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BEE 031-2022 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pdf

TCABEE 031-2022 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9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7311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BEE 031-2022 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pdf

4.2.4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和暖通专业协同设 计流程宜按规定步骤进行(图4.2.4),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和暖通专业协同设 计流程宜按规定步骤进行(图4.2.4),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和暖通专业协同设

图4.2.4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和暖通专业

1建筑专业应将建筑详细设计和使用功能提给暖通专业; 2暖通专业应根据建筑详细设计和室内、室外计算参数计 算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并提出优化建议; 3暖通专业应基于建筑详细设计,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要求计算设计 冷热负荷,并结合方案设计成果进行供暖空调系统详细设计; 4暖通专业应根据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和供暖空调系统详细 设计进行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设计GTCC 004-2020 货物转向架-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计算供暖空调全年能耗值: 5当供暖空调能耗计算值不大于能耗限额时,则应得到 组满足供暖空调能耗限额要求的建筑一暖通设计组合:当能耗计

算值大于能耗限额时,则应通过修改建筑详细设计,或通过修改 供暖空调系统设计,重新开始设计流程,直至满足要求; 6如有多个方案组合满足要求,应通过增量投资分析法确 定最终优选方案; 7应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4.2.5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互提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所在地区、建筑规模及规划要求; 2)市政规划条件,包括市政冷热源、燃气条件等; 3)建筑方案,包括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 间划分和使用功能,房间人员密度及在室率; 4)建筑围护结构方案,包括传热系数、工法、外窗(包 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 面积等,供暖季和供冷季的遮阳系数; 5)大型设备机房条件,包括制冷机房、换热站、锅炉房 和空调机房等。 2给水排水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水箱间 等特殊房间的温、湿度要求。 3电气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变配电室等特殊房间的温、湿度要求; 2)室内电气设备功率及运行时间表; 3)室内照明功率及照明开启时间表。 4暖通专业向建筑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建筑方案优 化建议,包括建筑外形、围护结构、遮阳系统,以及自然能源利 用等。

5.1.1供暖空调系统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热源设备应根据系统设计负荷进行选型,在设计条件 下,当机组的规格不符合计算负荷的要求时,所选择机组的总装 机容量与计算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1; 2连续运行的供暖空调系统,末端设备容量应为所服务区 域设计负荷,不得另作附加。间款运行的供暖空调系统,在确定 未端设备容量时,为使室内温度快速达标,应考虑间款运行对 冷、热负荷的附加:间款附加负荷应由计算确定,当计算条件不 完备时,可取设计负荷的50%。当末端设备的规格不符合计算值 的要求时,所选择设备应为容量超出计算值最少的型号。 5.1.2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在技术 经济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 用设计温度

5.2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5.2.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应综合考虑当地气

5.2.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应综合考虑当地气 侯特征和居民习惯确定,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选取。 5.2.2建筑室内设计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 规定。 5.2.3室外设计计算参数的选取,应根据供暖空调系统的工作 时间段,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GB50736的规定选取。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 应另行确定室外计算参数。仅在部分时间工作的供暖空调系统,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室外计算参数。 5.2.4冬季供暖及空调室外逐时计算温度应按《蓄能空调工程 技术标准》JGJ158一2018附录A选取。 5.2.5全年能耗评估所用的典型气象年参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的规定选取,

5.3.1供暖空调负荷计算,除在方案设计阶段可使用冷热负荷 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外,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 逐项逐时的冷负荷和热负荷计算。 5.3.2对于只在使用时间要求保持室内设计参数,而非使用时 间不要求的建筑空间,应对供暖空调负荷进行间歇附加。间歇附 加负荷应考虑室内温、湿度,室内家具设备热情性,围护结构热 情性及预热/预冷时间等参数的影响,采用动态负荷模拟计算软 件进行计算。 5.3.3供暖空调区的冬季设计热负荷,应按供暖空调区各项逐 时热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计算时应扣除室内设备形成的稳定 散热量。 5.3.4供暖空调系统的冬季设计热负荷,应按所服务各供暖空 调区热负荷的累计值确定,宜考虑所服务各供暖空调区的同时使 用系数。

5.4.1供暖空调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规模、用途、建设地点 的能源条件、结构、价格,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 规定,通过综合论证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宜采用地源热泵、工业余热等低 碳排放热源形式,并采用低温供暖方式

2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 热源塔热泵等冷热源形式: 3宜采用变频机组、磁悬浮机组等高能效的供冷设备; 4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 5.4.2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 制热量)选择,应能适应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 负荷要求。机组不宜少于2台,且同类型机组一般不宜超过4台。 5.4.3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 周期时间的20%; 2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当地平 衡点温度时,或当室内温度稳定性有较高要求时,应设置辅助 热源: 3对于同时供冷、供暖的建筑,宜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5.4.4空气源、风冷、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室外机的 没置,除应满足与室内机间冷媒管配管长度和高差要求外,还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为保证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 发生气流短路,室外机的设置应满足如下规定: 1)室外机宜设置在建筑的边角处,分别从不同方向进风 和排风;不应设置在建筑凹槽或天井内; 2)当不接排风管时,室外机的出风口须直接对着室外; 排风口的风速,顶出风机型宜为4.5m/s~6.0m/s、侧 出风机型宜为3.5m/s~5.0m/s; 3)室外机位装饰性排风百叶间距不应小于80mm,净流 通面积不应小于80%;百叶方向水平或向下、向外倾 角应小于10°; 4)进、排风在同侧时,进风百叶(扣除排风百叶及大的 遮挡)的面风速应为不大于1.6m/s;进、排风在不同 侧时,进风百叶的面风速应为不大于2m/s;

1应根据冬季系统总热负荷选择热源塔热泵机组容量,夏 季制冷量不足时设置单制冷机组补充: 2热源塔热泵系统设计时,应校核热源塔机组和热泵机组 在最低环境温度下的取热和供热能力,保证机组选型满足系统总 热负荷需求: 3热源塔机组设置位置应保证通风良好、远离高温或有害 气体,并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冷水、热水循环泵应采用变频泵。 5.4.6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 降温: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利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 或使用具有同时制冷和制热功能的空调(热泵)机组。 5.4.7应设置保证冷热源系统水质的在线监控系统:采用管壳 式换热器的冷水(热泵)机组,宜设置自动在线清洗装置降低换 热器的污垢热阻。

5.5.1居住建筑能耗限额供暖系统宜按非连续供暖设计;非运 行时间内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重新启动后应能在30min 内快速达到设计温度。 5.5.2对设置供暖系统的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应设门斗 和热空气幕以减少冷风渗透。 5.5.3散热器供暖系统中的散热器宜明装,应设置散热器恒温 控制阀或其他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温调控 5.5.4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具有分室温控功能。

5.5.1居住建筑能耗限额供暖系统宜按非连续供暖设计;非运 行时间内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重新启动后应能在30min 内快速达到设计温度, 5.5.2对设置供暖系统的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应设门斗 和热空气幕以减少冷风渗透。 5.5.3散热器供暖系统中的散热器宜明装,应设置散热器恒温 控制阀或其他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温调控 5.5.4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具有分室温控功能。

5.6.1空调系统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 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以及 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限额等,经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 5.6.2采用局部性空调能满足空调区环境要求时,不应采用全 室性空调。高大空间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应 采用分层空调。 5.6.3舒适性空调和条件允许的工艺性空调,可用新风作冷源 时,应最大限度地使用新风。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新风 量的需要。进风口处应装设能严密关闭的电动阀门。 5.6.4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降低人员数小于设计值时的新风负荷。 5.6.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全空气空调系统宜设回风机或排 风机。设置回风机时,新回风混合室的空气压力应为负压。 1过渡季节或过渡时段的新风量变化较大且总运行时间较 长、其他排风措施不能适应风量的变化要求; 2回风系统阻力较大,设置回风机经济合理。 5.6.6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 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5.6.3舒适性空调和条件允许的工艺性空调,可用新风作冷源

5.7.1输配系统设计除应符合供暖空调系统负荷调节的要求外, 还应满足项目运行管理的要求。 5.7.2集中供暖系统应采用变流量水系统,循环水泵应采用变 速调节控制

5.7.3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

1当建筑所有区域只要求按季节同时进行供冷和供暖转换 时,应采用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当建筑内一些区域的空调系统需 全年供冷、其他区域仅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暖转换时,可采

用分区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当空调水系统的供冷和供暖工况转换 预繁紧或需同时使用时,宜采用四管制空调水系统 2冷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要求一致且各区域管路压力损失 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宜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单台水泵功 率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 运行管理可靠的前提下,空调冷水可采用冷水机组和负荷侧均变 流量的一级泵系统,且一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3系统作用半径较大、设计水流阻力较高的大型工程,空 调冷水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 计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 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 别设置二级泵,且二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4提供冷源设备集中且用户分散的区域供冷的大规模空调 冷水系统,当二级泵的输送距离较远且各用户管路阻力相差较 大,或者水温(温差)要求不同时,可采用多级泵系统,且二级 泵等负荷侧各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5管网循环泵(二级泵)应多台并联设置,不考虑备用时 的水泵台数宜为算式Smax/S。的值向上取整,其中参数Smax、S。 分别为二级泵运行时管网侧的最大阻抗值、设计阻抗值,单位为 kg/m²。 5.7.4空调系统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

5.8.1应根据系统全年负荷变化对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进行 可调性设计,可调性设计内容包括冷源与热源系统、输配系统、 末端系统中所有负荷调节设备的选型和控制策略。 5.8.2供暖锅炉和换热器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通过改变投入燃料量,改变锅炉 供水温度; 2根据系统热负荷的变化调节锅炉的投运台数和供水温度;

3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通过调节换热器一次侧电动阀开 度,改变换热器二次侧供水温度; 4根据系统热负荷的变化调节换热器二次泵投运台数和供 水温度。 5.8.3冷水(热泵)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系统负荷的变化,采用冷量(热量)优化控制方式 调节冷水(热泵)机组的投运台数和供水温度; 2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调节冷却塔风机的投运台数,冷却 答风机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进行变速控制; 3根据单台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间的轮换使用, 保证每台设备的年累计运行时间相同。 5.8.4输配系统管网循环泵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配系统为一级泵系统时,循环泵启停与对应冷水(热 泵)机组或锅炉连锁;运行时宜通过变频调速和管网始端旁通阀 门调节控制管网压差,满足各末端设备的流量调节需求,同时保 证冷源与热源设备流量大于安全流量: 2输配系统为二级泵系统时,一级泵启停与对应冷水(热 录)机组或锅炉连锁,保证冷源与热源设备流量大于安全流量: 二级泵运行时应通过水泵变频调速和台数调节控制管网压差,满 足各末端设备的流量调节需求;为保证二级泵运行效率处于高效 区,运行中各投运水泵的转速应相同,随着管网阻抗的增大/减 小,应实时减少/增加水泵运行台数; 3输配系统为三级泵系统时,一级泵启停与对应冷水(热 泵)机组或锅炉连锁,保证冷源与热源设备流量大于安全流量。 二级泵运行时应通过水泵变频调速和台数调节控制管网压差,满 足三级泵前的资用压头需求;为保证二级泵运行效率处于高效区, 运行中各投运水泵的转速应相同,随着管网阻抗的增大/减小, 应实时减少/增加水泵运行台数。三级泵承担末端供暖空调系统 流量和压头,运行时宜通过变频调速和台数调节控制末端系统管 网压差,满足各末端设备的流量调节需求。

3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通过调节换热器一次侧电动阀开 度,改变换热器二次侧供水温度; 4根据系统热负荷的变化调节换热器二次泵投运台数和供 水温度。

5.8.3冷水(热泵)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8.5供暖散热器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

1应设置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或其他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 温调控;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本条规定; 2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时,应在每组散 热器的供水支管上安装高阻恒温控制阀:超过5层的垂直双管系 统应采用有预设阻力调节功能的恒温控制阀; 3单管跨越式系统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或三通恒 温控制阀: 4当散热器有罩时,应采用温包外置式恒温控制阀: 5恒温控制阀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质量检测 部门出具的性能测试报告,其调节性能等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GB/T29414的有关要求, 5.8.6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温控制器宜设在被控温的房间或区域内;自动控制阀 宜采用热电式控制阀或自力式恒温控制阀: 2自动控制阀的设置应满足分环路控制的要求,在分水器 或集水器处,分路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房间或区域保持各自的 设定温度值;自动控制阀也可内置于集水器中。 5.8.7风机盘管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量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宜设置常闭 式电动通断阀: 2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控制应能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 行限制。 5.8.8全空气空调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量相结合的方式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2当采用加湿处理时,加湿量应按室内湿度要求和热湿负 荷情况进行控制;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露点温度不 旦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湿度; 3制冷工况下,当室外空气恰值小于室内空气焰值时,应 关闭回风,采用全新风运行:

1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量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宜设置常闭 式电动通断阀: 2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控制应能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 行限制。 5.8.8全空气空调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量相结合的方式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2当采用加湿处理时,加湿量应按室内湿度要求和热湿负 荷情况进行控制;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露点温度不 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湿度; 3制冷工况下,当室外空气恰值小于室内空气焰值时,应 关闭回风,采用全新风运行

4送风末端宜采用人离延时关闭的控制方式。 5.8.9新风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新风送风量;制冷工况下, 当室外空气烩值小于室内空气恰值时,最大新风量运行; 2通过水路电动阀控制送风温度设定值,送风温度设定值 应根据新风承担室内负荷情况进行确定; 3当新风系统进行加湿处理时,加湿量的控制和调节可 根据加湿精度要求,采用送风湿度恒定或室内湿度恒定的控制 方式。

1风机盘管用电动水阀应采用常闭式电动通断阀。电动通 新阀的允许工作压差应符合系统运行工况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 应优化系统压差控制方式或设置自力式恒压差阀稳定阀门两侧的 工作压差,保证电动通断阀的稳定运行。 2全空气空调机组、新风机组用电动水阀应采用电动调 节阀。 3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应按下式计算:

S'=APmin/△Pma

式中:S' 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 △Pmin 在被控设备的设计流量下阀门全开时的压力损失 (Pa) ; △Pmx 作用在调节阀上的最大资用压差(Pa)。 4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应根据调节对象特性和最小阀权度选 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路两通阀应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阀门; 2)水路三通阀应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阀门; 3)蒸汽两通阀,当最小阀权度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 用线性特性的阀门;当最小阀权度小于0.6时,宜采 用等百分比特性的阀门。 5调节阀的口径应根据使用对象要求的流通能力,通过计

算选择确定。 6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S'应大于或等于0.3;当不满足要 求时应优化系统压差控制方式或直接设置自力式恒压差阀稳定阀 门两侧的工作压差,使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满足要求。

全空气空调机组、新风机组用电动风阀应采用调节型; 变风量末端装置应选用压力无关型,

5.9.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针对建筑避阳、自然通风等被动式节能系统,以及建 筑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输配系统、冷热源系统的调节与控 制制订专项运行策略; 2应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需求,借助供暖空 调监控系统的自动运行,动态选择最优运行策略; 3应包含投入运行初期的系统调适要求。 5.9.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调适应符合如下规定: 1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2应覆盖控制系统所有子系统和部件; 3系统调适应从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延续至系统达到满负荷 的完整年度结束。

5.9.3冷热源设备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非高温高湿的室外工况下,应结合末端需求,适当提 高冷水供水温度以提高冷源能效; 2在满足系统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效率高、经 济性好的冷热源设备投入运行; 3应根据系统负荷变化实行合理的群控措施,使每台冷热 源设备均在合理的负荷率下运行,避免冷热源设备低负荷低效率 运行; 4有条件的情况下,过渡季或冬季应采用冷却塔直接供冷;

5冷水(热泵)机组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 冷凝器的冷凝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应在正常范围内,当超出时应 及时检查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结垢情况,并采取措施消除结垢。

5.9.4冷却塔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

1应综合考虑冷却塔的性能对冷水机组耗能的影响,使冷 却塔出水温度接近室外空气湿球温度; 2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应充分利用冷却塔换热面积, 开启全部冷却塔,同时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风量调节: 3应保持各冷却塔之间水量均匀分配; 4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并采用风机台数启停控制时,应关 闭不工作冷却塔的冷却水管路的水阀,防止冷却水通过不开风机 的冷却塔旁通: 5应保持冷却塔周围通风良好。 5.9.5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水泵和冷却水泵的运行台数应符合冷水机组的运行 需求; 2供暖空调变流量冷热水系统的压差控制值,应根据管网 实际阻力、系统负荷率等实际情况进行再确定;运行时应按系统 设计要求采用循环水泵台数控制十调速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 周速水泵的效率处于高效区: 3在部分供暖空调未端设备出力不满足环境控制要求时, 应首先核查该末端设备的水力平衡情况,如其回水温度严重偏离 系统总回水温度,应通过调整未端设备的水力平衡改善该部分末 需设备的空调效果,不能单纯地增加系统总流量; 4变流量水系统,夏季供冷冷水的总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 4℃;冬季供暖热水总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设计工况的80%。 5.9.6空调机组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宜在使用前30min启动空气处理机 组进行预冷或预热;除夏季室外空气焰值低于室内时段外,新风 风阀应先关闭,预冷或预热结束后再开启;在空调房间停止使用

1应综合考虑冷却塔的性能对冷水机组耗能的影响,使冷 却塔出水温度接近室外空气湿球温度; 2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应充分利用冷却塔换热面积, 开启全部冷却塔,同时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风量调节: 3应保持各冷却塔之间水量均匀分配; 4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并采用风机台数启停控制时,应关 闭不工作冷却塔的冷却水管路的水阀,防止冷却水通过不开风机 的冷却塔旁通;

时,宜提前15min~30min关闭空气处理机组,避免浪费; 2室温的控制由送风温度或/和送风量的调节实现;根据 室温实测值与目标值的偏差对送风温度设定值不断进行修正; 3在夏季空调过渡季节或时段,室外空气恰值低于室内, 空调机组应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室外自然冷源; 4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大的房间,应采用新风需求控 制,降低人员较少时的新风负荷; 5应减少风道漏风,保持过滤器、表冷器清洁。 5.9.7新风机组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根据新风承担室内负荷情况进行确定; 2应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启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 3应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4应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熔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阀。

5.10.1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1应能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 通风等形成的负荷,计算中应考虑供暖空调系统间歇运行时由于 建筑热惰性引起的附加负荷; 2应能计算新风热回收对通风负荷的影响; 3应能计算当夏季室外空气恰值低于室内时,利用室外新 风降温对建筑空调冷负荷的折减; 4应能计算室外气象参数、设备负荷率、设备运行工况等 对供暖空调冷热源系统能效的影响; 5应能计算供暖空调末端设备及系统调节控制方式对输配 系统能耗的影响。

5.10.1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土算内容应包括供暖空调冷热源、输配系统、末

设备三部分; 2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室外气象参数、室内空气参数、 房间使用时刻表及人数等计算输入条件; 3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计算新风热回收量,折减相应时刻 的空调负荷: 4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计算室外自然冷源利用量,折减相 应时刻的空调负荷; 5室内灯光得热的计算应考虑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动控 制的影响。

1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 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做法、外窗(包括透光 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等参数应与建 筑设计文件一致; 2建筑遮阳系数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3建筑功能区除设计文件中已明确的非供暖空调区外,均 应按设置供暖空调计算;供暖空调运行时间应按建筑设计条件确 定,条件不具备时可参考本标准附录C选取; 4建筑室内供暖空调设计温、湿度参数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5房间人员密度及在室率、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 照明开启时间等参数应按建筑设计条件确定,条件不具备时可参 考本标准附录D选取;新风开启率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确定; 6照明能耗计算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7供暖空调系统的系统形式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5.10.4在方案设计阶段计算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时,可 将建筑整体作为一个大房间考虑,忽略全年太阳辐射得热负荷、 内墙负荷及建筑热惰性对供暖空调全年能耗的影响。具体计算参 数取值可按本标准第5.10.1条~第5.10.3条的规定选取,

6.1.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监控设备或系统,并应符

6.1.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监控设备或系统,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监控内容应满足系统自动运行、运行状态监视、故障诊 断以及能效评估的要求; 2系统规模大、制冷空调设备台数多且相关联各部分相距 较远时,应采用集中监控系统; 3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供暖空调系统,宜采用就地 控制设备或系统。 6.1.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监测内容除应满足本标准对各 项性能、能耗数据的监测要求外,尚应记录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 情况。 6.1.3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宜采用建筑能源云 平台管控系统,提升日常管理与运营水平,降低监控系统的运维 成本。

6.2.1应监测供暖、空调期室外温、湿度,风向,风速,太阳 辐射照度等气象参数,作为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运行、优化和 平价的依据。室外气象参数的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 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的规定。

1锅炉设备的进出口温度、压力; 2冷水(热泵)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进出口温度、压力; 3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和压力:

4分、集水器温度和压力(或压差); 5水泵进出口压力; 6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7锅炉设备、冷水(热泵)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 备的启停状态: 8冷热源的实时供能量和累计供能量; 9冷热源的实时耗电量和累计耗电量: 10冷热源所用燃料的实时消耗量和累计消耗量。 6.2.3 供暖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供暖房间内空气的温、湿度; 2 热空气幕的启停状态; 3 供暖水系统各回水支路的水温; 4 供暖系统的实时耗电量和累计耗电量。 6.2.4 空调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 空调房间内空气的温、湿度: 空气处理机组内换热器出口的水温: 3 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越限报警; 空气处理机组的启停状态; 5 空调系统的实时耗电量和累计耗电量。 6.2.5 能耗限额供暖空调控制系统应根据末端用冷、用热需求, 自动调节主要供应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工况。 6.2.6建筑能源云平台管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以与现场测量仪表相同的时间间隔与测量精度连续 记录,显示各系统运行效率、参数和设备状态:数据存储介质和 数据库应能保证记录被存储连续三年以上; 2应能计算和定期统计系统的能源消耗、各台设备性能与 效率、各台设备的连续和累计运行时间; 3应能改变各控制器的设定值,并能对设置为“远程”状 态的设备直接进行启停和调节; 4应根据预定的时间表,或依据节能控制程序自动进行系

1供暖热源设备; 2 各级热水泵; 冷水(热泵)机组; 各级冷水泵; 5冷却水泵; 6冷却塔; 7空调机组、新风机组;

统或设备的启停; 5应根据运维人员的权限,灵活地设定不同的权限等安全 机制; 6应有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功能,并宜设 有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功能; 7宜设置可与其他弱电系统数据共享的集成接口。

5.3.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计量系统设置应满足日常 能耗管理和能效评估的需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能耗计量类型包括单项计量、分项计量和总能耗计量 计量器具具备实时计量和累计计量功能: 2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装置必须采用热量表; 3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除应满足本标准要求外,还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 的相关要求。

6.3.2供暖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能量计量应符合

1应计量燃气、燃油、蒸汽、热水等能源的消耗量; 2应按本标准第6.3.3条的规定计量冷热源设备的耗电量; 3应计量冷却塔补水量; 4 除直接膨胀式制冷(热泵)系统外,应计量供暖空调系 统的供冷量和供热量。 6.3.31 供暖空调系统中下列设备的耗电量应单独计量: 供暖热源设备; 22 各级热水泵; 3冷水(热泵)机组; 各级冷水泵; 5冷却水泵; 6 冷却塔; 空调机组、新风机组;

1应计量燃气、燃油、蒸汽、热水等能源的消耗量; 2应按本标准第6.3.3条的规定计量冷热源设备的耗电量; 3应计量冷却塔补水量; 4除直接膨胀式制冷(热泵)系统外,应计量供暖空调系 统的供冷量和供热量。

8供暖空调冷热源中其他用电设备。 6.3.4 供暖空调系统中下列设备的耗电量应分项计量: 1 风机盘管机组; 2 分体式空调(热泵)机; 3 多联机空调系统; 4其他供暖空调末端用电设备。 6.3.5应对供暖空调能耗计量数据进行记录和数据分析,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核算主要设备的能效,以指导供暖空调系统高效运行 2每年应对计量数据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分析,并应与上 年度相应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分析,或与相同气候区、相同功能 的建筑运行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分析; 3能耗数据宜向社会公布。

7.1.1应对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进行评价,评价应涵盖 设计和运行全过程。 7.1.2设计评价应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以及施工图审查 阶段进行。 7.1.3运行评价应在建筑投入正常使用一年后进行。 7.1.4能耗指标评价计算软件应与性能化设计时的相同

7.1.1应对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进行评价,评价应涵盖 设计和运行全过程。 7.1.2设计评价应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以及施工图审查 价段进行。 7.1.3运行评价应在建筑投入正常使用一年后进行。 7.1.4能耗指标评价计算软件应与性能化设计时的相同

7.2.1方案设计评审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评价 1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室内温、湿度,最小新风 量,最大新风量等设计参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要求 2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LHTCFA计算是否符合本标准附 录B的要求; 3判断HTCFA≤LHTCFA是否成立;建筑外围护结构平均 传热系数kw计算是否正确,墙体及窗户的传热系数设计是否正 确;建筑层高是否满足所选供暖空调系统竖向空间占用需求; 4方案比选是否合理。 7.2.2初步设计评审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评价 1校核建筑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kw计算是否正确,墙 体及窗户的传热系数设计是否正确;建筑层高是否满足所选供暖 空调系统竖向空间占用需求: 2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室内温、湿度,最小新风 量,最大新风量等设计参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要求; 3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计算是否正确 4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设计是否合理; 5 供暖空调全年能耗计算是否正确; 方案比选是否合理。 7.2.3施工图审查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核: 1 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室内温、湿度,最小新风 量,最大新风量等设计参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 废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要求: 2 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计算是否正确; 3 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设计是否合理: 4 供暖空调全年能耗计算是否正确: 5 设计条件下供暖空调能耗是否满足限额要求, 7.2.4运行评价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运行评价宜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进行; 2按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的要求,测试围护结构热工 参数,室内温、湿度参数及供暖空调全年能耗

附录A建筑面积传热系数计算

kwXAw HTCFA= A

式中:kw—建筑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W/(m²·K)]; Aw一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m²); Ap一一建筑地上部分建筑面积(m²)。 A.0.2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kw—建筑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Aw—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m²); A建筑地上部分建筑面积(m²)。 A.0.2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Aw=SXA,XH, 式中:S—建筑体形系数(m"); H—建筑地上部分平均层高(m)。 A.0.3根据式(A.0.1)和式(A.0.2),建 (HTCFA)也可按下式计算:

附录B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计

Qx.H =Z(Ah,XG,)

q;一第i时刻建筑室内得热量(kJ) B. 0. 4 夏季供冷期围护结构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2w.c=3.6×HTCFA×A×ZAt

式中:Qw.c 一围护结构冷负荷(kJ); t——建筑夏季供冷运行小时数(h)。 B.0.5夏季供冷期新风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0xc=2(Ah×G,)

式中:Qx.c一新风冷负荷(kJ)。 B.0.6夏季供冷期室内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B.c 夏季供冷期室内得热量(kJ)。 B.0.7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LHTCFA)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B.c 夏季供冷期室内得热量(kJ) B.0.7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LHTCFA)可按下式计算:

附录C建筑的日运行时间

附录 C建筑的日运行时间

C.0.1建筑的日运行时间

附录D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 照明得热参数

附录D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 照明得热参数

附录D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 照明得热参数

表D.0.1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照明得热参数设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GB/T29414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JGJ158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 10《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

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 T/CABEE031—2022 条文说明

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计算.

1.0.1随着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建筑总量的持续增长,建筑 能耗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刚性增长趋势,建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 度不断攀升,建筑节能被认为是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 标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大多采用传统的指标化设计方 法,即对标现行建筑节能相关设计规范中的建筑体形系数、窗墙 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参数限值以及建筑设备能效限值等指标, 如满足规范要求,直接判定为“节能建筑”。由于现行建筑节能 标准对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等参数的控制范围很宽泛,并 缺乏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工况等能耗影响因素的考虑,导致“节 能建筑”的能耗差别很大。传统设计方法并不能直接控制建筑的 能耗指标,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建筑能耗。 供暖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在建筑设 计阶段贯彻基于供暖空调能耗限额的性能化设计方法,控制单位 建筑面积的供暖空调能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标准通过借 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已有工程实践,提出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 设计、运行和评价技术要点及共性关键技术,引导供暖空调系统 逐步实现基于能耗限额的性能化设计方法,从设计源头控制建筑 供暖空调能耗

1.0.3本标准对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技术指标和应采取

节能措施作出了规定。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编制和修订工程建 设标准规范的统一规定,为了精简规范内容,凡引用或参照其他 全国通用的设计标准规范的内容,除必要的以外,本标准不再另 设条文。本条强调在设计中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与设计

为安全、环保、节能、卫生等方面的国家现行的 等的规定。

2.0.1本条所指“单位面积”,可任选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或供 暖空调面积其一,可根据具体项目管理需要选定。 2.0.2本条给出供暖空调能耗限额的定义,强调“供暖空调能 耗限额”是基于“设定计算条件”的,包括室内温、湿度参数, 室外典型年气象参数及建筑使用功能等。 2.0.4如图1所示,建筑面积传热系数表示单位建筑面积对应 的围护结构面积的平均传热系数,从单位面积建筑能耗角度反映 了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指标。提升围护结构保温性能、降低 建筑体形系数及层高均可以降低HTCFA值,降低建筑围护结构 能耗。 其单位面积可任选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或供暖空调面积其 可根据具体项目管理需要选定

图1建筑面积传热系数示

2.0.5为满足供暖空调能耗限额指标,控制围护结构传热能耗 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LHTCFA为HTCFA的最大允许值。

2.0.6建筑能源云平台管控系统属于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的范 ,系统通过对各类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现场采集和集中管理,实 现对各类能耗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统计、分析,以利于管理人员及 寸掌握各个环节的能耗情况,评估各类节能设备和节能措施的实 示成效,进一步为制订节能措施、规划节能方案提供决策的依 据。同时,系统可以对用能设备进行远程管控和运行优化,提高 系统运行能效,降低运行成本,

3.0.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建筑能耗限额相关国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一2016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一2021 《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耗限额》DB11/T1617一2019(北京 市地方标准) 《供暖系统能耗指标体系》DB11/T1653一2019(北京市地 方标准) 《供暖系统运行能源消耗限额》DB11/T1150一2019(北京 市地方标准) 《民用建筑能耗指标》DB11/T1413一2017(北京市地方标准) 《商场、超市能源消耗限额》DB11/T1159—2015(北京市 地方标准) 《体育场馆能源消耗定额》DB11/T1296一2021(北京市地 方标准) 《公共建筑能耗标准》DBJ/T15一126一2017(广东省地方 标准) 《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编制方法》DBJ/T15一108一2015(广 东省地方标准) 《宾馆酒店单位综合能耗和电耗限额》DB46/T259一2013 海南省地方标准) 《海南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DB46/T481一2019(海南 省地方标准) 《行政机关能耗限额》DB46/T340一2015(海南省地方标准 《普通高等院校能耗限额》DB46/T373一2016(海南省地方

GB 1886.27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椒样薄荷油标准) 《商场、超市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43/T614一2016(湖 南省地方标准) 《供热综合能耗限额》DB22/T2060一2014(吉林省地方标准) 《普通高校单位综合能耗、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2/T 3144一2016(江苏省地方标准) 《商场单位综合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2/T3196一2017 (江苏省地方标准) 《中小学建筑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定额规范》DB21/T2669 2016(辽宁省地方标准) 《宾馆酒店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6一2016(山东 省地方标准) 《公共建筑(大型超市)能耗定额》DB37/T935一2016(山 东省地方标准) 《机关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7一2016(山东 省地方标准) 《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8一2016(山东 省地方标准) 《医院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9一2016(山东省地 方标准) 《场馆机构能耗定额》DB14/T2004一2020(山西省地方标准) 《教育机构能耗定额》DB14/T2002一2020(山西省地方标准) 《卫生医疗机构能耗定额》DB14/T2003一2020(山西省地 方标准)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DB51/T2762一2021(四川省地 方标准) 《医疗机构能耗定额及计算方法》DB33/T738一2021(浙江 省地方标准) 《文化场馆单位综合能耗、电耗合理用能指南》DB2102/T 0002一2020(大连市地方标准)

标准) 《商场、超市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43/T614一2016(湖 南省地方标准) 《供热综合能耗限额》DB22/T2060一2014(吉林省地方标准) 《普通高校单位综合能耗、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2/T 3144一2016(江苏省地方标准) 《商场单位综合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2/T3196一2017 (江苏省地方标准) 《中小学建筑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定额规范》DB21/T2669 2016(辽宁省地方标准) 《宾馆酒店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6一2016(山东 省地方标准) 《公共建筑(大型超市)能耗定额》DB37/T935一2016(山 东省地方标准) 《机关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7一2016(山东 省地方标准) 《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8一2016(山东 省地方标准) 《医院建筑能耗限额标准》DB37/T5079一2016(山东省地 方标准) 《场馆机构能耗定额》DB14/T2004一2020(山西省地方标准) 《教育机构能耗定额》DB14/T2002一2020(山西省地方标准) 《卫生医疗机构能耗定额》DB14/T2003一2020(山西省地 方标准)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DB51/T2762一2021(四川省地 方标准) 《医疗机构能耗定额及计算方法》DB33/T738一2021(浙江 省地方标准) 《文化场馆单位综合能耗、电耗合理用能指南》DB2102/T 0002一2020(大连市地方标准)

《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SJG34一2017(深圳市地方 标准) 上述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规定了相关建筑运行能耗限值要求, 共暖空调设计能耗限额的确定除应参考上述标准要求外,还应综 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耗的平衡和替代。通过被动式技术降 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综合能耗值,合理确 定供暖空调设计能耗限额,为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制 订创造空间

.0.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强调以能耗目标为导向,面

系统设计方面,应以室内环境参数、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限额 及室外气象参数为约束性指标,采用专用模拟判定工具,比选不 同建筑供暖空调系统方案的技术经济特征,优选建筑围护结构和 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技术措施。 运行设计方面,应以室内环境参数及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限额 为约束性指标,根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和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划 分系统运行工况,实施智能化运行。同时,强调人的行为作用对 节能运行的影响,编制运行管理手册和用户使用手册,培养用户 节能意识并指导其正确操作,实现节能目标。 3.0.3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是以室内环境参数、供暖空 调系统能耗限额及室外气象参数为约束性指标,在技术可行性、 建造成本、持有成本等约束下,进行优化决策的设计过程。 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以“被动优 先,主动优化”为原则,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环境、人文特征, 根据具体建筑使用功能要求,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因地制宜 地制订建筑供暖空调系统技术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指标化设计方法,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采用 性能化设计方法,以能耗目标为导向,面向最终使用效果,综合 比选不同的建筑方案和供暖空调系统性能参数,通过不同组合方

优化比选,制订适合具体项目的针对性技术路

AQ/T 4247-2015 水泥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3.0.4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性能化设计流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