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CHT2008-200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pdf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不小于 200m; 应有10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 距电磁干扰区(如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的距离不小于200m; 避开易产生振动的地带。
7. 1.2 地质环境
与沉陷等局部变形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 区域参考站网和专业应用站网的参考站参照上款要求或依据自身特殊需求选择稳定的建
7. 1. 3 维持条件
便于接人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 具有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 交通便利GB/T 38044-2019 道路内电子泊车系统及设备技术要求,便于人员往来和车辆运输; 便于长期保存。
7.1. 4 实施步骤
根据技术设计进行踏勘,确认基 实地绘制点之记,其形式见附录A; 实地绘制概略地图,供参考站设计使用; 实地进行卫星定位观测,以15s采样间隔记录不少于连续4h的观测数据。当载波相位数 用率低于80%时.应变更站址
所属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概况、交通、通讯、物质、水电、治安等情况; 点位的远、近景照片; 选址点之记; 实地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 收集的其他资料。
7. 2. 1 观测墩
观测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据参考站建站地理、地质环境,观测墩可分为基岩观测、土层观 墩和屋顶观测墩三类。 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参照附录B中推荐的标准规格具体设计观测墩;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应高出地面3m,一般不超过5m;对于屋顶观测墩,高度应大于1.5m;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宜建设在观测室内,应高出观测室屋顶面1.5m以上,室外部分应加装防护 层,防止风雨与日照辐射对观测墩的影响; 对于基岩观测墩,内部钢筋与基岩紧密浇注,浇注深度不少于0.5m; 对于土层观测墩,钢筋混凝土墩体应埋于解冻线2m以下; 对于屋顶观测墩,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少于0.1m; 观测墩应浇注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并严格整平,墩外壁应加装(或预埋)适合线缆进出硬制管道 (钢制或塑料),起保护线路作用;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与地面接合四周应做不少于5cm的隔振槽,内填粗沙,避免振动带来的影 响;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应与观测室或周围房屋的主要结构分离,以免影响观测墩的稳定性; 屋顶观测墩与屋顶面接合处应做防水处理; 如有多于一个观测墩,则观测墩的间距大于5m。
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参照附录C中的形式具体设计观测室; 观测室面积不少于15m; 观测室应建在地基牢固的地点,设计时应考虑防水、排水、防风、防雷等因素;电力和信号管线应 分别布设,预埋两种管线通道,并进行动物防护处理; 观测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 国家参考站网的参考站应在观测室内的观测墩基础上埋设水准与重力共用标石,该标石与地面
接合四周应做不少 体规格可参照附录B设计执行; 水准标志与观测墩强制对中标志间高差
7.2. 3 其他要求
参考站的建设单位应委托当地有关单位指派专人负责保管,并办理测绘标志保管手续,其形式 见附录D; 区域参考站网中应有不少于3个参考站与国家大地参考框架进行联测,专业应用站网应根据实 际应用需求进行联测; 埋设的水准标石应进行国家一等水准联测,依据GB12897进行; 埋设的重力标石应与国家重力基本网联测; 区域参考站网和专业应用站网中连续观测3年以上的参考站,且站速度变化率小于3mm/a的 可申请加入国家参考站网。
在选址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参考站建筑的整体设计及专项防护设计(如防风、防雷等): 建造观测墩和观测室地基; 建造观测室主体结构; 设电力线、通信线等管线; 进行设安装调试及试运
参考站设计方案,包括整体式样、观测墩结构、观测室结构、管线、排水、安防等专项设计,施工方 案、经费预算等; 参考站基建工程报告,包括施工进度、经费使用、建筑结构图,峻工地形图(站周围20m范围) 等。
参考站主要设备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天线、气象设备、不间断电源、通讯设备、雷电 备、计算机、集成柜等组成
7. 3. 2. 1 技术指标
具有同时跟踪不少手12颗全球导航定位卫星的能力; 至少具有1s采样数据的能力; 观测数据至少应包括:双频测距码、双频载波相位值、卫星广播星历; 具有在一20℃~十55℃、湿度95%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具备外接频标输人口,可配5MHz或10MHz的外接频标; 具备3个以上的数据通讯接口,接口可包括RS232、USB、LAN等; 具有输出原始观测数据、导航定位数据、差分修正数据、1PPS脉冲的能力; 在30s采样率的条件下,接收机内存可连续保存至少7天的数据。
7. 3. 2. 2 安装与测试
安装之前应按照CH8016完成接收机的检定工作: 安装或更新后需要详细填写《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登记表》,其形式见附录E; 安装应根据其使用手册或说明进行; 接收机应放置于通风良好、干燥、避光的地点,一般置于集成柜内
CH/T2008—2005
7.3.3. 1技术指标
相位中心稳定性应优于1mm; 具备抗多路径效应的扼流圈或抑径板; 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 一具有定向指北标志; 在一40℃~十65℃的环境下能正常工个 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应配有防护罩
7.3. 3. 2 安装与测试
天线必须固紧于观测墩的强制对中标志上,天线定向指北标志与真北方向差异应小于5; 天线电缆应采用低损耗的射频电缆,若电缆需要延长时,根据性能指标加装相应的在线放大器; 天线电缆可根据需要加装低损耗射频电缆防雷装置,并按照GB7450进行接地电阻测试; 安装、更新后需要详细填写《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天线登记表》,其形式见附录F。
7. 3. 4. 1 技术指标
可精确测定气压、温度、湿度气象元素; 气压测定精度士0.1hPa,温度测定精度士0.5℃,湿度测定精度士1%; 可连续测定气象元素,具有多采样间隔设置的能力; 具备数据实时传输的功能
7. 3. 4. 2 安装与测试
安装前应进行设备测试,取得合格的检测证书; 安装须按照设备使用手册进行; 传感器架设高度应与接收机天线上平面高度相同,高度误差不大于1m,平面位置距离小于5m; 根据需要可加装数据传输线防雷设备; 安装、更新后需要详细填写《气象设备登记表》,其形式见附录G。
7/3.5.1技术指标
单相市电供电,并加装在线式UPS; 后备电源可选择使用太阳能、大容量电池组等; 后备电源单独供电时,至少能维持参考站设备连续工作12h; 电源线路应做接地保护并加装电涌防护设备。
7.3.5.2安装与测试
依据GB50174敷设、安装供电系统,并加装电涌防护设备; 参考站内全部设备由UPS供电,电压不稳定地区可按需要加装交流稳压器; 安装、更新后需要详细填写《电源设备登记表》,其形式见附录H。
7.3.6.1技术指标
7.3. 6. 2 安装与测试
根据需要可加装信号线(或射频线)防雷设备:
室内通讯设备应尽可能远离接收机 测试误码率和延迟
CH/T20082005
室内通讯设备应尽可能远离接收机; 测试误码率和延迟
7.3.7雷电防护设备
雷电防护主要指建筑物整体、站内外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依据GB50057和GB7450执行 参考站根据需要可加装电力线、通信线、射频线电涌防护设备和建筑物雷电防护设备; 由具备专业资格的工程人员设计防护结构和系统; 安装及测试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安装更新后需
7.3.8计算机与软件
应选择符合工业标准的计算机: 计算机应具备4个以上的数据通讯接口,包括RS232、USB、LAN等; 计算机至少应具备连续存储1年采样率为30s的观测数据的能力; 应用软件应具有数据下载、格式转换、自动存储、自动传输等功能; 应用软件选用商用软件或自行研制。
7.3.8.2安装与测试
根据设备和软件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测试; 安装、更新后需要详细填写《计算机与软件登记表》,其形式见附录K。
应选用符合工业标准的集成柜;
分层次安装机柜内各项设备
7.3. 10 提交成果
测试报告(包括仪器检定证书、安装测试报告等); 工作总结; 设备登记表。
数据中心主要由参考站网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产品服务系统组成。 数据中心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用于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产品服务。建设时应考虑 安全性:数据中心内部局域网与外部网络进行物理隔离,并应设置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 可靠性:关键设备采用穴余备份系统,关键数据采用双机异地备份; 保密性:数据和产品应根据不同密级进行加密处理: 可恢复性.发生故魔时.数据管理系统24h恢复,产品服务系统12h恢复
8.2参考站网管理系统
参考站网管理系统负责对参考站设备状况进行远程监控,对参考站产生的源数据进行采集、分流、整 理和存储,对数据中心产生的各类成果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其中源数据包括参考站原始观测数据、广 播星历、气象观测数据等;成果数据包括参考站信息、参考站坐标、速度、大气参数、坐标转换参数、精密星 历等。
8.3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国家参考站网和区域参考站网应采用ITRF作为参考框架,以适当数量和分布均习的IGS站的 坐标和原始观测数据、精密星历为起算数据; 专业应用站网根据专业需求确定参考框架和起算数据; 宜使用IGS提供的精密星历,可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事后精密星历、快速精密星历或预报精密星 历; 应采用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 数据处理模型宜采用IERS相关标准
参考站的观测数据及其质量评价; 原始数据格式转换; 测站信息文件准备; 卫星星历准备; 地球极移、章动、岁差、太阳和月亮星历等相关文件准备。
国家参考站网数据解算方案应包括:单大解、周解 和年解;专业应用站网根据专业应用需求自行规定; 国家参考站网采用的卫星精密星历应根据其相应的精度定权;区域参考站网采用精密星历时 一般采用强制性约束;专业应用站网根据专业应用需求可选用预报精密星历或广播星历; 实时应用时可采用广播星历或预报精密星历; 实时应用时参考站坐标应采用最新的年解结果; 地球自转参数的选用应与所采用的卫星星历一致;
国家参考站网每年应进行下列数据分析: 参考站坐标分量随时间变化分析; 参考站网速度场分析; 各参考站工作状况分析; 数据综合处理和分析。 区域参考站网每年应进行下列数据分析: 参考站坐标分量随时间变化分析; 各参考站工作状况分析; 数据综合处理和分析。 专业应用站网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数据分析内容
国家参考站网每年应进行下列数据分析: 参考站坐标分量随时间变化分析; 参考站网速度场分析; 各参考站工作状况分析; 数据综合处理和分析。 区域参考站网每年应进行下列数据分析: 参考站坐标分量随时间变化分析; 各参考站工作状况分析; 数据综合处理和分析。 专业应用站网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数据分
国家参考站网应提供参考站坐标的周解、年解及相应的协方差阵和年速率、天气参数、精密卫星 钟差和接收机钟差、区域事后精密星历和预报精密星历; 区域参考站网应提供参考站坐标的周解、年解及相应的协方差阵、大气参数等,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应提供精密相对卫星钟差和接收机钟差; 专业应用站网至少应提供参考站坐标年解; 国家参考站网和区域参考站网的参考站地心坐标分量精度应满足GB/T18314中有关AA级 相关规定的要求;
区域事后精密星历精度士0.5m,预报精密星历精度士2m; 精密相对卫星钟差精度土5ns
CH/T20082005
国家参考站网产品主要有:参考站卫星跟踪原始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参考站坐标及相应精度 指标、参考站速度、事后及预报精密星历、精密卫星钟差等; 区域参考站网产品主要有:参考站卫星跟踪原始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参考站坐标及相应精度 指标、精密相对卫星钟差、大气参数,有条件情况下提供实时载波相位和伪距差分修正数据等; 专业应用站网按专业需求提供相关产品
注:“*”表示随着技术发展,国家参考站网根据需求可提
具体服务内容有: 实时位置服务包括厘米级、分米级和米级精度的服务; 快速位置服务包括厘米级、分米级和米级精度的服务; 事后位置服务包括毫米级、厘米级和分米级精度的服务; 卫星轨道服务提供精度为2m的24h区域预报精密星历和精度为0.5m的区域事后精密星 历; 时间服务提供区域预报和事后精密星历相应的精密卫星钟差,预报精密卫星钟差精度优于 10ns,事后精密卫星钟差精度为1ns; 气象服务提供快速大气垂直湿分量等参数; 源数据服务提供参考站原始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站信息等,
国家参考站网应在专用网络上构建数据通信网络。 区域参考站网和专业应用站网中纳入国家参考 的参考站应通过数据共享机制连接到国家参考站网数据中心。 通信协议 宠用TCP/IP作为数据通信协议
国家参考站网应在专用网络 区域参考站网和专业应用站网中纳入国家参考 站网的参考站应通过数据共享
9.3. 1 一般要求
连接参考站的通信链路可以采用数据专线、无线扩频等通信方式; 连接数据中心的通信链路可采用数据专线、卫星通讯等通信方式; 国家参考站网的参考站数据应每日定时传输: 区域参考站网和专业应用站网需要提供实时服务时,应具备数据实时传输能力:
CH/T2008—2005
一用于气象服务和精密星历预报的参考站数据传输间隔应小于1h。
9.3.3数据中心接入端技术指标
CH/T2008—2005
图A.1参考站点之记(正面
CH/T20082005
图A.2参考站点之记(反面)
图B.1给出了基岩观测墩的示意图;图B. 土层观测墩的示意图;图B.3给出了屋 的示意图;图B.4给出了天线强制对中标志的示意图:图B.5给出了重力标石的示意图。
图 B. 1基岩观测墩(单位 mm)
图 B.2土层观测墩(单位mm)
图 B.3屋顶观测墩(单位mm)
图 B.4强制对中标志(单位mm
图B.5重力标石(单位mm)
图C.1给出了参考站观测室设计示意图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参考站观测室
图C.1观测室设计示意图
JB/T 11015-2010 印刷机械 瓦楞纸板卧式平压模切机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图D.1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登记表
GB/T 12963-2014 电子级多晶硅表 E. 2 配置信息
表 F.1 基本信息
CH/T2008—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