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4424-2022 复合污染工业地块调查技术指南.pdf7.1.3.3地表水、底泥采样方案
地表水、底泥采样方案应符合以下操作要求: a) 1 地块内有流经或汇集的地表水体,对每个独立的地表水体至少采集1个地表水样品和1个底 泥样品; b)地块外地表水与地块内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的,在地块外地表水体布点,至少采集1个地表水 样品和1个底泥样品,地表水的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宜与地下水采样保持一致; c)地表水采样宜按照HJ/T91等相关标准执行,底泥采样点位于地表水采样点垂线的正下方。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地块现场实际情况和安全要求,制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 和安全防护计划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地块现场实际情况和安全要求GB/T 41157.3-2022 核电厂用紧固件 第3部分: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pdf,制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人员 安全防护计划
7.1.5检测分析方案制定
7.1.5.1土壤样品
a) 2 GB36600中表1的污染物项目; b) 土壤pH和本文件7.1.2识别的地块特征污染物。
a)GB36600中表1的污染物项目; b) )土壤pH和本文件7.1.2识别的地块特征污染物。
7.1.5.2地下水样品
包括但不限于: a)GB/T14848表1中“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 b)GB36600中表1的污染物项目; c)本文件7.1.2识别的地块特征污染物
7.1.5.3其他样品
底泥样品检测项目参照土壤样品检测分析项目,地表水样品检测项目参照地下水样品 项目
7.1.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7.1.6.1现场采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宜按照HJ25.2、HJ1019、HJ164和HJ/T166等相关标准 执行
实验室检测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宜按照HJ164和HJ/T166等相关标准
实验室检测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宜按照HJ164和HJ/T166等相关标准执行。
7.2详细采样分析工作计划制定
7.2.1.1土壤采样方案
土壤采样方案应符合以下操作: a)以初步采样分析结果确定的超标或异常点位为中心、未超标点位为边界拐点,结合地块生产相 关功能区分布,确定地块潜在污染区,采用专业判断与分区布点相结合的方法布设土壤采样 点位; b)土壤采样点位重点布设在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土壤采样工作单元面积不超过400m²,其 他区域土壤采样工作单元面积不超过1600m²; c)在地块地下水下游方向扇形区域内,按一定间隔布设土壤采样点位,采样点位数量以确定地块 污染分布为准; d)初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存在迁移能力强的污染物时,根据污染物的溶解度、密度等理化性 质以及各点位污染物浓度随深度变化规律确定土壤采样深度,判断是否钻穿隔水板采集更深 层土壤样品; e)初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地块边界处存在污染时,在地块边界外周边紧邻区域适当布设不少于 1个采样点位,判断是否发生污染迁移;具备工作条件时,点位数量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分 布为准;不具备工作条件时,在调查报告指出地块边界外存在土壤污染的可能性。
地下水采样方案应符合以下操作: a)地下水监测井点位重点布设在潜在污染区,地下水监测井采样工作单元面积不超过6400m², b)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共点布设,布设在土壤采样过程发现异味、颜色异常、现场检测结 果较高等异常情况的点位 c)针对存在低密度非水相液体和高密度非水相液体的情况,对于厚度小于6m的污染含水 层,一般不分层建井采样;对于厚度大于6m的含水层,根据地块内含水层水力条件、污染物 种类和性质,分层建井采样。 d)原则上地下水监测井不宜打穿隔水层。当在初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潜水含水层受到重污 染,且第一隔水层土壤存在污染、土层隔污性能较差时,在做好分层止水的条件下至少增加1 口深井至承压地下水,以评价承压地下水的污染情况。 e)初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地块边界处存在污染且有迁移至地块边界外的可能时,在地块边界外 沿地下水下游方向的紧邻区域布设至少1个地下水监测点位,判断地下水污染是否已迁移至 边界外;具备工作条件时,在地块地下水下游方向扇形区域内和地块两侧沿地下水流向区域 内,按一定间隔布设地下水监测井,监测井数量以确定污染羽范围和污染分布为准;不具备工 作条件时,在调查报告指出地块边界外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
7.2.2检测分析方案制定
7.3.1调查点位确认
7.3.1.1地表采样作业条件确认
根据钻探采样装备和辅助调查设备所需作业空间,对调查点位周边地表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 查点位是否具备作业条件
7.3.1.2地下设施确认
根据第一阶段调查成果中已收集的地下管线、储罐、沟槽等地下设施信息,在熟悉地块地下设施分 布人员的现场确认下,确保调查点位避开地下设施。当无法确认地下设施分布时,宜采用地球物理探测 方法对地下储罐、管线等进行非破坏性探测·并通过手钻或坑探方式进行确认
采样分析工作计划制定人员全程跟踪采样工作,若出现受地层岩性影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等 ,可调整调查点位,并进行调整后调查点位的确认
7.3.3调查点位测绘
使用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对地块边界、地面构筑物及相关设施、已确认的调查作业点位等 绘,获取坐标和高程信息,测绘数据作为调查工作成果附件,
.4.1水文地质勘察内容
通过钻探、现场试验、室内分析等勘察工作,获取地块土层结构及分布、土层主要理化性质、含水层 和弱透水层结构及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稳定水位及流场等关键水文地质信息。掌 握以下资料之一,且经分析可知已有信息满足后续工作需要的,可适当简化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a)调查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b)调查地块所在区域高精度水文地质资料(比例尺不低于1:10000)。
7.4.2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水文地质勘察与详细采样分析宜同步进行,在现场采样前开展,勘察报告作为调查工作成果附件, 勘察方法宜按照GB50021等相关标准执行,包括但不限于: a)勘察点位与地下水监测点统筹考虑,布设在地块内,按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呈十字布设,钻 孔数量不少于4个;如必要且条件允许的,适当向地块外延伸布点; b)勘察深度至含水层底板,勘察过程采集不同深度和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观察和现场检测,判断 是否存在异常或污染以确定实际勘察深度; c)各勘察钻孔全孔取芯,不同性质的土层至少采集1个土壤岩心样品,测定土壤容重、土粒密度, 含水率、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等参数
7.5.1无损探测辅助调查
7.5.1.1宜采用探地雷达法、感应电磁法、高密度电法等无损探测方法开展地块辅助调查。探测过程关 注地块地面下可能存在的埋地储罐、管线、污染区等的信号响应,解析探测获得的物理信号,标识地块关 键信息 7.5.1.2分析探测结果与地块污染关联性,判断地块污染分布,辅助确定土壤采样点位和地下水监测井 位置、采样深度和取样间隔、建井深度等
针对土壤中潜在重金属污染,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分析快速检测结果,判 断土壤重金属污染浓度及空间分布·辅助确定采样点位置和采样深度
7.5.3.1针对潜水位以上包气带土壤中潜在有机污染,采用光离子化检测仪等便携式检测设备进行现 场快速检测。分析快速检测结果,判断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及空间分布,辅助确定采样点位。 7.5.3.2针对潜水位以下深层土壤中潜在有机污染,宜采用膜界面探测等原位检测方法对地下有机污 染进行原位检测,分析各点位的原位检测数据,拟合构建地块有机污染分布三维模型,辅助确定采样点 位、建井深度和取样间隔
土壤采样应符合以下操作要求:
星汇隽庭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修)土壤采样应符合以下操作要求:
DB32/T 022
a) 1 采用低扰动钻探采样设备采集土壤样品,钻探过程无浆液、全程套管跟进,采集具有代表性和 完整性的土壤样品; b)在进场前和采样过程中对钻探采样设备进行充分地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C) 1: 现场观察并记录采集土壤样品的土层分布情况、土壤颜色和性状、含水状况、有无异常等; d)按0.5m~1m间隔,在不同土层及分层处、初见水位处、感官异常处、采样最深处等位置截取 土壤样品置于密封袋内,使用光离子化检测仪对土壤VOCs进行现场快速检测,使用X射线 荧光光谱仪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检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校准记录作为调查工作 成果附件; e) 对现场采样工作全过程关键环节拍照记录,填写采样记录,作为调查工作成果附件; F )土壤采样钻孔结束后,对不需要建设地下水采样井的钻孔及时封孔,从钻孔底部至地面下 50cm全部用直径为5mm~10mm的优质无污染的膨润土球封堵; g)样品置于4℃C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保存、运输,避免样品流转过程污染物损失,样品送至实验室 后尽快检测; h)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土壤统一收集和处理,对废弃的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按 般固体废物处置要求进行收集处置; ) 土壤样品采集、现场快速检测、保存与流转宜按照HJ25.1、HJ25.2、HJ1019和HJ/T166等 相关标准执行
Ea) 1 采用低扰动钻探采样设备采集土壤样品,钻探过程无浆液、全程套管跟进,采集具有代表性和 完整性的土壤样品; D) 在进场前和采样过程中对钻探采样设备进行充分地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C) 1 现场观察并记录采集土壤样品的土层分布情况、土壤颜色和性状、含水状况、有无异常等; d)按0.5m~1m间隔,在不同土层及分层处、初见水位处、感官异常处、采样最深处等位置截取 土壤样品置于密封袋内,使用光离子化检测仪对土壤VOCs进行现场快速检测,使用X射线 荧光光谱仪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检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校准记录作为调查工作 成果附件; e) 对现场采样工作全过程关键环节拍照记录,填写采样记录,作为调查工作成果附件; F )土壤采样钻孔结束后,对不需要建设地下水采样井的钻孔及时封孔,从钻孔底部至地面下 50cm全部用直径为5mm~10mm的优质无污染的膨润土球封堵; g)样品置于4℃C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保存、运输,避免样品流转过程污染物损失,样品送至实验室 后尽快检测; h)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土壤统一收集和处理,对废弃的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按 般固体废物处置要求进行收集处置; 土壤样品采集、现场快速检测、保存与流转宜按照HJ25.1、HJ25.2、HJ1019和HJ/T166等 相关标准执行
地下水监测井建井应符合以下操作要求: a)采用螺旋钻进、冲进钻进等方法钻井,钻探过程防止钻孔坍塌和交叉污染; b)井管根据污染物性质,合理选用不锈钢、硬质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等有一定强度且耐腐蚀的 材料,井管间宜采用螺纹连接,不使用有机黏合剂; C) 滤水管管壁均匀开筛,筛缝不大于0.5mm,相邻筛缝间距不大于3mm; d)不 在建井前和完井后对建井钻探设备进行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e) 1M7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或水文地质勘察结果确定地块地下水水位,指导确定监测井建井深度、开筛 深度等关键参数;当发现钻至隔水层时停止钻进,防止钻穿隔水层造成污染扩散;如钻穿隔水 层,立即使用膨润土进行封堵; f)地下水监测井开筛深度以采集特定深度地下水为目的,滤水管开筛范围涵盖调查区域近10年 内地下水位变动范围或区域1个水文年的地下水水位变动范围,滤水管长度一般不大于 3m,根据实际调查需要可进行调整; g)监测井建设一径到底,中途不变径;若遇特殊情况需跨含水层建井时,在隔水层止水变径以避 免含水层交叉污染; h)在产企业地块新建地下水监测井建成长期监测井,便于后续地块地下水长期监测,宜采用埋地 式隐蔽井台,减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1) 做好监测井井口密闭和防渗,避免因地表雨水、污水等沿井口流入监测井内造成次生污染; 人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完成后,及时进行地下水成井洗井。成井洗井完成48h后可进行地下水采 样,如遇紧急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需取得地下水样品用于检测分析时,至少在完成成井洗井 24h后采集地下水样品; k)填写地下水监测井建井、成井洗井记录·作为调查工作成果附件:
河道整治工程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地下水监测并建设和成并洗并宜按照H 2、HJ164和HJ1019等相关标准执行
7.6.2.2现有监测井筛选
7.6.2.3地下水样品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