涵顶受车辆荷载作用的累加效应,增加荷载冲击系数u来控制其累加变形,按公 B.5)计算。

W=(l+μ)g ..(B.

式中: Wa一一涵顶活载计算值(kN/m"); μ一一汽车荷载冲击系数; 9. 一一涵顶汽车荷载标准值(kN/㎡²)。

3.1.3.1设计总荷载作用采用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组合计算,并应满足抗震要求。 B.1.3.2永久作用分项系数与可变作用分项系数分别取1.2和1.4,设计总荷载按公式(B.7)计 福

3.1.3.1设计总荷载作用采用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组合计算,并应满足抗震要求。

式中: W 涵洞所受顶部设计总荷载(kN/m²); W 管涵涵顶恒载计算值(kN/m); W 涵顶活载计算值(kN/㎡²)。

W=1.2W,+1.4W ...........

W=1.2W, +1.4W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强度按作用最不利组合效应GB 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计算。 心 式(B.8)验算最大环向弯曲应力

管节的可靠度系数,依据所选公路等级、目标可靠度及变异水平确定; CB 管身受外荷载产生的最大环向弯曲应力(MPa); Of 管身弯曲强度标准值(MPa),按公式(B.9)计算

Of 管身弯曲强度标准值(MPa); up 管节弯曲试验强度平均值(MPa) 目标可靠指标; C 管节弯曲试验强度标准差(MPa)

B.3最大环向弯曲应力计算

安全技术交底单(大模板)作用下管节产生的最大环向弯曲应力按公式(B.10)计算。

0.25kEW'Dt 一 DL R EIw+0.061E'()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