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CT2158-2021渗透型液体硬化剂.pdf产品外包装上应包括:产品名称、主要成分、标记、生产厂名、地址、商标、产品合格证、产品净 质量、安全说明、生产日期或批号、贮存与运输注意事项、贮存期。
JC/T2158 202
产品应密封包装 装量容积不大于95%HGT20660-2017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标准.pdf, 并附有使用说明书
产品运输途中应防止包装损坏,产品存放时,应保持通风,防冻、防止日光直接照射,贮存 低于5°C
在规定的载荷下,耐磨仪的三个硬化钢轮沿着材料表面的环形区域旋转固定转数,通过测量由此引 起磨损的平均深度,评估材料表面环形区域处的耐磨性
耐磨仪,耐磨仪由电机、配重、钢架和磨头组成,如图A.1所示,具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a 1 磨头:由钢制圆盘和三个硬化钢轮组成,如图A.2所示,钢轮以相等径向间隔切向安装在钢制 圆盘上,且能在直径为(225土1)mm的圆形轨迹上自由滚动。 D) 磨头通过传动轴与电机和齿轮箱连接,磨头转速为(180土15)r/min; C) 2 硬化钢轮上均匀分布的总负载为(65.0土0.5)kg; d 2 电机和磨头安装在钢架上,钢架由4个地脚固定在被测试样表面; e) 硬化钢轮符合以下要求: 一直径76mm; 一宽度20.0mm~20.1mm,0.2mm~0.3mm的倒角; 一一维氏硬度不小于735HV(距离钢轮外径1.5mm)。 钢轮外径小于73.0mm时应更换
图A.1耐磨试验机示意图
A.2.2记号模板,如图A.3所示,由一个圆形板和一个长方形板组成。圆形板上共有24个直径为10mm 的孔,在直径为160mm的内圈上按45°圆心角均匀分布8个孔;在直径为290mm的外圈上按22.5°圆 心角均匀分布16个孔,内圈上每一个孔和外圈上相邻的两个孔组成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板中心与圆形 板圆心重叠,两端2个定位孔中心间距为456mm,与圆形板圆心距离相等。 A.2.3测量仪,由三脚架和百分表组成,百分表精确至0.01mm。三脚架三个地脚位置应能与记号模 板上的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定位孔重合。
图A.2磨头及钢轮轨迹示意图
将按7.2制备的基材表面灰尘去除干净,按照7.3准备好试样,前一次刷涂表面将无明显水迹时就 应进行下一次刷涂,刷涂至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使用量,也可根据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刷涂,但不应进 行打磨处理。刷涂完的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7d。每组试验应制备三个试件
A.4.1试验前应按A.2.1核查磨头钢轮直径。
试验前应按A.2.1核查磨头钢轮直径。 试件置于水平地面上,测试面朝上,用水平仪调整试件上表面至水平。 将记号模板置于试件上,用记号笔利用模板上的24个孔标记测量仪地脚的位置,同时标记销 孔的位置,如图A.4所示。
图A.4记号模板标记示意图
A.4.4取下记号模板,把试件内圈8个点按照数字1至8进行标记,测量仪的一个脚应对准 的孔位置,其余两个脚应对准外圈的两个标记孔位置,然后用测量仪测量序号1至8每个标记 值,记为do,如图A.5所示。
图A.5测量仪测量示意图
A.4.5在试件标记的钢架定位孔位置钻两个孔,然后安装固定耐磨仪,使其完全支撑并且不能横向移 动。开动仪器,2850转后,用刷子或吸尘器除去表面灰尘,然后再次按照A.4.4测量内圈每个序号标 记点的磨后深度,记为dwi。 .4.6试验过程中,当耐磨仪出现连续60s左右的振动时,停止试验,记录转数等相关信息。 注:耐磨性差的试件在试验中可能会迅速磨损,有时表面可能在几分钟内破坏,耐磨仪经受剧烈振动可能导致损坏
每个试件标记点的耐磨深度按公式(A.1)进行计
式中: AR;一一第i个标记点耐磨深度,单位为毫米(mm);; d一一第i个标记点的磨后深度,单位为毫米(mm) d一一第i个标记点初始值,单位为毫米(mm)。
A.5.2试验结果确定
A.5.2.1当计算AR值小于零时,将AR记为零,而非负值。 A.5.2.2每个试件应舍去标记点AR;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取剩余6个数值的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耐 磨性结果。
5.2.2 每个试件应古云标记点值的取入值与取小值: 磨性结果。 A.5.2.3取三个试件中耐磨性结果最大值作为最终试验结果。若三个试件中一个出现A.4.6的情况, 则取剩余两个试件中耐磨性结果最大值作为最终试验结果;若三个试件中两个出现A.4.6的情况,则以 剩余试件耐磨性结果作为最终试验结果;若三个试件均出现A.4.6的情况,则取试验转数最多的耐磨性 结果作为最终试验结果,并记录试验转数,判定为不合格
则取剩余两个试件中耐磨性结果最大值作为最终试验结果;若三个试件中两个出现A.4.6的情况,则以 剩余试件耐磨性结果作为最终试验结果;若三个试件均出现A.4.6的情况,则取试验转数最多的耐磨性 结果作为最终试验结果1.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并记录试验转数,判定为不合格
JC/T2158—2021
B.2.1压痕硬度测试仪,由压球、压头、冲击杆、外壳、冲击锤和弹簧组成,见图B.1。弹簧通过冲击 杆和冲击锤将4.9J能量传递至压球上。压球为符合GB/T231.2规定的合金球,直径为(10±0.01)mm B.2.2读数放大镜,精确至0.1mm。
序号说明: 一压球; 一压头: 一冲击杆; 一外壳; 一冲击锤; 弹簧。
图B.1 压痕硬度测试仪示意图
B.4.1试件平稳放置于地面,每测量一个点时,将压痕硬度测试仪垂直压向试件表面,使仪器弹簧释 放4.9J能量冲击试件表面。共测量10个点,测试点在试件表面均匀分布,两点间距大于15mm,并应 避开磨轮痕迹。 B.4.2用读数放大镜读取压痕直径,精确至0.1mm。每个测试点测定相互垂直的直径读数平均值作为 该点的压痕直径。
表面硬度按公式(B.1)进行计算:
H一一表面硬度,单位为毫米(mm); h一一第i个点测量点的表面硬度,单位为毫米(mm); n一一测量点个数。 计算10个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舍去超出算术平均值土0.2mm的数值,若不少于6个数据被保 留,以剩余点算术平均值作为压痕硬度试验结果;若少于6个数据被保留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二),则应重新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