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pdf

DB63T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089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pdf

6.1.1路线总体方案应符合国土及相关规划,统筹考虑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通道资源 6.1.2路线设计应通过平、纵面线形优化,力争土石方填挖平衡,并符合DB63/T2052.3规定。 6.1.3公路排水宜与农村蓄水设施、绿化用水相结合,条件允许时可采取一体化设计,节约、集约利 用水资源。 6.1.4应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利用再生材料

6.2.1.1路线总体方案应加强与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协调,相互做好预留预埋,建筑限界、 安全视距、安全净区、设计荷载等应符合JTGB01、JTG2111规定。 6.2.1.2路线布设、沿线设施选址等应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劣质地。 6.2.1.3清除的表土应收集保存,用于复耕;挖除的草皮应采取养生措施,用于生态恢复;挖除的既 有盐壳可收集用于边坡防护、防沙设施等。 6.2.1.4宜采取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节约用地。 6.2.1.5高填路基应与桥梁方案、深挖路基应与分离式路基方案,进行技术、用地、经济等比选分析, 择优取用。

6.2.1.5 高填路基应与桥梁方案、深挖路基应与分离式路基方案,进行技术、用地、经济等比 择优取用

.2.2.1平、纵断面设计应按本文件6.1.2规定进行优化,并满足以下要求: a)路线长度不大于15km时,通过全线平、纵断面优化,平衡土石方;大于15km时分段进行平 纵断面优化,统筹平衡土石方; b)局部路段出现大填大挖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配套工程初步施工方案及图纸,应优化平、纵、横设计,统筹平衡土石方; c)借方量多的路段可采用放缓挖方边坡、增大碎落台宽度等方式,统筹平衡土石方; d)弃方量多的路段可结合服务(站)点、停车区、停车港湾、管理(站)点等场平建设,统筹 平衡土石方。 2.2.2路基土石方施工应遵循“分类开挖、分类使用”原则,当挖方土质不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时 立进行掺配改性、远运借方等方案的比选分析,择优取用。

6.2.3临时用地控制

DB63/T 2052. 8—2022

6.2.3.1两区三厂、取(弃)土场、便道、便桥等临时用地选址,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 案及相关批准文件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 a)宜利用荒地、废弃地、劣质地,其他临时用地,利用后应恢复原有功能(原貌),符合复耕 条件的,复耕率应达到100%; b)宜永临结合(见DB63/T2052.9规定)。 6.2.3.2两区宜优先租用沿线既有建筑。 6.2.3.3三厂宜与所在区域或相邻工程项目合并建设,

6.3.1.1排水工程设计宜与天然水系相协调,

排水工程设计且与大然水系相亦调。 6.3.1.2有条件的排、蓄水工程应一体化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公路排水经渗透、调蓄、净化后,可用于绿化、降尘等: b)服务(站)点、停车区、管理(站)点及设置有绿化带的路段,其场平坡度、路面横坡应有 利于雨水流入绿化带; c)路面、桥面雨水收集及沉淀应符合本文件5.3.1.4规定。 6.3.1.3深挖路堑方案应查明地下水分布情况,并采取保护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植被的措施。

各专业设计应进行方案分析,宜选择工程用水量较小的方案;设计说明应对施工用水、生活用水等 提出节水建议。

5.3.3污水处理与利用

合本文件5.3.1.5规定,针对施工阶段排水节约和

6.4.2.1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可参考本文件附录B。

4.2.1 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可参考本文件附录B。 4.2.2 设计说明应按JT/T1199.1规定,计算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率。 4.2.3设计说明应明确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率,计算方法见JT/T1199.1。

4.3.1石质、砂砾类弃方利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a)硬质岩石可加工成粗、细骨料,用于桥涵结构、支挡结构、路面结构层、路基填料等:

6.4.3.1石质、砂砾类弃方利用应符合以下规

DB63/T2052.82022

c)砂砾类弃方可直接或掺配后用于路面功能层、路床填料、台背填料、路基填料等; d)弃渣利用应按GB/T25176、GB/T25177规定,确定适用范围。 6.4.3.2公路改(扩)建工程及危桥改造工程,拆除的桥梁结构、挡土墙、混凝土路面等,可按GB/T 25176、GB/T25177、JGJ/T240规定,经加工可作为混凝土再生粗、细骨料。 6.4.3.3再生粗、细骨料按照性能要求分为I类、Ⅱ类、Ⅲ类。混凝土再生集料的规格、要求、试验 方法、检验规则及应用条件应符合GB/T25176、GB/T25177、JGJ/T240规定。 6.4.3.4各类再生骨料不准许配制预应力混凝土,且不宜配制桥梁、涵洞等受弯构件混凝土。 6.4.3.5设计说明应按JT/T1199.1规定,计算弃渣综合利用率,

设计说明应针对水泥、 沥直

7.1.1 2 设计方案应符合JTG/T2340规定。 7.1.22 公路沿线设施、两区三厂等选址,应有利于节约运输能源消耗、清洁能源供应 7.1.3应优先选择节能、低碳的机具设备、

7.2.1.1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 7.2.1.2路面养护大中修设计,宜采用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等

7.2.2施工节能措施

7.2.3.1村镇段照明宜采用光控、时控及遥控技术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 7.2.3.2照明光源宜采用LED新型节能灯。 7.2.3.3二级、三级公路设置电子情报板时,应选用节能设备。 7.2.3.4设计方案应对能源消耗测算、评价,并符合JTG/T2340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并配置与之匹配的用电器

条件允许时,拌合厂的燃料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DB63/T 2052. 8—2022

8.1.1路面结构设计应优先采用耐久性、利于养护的结构形式。 8.1.2应采取施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预防性养护、建设管理新技术等,推进品质工程建设。

,宜选择长寿命路面结构方案。

路面设计应根据环境条件选择路面结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2 急弯陡坡、长下坡等危险路段,可采用减速路面或减速标线; b) 多年冻土路段,可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即先铺筑砂砾路面,择机铺筑高级路面。

桥梁设计宜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方案;标准化设计应“少规格、多组合” 并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编制预制构件通用图; b)各构件安全等级、结构重要性系数、设计使用年限、结构耐久性等应符合JTG2120规定; c)构件预制、加工应满足工厂化制造要求,并方便现场吊装、运输和拼装; d) )构件方案应满足方便检测、养护及应急抢险等。

8.3.1设计应配合施工标准化,设计方案应符合高寒、高海拔条件下的作业水平;路面、防护、排水 等结构宜满足机械化施工条件。 8.3.2设计阶段应提出建设两区三厂标准化的建议,料场、拌合厂的运输通道应满足流水作业要求, 8.3.3应针对施工标准化提出相关建议

4.1 二级公路设计宜按JT/T1199.1规定,提出建设和养护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4.2采用管理信息化的项目,设计宜按JTG/T2421规定使用信息模型进行协同设计。 4.3 2 二级公路设计宜按JT/T1199.1规定,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IM)及质量、健康、安全、环 一体管理体系的建议。

DB63/T2052.82022

9.1.1二级、三级公路设计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采用GIS、BIM、实景模型等技术,为公路建 设、管理、养护、运营智能化预留接口及基础数据条件。 9.1.2设计前期宜按JTGB05规定对既有公路进行安全性检查,为设计方案选择、指标采用提供依据; 设计后期应按DB63/T2052.3~DB63/T2052.7规定进行安全性检查,优化设计细节。 9.1.3注重公路护栏、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设计,并符合JTGD81、DB63/T2052.7规定。

9.2.1.1交通量较大的二级公路应设置外场监控设施;条件允许时,宜预留多元化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条件。 9.2.1.2多元化智能交通系统设计宜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监控公告系统、交通预 警系统、信息服务系统、超限预检管理系统等。 9.2.1.3二级、三级公路外场监控,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利用其既有通讯线路;公路沿线无通讯 线路时,可采用无线物联网传输。

对于设置智能交通系统的项目,设计方案应进行比选论证;设计说明应针对外场监控、信, 络等提出维护建议

9.3.1安全设施布设

9.3.1.1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防落网等设计应符合JTGD81、DB63/T2052.7规定。 9.3.1.2服务(站)点、管理(站)点应进行消防安全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GB50016规定; b)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应符合GB15630规定; c)宜按有关规定设置微型消防站; d)装修材料应符合GB50222规定。 9.3.1.3应结合既有村镇广场、操场及公路服务(站)点、停车区设立应急避险场所;服务(站)点、 管理(站)点等建筑应设置应急逃生通道。 9.3.1.4应结合设计方案,提出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9.3.2安全设施维护

计方案,提出安全设施维

新建、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应符合DB63/T2052.1~DB63/T2052.7规定,交通组织应符 2052.9规定

建工程设计方案应符合DB63/T2052.1~DB63/T2052.7规定,交通组织应符合DB63/1

DB63/T 2052. 8—2022

10.1.1应结合当地实际,提供人性化服务、配置绿色公路设施、进行景观优化等,提升公路服务能力。 10.1.2绿色公路设施包括服务(站)点、停车区、停车港湾、公交港湾、观景台、慢行交通系统、加 气站、充电桩等,设计方案宜配置景观美化、信息服务内容,并符合DB63/T2052.7规定。

10.2.1.1二级、三级公路宜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构建公益服务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公路出行信息服 务系统。 10.2.1.2二级、三级公路条件允许时,主要交通节点宜设置交通动态电子公告板,及时预告道路通行 条件、气象等信息。 10.2.1.3沿线设施提供收费服务时,宜采用快捷支付系统。 10.2.1.4旅游景点应设置指路或引导标志,并符合DB63/T2052.7、DB63/T2010.5规定。

10.2.2.1景观路段宜设置观景平台及停车区,并符合DB63/T2052.7规定。

0.2.2.1景观路段宜设置观景平台及停车区,并符合DB63/T2052.7规定。 D.2.2.2旅游线路上的服务(站)点,宜配置自驾游营地及配套设施万州经开区(天子园)公共租赁住房悬挑脚手架及加固专项施工方案,其设计满足DB63/T1724

10.3.1服务(站)点、停车区、观景台等设施

DB63/T2052.82022

宜按本文件10.2和10.4规定配置人性化服务及景观设计内容。

10.3.2慢行交通系统

10.3.2.1与服务(站)点、观景台配套的人行道,应满足主体工程布局要求,并符合CJJ169规定。 10.3.2.2城镇规划绿道与慢行交通系统共线时,设计应符合CJI/T304规定。

10.3.3加气站和充电

10.3.3.1沿线规划有加气站、充电桩等设施时QB/T 2463.2-2018 硬质聚氯乙烯低发泡板材 第2部分:结皮发泡板,应配合预留出入口、预埋管道。 10.3.3.2加气站、充电桩规划选址应按JTGB05规定进行安全性检查,存在不利影响时应与相关方沟 通、协调。 10.3.3.3加气站应按DB63/T2010.1规定进行专项安全性评价,

10.4.1.1路线线形、桥梁、服务(站)点、管理(站)点建筑等,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0.4.1.2宜按地形、气候、植被、景观等自然条件划分路段,分段确定总体设计原则、结构物方案, 10.4.1.3应按DB63/T2052.3规定的景观选(定)线方法、流程进行路线设计。 10.4.1.4桥梁、服务(站)点、管理(站)点等设计方案应与周围环境融合协调,包括空间位置、建 筑高度、造型、附属设施等,方案设计阶段宜采用三维透视图进行比选。 10.4.1.5纸上定线后宜建立数字地面模型,采用三维行车模拟技术,体验路线线形及桥梁、服务(站) 点、管理(站)点建筑等与环境的融合协调、视线诱导及平纵组合,并优化改进。 10.4.1.6通过实地放线,进一步检查路线线形及桥梁、服务(站)点、管理(站)点建筑等与环境的 融合协调,并优化改进。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