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265-2022 泵站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265-2022 泵站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没有资源,无法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0.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508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 50265-2022 泵站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2. 0. 4 安装间

erection bay

GB 1886.135-2015 食品添加剂 苯甲醇主泵房内供水泵机组和其他机电设备组装、检修、装卸用 所。

2. 0.5 进水流道

为改善水泵吸水条件而设置的联结水泵进水池与水泵吸水口 的水流通道

outlet passage

pump system

水泵(不含动力机及传动设备)和进出水流道(或管 组合。

2.0.8水泵装置效率

2.0.9 竖并式泵站

抽水装置安设在竖井式主机间内的泵站。 2.0.10缆车式泵站 cable car pumping station

2.0.11浮船式泵站

抽水装置安设在泵船上,可以随水源水位的变化而 泵站。

2.0.12潜水泵站 pumping station equipped with submersi ble pump 安装潜水泵作为主抽水设备的泵站。潜水泵与水工建筑物有 固定安装关系的泵站为固定式潜水泵站;潜水泵与水工建筑物无 固定安装关系的泵站为移动式潜水泵站;通过改变潜水电动机相 或改变潜水泵安装方向,实现双向抽水的泵站为双向潜水泵站

2.0.13潜没式泵站

3.0.1泵站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防洪标 准》GB5020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的规 定执行。

GB5020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的规定执 行。对于穿越堤坝布置的泵站,其防洪(潮)标准不应低于相应堤 坝的防洪(潮)标准

3.0.3泵站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要求应符合现行行

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的规定

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所需时段的最大平均提水流量确定 4.1.2排水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排水要求计算确定,计算应符合 下列规定: 1通过排水河道直接排除涝区涝水的泵站,宜采用产汇流方 法、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平均排除法、水量平衡法、河网水力学模 型法等方法确定; 2从蓄涝区向外排水的泵站,应根据设计暴雨、相应蓄涝区 的入流过程线和设计排涝历时进行调蓄计算,以最大出流流量作 为设计流量; 3对既排涝区涝水文排蓄涝区积水的泵站,可先排涝区涝 水、后排蓄涝区积水,按本条第1款、第2款方法分别计算排涝流 量,以其大者作为设计流量; 4闸站结合的排水泵站设计流量应按充分利用排水闸自流 抢排、余水由排水泵站抽排的原则确定; 5对有排渍要求的涝区,总的设计排水流量为设计排涝流量 和设计排渍流量之和,设计排渍流量可根据排渍模数与排渍面积 计算确定; 6城市排水泵站设计流量可根据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工业 水量和雨水量等计算确定。

4.1.3工业与城镇供水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水平年、

证率、供水对象的用水量、城镇供水的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调 蓄容积等综合确定。

1防洪(潮)水位应按本标准第3.0.2条规定的防洪(潮)标 准分析确定。 2从河流、湖泊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取历年灌溉期满足 设计灌溉保证率的日平均或旬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设计运行 水位应结合灌溉保证率和水库调蓄性能分析确定:从渠道取水时 设计运行水位应取渠道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水位,并考虑渠道运行 水位降落的影响:从感潮河段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取满足设计 灌溉保证率要求的灌溉期平均低潮位。 3从河流或湖泊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重现期5年~10 年一遇洪水的日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根据水 库调蓄性能论证确定;从渠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渠道通过 加大流量时的水位;从感潮河段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重现期 5年~10年一遇的最高日平均潮位。 4从河流、湖泊或水库取水时,最低运行水位应取历年灌溉 期水源保证率为95%~97%的最低日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渠道最小流量对应水位;从感潮河段取水时,最 低运行水位应取历年灌溉期水源保证率为95%~97%的日最低 潮位。 5从河流、湖泊、水库或感潮河段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灌溉 期多年日平均水(潮)位;从渠道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渠道通过平 均流量时的水位。 6上述水位均应扣除从取水口至进水池的水力损失。从河 床不稳定的河道取水时,尚应考虑河床变化的影响,方可作为进水 池相应特征水位。对于寒冷地区在冰盖下取水的工况,应考虑冰 盖(含流冰)对水力损失的影响。

1最高水位应取排水区建站后重现期适当高于治涝标准的 内涝水位。排水区内有防洪要求的,最高水位应同时考虑其影响, 2设计运行水位应取由排水区设计排涝水位推算到站前的 水位;对有集中蓄涝区或与内排站联合运行的泵站,设计运行水位 应取由蓄涝区设计水位或内排站出水池设计水位推算到站前的 水位。 3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按排水区允许最高涝水位的要求推算 到站前的水位:对有集中蓄涝区或与内排站联合运行的泵站,最高 运行水位应取由蓄涝区最高调蓄水位或内排站出水池最高运行水 立推算到站前的水位。 4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按降低地下水埋深或蓄涝区允许最低 水位的要求推算到站前的水位。 5平均水位可取与设计运行水位相同的水位。对有集中蓄 劳区的泵站,当设计运行水位采用蓄涝区设计低水位并计入排水 集道水力损失时,平均水位应取蓄涝区设计低水位与设计蓄水位 的平均值并计入排水渠道水力损失

1 防洪水位应按本标准第3.0.2条规定的防洪标准分析 确定。 2设计运行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取与排水区治涝标准相应的承泄区排水时段平均 水位; 2)当承泄区为感潮河段时,应取与排水区治涝标准相应的 承泄区设计排水时段平均高潮位; 3)对重要的排水泵站,经论证可适当提高重现期。 3最高运行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应取承泄区适当高于设 计运行水位重现期但不高于泵站设计洪水重现期的排水 时段平均水位;当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小时,可取设计 洪水位; 2)当承泄区为感潮河段时,应取承泄区略高于设计运行水 位重现期但不高于泵站设计洪水重现期的排水时段平均 高潮位; 3)对重要的排水泵站,经论证可适当提高重现期。 4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承泄区历年排水期最低水位的平均值 或最低潮位的平均值。 5平均水位应取承泄区多年日平均水位或多年日平均潮位 6上述水位均应考虑从承泄区至出水池的水力损失。 4.2.5工业、城镇供水泵站进水池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洪水位应按本标准第3.0.2条规定的防洪标准分析 确定。 2从河流或湖泊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取满足设计供水保 证率的日平均或旬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结合 供水保证率和水库调蓄性能分析确定:从渠道取水时,设计运行水 位应取渠道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水位,并考虑渠道运行水位降落的 影响;从感潮河段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取满足设计供水保证率 要求的供水期平均低潮位。 3从河流或湖泊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泵站相应设计防 洪标准的日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泵站相应

设计防洪标准的水库回水位;从渠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渠 道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位;从感潮河段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 泵站相应设计防洪标准的日平均潮位。 4从河流或湖泊取水时,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泵站供水期水源 呆证率为97%~99%的最低日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最低运 行水位应取水库最低控制水位;从渠道取水时,最低运行水位应取 集道通过单泵流量时的水位;从感潮河段取水时,最低运行水位应 取水源保证率为97%~99%的日最低潮位。 5从河流、湖泊、水库或感潮河段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多年 日平均水(潮)位;从渠道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渠道通过平均流量 时的水位。 6上述水位均应扣除从取水口至进水池的水力损失。从河 未不稳定的河道取水时,尚应考虑河床变化的影响,方可作为进水 池相应特征水位。 4.2.6工业、城镇供水泵站出水池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最高水位应取输水渠道的校核洪水位; 设计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设计流量相应的水位: 3 最高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大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4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小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5 平均水位应取输水渠道通过平均流量时的水位。 4.2.7 灌排结合泵站特征水位,可根据本标准第4.2.1条~第 1.2.4条的规定分析确定。

1 最高水位应取输水渠道的校核洪水位; 2 设计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设计流量相应的水位: 3 最高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大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4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小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5 平均水位应取输水渠道通过平均流量时的水位。 4.2.7 灌排结合泵站特征水位,可根据本标准第4.2.1条~第 24 冬的定分析确定

损失确定;在设计扬程下,应满足泵站设计流量要求。 4.3.2平均扬程可按下式计算加权平均净扬程,并计入水力损失 确定;或按泵站进出水池平均水位差,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在平 均扬程下,水泵应在高效区工作

确定;或按泵站进出水池平均水位差,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在平 均扬程下,水泵应在高效区工作

式中:H 加权平均净扬程(m); H; 第i时段泵站进出水池运行水位差(m); Q; 第i时段泵站流量(m"/s); t 第i时段历时(d)。

ZHQit H >Q:t:

4.3.3最高扬程宜按泵站出水池最高运行水位与进水池

行水位之差,并计人水力损失确定;当出水池最高运行水位 池最低运行水位遭遇的概率较小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最 可适当降低。

4.3.4最低扬程宜按泵站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与进

行水位之差,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当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与进水 也最高运行水位遭遇的概率较小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最低扬程 可适当提高

5.1.1泵站站址应根据灌溉、排水、工业及城镇供水规划,结合泵 站的布局、功能、规模、特点和运用要求,考虑地形、地质、水源或承 泄区、水流流态、潮汐、冲淤、电源、枢纽布置、对外交通、征迁、施 工、环境、管理等因素以及扩建的可能性,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5.1.2山丘区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地形开阔、岸坡适宜、有利于工 程布置的地点

件良好的天然地基上,如无法避开,采用抗震措施;宜避开软 沙、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杂填土、分散性土、振动液化土等不 基,如无法避开,采用人工处理地基,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2.1由河流、湖泊、感潮河口、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宜 洗择在提水灌溉范围便于控制、输水系统布置简单、造价经济的地 点。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主流稳定靠岸,能保证引水,有利于防 洪、防潮、防沙、防冰及防污的河段。由潮汐河道取水的泵站取水 口,宜选择在淡水水源充沛、水质达标的河段

洪、防潮、防沙、防冰及防污的河段。由潮汐河道取水的泵站取水 口,宜选择在淡水水源充沛、水质达标的河段, 5.2.2从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应根据灌区与水库的相对 立置、地质条件和水库水位变化情况,研究论证库区或坝后取水的 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选择在岸坡稳定,靠近灌区,取水方便, 不受或少受泥沙淤积、冰冻影响的地点,

5.2.2从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应根据灌区与

位置、地质条件和水库水位变化情况,研究论证库区或坝后取水的 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选择在岸坡稳定,靠近灌区,取水方便 不受或少受泥沙淤积、冰冻影响的地点。

5.2.3排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排水区地势

择在防洪控制线附近;潮汐河口排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岸线和岸 坡稳定且站址泓滩冲淤变化较小的河口附近,必要时应进行数学 模型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经比较后确定。排水泵站出水口不应 设在迎溜、崩岸或淤积严重的河段

5.2.4灌排结合泵站站址,宜兼顾引水水量充沛、水质达标、弓引排

水流顺畅、连接渠系或河道布置合理等因素,经综合比较选

5.2.7站址选择还应考虑材料来源、对外交通、施工导流、 置、基坑排水、施工水电供应及建成后工程管理维修和防汛 条件。

5.2.8站址选择宜避开生态环境影响敏感区

6.1.1泵站的总体布置应根据站址的地形、地质、水流、泥沙、冰 冻、供电、交通、施工、征地拆迁、水利血防、环境等条件,结合整个 水利枢纽或供水系统布局、综合利用要求、机组型式等,做到布置 合理、有利施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少占土地、投资节省和美观 协调,

水利枢纽或供水系统布局、综合利用要求、机组型式等,做到布置 合理、有利施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少占土地、投资节省和美观 协调。 6.1.2泵站的总体布置应包括主泵房、辅机房、进出水建筑物、管 理房、进场道路、场内交通及其他管理设施的布置。 6.1.3站区布置应满足安全运行、管理维护、交通运输、消防、节 能环保、场地排水、环境美化和水土保持等要求。 6.1.4泵站室外专用变电站宜靠近辅机房布置,满足变电设备的 安装检修、运输交通、进线出线、防火防爆等要求。 6.1.5站区内交通布置应满足机电设备运输、设备检修设施及消 防车辆通行的要求。

6.1.6具有泄洪任务的水利枢纽,泵房与泄洪建筑物之间 隔设施;具有通航任务的水利枢纽,泵房与通航建筑物之间 够的安全距离及安全设施,并在泵站进出水池前设置禁 设施。

6.1.7进水处有污物、杂草等漂浮物的泵站,应设置

施,其位置宜设在引渠未端或前池入口处。站内交通桥宜结合拦 污栅桥设置。

6.1.8进出水池应设有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

6.1.10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或城市景观有特殊要求时,可布置地

下泵站。地下泵站布置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1.1条的规定外,尚 应根据地下泵站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机电设备布置,注重节能、环 保及消防安全。

6. 1.13工程总体布置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1由河流取水的泵站,当河道岸边坡度较缓时,宜采用弓水 式布置,从多泥沙河流取水的泵站,引渠渠首宜设进水闻;当河道 掌边坡度较陡时,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其进水建筑物前缘宜与岸边 齐平或稍向水源凸出。由渠道取水的泵站,宜在取水口下游侧的 渠道上设节制闸。由湖泊、水库取水的泵站,可根据岸边地形、水 立变化幅度、泥沙淤积情况及对水质、水温的要求等,采用引水式 或岸边式布置。

6.2.2在具有自排或自引条件的河道建排水或引水泵站日

与水闻可根据地形条件及用地规划采用合建或分建的方式。泵闻 合建时,水闸宜布置在河道主流区,且水闻与泵站间应布置隔流墙 改善流态。泵站宜采用正向进水和正向出水的方式。当受地形条 牛限制而采用斜向或侧向进水、出水,水流条件较差时,可设置有 效的导流、整流设施

6.2.3具有引排双向功能的泵站,当水位变化幅度不

低时,可采用双向流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当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扬 程较高时,可采用单向流道分别设置的泵房布置形式

6.2.4建于堤防处且地基条件较好的低扬程泵站,宜

布置;扬程较高或地基条件稍差或建于重要堤防处的泵站,宜采用 堤后式布置。

6.2.5从多泥沙河流上取水的泵站,当具备自流引水沉

条件时,应在引渠上布置沉沙、冲沙或清淤设施;当不具备自流引 水沉沙、冲沙条件时,可设二级泵站抽引,岸边布置一级低扬程泵 站,设置沉沙、冲沙及其他排沙设施,减少二级泵站的引水含沙量。

6.2.7泵闸合建时,宜选择合适泵型,适当抬高水泵安装高程,减 小泵闸基底面高差

6.2.7泵闸合建时,宜选择合适泵型,适当抬高水泵安装高

少地下水对泵站运行的不利影响,并应采取必要的站区排水、泵房 通风采暖和采光等措施

体滑坡、滚石等工程措施。

6.2.10地下泵站布置形式应满足操作运行、防洪、交通等

7.1.1泵房布置应根据泵站总体布置和站址地质条件,机电设备 布置,进出水流道或管道,电源进线方向,对外交通以及有利于泵 房施工、机组安装与检修和工程管理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 7.1.2 泵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满足机电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要求; 2 满足结构布置、整体稳定要求; 3满足通风、采暖和采光要求,并符合防潮、防火、防噪声、节 能、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等技术规定; 4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5 建筑造型应实用美观,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1.3 泵房挡水部位顶部高程不应低于设计、校核运用情况挡水 位加波浪、塑浪计算高度与相应安全加高值之和的大值。泵房安 全加高值不应小于表7.1.3的规定。

7.1.1泵房布置应根据泵站总体布置和站址地质条件,机 布置,进出水流道或管道,电源进线方向,对外交通以及有 房施工、机组安装与检修和工程管理等因素,经技术经 确定。

1.2泵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加高值(m

主:设计运用情况系指泵站在设计运行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运用的情况,校核运 用情况系指泵站在最高运行水位或校核洪水位时运用的情况。

7.1.5挡水部位顶高程除应符合本标准第7.1.3条和第7.1.4 条规定外,还应考虑软弱地基上泵房地基沉降、上下游河道变化弓 起水位升高或降低等因素的影响

7.1.5挡水部位顶高程除应符合本标准第7.1.3条和第7.1.4

7.1.6机组间距应根据机电设备和建筑结构布置的要求确定,并

出水流道或管道尺寸,工作通道宽度,进出水侧设备吊运要求 素,结合起吊设备标准跨度确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第10.13.7 规定。立式机组泵房水泵层宽度的确定,还应计及集水、排水 的布置要求等因素。

7.1.9主泵房各层高度应根据机组及辅助设备、电气设备

机组安装、运行、检修,设备吊运以及通风、采暖和采光要求等因素 确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第10.13.8条~第10.13.10条的规定

7.1.10主泵房水泵层底板高程应根据水泵安装高程

(含吸水室)布置或管道安装要求等因素确定。水泵安装高程应符 合本标准第10.1.7条的规定。主泵房电动机层楼板高程应根据 水泵安装高程和泵轴、电动机轴的长度等因素确定

1.11安装在机组周围的辅助设备、电气设备及管道、电缆道 宜避免交叉干扰。

根据辅助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等要求确定,且应与泵房总 体布置相协调

则,其尺寸应根据机组安装、检修要求确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第 10. 13. 6 条的规定。

强噪声或强振动的设备。中控室对着主泵房侧布置观察窗时,不 宜布置阻挡视线的设施。

7.1.15当主泵房分为多层时,各层楼板均应设置吊物孔,其位置 应在同一垂线上,并在起吊设备的工作范围之内。吊物孔的尺寸 应按吊运的最大部件或设备外形尺寸各边加0.2m的安全距离 确定。

7.1.16主泵房对外应至少有2个出人口,其中1个应满足运输

1.16主泵房对外应至少有2个出入口,其中1个应满足运

最大部件或设备的要求。

组和斜轴式机组的地面层、水泵层(电机层)均应设置不少于1条 主通道,并宜另设一般通道,主通道宽度不宜小于1.5m,一般通道 宽度不宜小于1.0m,安全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主泵房 内主要设备运行、维护区域宜设工作通道,工作通道宽度满足运 行、维护要求。

疏散楼梯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坡度不宜大于40°,楼梯的垂直 净空不宜小于2.0m。机组段的楼梯净宽不宜小于0.8m。

7.1.19主泵房内的水下各层应设将渗漏水汇人集水廊道或集水 井的排水沟

7.1.20主泵房顺水流向沉降缝、伸缩缝等永久变形缝设置

据泵房结构形式、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土基上的缝距不宜大于 30m,岩基上的缝距不宜大于20m。缝的宽度不宜小于20mm。 缝距大于上述数值时,宜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7.1.21主泵房排架的布置,应根据机组设备安装、检

合泵房结构布置确定。排架宜等跨布置,立柱宜布置在隔墙或墩 墙上。当泵房设置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时,缝的左右侧应设置 排架柱。

7.1.22主泵房电动机层地面宜做防尘、防渗处理。

采暖、采光要求布置,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节能设 计规范》GB/T50649的有关规定。

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

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和《水利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987的有关规定。

控室和通信室机组段内的充允许噪声标准不得大于70dB(A); 室和通信室机组段外的允许噪声标准不得大于60dB(A)。 过上述允许噪声标准时,应采取降声、消声或隔声措施

措施。主泵房内安装间地面层高程宜与主机间地面层室内地 程相同

7.1.27地下泵站主泵房应至少有2个通至地面的安全出口。 7.1.28地下泵站泵房内交通、通风、防潮、排水、照明布置应满足 地下运行环境要求。

7.1.27地下泵站主泵房应至少有2个通至地面的安全出口。

:2:1防修排水布直应根据站证地质杂件和录站工 下水位差, 泵房、两岸连接结构和进出水建筑物布置分析确定,并应设置完整 的防渗排水系统

7.2.2土基上泵房基底防渗长度不足时,可结合出水池不

1当泵房地基为中壤土、轻壤土或重砂壤土时,泵房高水位 则宜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 2当泵房地基为较薄的壤土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 层时,尚应验算覆盖土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当泵房地基为薄层 黏土和砂土互层时,铺盖前端宜加设一道垂直防渗体。渗流出口

则宜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减压并或排水沟,并采取防止被淤堵 的措施。 3当泵房地基为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时, 泉房高水位侧宜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垂直 防渗体宜布置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 粉质砂壤土地基除应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 渗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应设置排水反滤层。 4当防渗段底板下采用端承型桩时,应采取防止底板底面接 触冲刷和渗流破坏的措施。 5前池、进水池底板上可根据排水需要设置适量的排水孔。 在渗流出口处应设置级配良好的排水反滤层

4当防渗段底板下采用端承型桩时,应采取防止底板底面接 触冲刷和渗流破坏的措施。 5前池、进水池底板上可根据排水需要设置适量的排水孔 在渗流出口处应设置级配良好的排水反滤层, 7.2.3当泵房地基为较薄的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其下卧层为深 享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泵房底板的高水位侧设置截水槽或防 渗墙。截水槽或防渗墙嵌人相对不透水层,其下卧层为土时,截水 漕或防渗墙嵌入土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其下卧层为岩石时,截 水槽或防渗墙嵌入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在渗流出口处应 设排水反滤层。 当泵房地基砂砾石层较厚时,泵房高水位侧可采用铺盖和悬 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7.2.4岩基上泵房可根据防渗需要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 下设置水泥灌浆惟幕,其后设置排水设施。 7.2.5铺盖长度可根据泵房基础防渗需要确定,宜采用上下游最 大水位差的3倍~5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其顺 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缝距可采用8m~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距 宜采用小值。缝宽可采用20mm30mm。 2用于铺盖的防渗土工膜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膜下土体可 文到砂家

享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泵房底板的高水位侧设置截水槽或防 渗墙。截水槽或防渗墙嵌人相对不透水层,其下卧层为土时,截水 漕或防渗墙嵌入土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其下卧层为岩石时,截 水槽或防渗墙嵌入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在渗流出口处应 设排水反滤层。 当泵房地基砂砾石层较厚时,泵房高水位侧可采用铺盖和悬 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7.2.4岩基上泵房可根据防渗需要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 下设置水泥灌浆椎其后设置排水设施

7.2.4岩基上泵房可根据防渗需要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

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其顺 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缝距可采用8m~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距 宜采用小值。缝宽可采用20mm~30mm。 2用于铺盖的防渗土工膜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膜下土体可 能产生裂隙宽度、膜的应变和强度等因素确定,但不宜小于 0.5mm。土工膜上应设保护层

3黏土铺盖的厚度应根据铺盖土料的允许水力坡降值计算 确定,其前端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6m,逐渐向下游方向加厚。铺 盖上面应设保护层。 4在寒冷和严寒地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应适当减小 永久变形缝缝距:黏土铺盖应适当加大厚度,并应避免冬季暴露于 大气中。

7.2.6垂直防渗体的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材料特性、施工条件

1钢筋混凝土板桩墙、混凝土防渗墙的最小有效厚度不宜小 于0.2m,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的最小有效厚度不宜小于0.35m, 水泥砂浆幕或高压喷射灌浆惟幕的最小有效厚度不宜小 于0.1m; 2地下垂直防渗土工膜厚度不宜小于0.25mm,重要工程可 采用复合土工膜,其厚度不宜小于0.5mm; 3垂直防渗体与上部底板宜采取柔性连接,防渗体之间的垂 直缝应可靠连接

7.2.7所有位于防渗范围内的永久变形缝的水下缝段,应

少于1道材质耐久、性能可靠的止水带(片)。垂直止水带

7.2.8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泵站上下游水位差,岸

墙后土质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并应与 可防渗排水布置相适应。对于不设置岸墙,利用边墩直 的泵房,宜在边墩临土侧设置剩墙或采取其他延长侧向 工程措施

7.2.9具有双向扬程的灌排结合泵站,其防渗排水布置应

SL265的相关规定。防渗排水设计应根据泵站地质情况、泵房基 础和两侧轮廓线布置、上下游水位条件等确定,并应包括下列

内谷: 渗透压力计算; 1 抗渗稳定性验算; 3 滤层设计; 4 防渗惟幕及排水孔设计; 永久缝止水设计。

泵房。高扬程泵站的泵房可根据需要在其岸坡上设置通畅 排水沟和护坡

7.2.12排水沟断面尺寸应根据透水层厚度合理确定,沟

会结构要求敷设导渗层。减压井井深和并距应根据透水层理 度及厚度合理确定,井管内径不宜小于0.2m。滤水管开孔率 足出水量要求,管外应设置滤层

7.3.1泵房稳定分析计算单元可采用一个典型机组段或一个 联段。

土压力、淤沙压力、浪压力、风压力、冰压力、土的冻胀力、地震荷载

1自重包括泵房结构自重、填料重量和永久设备重量。 2水重应按其实际体积及水的重度计算。静水压力应根据 泵站各种运行情况的上下游水位组合条件计算确定。对于多泥沙 可流,应计及含沙量对水的重度的影响。 3扬压力应包括浮托力和渗透压力。渗透压力应根据地基 类别,水位组合条件,泵房基础底部防渗、排水设施布置等因素计 算确定。对于土基,宜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对于岩基,宜采 用直线分布法计算。 4土压力应根据地基条件、回填土性质、挡土高度、填土内的

地下水位、泵房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形情况等因素,按主动土压力或静止土压力计算。计算时应计及填土顶面坡角及超载作用。5淤沙压力应根据泵房位置、泥沙可能淤积的情况计算确定。6浪压力应根据泵房前风向、风速、风区长度(吹程)、风区内的平均水深以及泵房前实际波态的判别等计算确定。波浪要素可采用莆田试验站公式计算确定。当浪压力参与荷载的基本组合时,计算风速可采用当地气象台站提供的重现期为50年的年最大风速;当浪压力参与荷载的特殊组合时,计算风速可采用当地气象台站提供的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7风压力应根据当地气象台站提供的风向、风速和泵房受风面积等计算确定。计算风压力时应考虑泵房周围地形、地貌及附近建筑物的影响。8冰压力、土的冻胀力、地震荷载可按国家现行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的规定计算确定。9其他荷载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7.3.3泵房设计时应将可能同时作用的各种荷载进行组合。地震荷载不应与校核运用水位组合。泵房稳定分析荷载组合应按表7.3.3确定。必要时还应考虑其他可能的不利组合。表7.3.3荷载组合荷载荷载计算静水压力游的冻胀地震荷扬压力浪压力其他荷土压力沙压力风冰压组合工况自水压重力力载力完建V基本组合设计运用VVVV冰冻VV:23:

Co一一土基上泵房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黏结力(kPa); f'一一岩基上泵房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抗剪断摩擦 系数; C'一岩基上泵房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抗剪断黏结力 (kPa)。 1对于土基,P。、C。值可根据室内抗剪试验资料,按本标准 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采用。按本标准第A.0.2条的规定采 用Φ。值和C。值时,应按下式折算泵房基础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 的综合摩擦系数。对于黏性土地基,如折算的综合摩擦系数大于 0.45,或对于砂性土地基,如折算的综合摩擦系数大于0.5,采用 的中。值和 C。值均应有论证

tandZG+C.A G

式中:f。一泵房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 2对于岩基,泵房基础底面与岩石地基之间的抗剪断摩擦系 数f'值和抗剪断黏结力C值可根据试验成果,并参照类似工程实 残经验及本标准附录A表A.0.3所列值选用。但选用的f'值和 值不应超过泵房基础混凝土本身的抗剪断参数值。对重要的大 型泵站应进行现场试验。 3当泵房受双向水平力荷载作用时,应核算其沿合力方向的 抗滑稳定性,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本标准第7.3.5条规 定的充许值。 4当泵房地基持力层为较深厚的软弱土层,且其上竖向作用 荷载较大时,应核算泵房连同地基的部分土体沿深层滑动面滑动 的抗滑稳定性。 5对于岩基,若有不利于泵房抗滑稳定的缓倾角软弱夹层或 断裂面存在时,应核算泉房沿可能组合滑裂面滑动的抗滑稳定性

7.3.5泵房沿基础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充许值应按表7.3.5

表7.3.5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允许

注:特殊组合1适用于施工, 工况、检修工况和校核运用工况,特殊组合Ⅱ适用于 震工况。

GB/T 34080.3-2021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规范 第3部分:服务安全7.3.6岸墙、冀墙、拦污栅桥等建筑物的稳定计算应符合现行行

7.3.6岸墙、翼墙、拦污栅桥等建筑物的稳定计算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水闸设计规范》SL265的 相关规定。

7.3.7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应

式中:K 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V——作用于泵房基础底面以上的全部重力(kN); 石白

ZU一一作用于泵房基础底面上的扬压力(kN)。 7.3.8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不分泵站级别和地基类 别,基本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10,特殊荷载组合下不应小 于1.05。

素计算确定。 1当结构布置及受力情况对称时GA/T 2000.286-2020 公安信息代码 第286部分:居住证受理号编码规则,应按下式计算:

1当结构布置及受力情况对称时,应按下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