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最新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高清无水印).pdf5.1.1给水厂出水水质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同时应留有必要的安全允余度。 5.1.2给水厂的设计规模应满足供水范围设计年限内最高日的 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企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 网漏损水量及未预见用水量的要求,当上述部分用水由非常规水 资源供应时,给水厂的设计规模应扣除这部分水量。 5.1.3对给水厂制水生产中的主要设施、设备,应制定和实施 巡查维护保养制度;对主要工艺运行情况及其运行中的动态技术
5.1.3对给水厂制水生产中的主要设施、设备,应制
5.1.4给水厂中直接从事制水和水质检验的人员,应定期体检 并应持健康证明上岗
5.2.1给水厂选址应根据给水系统的布局,结合城市规划用地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DB51/T 2922-2022标准下载5.2.2给水厂周边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
能、运行和维护的要求,主要建(构)筑物之间应通行方便 应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
5.2.4给水厂总体布置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
据原水水质、供水规模、处理后水质要求,经过调查研究以及必 要的试验验证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操作 管理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
Ⅱ类时,应优先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当原水水质为国家规定的地 下水质量标准中工类、Ⅱ类时,应优先采用过滤和消毒工艺或仅 采用消毒工艺。
5.3.3当原水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时,应
采用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或根据需要增加水厂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工艺。
5.3.4生活饮用水处理必须设置消毒工艺,且应满足有效消毒 剂量和接触时间的要求
5.3.5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泥水、浮渣、废水和废液均应进 行处理处置,严禁直接排人环境水体
5.3.5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泥水、浮渣、废水和废液均
1应根据水源可能的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水处理预案。 2应具备临时投加应急药剂的设备与设施,落实人员技术 培训和相关物料储备
5.4.1水处理构筑物应根据设施规模分成2个及以上可独 行的系列或分格
5.4.2水处理构筑物及连接管渠的设计参数应按事故工况
5.4.3盛水构筑物上所有可触及的外露导电部件和进出构筑物 的金属管道,均应做等电位联结,并应可靠接地。
5.4.3盛水构筑物上所有可触及的外露导电部件和进出构筑物
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毒理指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 要求。
5.5.2水处理药剂必须计量投加
.5.2水处理药剂必须计量投加
5.5.4水质化验检测设备的配置应满足正常生产条件下质
5.5.4水质化验检测设备的配置应满足正常生产条件下质量控 制的需要
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计量分析仪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 行校准和维护。水厂检测使用放射性标准源及带有放射性的仪器 装置时,应做好安全防护
5.5.6给水厂使用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水处理材料、水
5.5.6给水厂使用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水处理材料、水 处理药剂,应执行索证及验收制度
5.5.7给水厂所涉及的化学药剂,在生产、运输、储
过程中应采取有效防腐、防泄漏、防毒、防火、防爆和防盗 措施。
5.5.8存在或可能积聚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气体的场所
5.5.8存在或可能积聚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应
设置连续监测、报警装置,并应能自动控制该场所的防护、通风 装置,其手动按钮及场所的通风、防护、照明控制开关应能在安 全位置进行操作。爆炸性危险气体、有毒气体的检测仪表必须定 期进行检验和标定。
设置电子科或磅秤;当采用温水加温氯瓶气化时,设计水温应低 于40℃;氯瓶、氨瓶与加注设备之间应设置防止水或液氯倒灌 的截止阀、逆止阀和压力缓冲罐。
5.5.10次氯酸钠溶液和还原剂的储存应符合下列规定:
储存在室内时,次氯酸钠溶液和还原剂应储存在不同房
2储存在室外时,次氯酸钠和还原剂的储液池(罐)应单 独设置,并不得相邻布置、共用池壁;次氯酸钠和还原剂的储液 池(罐)放空系统应各自接至室外独立的废液处理井。 5.5.11氯酸钠、亚氯酸钠和盐酸、氯气等制备二氧化氯的原材 料严禁相互接触,必须分别储存在分类的库房内。储放槽应设置 隔离墙。
5.5.12二氧化氯发生与投加设备应设在独立的设备间内,并应
5.5.12二氧化氯发生与投加设备应设在独立的设备间内,并应 与原料库房毗邻且设置观察原料库房的固定观察窗
与原料库房毗邻且设置观察原料库房的固定观察窗
5.6.1给水厂附属设施设置应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生产要求, 设施面积应符合相关规定。 5.6.2储存、输送和投加存在消防风险的细粉类水处理药剂的 车间,应有防尘、集尘、防火和防爆措施。 5.6.3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或氧化性气体(液体)泄漏 风险的车间,应设检测、报警、处置和应急措施。排人大气(水 体)的处理后尾气(尾水)应达到排放标准。 5.6.4采用液氯和液氨时,氯库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40℃以 内,氯(氨)库和加氯(氨)间室内采暖应采用散热器等无明火 方式,且散热器应远离氯(氨)瓶和投加设备布置。 5.6.5采用液氯和液氨时,加氯(氨)间、氯(氨)库和氯蒸 发器间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氯库不应设置阳光直射氯(氨)瓶的窗户;氯库应设置 单独外开的门,并不应设置与加氯间相通的门;氯库大门上应设 置人行安全门,其安全门应向外开启,并能自行关闭。 2加氯(氨)间、氯(氨)库和氯蒸发器间必须与其他工 作间隔开,并应设置直接通向外部并向外开启的门和观察其他工 作间的固定观察窗。 3加氯(氨)间、氯(氨)库和氯蒸发器间应设置泄漏检 测仪和报警设施,检测仪的低、高检测极限应满足安全监控的
需要。 4氯库、加氯间和氯蒸发器间应设置事故漏氯吸收处理装 置,处理能力按1h处理1个满瓶漏氯量计,处理后的尾气应符 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漏氯吸收装置应设置在邻近氯库的单独 房间内,氯库、加氯间和氯蒸发器间的地面应设置通向事故漏氯 吸收处理装置的吸气地沟。 5氯库应设置相对独立的空瓶存放区。 6加氨间和氨库内的电气设备应采用防爆型设备。 5.6.6采用液氯和液氨时,加氯(氨)间、氯(氨)库和氯蒸 发器间的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换气次数应为8次/h~12次/h。 2加氯间、氯库和氯蒸发器间的通风系统应设置高位新鲜 空气进口和低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高处的排放口。 3加氨间及氨库的通风系统应设置低位进口和高位排出口。 4氯(氨)库应根据氯(氨)气泄漏量启闭通风系统或漏 氯吸收处理装置的白动切换控制系统。 5.6.7采用液氯和液氨时,加氯(氨)间、氯(氨)库和氯蒸 发器间外部应设置室内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室外开关,并应放置防 毒护具、抢救设施和抢修工具箱等。 5.6.8二氧化氯消毒系统的各原料库房与设备间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各个房间应相互隔开,室内应互不连通。 2各个房间均应设置直接通向外部并向外开启的门,外部 均应设置室内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室外开关,并应放置防毒护具、 抢救设施和抢修工具箱等。 3氯酸钠、亚氯酸钠库房建筑均应按防爆建筑要求进行 设计。 4原料库房与设备间均应有保持良好通风的设备,换气次 数应为8次/h~12次/h,室内应备有快速淋浴设施和洗眼器;
5.6.8二氧化氯消毒系统的各原料库房与设备间应符合下列
内应设置酸泄漏的收集槽。氯瓶库房设计应符合氯库设计的有关 规定。 5二氧化氯发生与投加设备间应设置二氧化氯泄漏检测仪 和报警设施,检测仪的低、高检测极限应满足安全监控的要求。 6二氧化氯发生与投加设备间室内应设喷淋装置。 5.6.9次氯酸钠发生器上部应设有密封罩收集电解产生的氢气, 罩顶应有专用高位通风管直接伸至户外,且出风管口应远离火 种、不受雷击。次氯酸钠发生器所在建筑的屋顶不得有吊顶、梁 顶无通气孔的下翻梁。
臭氧发生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失
1应设置换气次数8次/h~12次/h的机械通风设备,通 风系统应设置高位新鲜空气进口和低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高处的 排放口。 2应设置臭氧泄漏检测仪和报警设施,检测仪的低、高检 测极限应满足安全监控的要求。 3车间人口处外部应设置室内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室外开关 并应放置防护器具、抢救设施和抢修工具箱等。 5(11卓复复化系绞中义须设器自复民气消险壮器
6.0.1给水泵站的规模应满足用户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 6.0.2给水管网中设置中途增压泵站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 泵站上游市政给水管网压力不低于当地给水管网服务压力。二次 加压设施不得影响市政给水管网正常供水。
6.0.3给水泵站应设置备用水泵。
6.0.3给水泵站应设置备用水泵。 6.0.4给水泵站的布置应满足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和检修 的要求。
6.0.5给水泵站应设有可靠的防淹和排水设施
6.0.6给水泵站应采取消除水锤危害的措方
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为依据,以管线短、占地少、不破坏环境、施 工维护方便、运行安全、降低能耗、满足用水需求为原则。 7.1.2应对给水管网进行降低能耗和漏损的优化设计,并应优 化调度管理。
7.1.3给水管网应采取防止污染侵入的防护措施,严
北京市水厂大口径输水管线施工组织设计网与非生活饮用水管道连通。严禁擅自将自建供水设施与给水管 网连接。严禁穿过毒物污染区;通过腐蚀地段的管道应采取安全 保护措施
7.1.4施工过程中严禁对输配水管道、涵洞和储水设施的结构 和防腐材料造成破坏
运行前应冲洗、消毒,经检验水质合格后,方可并网通水投入 运行。
7.1.7 当实施压力调控、新增水源、切换水源时,应对管网水
.1./ 当实施压力调控、新增水源、切换水源的,应对管网水 质进行监测分析,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保障管网 水质安全
7.1.8给水管网及与水接触的设备经改造、修复后,及水 到污染后,应进行清洗消毒,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 7.1.9给水管网漏水探测作业不得污染给水水质。
7.1.10城市给水管网应布置在线流量和压力监测点大连医科大学电气施工组织设计,并实时传 输数据。在线监测点的布设应满足监控与调度的要求。
7.1.10城市给水管网应布置在线流量和压力监测点,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