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JT 8451-2021 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标准.pdf2.1.2抗震安全韧性seismic
2.1.3建筑抗震韧性分类classificationofseismid
综合考虑建筑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提供的应急功能、在抗震救灾 中的作用以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活动中心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 ? 响程度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抗震韧性类别划分。
建筑维持其基本功能、并保持外观和内部装饰或装修完好的性 能。
建筑修复费用restorationcostofl
建筑恢复其综合功能所需要的直接费用
建筑修复时间repairtimeofbu
在修复工作所需材料、人员、设备齐全的条件下,建筑恢复其 基本功能所需的时间。
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 重墙体、雨篷、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 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柜等
在一定的变形范围内4水平力作用后结构整体恢复到原来位置 的能力。
施。由锚固体、加固吊杆、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 2.1.14抗震韧性措施seismicresiliencemeasures 根据建筑抗震韧性概念,为保证建筑抗震韧性目标,不需计算 而对建筑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机电设施等采取的各种措施。
根据建筑抗震韧性概念,为保证建筑抗震韧性目标,不需计算 而对建筑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机电设施等采取的各种措施
△ue一 弹性层间位移角; up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田李生 yRE一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a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V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V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V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 SEvk 竖向地震作用 值的构件内力; Rk 截面承载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VGE 表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 VEk 用标准值的构件剪力: 土轴心拉压强度标准值; E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值: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 住房城乡 fs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 Df 非结构构件允许变形; 非结构构件所连接的结构构件变形; Dj ? 地震作用下构件所在层所经历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3.1.1建筑抗震韧性设计应合理分析建筑韧性需求、应进行 性设计策划,统筹选定建筑抗震韧性类别、抗震韧性设计 震作用水准、韧性水准、结构体系和主要韧性技术措施 3.1.2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队 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 要求、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要求,进行技术和经济性的综合 分析和论证,选定适宜的抗震韧性设计 2 并采取满足预期抗震 韧性目标的措施。 3.1.3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时 寸建筑安全功能、基本功能、综合 功能进行分解或细化, 认逻辑上或空间上将建筑各类构件损坏对 震时和震后建筑功能维持恢复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合理确 定抗震韧性设计目权 标和韧性技术措施。 3.1.4 建筑抗震韧性设计除应进行规定的抗震验算外,尚应重视抗 震韧性概念设计,加强抗震韧性措施的采用。 3.1.5 建筑结构选型和布置除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外,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定抗震韧性设计目标和韧性技术措施,
1选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类型或先进的抗震技术。位于高烈 度设防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 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 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 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
要求; 2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应考虑震后维修或更换的方便性因素, 非结构构件宜采用装配式技术;预制构件宜采用可快速更换的建造 工艺; 3采用自复位能力等新技术或结构体系时,应确保在各水准 地震作用下传力路径的可靠,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 个结构失效。 X 3.1.6建筑抗震韧性设计完成后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韧 性评价标准》GB/T38591的规定进行抗震韧性评价 3.1.7既有建筑改造应根据抗震防灾要求,搜集 筑信息及调查地 震灾害环境,合理确定抗震韧性目标, 并按本标准第8章要求对抗 震韧性能力进行初步评估。 3.1.8既有建筑抗震韧性能力的提升 结合城市更新、街区改造、 建筑维修或加固改造活动同 工h 3.1.9 1 建筑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机电设施及其连接应 定期检修、维护和更 当构件需要更换时,更换后的构件及连接 不应低于原设计规定的韧性技术要求。 3.1.10 1 建筑仕 使用期内应至少采取下列抗震韧性措施: 震后功能快速恢复的策略和秩序: 备必要的应急恢(修)复物资和专业修复人员: 定期进行交通、水、电、燃气等设备和线路的检查维护,及 时清理对震后使用功能恢复有影响的障碍。 4当建筑外部条件失效可能引起建筑功能失效时,应针对失 效的具体情况制定应急预案。 3.1.11 设计文件应明确建筑的抗震韧性类别、抗震韧性目标及所采 取的韧性技术措施和使用维护要求
3.1.11设计文件应明确建筑的抗震韧性类别、抗震韧性!
取的韧性技术措施和使用维护要
3.2建筑抗震韧性分类
1 地震作用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 响的大小; 2建筑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 恢复的难易程度; 3地震发生后建筑需要维持功能运转或恢复原有功能的迫切 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韧性需求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 韧性类别; 5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划的 要求。 1 注:区段指建筑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 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表3.2.2建筑抗震韧性类别划分
注:本标准“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即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 准》GB50223中的“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本标准“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即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 准》GB50223中的“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视等建筑的抗震韧性类别不应低于ⅡI类。 3.2.3I类建筑应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韧性设计,ⅡI、Ⅲ类需要 进行抗震韧性设计的建筑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其他建筑可根据实 际情况及业主需求参考本标准要求进行抗震韧性设计。
视等建筑的抗震韧性类别不应低于Ⅱ类。
3.3建筑抗震韧性目标
3.3.1建筑抗震韧性目标应综合考虑城市防灾救灾专项规划、 抗震 韧性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 建造费用、震后 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确定。建筑抗震韧性目标分为A、 3.3.1),每个韧性目标均与一组在规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建筑抗震 韧性水准相对应。 ?
表3.3.1建筑抗震韧性目标
3.3.2各类建筑抗震韧性设计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I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宜低于A级,不应低于B级; 2ⅡI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宜低于B级,不应低于C级: Ⅱ类建筑中应急保障和服务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应低于B级:
3.3.4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分级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3.3.4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分级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3.4.1建筑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及河北省标准的有关规定,应具有 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3.4.2建筑材料选用应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不应采用 国家及河北省限制或禁止使用的材料。 3.4.3建筑结构材料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和高强钢材等抗
3.4.3建筑结构材料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和高强钢材等抗
3.4.3建筑结构材料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和高强
抗震韧性良好的材料,材料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低于95%的保证率。 结构的材料性能尚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有关抗震性能的规 定。
3.4.4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筑,应当对隔震减震装置技
检验检测、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等提出明确要求
3.6建筑信息化和地震反应监测
3.6.1建筑抗震韧性设计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有关信息 化的规定南昌市沿江北大道与沿江中大道连通桥梁围堰排水地基处理施工方案,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3.6.2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及运营维护宜采用信息化 管理。 3.6.3建筑结构、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机电工程设施宜结合建筑 抗震韧性目标的要求进行建筑地震反应监测。地震反应监测应符合 国家及河北省地震主管部门的要求
地震作用和抗震韧性验算
4.1.1建筑抗震韧性验算应按照建筑抗震韧性类别、预期的抗震 性设计目标和韧性设计水准的要求,进行规定水准地震作用 的本 载力、变形、构件损伤及恢复能力验算 4.1.2建筑抗震韧性验算应按结构构件、建筑非结 件及建筑机 电设施分别进行验算。 4.1.3建筑非结构构件自身的验算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当缺乏有关资料时,可按本标准的规定通过其所连接结 构构件的地震反应进行验算。 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验算应 结合连接的具体型式进行 4.1.4 建筑抗震韧性验算 对要求处于完好状态的建筑构件,应 进行弹性承载力验算或变形验算;对允许处于损伤状态建筑构件, 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方 进行损伤判别。 4.1.5 1 建筑抗震韧性验算可分初步计算判别和损伤验算判定两个阶 段进行, 如图4.1.5所示。建筑抗震韧性初步计算判别可采用静力弹 性、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损伤验算判别应进行结构动力弹塑性 损伤分析,采用的结构弹塑性模型及分析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4.2.1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三轴搅拌桩及SMW工法桩技术交底,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
4.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 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