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42078-2022 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pdf设施、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等依托条件,建立应急救援防护体系,统一协调管理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的 应急救援力量。 6.4.2.2应急救援防护体系应具备识别园区工业灾害、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的能力。 6.4.2.3应急救援设施应统一规划,园区消防站和气防站可统一设置,也可依托周边具有相应救援能力 的消防站和气防站。临港型化工园区还需考虑水上消防站或水陆联用消防站的设置。应急救援设施配 备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应采用统一的规格或互相兼容。 一
2.3 应急救援设施应统一规划,园区消防站和气防站可统一设置,也可依托周边具有相应救援能 消防站和气防站。临港型化工园区还需考虑水上消防站或水陆联用消防站的设置。应急救援设施 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应采用统一的规格或互相兼容。 2.4 1M 应统筹规划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装备。可通过与邻近单位或园区内企业签订协作协议作为
急救援物资的补充。 6.4.2.5鼓励园区因地制宜,利用园区内企业现有设施完善应急避难功能应有利于人员在事故应急状 态下的撤离
GBT 39395-2020 热塑性塑料检查井井座抗压失稳试验*法.pdf6.4.3.1应具有应对化学品伤害的医疗救援、职业卫生防护等的能力。
4.3.1 应具有应对化学品伤害的医疗救援、职业卫生防护等的能力。 4.3.2 1 可规划医疗救护站,或结合化工园区现状、依托现有资源,利用附近医疗资源合作共建 4.3.3 3园区管理机构、园区企业及各级医疗应急救援机构之间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园区宜规划职业卫生危害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接入各企业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在线监测数据、职业 监护数据等,定期分析数据,形成风险分析图,定期发布重点职业卫生危害的风险评价及监测预等 .调整风险管控措施
6.4.5.1应根据产业特点、从业人员工作性质和数量等因素规划实训基地,人员宜就近参训。 6.4.5.2园区宜与企业、院校、第三*机构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5.2.1应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持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率 步减少水污染物排放
6.5.2.2园区及园区内企业应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企业废水应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强化对 特征污染物的处理,进人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前达到接管要求, 6.5.2.3含有码头的园区应配备船舶含油污水接收设施,可自行建设或依托其他含油污水处理和回用 设施。 6.5.2.4园区排污口宜集中设置。 6.5.2.5应建立挥发性有机物管控体系,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降低细颗粒物和 臭氧前体物的排放。 6.5.2.6宜采用废物替代原料、梯度再利用等**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 6.5.2.7园区及企业应具备危险废物100%收集的能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应 为10%。 6.5.2.8应加强源头防控,根据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安排土地用途和建设布局。 6.5.2.9应根据噪声污染源及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情况,确定园区内生产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等 管控要求。 6.5.2.10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应强化源头管控和协同防控。 6.5.2.11应根据污染介质、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和土壤情 况等安排园区土地用途和建设布局。 6.5.2.12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场所或者重点设施设备,应进行防渗漏设计和建设,消除土壤和地 下水污染隐惠。
6.5.3环境风险防控
6.6.1.1应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实现工业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清洁生产。 6.6.1.2应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立足园区自身发展实际,将产业能耗指标纳人产业准入 条件,实行工业园区绿色准入。 6.6.1.3应构建绿色低碳链条,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替代。
准动重点用能企业使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
GB/T42078 2022
6.6.3.2 2应统筹规划电、气、热等综合能源系统,提升园区综合能效。 6.6.3.3 3宜集中设置公用工程。合理确定园区公用物料储存、运输*案,减少储存、运输过程的损耗
6.7.1.1宜推动区内企业智能化改造,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能力。 6.7.1.2宜构建面向化工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协同体系,实现园区管理智慧化。 6.7.1.3宜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I)、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建设智慧管理系统。
6.7.2.1应包括数据资源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传输网络、智能感知设备等;宜包括显示调度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音频扩声系统、值班值守系统。 6.7.2.2数据资源中心可采用自建、共建机房或**服务的**建设。自建或共建机房应符合GB50462 要求,**服务应满足数据存储、传输和数据安全的需要,保证所需计算和存储能力。数据资源中心应 具备容灾备份能力。 6.7.2.3信息传输网络设施的选择宜考虑可靠性、安全性、扩展性、可覆盖范围等,应满足园区数据采 集、传输、安全保障等要求,并符合各类应用的需要。宜配套建设智能感知设备,获取园区公共环境和设 施所产生的监测监控数据
6.7.3.1园区支撑平台应建设集成服务、物联网服务、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共享交换服务、标识 解析服务、融合通信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应用开发服务、统一认证和权限服务、统一运维服务等;宜建设 标识解析化工园区节点及服务、化工园区三维数字李生服务,开发知识图谱、基于模型训练和大数据分 析的智能分析,配置基于微服务的应用网关,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安全计算环境和实时追踪能力等。 6.7.3.2园区宜规范数据资源、接口、开发平台等信息系统,确保园区、企业、相关部门以及上下级系统 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 6.7.3.3园区大数据服务应能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支持对多源、异构数据汇聚和存储,实现对 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 6.7.3.4园区支撑平台应提供基本的设备连接能力,提供通用接口协议,实现物联终端设备的统一管理 和数据采集。 6.7.3.5应提供安全可信的业务应用开发框架、模块化组件和集成服务接口,以适应园区业务的升级和 演进
6.7.4.1应符合GB/T39218一2020的要求,应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应急 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封闭化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等子系统,宜包括办公管理、公共服务(包括 实训基地管理等)、基础设施与公用工程管理等子系统。 6.7.4.2宜建设移动应用系统,支持各类用户的轻量化移动业务应用需求。
园区内各个化工项目主厂区、独立石油库、油气站场、危险化学品库、港口码头、铁路及装卸等 应依据国家、行业和地*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设, 园区建设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7.2.1.1宜建设统一的给水设施及配套管网。 7.2.1.2可根据需要直接从所在地区的供水系统取水。 7.2.1.3有大型石化企业、煤化工企业的园区,在重点区域宜设置消防水池或依托园区供水厂、中水厂 及天然水源,满足一次最不利可能火灾场景不少于30min持续用水总量需求。
7.2.1.1宜建设统一的给水设施及配套管网。
1.1 宜建设统一的给水设施及配套管网。 1.2 1 可根据需要直接从所在地区的供水系统取水。 1.3 有大型石化企业、煤化工企业的园区,在重点区域宜设置消防水池或依托园区供水厂、中水 天然水源,满足一次最不利可能火灾场景不少于30min持续用水总量需求。
7.2.2.1水源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a)选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水质符合GB3838的要求; b)选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水质符合GB/T14848的要求; c)选用海水作为水源的水质符合GB3097的规定。 7.2.2.2当采用天然水体作为水源时,园区宜集中设置取水设施。 7.2.2.3取水形*及取水泵站的设置应根据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及海水)、地下水等不同水源及水 文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7.2.2.4原水输送管道的选择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原水输送管不宜少于2条;多水源时,每 个水源可采用单管输水
7.2.2.1水源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a)选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水质符合GB3838的要求; b)选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水质符合GB/T14848的要求; c)选用海水作为水源的水质符合GB3097的规定。 7.2.2.2当采用天然水体作为水源时,园区宜集中设置取水设施。 7.2.2.3取水形*及取水泵站的设置应根据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及海水)、地下水等不同水源及水 文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7.2.2.4原水输送管道的选择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原水输送管不宜少于2条;多水源时,每 个水源可采用单管输水
化水厂规模应根据原水来源、园区用水量确定
GB/T42078 2022
7.2.3.2净化水厂工艺流程应根据原水水质及出水水质要求确定。净化水厂出水水质应符合下列 要求: a)生活水水质符合GB5749的要求; b)生产水水质符合SH/T3099的要求; c) 海水淡化水水质符合GB39481的要求。 7.2.3.3净化水厂的建设应符合GB55026、GB50013的规定
7.2.3.2净化水厂工艺流程应根据原水水质及出水水质要求确定。净化水厂出水水质应符合下列 要求: a)生活水水质符合GB5749的要求; b)生产水水质符合SH/T3099的要求; c) 海水淡化水水质符合GB39481的要求。 7.2.3.3净化水厂的建设应符合GB55026、GB50013的规定
7.2.4给水管网系统
7.2.4.1应根据园区企业用水水量、水质、水压要求划分给水系统,并符合下列要求: a)输送至净化水厂的原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05MPa; b)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生活给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3MPa; C)车 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生产消防给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3MPa; d)车 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回用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3MPa; e)车 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中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15MPa。 .2.4.2园区生产消防给水管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环状管网或双母管; b)环状管网的进水管不小于2条,每条进水管满足100%的供水能力; c)当某环段发生故障时,能满足100%消防用水和70%生产用水的总量要求; d)满足服务范围内最大一处消防补水的流量和水压等要求。
.2.4.1应根据园区企业用水水量、水质、水压要求划分给水系统广东某高层商住楼施工组织设计,并符合下列要求: a)输送至净化水厂的原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05MPa; b)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生活给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3MPa; c)车 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生产消防给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3MPa; d) 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回用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3MPa; e)车 输送至园区各企业的中水系统边界压力宜不低于0.15MPa。 .2.4.2园区生产消防给水管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环状管网或双母管; b)环状管网的进水管不小于2条,每条进水管满足100%的供水能力; c)当某环段发生故障时,能满足100%消防用水和70%生产用水的总量要求 d)满足服务范围内最大一处消防补水的流量和水压等要求。
7.3.1.1园区排污口应结合国家标准、地*标准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建设。 7.3.1.2应根据气象、水文、地形、地质资料,制定雨水收集*案,并进行有效监控 7.3.1.3污水处理要求应符合7.13.2。
7.3.2排水管网系统
7.3.2.1应设置生产生活污水系统、雨水系统。 7.3.2.2生产生活污水应采用专用管道压力输送至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界区处管线压力宜不 低于0.25MPa。 7.3.2.3园区清净雨水应收集,并应根据园区要求进行统一处理或排放。 7.3.2.4园区事故水收集设施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建设
7.4.1.1供电工程系统主要由电力系统、电力线路、电力自动化系统等组成。 7.4.1.2供电工程和发电设施应满足园区不同负荷的供、配电需求。应按照GB50052对用电负荷进行 分级,供电企业应提供满足不同等级负荷要求的供电电源。 7.4.1.3电力系统应保证双电源供电,当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多电源供电。 7.4.1.4发、供电工程和照明工程应进行节能设计。 7.4.1.5园区宜根据需要设置智能变电站
7.4.1.1供电工程系统主要由电力系统、电力线路、电力自动化系统等组成。 7.4.1.2供电工程和发电设施应满足园区不同负荷的供、配电需求。应按照GB50052对用电负荷进行 分级,供电企业应提供满足不同等级负荷要求的供电电源。 7.4.1.3电力系统应保证双电源供电,当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多电源供电。 7.4.1.4发、供电工程和照明工程应进行节能设计。 7.4.1.5园区宜根据需要设置智能变电站
7.4.2 电力负荷预测
7.4.2.1园区电力负荷预测宜考虑规划的用地性质、规划项目的电力负荷及不同建设期的电力负荷。 7.4.2.2进行电力负荷预测时应根据各企业的用电负荷特性考虑适宜的负荷同时率。 7.4.2.3电力负荷预测根据下列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法: a)企业产品及规模确定时凤台金汇广场工程通风空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电力负荷为点负荷,其电力负荷预测宜采用单耗法; b)企业产品及规模不确定时,电力负荷预测宜由有关专业部门、设计单位提供负荷和电量资料: c)公共建筑电力负荷预测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值应符合 GB/T50293的规定。 7.4.2.4进行电力负荷预测时,应预留合理的发展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