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RME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T/CSRME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197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SRME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并与交通性步行系统相连接,

4.2.4连通空间布局

1明确总体空间结构和平面连通布局。各功能系统的平面 连通应结合区域总体交通规划,补充与完善地面交通系统,构建分 流地面交通、符合客流需求、连接高效、环境舒适的地下网络化步 行系统与公共空间体系。 2宜根据服务区域内客流规模、功能组成、环境舒适要求,确 定网络化路径密度。

1 明确网络化地下空间建设的竖向层次、竖向连接以及与其 他地下空间设施的竖向协调。 2网络化地下空间系统应紧密结合人行活动特征,客流量较 大的商贸文体设施布置深度宜控制在地表下50m范围内,尽可能 靠近地面设施,便于地面与地下人行的衔接,同时保障安全性、满 足疏散救援要求。 3交通型地下空间尽可能与主要交通吸引源同层设置。 4地下步行系统建设于城市道路下方时,应重视道路地下空 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采用与其他道路地下设施整合建设的方式。 5当与其他地下空间设施在竖向建设层面上产生冲突时,宜 遵循小型避让大型、下穿优于上跨的原则进行协调。

1网络化地下空间应综合功能需求及经济技术合理性,确定 建设分期范围和分期衔接形式。 2网络化地下空间应按照统筹规划的布局要求湖南省XX市XX大酒店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不同分期 实施的地下空间之间预留连接口,以利于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网络化地下空间应符合国家相应的人防、消防等要求。 2网络化地下空间应分析区域内地上地下发生灾害的可能 性,并利用地下通道、地下广场、独立地下公共空间等合理设置公 共应急疏散与避难空间。

4.2.8总体连通控制要求

总体连通控制应明确重点控制连通规划范围、公共性使用功 能、必须连接的交通枢纽或公共空间、竖向分层、防灾减灾、分期接 口预留、空间环境等要求。宜提出地下交通分担率、交通效率综合 提升率(含时间、距离、交通成本)、地下空间总体使用率等规划控 制指标。

4.3.1规划内容要求

网络化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应包括详细功能布局、交通组织与 系统连接、出入口及节点设置、防灾减灾以及详细连通控制要求

1明确网络化地下空间应实现的各类功能,并对公共步行交 通功能、商业及公共服务功能、防灾功能的规模和分布空间进行详 细布局规划。 2应保证主要交通发生源与吸引源、公共活动节点的高效连 接,同时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应构建连接地下轨道交 通车站、商业与商务类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场等静态交 通、城市公共绿地与广场的地下公共步行通道,同时构建通向公交 系统的地下换乘通道。 3基于TOD模式的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应依托公共交通的

支持,引导核心圈层及周边用地的项目综合开发,规划连接公共交 通车站、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交通换乘设施的地下公共步行通道, 实现公共空间、交通空间、商业空间的一体化。 4城市核心商业区(CBD)网络化地下空间布局宜以公共交 通步行通道、其他步行连接通道、地下过街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厂 场、公共交通车站、大型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为节点,在不同的功 能组团地下空间之间构建便捷的微循环步行交通系统。 5新城中心区网络化地下空间宜依托地面大容量空间统 进行规划,统筹超高层建筑及其地下空间、公共交通与地下道路系 统,构建便捷的交通系统,引导车行、人行的立体化分流,实现地下 空间与地上建筑的功能互补。

1 对规划范围进行中观与微观交通分析,预测交通流量需 求,确定网络化路径密度。基于交通发生源与吸引源规模,结合地 面步行系统,统筹优选分析地上、地下的连接路径,合理组织交通 流线。 2网络化连通路径应结合规划确定的客流特征和客流量分 布规律,明确主线与支线通道。主线通道应联系大型地下客流发 生与吸引源,实现人流高效流通与转换;支线通道应联系主线通道 与次级发生吸引源。 3连通流线组织应满足高效、便捷、连续、安全的要求,地下 步行流线与地面步行流线应无缝衔接,主线通道宜与地面主十路 网方向相一致。 4流线路径组织应有利于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分离,减少 流线交义十扰。 5主要交通流线组织应保证连续性,连通范围内的主要交通 发生源、吸引源、地下公共空间之间应设置连接口,同时应设置通 向公共交通及地面公共空间的连接通道或出入口。 6流线路径交汇处应设置交通集散节点,包括水平交通节

点、垂直交通节点,形式可采用下沉式广场、地下中庭、地下广场、 地下街等。集散节点应具有一定密度,保障流线的通畅性与连 续性。 7地下公共交通站点周边500m核心辐射范围内,新建大型 商业、办公建筑地下空间宜设置与公共地下步行系统的连接口。 8连通通道长度应满足步行舒适度需求。交通型地下通道 的相邻节点间连续步行长度不应超过1.0km;兼顾商业功能的地 下通道连续步行长度不宜超过1.5km。

4.3.4出入口及节点设置

1网络化地下空间出入口设置应符合客流分布特征,并与地 面步行系统相衔接,应设置在主要人流集散交叉口、公共交通车 站、城市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合理衔接范围内。 2地下通道内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入口间距不应大于100m, 保障通行安全及应急疏散需求,主线通道每100m连通口设置密 度宜大于4个。 3出入口应与地面交通情况、地面环境相协调,并与地面交 通集散节点保持相应安全距离

1网络化地下空间应分析区域内易发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程 度,并对应明确防灾减灾规划要求。 2网络化地下空间应规划防灾疏散路径,主线通道应兼顾防 灾疏散功能。 3地下防灾疏散干道路径应简明顺直,满足双向疏散需求, 并直通主要出入口和地下防灾避难空间。疏散干道净宽应综合疏 散人员、疏散时间和出人口疏散能力进行测算,并不应小于 4.0m。 4地下防灾避难空间宜均衡布局,应布置于地下大空间、疏 散于道交汇处,或与出入口结合,并与疏散干道相连通,其规模应

根据避难人员规模进行测算,并不应小于人均1.0

根据避难人员规模进行测算,并不应小于人均1.0m"

4.3.6详细连通控制要求

规划应重点控制必须连接的功能与空间、竖向连接标高、主要 交通发生源与吸引源的连通控制范围、步行流线组织、主要通道宽 度与净高、地下广场规模与节点位置、出入口及疏散广场规模与位 置、防灾疏散路径。明确推行地下空间网络化后的交通效率综合 提升率,包括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和节省成本等。

5.1.1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 行为习惯和生理需求,打造高效、安全、舒适、可持续的城市地下 间网络体系。

行为习惯和生理需求,打造高效、安全、舒适、可持续的城市地下空 间网络体系。 5.1.2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应开展连通系统设计、对外出入口设 计、内部连通节点设计、可识别性设计、防灾减灾设计、空间环境设 计,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5.1.2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应开展连通系统设计、对外出人口

5.1.2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应开展连通系统设计、对外出入 计、内部连通节点设计、可识别性设计、防灾减灾设计、空间环境 计,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5.2.1网络化地下空间连通系统设计应以满足高效、通达、便捷 安全的交通连通功能为首要目标,并兼顾步行舒适性。 5.2.2网络化地下空间连通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连通路径设计、连 通通道设计、连通方式设计等,并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5.2.3网络化连通路径设计应结合规划确定的客流特征、客流量 分布及网络化路径密度要求,主线与支线连接通道的设计应满足 以下要求: 1主线通道设计宜短直化,数量应不少于两条,包括至少 条地下连通道,确保连续性; 2主线通道与地面人行系统连接处,宜综合考虑遮阴挡雨设 施、铺装、照明、标识等的设置,满足全天候使用的需求; 3支线通道围绕主线通道进行设计,可作为主线通道与次级 发生吸引源之间的联系通道,促进区域功能的实现,提高商业、文 娱等生活空间流线循环性。

5.2.1网络化地下空间连通系统设计应以满足高效、通达、便捷、 安全的交通连通功能为首要目标名企住宅机电安装工程专项培训,标准化示范!85页可下载.pdf,并兼顾步行舒适性。 5.2.2网络化地下空间连通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连通路径设计、连 通通道设计、连通方式设计等,并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5.2.3网络化连通路径设计应结合规划确定的客流特征、客流量 分布及网络化路径密度要求,主线与支线连接通道的设计应满足

? 通道弯折不宜超过三处,转角角度不宜小于90°,以实现空 间过渡自然,保证通道视觉畅通性; 2连通通道长度超过200m时,宜设置自动人行步道; 3连通通道的净宽应根据设计年限内高峰客流量规模及设 计通行能力综合确定,一般不宜小于4m。若沿地下公共人行通 道单侧设有商业设施,则人行通道净宽不宜小于6m;设有自动人 行道或双侧均设有商业设施的通道净宽不宜小于8m。当单一连 续通道长度超过50m时,宜适当拓宽; 4连通通道交叉处宜采用多钝角或曲线形态进行组合,形成 差异性空间,并增加集散广场、出入口、采光井等设施,提高空间开 放性和识别性

5.2.5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宜采用一体化连通,连通方式可采用 通道连接、共墙连接、下沉式广场连接、垂直连接等,设计应满足以 下要求:

5.2.5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宜采用一体化连通,连通方式可采

1不同功能的地下空间宜采用一体化连通;在重要城市景观 或标志性节点处的交通枢纽及公共交通车站主要出入口,宜采用 下沉式广场形式与周边连通; 2共墙连接区域的柱网及结构统筹设计,单个门洞结构净宽 不宜超过8m; 3垂直连接可综合采用电梯、扶梯、楼梯等形式,在人流密集 处,不应设置影响疏散的结构

5.2.6网络化连通系统

5.3.1出入口设计应以实现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网络化连通为主要 目标广州市羊城开发区某220KV变电站电气照明安装工程施工方案,同时满足交通流量、交通疏散、方向标识、城市景观、采光照 明、通风排烟等功能要求。

广场式、地面建筑结合式及隐藏式出入口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