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36-2008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报批稿,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436-2008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报批稿,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785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436-2008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报批稿,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总则. 2术语、符号、代号 2.1术语.. 2 2.2符号、代号 3 基本规定. 5 3.1 探测内容、方法及要求 5 3.2 外业工作. .5 3.3 资料解释与验证 6 3.4 成果报告. 7 3.5探测机构和探测人员 7 4 直流电阻率法 8 4.1电阻率剖面法 8 4.2高密度电阻率法 10 自然电场法 12 6 瞬变电磁法 13 7 探地雷达法. 15 流场法. 17 P 9 弹性波法 19 9.1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 19 9.2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23 9.3瑞雷波法. 26 10 温度场法. 30 11 同位素示踪法 32 附录A锥探法 34 附录B常用物性参数 38 附录C常用公式 41 本标准用词说明 44 条文说明 45

1.0.1为规范堤防隐患探测内容、探测方法和技术,保证堤防隐患 探测成果质量,为堤防的除险加固和汛期防守提供依据,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江河湖海等堤防的隐 患探测,以及采用锥探法探测根石,锥探法有关内容见附录A。 103本规程的主要引L用标准有: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6)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188) 《水库大现安全评价导则》(SL258)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 1.0.4堤防隐患探测工作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 有关标准、规程的规定。

将某一装置型式保持固定T/CAGHP 050-2018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沿测线观测一定深度内电阻率在水平 方向的变化,依据隐患与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 电法勘探方法。

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电极距,以观测测点处电阻率沿垂直方向 的变化,依据隐患与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电法 勘探方法。

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组合,可同时探测电阻率沿水平方向和垂 直方向的变化情况,依据隐患与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堤防隐惠 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通过观测地下水与岩土的渗透、过滤作用和溶液中离子的扩散、 吸附作用,以及地下介质的电化学作用等因素而产生的自然电场的规 律和特点,探测堤防渗漏及管涌通道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波,通过测量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 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利用雷达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 目的体的反射电磁波,以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勘探方法。

2.1.7拟流场法flowfieldmethod

利用电流场模拟渗漏水流场,用于查明堤防渗漏和管涌进水口 位置的一种探测方法,也可用于追踪存在集中渗漏的均质土坝中的渗 漏通道。

2.1.8浅层地震折射波法shallowseismicrefraction

2.1.8浅层地震折射波法shallowseismicrefraction

利用地震波的折射原理,对具有波速差异的地层或隐患进行探测

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2.1.9浅层地震反射波法9 shallowseismicreflection 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原理,对具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或隐患进行探 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利用瑞雷波在介质中的频散特性对地层或隐患进行探测的一和 地震勘探方法

用温度传感器连续探测地下一定深处或钻孔中的垂向温度值 算分析地下温度场,判断堤防及其基础中集中渗漏、管涌通道的

采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天然流场或人工流场中的地下水流, 用示踪或稀释原理来探测渗漏、管涌的放射性测量方法。

以人工或机械的方式,沿布设断面或测点,通过探杆探测相 度的方法。

Gr 相对介电常数 p 电阻率 ? 电导率 P 视电阻率 2.2.3 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VP 纵波速度 Vs 横波速度 VR 瑞雷波速度 V 渗流垂向流速 Vf 渗流水平流速 f 波的频率 入 波长 μ 泊松比 2.2.4 几何学及距离、方位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AB 供电电极间距 H 高程、埋深、孔深 L 瞬变电磁线框边长 MN 测量电极间距 h 厚度 q 异常半幅值宽度 SR 瞬变电磁的回线面积 2.2.5 时间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T 时间、周期 tof 关断时间 t 时间间隔 2.2.6 其它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T 温度

3.1.1可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的堤防隐患包括洞穴、裂缝、松散体、 高含砂层、护坡脱空区、古河道、砂砾石层和渗漏、管涌等。 3.1.2探测堤防隐患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直流电阻率法、自然电场 法、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法、拟流场法、弹性波法、温度场法、同 位素示踪法等,各种探测方法应根据方法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和探测 对象特点单独或综合应用

应能探测堤防各类隐患的性质、位置、埋深和范围;详查宜在普查所 反映的隐患分布堤段进行;详查堤段长度不宜少于普查堤段总长的 20%。

3.2.1应详细调查收集被探测堤段的设计、施工、加固,以及历次 洪水期的出险和穿堤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行状况等资料,探测时应在班 报中记录堤防外观情况。

3.2.2当堤顶宽度不大于4m时,宜沿堤顶中线或迎水面堤肩布置 条测线,当堤顶宽度大于4m时,宜沿迎水面和背水面堤肩各布置 条测线;可根据追踪隐患分布的需要,在堤顶中线、堤坡、堤脚处, 或垂直堤身轴线布置测线。

3.2.4测点桩号的递增方向应与堤防桩号的递增方向一致。每100m 校对一次测点位置,当误差大于2m或测点距时,应调整测点点位并 做记录,以保证与堤防桩号一致。

3.2.6探测过程中,发现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 3.2.7分班探测时,次班应以上班终点标记为准,向前重复一段距 离。 3.2.8应进行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5%,检查点宜 均匀分布在全测区,并按有关公式计算误差。 3.2.9探测资料应在当日做初步整理,内容宜包括将仪器内的资料 备份至其它存储介质,将测点号转换为堤防桩号,检查不同测段之间 是否有遗漏段,资料是否齐全等,可疑资料应在次日到现场查看或重 测。 2.210复班东探测前应检本公股并作担应门司工作中应但订

备份至其它存储介质,将测点号转换为堤防桩号,检查不同测段 是否有遗漏段,资料是否齐全等,可疑资料应在次日到现场查看 测

3.2.10每班在探测前应检查仪器,并作相应记录;工作中应保证人 身和仪器设备安全。

3.2.10每班在探测前应检查仪器,并作相应记录;工作中应保

3.3.1资料解释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整理资料。 2绘制图件。 3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 4确定隐患的性质、位置及理深。 5提出验证意见,组织验证。 6根据验证结果修正解释。 7堤身质量分类。 8成果图绘制与打印。 9报告编写。 3.3.2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应结合堤防的历史沿革、加固 情况、汛期险情、防汛水位和探测班报等资料进行;资料解释和验证 工作要结合该堤段有关地质、锥探、岩土试验和钻探资料进行,可参 考附录B中的相关物性参数和附录C中的相关公式

3.1资料解释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整理资料。 2绘制图件。 3 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 4 1 确定隐患的性质、位置及埋深 5 提出验证意见,组织验证。 6 根据验证结果修正解释。 7 堤身质量分类。 8 成果图绘制与打印。 9 报告编写。

3.3.2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应结合堤防的历史治

情况、汛期险情、防汛水位和探测班报等资料进行;资料解释利 工作要结合该堤段有关地质、锥探、岩土试验和钻探资料进行, 考附录B中的相关物性参数和附录C中的相关公式。

3.3.3宜根据隐患的分布情况、背景值、图像特征等,将所

防进行分类。分为未发现隐患段、隐患相对发育段和隐患

3.3.4对有代表性的堤段及隐患,条件允许时,应采用探并、钻孔、 锥探等方法验证。验证点宜取样做土工试验

3.4.1探测成果报告宜包括概况、探测原理与方法技术、资料分析 与解释、验证情况、结论与建议、有关附图附表等内容。 3.4.2概况宜包括堤防概况、探测任务、目的与要求、工作起止时 间、以往工作情况、完成工作量、堤防地质情况和地球物理特征等。 3.4.3探测原理与方法技术宜包括探测技术原理、测线布置、仪器 设备、工作参数及质量控制。 3.4.4资料分析与解释宜包括原始资料评价、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 选用参数、异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隐患推断解释及成果分析。 3.4.5结论与建议宜包括堤防质量评价、隐患处理建议等内容。 3.4.6探测成果报告应有图和表;图可包括方法原理图、现场作业 图、典型成果图等;表可包括工作量统计表、物性参数表、仪器参数 表、解释成果表、系统检查数据对比表、验证检查结果表等。 3.4.7探测成果报告宜有附图和附表,探测成果附图应标明桩号、 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和地形地物标志、隐患的性质、位置和埋深东辽河大桥架梁施工安全交底,以及 堤防质量分类结果等。

3.5.1探测单位必须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计量认证主管部门的实验 室资质认定证书,同时还应符合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 3.5.2探测人员应经过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授权单位 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方可上岗。

4.1.1电阻率剖面法宜选用对称四极剖面法或中间梯度法等。 4.1.2电阻率剖面法可用于堤防隐患普查,探测洞穴、裂缝、松散 体、砂层以及渗漏区域等隐患。 4.13采用由阳率剖面法探测堤防隐患应满足下列务件

4.十.十电阻率制面法直远用对标西板副面法或中间梯度法等。

4.1.3采用电阻率剖面法探测堤防隐患应满足下列条件: 1接地条件良好。 2堤防表面平坦,使于布设电极。 3堤防隐患与周边介质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并在所用装置的 探测深度范围内。 4测区内没有较强的工业游散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 4.1.4用于堤防隐患探测的仪器,其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电压测量范围不小于土2.5V,分辨率优于10uV,精度优于± 1% 21 最大供电电流不小于2ADB3304/T 053-2020标准下载,分辨率优于0.1mA,精度优于± 1% 3 自电补偿范围不小于土2√。 4输入阻抗不小于10MQ。 4.1.5外业工作除应符合3.2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测点距宜为2m,MN/2应等于测点距。 2采用对称四极剖面法探测时,AB/2宜取堤身高度的0.7倍~ 1.4倍;采用中间梯度法探测时,AB/2宜取堤身高度的3倍~5倍。 3电极应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弯曲堤段应分段探测;遇障碍物 时,电极应垂直于测线方向并对准量具刻度挪动,挪动距离不应大于 电极距的5%;当只能沿测线方向挪动时,挪动距离不应大于电极距 的1%,否则应分段探测。 4MN的接地电阻应小于仪器输入阻抗的1% 5最高电位差和最大电流强度不宜超过所用仪器的额定值,最 小电位差不宜小于3mV,最小电流强度不宜小于3mA。 6仪器、供电导线与大地之间应绝缘,仪器外壳与电极间绝缘

电阻应大于300M2,电极连线绝缘电阻应大于2M/km,测绳等测量 工具不得与电极接触。 7每班开工和收工时,应进行漏电检查;探测时发现漏电后应 停止观测,并查明原因,在消除漏电影响后,对可能受到影响的测点 应重新观测。 8发现异常,应检查极距、接线和漏电情况,查看堤防环境, 排除干扰因素并进行重复观测,有关情况应在班报中记录。 9中间梯度法在移动供电电极后,应重复3个测点。 10重复观测的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两次观测所用的供电电流强度应改变30%以上。 2)重复观测应不少于3次。重复观测的精度用视电阻率p值 的相对误差衡量,应不大于3%。 11系统检查观测除应符合本规程3.2.8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 要求: 1)每2km应不少于一次检查观测。 2)系统检查观测精度用均方相对误差m衡量。m不应大于 3.5% 4.1.6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应按本规程3.3.1规定的步骤进行,并满 足下列要求: 1应进行资料整理,内容包括将探测班报按测线和堤防桩号顺 序装订成册、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等。 2图件绘制:应绘制视电阻率剖面图;图号应根据堤防桩号由 小到大编写,图的横坐标应为堤防桩号,纵坐标应为视电阻率,图的 比例应根据背景值确定并便于分析,宜取1:200,1:500,1:1000, 并兼顾三个原则: 1)曲线应基本居于图幅中间。 2)背景值相差不大的堤段宜用相同的范围和比例。 3)能充分突出异常。 3绘制视电阻率剖面图可采用圆滑技术,并在报告中说明。 4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包括确定可靠异常、划分土 质不良堤段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1)背景值的选取,宜根据视电阻率曲线平稳程度,采用数理 统计方法进行。 2)可靠异常幅度,未圆滑的曲线,宜取背景值的30%;圆滑 过的曲线,宜取背景值的20%背景值平稳的堤段,可降 低5%~10% 3)划分土质不良堤段,应以视电阻率背景值为准,参考地质 资料进行,若堤身中有范围较大的不均匀体时,应视为不 良土质。 5隐患的性质和位置宜根据曲线形态,结合地质资料确定;隐 患顶部的埋深,可用异常半幅值宽度估算。 6成果图表宜包括视电阻率剖面曲线图、隐患分布图、视电阻 率背景值图、隐患探测成果表、堤身质量分类表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