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52-T088-2018贵州省建筑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用旋挖钻机的伸缩钻杆传递扭矩并带动回转钻斗、短螺旋 钻头或其他作业装置进行干、湿钻进、逐次取土(岩屑)反复循 环作业成孔,成孔后清孔,然后再灌注混凝土而成的桩。
L.15全套管管内取土(岩)成孔灌注柱benotoca
用全套管钻机将钢外套管下沉形成超前钢外套管护壁,再 在钢外套管内取土石,如此往复达到钻进至设计深度,清孔成孔, 然后边灌注混凝土边上拔钢外套管而成的桩
GB/T 22430-2021 集装箱运输电子数据交换 集装箱进_出门报告报文l.16微型钢管混凝土ministeelpipeconcrete
主要指桩径在90mm300mm的钢管桩,包括不插筋微型 钢管灌注柱及内插筋微型钢管灌注桩
2.1.17负摩阻力negativeskinfriction,negati
桩周土由于自重固结、湿陷、地面荷载作用等原因而产生 大于基桩的沉降所引起的对桩表面的向下摩阻力。
:18下拉荷载downdr
2.1.19后注浆灌注桩postgroutingpild
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于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 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桩侧土体(包 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G,一一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 的水平力; 力,绕通过桩群形心的、主轴的力矩; 桩的竖向力; 9"一一作用于群中某一基桩的下拉荷载;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E一一土的压缩模量; J.、。一一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减—一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m一一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Asx一一单桩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9k—一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限侧阻力标准值、桩端端阻力标准值; Qux——单柱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R一一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na——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一一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一一土的重度、有效重度。 2.2.3几何参数 A,一一桩端面积; Ape一一桩身截面面积; A—一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d一一桩身设计直径; D一一桩端扩底设计直径; 1二一桩身长度; S—一基桩中心距; u一一桩身周长; 2.2.4计算系数 一一大直径桩侧阻力;
中c一一成桩工艺及工作条件相关系数:
3.1.1桩基础应按下列两类极限状态设计: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桩基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整体失稳 或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桩基达到建筑物正常使用所规定的 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性要求的某项限值。 6.1.2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 也基和建筑物体型的复杂性以及由于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 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应将桩基设计分为表3.1.2所列的三个 设计等级。桩基设计时,应根据表3.1.2确定设计等级。
表3.1.2建筑基设计等级
3.1.3桩基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下列承载能力计算和稳
3.1.3桩基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下列承载能力计算和稳
定性验算: 1应根据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别进行基的竖 向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 2应对桩身和承台结构承载力进行计算; 3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且长径比大于 50的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于桩身穿越溶洞空腔部分较长且 空腔部分长径比大于22的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 4对于混凝土预制桩应按吊装、运输和锤击作用进行桩身 承载力验算;对于钢管桩,应进行局部压屈验算; 5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 承载力验算: 6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 7对于抗浮、抗拔桩基,应进行基桩和群桩的抗拔承载力 计算; 8除另有规定外,桩基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3.1.4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端承桩、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 力层的建筑桩基; 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的非 端承桩、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或桩端平面 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桩基。 3.1.5对受水平荷载较大,或对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建筑 桩基,应计算其水平位移
3.1.6应根据桩基所处的环境类别和相应的裂缝控制等级, 验算桩和承台正截面的抗裂和裂缝宽度。 3.1.7桩基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与相应的抗力应 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桩数和布桩时,应采用传至承台底面的荷载效应标 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基桩或复合基桩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时,应采用荷载 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风载作用下的桩基水平位 多时,应采用水平地震作用、风载效应标准组合。 3验算坡地、岸边建筑桩基的整体稳定性时,应采用荷载 效应基本组合,但分项系数取1.0;抗震承载力验算,应采用地 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4在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配筋时,应采用传 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当进行承台和桩身裂缝控制验 算时,应分别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5基结构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结构重要 性系数%应按有关建筑结构规范的规定采用,除临时性建筑外 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 6抗震验算时,其承载力调整系数RE应按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采用。 3.1.8桩基设计时,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应选择压缩 性差异较大的土层作桩基持力层,不宣采用部分端承桩型和部分 摩擦桩型。当受条件限制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楼部分分别采用
端承桩及摩擦桩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沉降差。 3.1,9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桩基,可采用减小差异沉降和承 台内力为目标的变刚度调平设计,并结合具体条件按下列规定实 施: 1对于主裙楼连体建筑,当高层主体采用桩基时,裙房(含 纯地下室)的地基或桩基刚度宣相对弱化,可采用天然地基、复 合地基、疏桩或短桩基础。 2对于框架一核心简结构高层建筑桩基,应采取增大桩径 增加桩数、后注浆等措施,强化核心简区域桩基刚度,弱化核心 简外围桩基刚度。 3对于大体量筒仓、储罐的摩擦型桩基,宜接内强外弱原 则布桩。 4对上述按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桩基,宣进行上部结构一承 台一桩一土共同工作分析。 3.1.10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桩基,在其施工过程及建成后使 用期间,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 3.1.11钻(挖)孔灌注应严格控制孔底沉渣厚度。端承桩 抗渣厚度不应大于50mm,摩擦端承桩和端承摩擦桩沉渣厚度不 应大于50mm,摩擦桩沉渣厚度不应大于150mm。
3.1.12桩基设计应具备以下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文件: 1)桩基按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所需用岩土物理力学 参数及原位测试参数:
2)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泥石 流、岩溶、土洞等,有明确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 3)地下水位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抗浮设 计水位,土、水的腐蚀性评价,地下水浮力计算的设计水位; 4)抗震设防区接设防烈度提供的液化土层资料; 5)有关地基土冻胀性、膨胀性评价。 2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 1)建筑场地现状,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 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 2)相邻建筑物安全等级、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3)附近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的桩基工程试桩资料和 单桩承载力设计参数; 4)周围建筑物的防振、防噪声的要求; 5)泥浆排放、弃土条件: 6)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场地类别。 3建筑物的有关资料: 1)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 2)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建筑物的使用条件和设 备对基础竖向及水平位移的要求; 3)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4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 1)施工机械设备条件,制桩条件,动力条件,施工工 艺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2)水、电及有关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 3)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 供设计比较用的有关桩型及实施的可行性的资料。
,2. 1 基桩可按下列规
1按承载性状分类: 1)摩擦型桩: 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 力承受,柱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 由桩侧阻力承受。 2)端承型桩: 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 力承受,柱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 由桩端阻力承受。 2按成桩方法分类: 1)非挤土桩: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 法钻孔灌注桩、套管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 2)部分挤土桩:冲孔灌注桩、钻孔挤扩灌注桩、搅拌 劲芯桩、预钻孔打入(静压)预制桩、打入(静压)式散口钢管
桩、散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H型钢桩; 3)挤土桩: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挤)扩灌注桩、打入 (静压)预制桩、闭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闭口钢管桩。 3按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 1)小直径柱:d≤300mm; 2)中等直径柱;300mm 3. 2. 3基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条 1基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表3.2.3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 注:1d一圆桩设计直径或方桩设计边长,D一扩大端设计直径。 2当纵横向桩距不相等时,其最小中心距应满足“其他情况”一栏的 规定。 3当为端承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小至2.5d。 4当施工中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地经验适当减 小。 2排列基桩时,宣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 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抗弯截 面模量; 3对于桩箱基础、剪力墙结构桩役基础,宣将桩布置于墙 下; 4对于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桩筱基础应按荷载分布考虑相 互影响,将桩相对集中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强化核心筒区域桩 基刚度,弱化核心筒简外围桩基刚度; 5应选择较硬土层、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 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 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 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 6端承桩桩端全断面嵌入持力层岩石的深度,地基基础设 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不应小于500mm;丙级建筑物,软质 岩石时不宜小于500mm,完整、较完整硬质岩石时不宜小于 200mm。 3.3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3.3.1软土地基的桩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2桩周围软土因自重固结、场地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 降低地下水位、大面积挤土沉桩等原因而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 沉降时,应分析计算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 3采用挤土桩时,应采取消减孔隙水压力和挤土效应的技 术措施,减小挤土效应对成桩质量、邻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 线和基坑边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4先成桩后开挖基坑时,应合理安排基坑挖土顺序和控制 分层开挖的深度,防止土体侧移对桩的影响。 3.3.2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溶地区的桩基,不宣采用预制桩,宣采用人工挖孔桩 旋挖桩、钻(冲)孔柱: 2宜采用端承桩或嵌岩桩; 3当桩端位于完整及较完整岩石的溶洞顶板时,且溶洞顶 板厚度大于2倍溶洞跨度时,应按冲切破坏锥体验算顶板岩体的 抗冲切承载力。顶板岩体的抗冲切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0.24 F= um =(d + h)π 验算时应符合下式要求 验算时应符合下式要求: F≥F+G+Vmr 式中::顶板抗冲切承载力特征值; F:相应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分项系数取1.0时),上部结构传 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元冲跨比,几=tan9,取几=0.3~0.5; um:冲切破坏椎体在h/2高处的周长; V:冲切破坏椎体的体积; d:圆形基础的底面直径; h:基础底面以下洞穴顶板的厚度 :洞穴顶板岩石的重度; 力,岩体抗拉极限强度标准值。 图3.3.2格润项板冲切计算简压 3.3.3坡地、岸边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3.3坡地、岸边桩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建于坡地、岸边的桩基,不得将桩支承于边坡潜在的 骨动体上。桩端进入潜在清动面以下稳定岩土层内的深度,应能 呆证桩基的稳定,并应采取措施使桩对边坡稳定性不构成影响; 2建筑场地内的边坡必须是稳定的边坡; 3新建坡地、岸边建筑桩基工程应与建筑边坡工程统一规 划,同步设计,合理确定施工顺序; 4不宜来用挤桩 5应验算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下桩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基 桩水平承载力。 3.3.4基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主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 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黏 性土尚不应小于23倍桩身直径,对其它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 45倍桩身直径; 2承台和地下室侧墙周围应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 较好的素土回填,并分层夯实,也可采用素混凝土回填; 3当承台周围为可液化土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4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的软土,且桩基水平承载 力不满足计算要求时,可将承台外每侧1/2承台边长范围内的 进行加固; 4对于存在液化扩展的地段,应验算桩基在土流动的侧向 作用力下的稳定性。 3.3.5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填土建筑场地,宣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性,软 土场地填土前应采取预设塑料排水板等措施,待填土地基沉降基 本稳定后方可成桩 2对于有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应采取减小地面沉降 对建筑物桩基影响的措施; 3对于挤土沉桩,应采取消减超孔隙水压力、控制沉桩速 率等措施; 4对于中性点以上的桩身可对表面进行处理,以减少负摩 阻力。 3.3.6抗拔桩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根据环境类别及水土对钢筋的腐蚀、钢筋种类对腐蚀 的敏感性和荷载作用时间等因素确定抗拔桩的裂缝控制等级; 2对于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一级裂缝控制等级,桩身应 设置预应力筋;对于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二级裂缝控制等级, 桩身宜设置预应力筋: 3对于三级裂缝控制等级,应进行桩身裂缝宽度计算; 4当基桩抗拨承载力要求较高时,可采用桩侧、桩底后注 浆、扩底等技术措施。 6.4.1桩基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环境类别规定以及水、土对钢、 混凝土腐蚀性的评价进行设计。 3.4.2二类和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桩基结构 混凝土应符合表3.4.2的规定 3.4.2二类和三类环境柱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 子含量系指其与水泥用量的 2预应力构件混凝土中最大氢高子含量为0.06%,最小 300kg/m;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表中规定提高两个等级; 3当混凝土中加入活性掺合料或能提高耐久性的外加剂时,可适当 低最小水泥用量; 4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混凝土中碱含量不作限制; 5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表中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 3.4.3桩身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应根据环境类别和 水、土介质腐蚀性等级按表3.4.3规定选用 表3.4.3 桩身的型续控制等级及最大型续宽度眼值 水、土为强、中腐蚀性时,抗拔桩裂缝控制等级应提高 2二a类环境中,位于稳定地下水位以下的基桩,其最大裂缝宽度阳 值可采用括弧中的数值。 3.4.4、四类、五类环境桩基结构耐久性设计可按《港口工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和《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等执行。 3.4.5对三、四、五类环境桩基结构,受力钢筋宜采用环氧 树脂涂层带肋钢筋。 4.1.1灌注桩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1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mm~2000mm时,正截面 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对于一、二级抗 震等级柱下基桩可取0.65%~0.3%;抗拔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 0.4%;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大偏心受压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 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2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 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摩擦型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且应穿过可液 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 3.3.4条规定的深度;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4.0/ α(α为桩身变形系数);桩施工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时,其钢筋 长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 3)抗拨或因地震作用受拨力的桩、受负摩阻力的桩 及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 通长配筋; 4)穿越淤泥或淤泥质土部分的桩身宜按框架柱配筋 穿越洞室的临空部分桩身、斜坡上基柱的外露部分桩身应按框架 柱配筋; 5)钢筋笼的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同一连接 区段的接头数量不得超过50%;接头不宜设置在淤泥或淤泥质土、 岩溶、洞穴内。 3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12;对于抗压 逛和抗拨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纵向主筋一般应沿桩身周边均 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不宜大于300mm;桩身配筋也 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施工工艺要求沿桩身不均匀配筋;灌注桩主筋 直径不应小于12mm,腐蚀环境中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 4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 200mm~300mm;中、小直径桩基箍筋受水平荷载较大桩基、承 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 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 应大于100mm,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 轻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箍筋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5大直径灌注桩应采用螺旋式或焊接环状箍筋,箍筋直径 不应小于8mm,当桩身直径d>1200mm时,不宜小于10mm;6 变地区无承台桩桩项以下3.5m或有承台桩承台以下3m范围内加 密区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7度地区箍筋 加密区尚应加长0.5m;钢筋笼长度超过4m且桩身直径800mm~ 2000mm时,焊接加劲箍筋直径宜取14mm~18mm,当d> 1200mm时,尚宜每隔4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井字加强 撑。椭圆形桩和矩形桩的钢筋笼,沿桩截面长边方向和桩长度方向 每隔400mm宜增设直径不小于10mm的拉筋; 6桩身穿越淤泥或淤泥质土、位于岩溶、洞穴、潜在滑移 面时,箍筋应适当加密。 4.1.2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 2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 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3四类、五类环境中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工业建筑防 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相关规定。 4.1.3扩底灌注桩扩底端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图4.1.3): 1对于持力层承载力较高、上覆土层较差的抗压桩和桩端 以上有一定厚度较好土层的抗拔桩,可采用扩底:扩底端直径与 身直径之比D/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及扩底端侧面和桩端持力 层土性特征以及扩底施工方法确定:土质地基上挖孔桩的D/&不 应大于2.5,当扩大头直径D大于2倍桩身直径时,应验算扩大 部分的受弯、受剪承载力,并对桩底配置双向钢筋网;岩质地基 上扩底桩的D/d不宜大于2; 2扩底端侧面的斜率应根据实际成孔及土体自立条件确 定,α/h可取1/4~1/2,砂土可取1/4,粉土、黏性土、卵石层 可取1/3、风化岩可取1/3~1/2; 3在软岩或土质地基上的扩底桩,桩端底面宣呈锅底形 图4.1.3扩底柱构造 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当 计算桩侧土的侧阻力考虑护壁作用时,护壁的混凝土等级不应低 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矩形护壁的长宽比和椭圆形护壁直线段 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 4.1.5人工挖孔桩的孔深不宜超过25m。当长l≤8m时, 桩身直径d(不含护壁)不应小于900mm;当8m 抗拔力较大时,宜在承台与底板交接处采取加腋等加强措施。 4.2.4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应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执行。 4.2.5桩基础连系梁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系梁设置于桩基之间、承台之间、桩基与承台之间及 注基与其它形式基础之间;地形高差较大无法设置连系梁时,可 在桩基与柱、剪力墙之间设置连系梁且与剪力墙连接处应予以加 强: 2一柱一桩时,应在桩项两个主轴方向上设置连系梁。地 基岩石露头且完整性较好或当桩与柱的截面直径之比大于2时, 可不设连系梁: 3两桩桩基的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连系梁; 4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 置连系梁; 5连系梁顶面宜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连系梁宽度不 宜小于250mm,其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宜小 于400mm; 6连系梁配筋应按拉弯构件计算确定,梁上下部配筋不宜 小于2Φ12钢筋;位于同一轴线上的连系梁级筋宣通长配置; 7高层建筑剪力墙墙下的连系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其上 剪力墙厚度的2倍和400mm,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 8钢筋混凝土挡土墙下连系梁未与钢筋混凝土板相连接 时,连系梁腰筋和拉筋宜满足水平受弯构件纵筋及箍筋构造,连 系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其上剪力墙厚度的2倍; 9建筑跨越边坡形成掉层时,边坡上桩基础与掉层结构间 连系梁纵向钢筋宜满足拉弯构件构造; 10无地下室建筑桩基础间连系梁刚度应适当加强处理。 4.2.6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应灌注素混凝土或搅 拌流动性水泥土,或采用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夯实 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4。 5.1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5.1.1一般建筑物的群桩基础,基桩桩项的作用效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 向力(KN); n一一桩数; 均竖向力(kN); 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kN·m); 、、、一一第i、基桩至桩群形心的、x轴 线的距离(m); 的竖向力(kN); (KN); 5.1.2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桩基,建筑场地位于建筑抗 震的有利地段,且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 定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桩顶作用效应计算可 不考虑地震作用。 5.2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5.2.1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Ckmx≤1.2R (5.2.12) 2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Om1.25R 2 5.3单桩坚向极限承载力 5.31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 规定: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 5.3.1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 规定: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 相同的试桩资料,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 其余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 4置于完整、较完整岩体上的大直径人工挖孔嵌岩桩,如有可靠 资料及经验时,也可通过计算确定其单桩承载力。 5.3.2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 限端阻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TGJ106执行; 2对于嵌岩桩,可通过直径为0.3m岩基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极限 端阻力标准值,也可通过直径为0.3m嵌岩短墩载荷试验确定极 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3对于不具备静载试条件并置于完整、较完整岩体上的的大直 径嵌岩桩,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或持力层原位压板试验结果,及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综合确定。 5.3.3设计采用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上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 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 公式计算: Q=Q.+Q 注:1介于软岩较硬岩之间可内插取值 Cak=u,Zqexlf Csn=u,Eqsel, Om=qpAp 0 Osk=u,Zqeel, (5.3. 36) Qp=9pAp (5.3. 37) 桩嵌岩段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桩端端阻力标准值(kN);极限侧 阻力标准值,无当地经验时,可根据成桩工艺按《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94取值。 us、u,一一分别为桩身在土层和岩层中的周长(m); 一一桩身嵌岩深度(m),当岩面倾斜时,取岩面低点处的嵌 岩深度;当≤0.5m不计嵌岩段的侧阻力; 缺少试验资料,且桩底沉渣满足要求时,可根据桩端岩石饱和单 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冰按下式确定。 分别为桩侧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桩嵌岩段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桩端端阻力标准值(kN);极限侧 阻力标准值,无当地经验时,可根据成桩工艺按《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94取值。 us、u,一一分别为桩身在土层和岩层中的周长(m); 一一桩身嵌岩深度(m),当岩面倾斜时,取岩面低点处的嵌 岩深度;当≤0.5m不计嵌岩段的侧阻力; 9pk一一桩端岩石承载力标准值,由桩底岩基载荷试验确定;当 缺少试验资料,且桩底沉渣满足要求时,可根据桩端岩石饱和单 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了按下式确定。 桩底岩基载荷试验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附录H进行; Asmk一一桩侧第i层岩石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由基岩内 岩石侧阻力试验确定,当缺少试验资料时,可根据桩侧岩层的岩 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下式确定: 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 注:1对地下水位以下和采用泥浆护壁的钻、冲孔桩表中数值乘以0.85; 2桩端入岩小于0.5m时,取C=0: 3风化程度越弱,抗压强度越高,完整程度越好,嵌入深度越大,取 表中较大值,反取较小值 4软化系数小于等于0.6的软质岩,施工无可靠措施缩短桩端基岩暴 露时间时,表中数值乘以0.8: 5桩端有扩大头时,扩大头斜面部分取C2=0。 6岩石的端阻系数及侧阻系数的取值,应根据岩石的完整程度由较破 碎至完整之间从小到大取相应的数值。 5.3.4桩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在计算基桩承载力时应计 入桩侧负摩阻力: 1、桩穿越较厚新近填土、欠固结土、膨胀土层时; 2桩穿越较厚的软弱土层,且附近场地地面可能进行大面积堆载 或填土时; 3由于地下水位降低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 隆时。 5.4特殊条件下柱基稳定性验算 5.4.1当桩端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滑移稳 定性,其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35,计算参见附录B。 5.4.2对位于岩溶地基(溶洞、溶蚀裂隙等)上或近旁的桩基, 应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岩体的完整性和坚硬 程度、地下水情况以及桩的荷载大小等,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确 保上部荷载传递至稳定岩体或处理后稳定的岩体上。岩溶地基稳 定性评价参见附录C。 5.1建筑桩基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表5.5.1规 圣变形允许值。 表5.5.1建筑柱基沂降变形许值 注:为相邻柱(增)两测点间距离,“8为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55.2计算桩基沉降变形时,桩基变形特征指标应按下列规 定选用: 1由于土层厚度与性质不均匀、荷载差异、体型复杂、相 互影响等因素引起的地基沉降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 倾斜控制; 2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整体倾斜值控制 注:为相邻柱(增)两测点间距离,“8为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5.5.2计算桩基沉降变形时,桩基变形特征指标应接下列规 定选用: 1由于土层厚度与性质不均匀、荷载差异、体型复杂、相 互影响等因素引起的地基沉降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 倾斜控制; 2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整体倾斜值控制: 注:为相邻柱(墙)两测点间距离,“8为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5.5.2计算桩基沉降变形时,桩基变形特征指标应按下列规 定选用: 1由于土层厚度与性质不均匀、荷载差异、体型复杂、相 互影响等因素引起的地基沉降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 倾斜控制; 2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整体倾斜值控制 3当其结构为框架、框架一剪力墙、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时, 尚应控制柱(墙)之间的差异沉降。 5.5.3对于本规范表5.5.1中未包括的建筑桩基沉降沉降变 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桩基沉降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要 求确定。 5.5.4桩基沉降量应按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的规定计算。 5.6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5.6.1受水平荷载的一般建筑物和水平 简载致小的高大建筑 物单桩基础和群桩中基桩应满足下式要求 平力(KN): 5.6.2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行业标准《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 5.6,3群桩基础(不含水平力垂直于单排桩基纵向轴线和力 矩较大的情况)的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考虑由承台、桩群、 土相互作用产生的群桩效应。 室的高大建筑物桩基的水平位移时,可考虑地下室侧墙、承台、 桩群、土共同作用。 5.6.5计算单桩承受水平力和力矩作用时,可按m法计算桩 的变位及内力;当桩身水平变形系数α<4/l时,可按附录J估算 刚性桩水平承载力与位移,并应通过单桩水平载荷试验确定 5.7桩身承载力与裂缝控制计算 5.7.1轴心受压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承载力计算应符以下 规定: 式中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按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 (kN); 桩取0.55~0.75,灌注桩取0.6~0.8(水下灌注桩、长桩或混凝 土强度等级高于C35时用低值)。 5.7.2桩顶以下5倍柱身直径范围内配置间距不大于100mm 螺旋式箍筋,且钢筋耐久性得到保证的轴心受压混凝土灌注桩, 可按下式计算桩身承载力 O≤VA,J.+0.9f'A (5.7.2) 5.7.3计算低承台偏心受压混凝土桩受压承载力时,可不考虑 偏心距的增大影响。 5.7.4下列情况应考虑桩身压屈影响: 1桩身穿越可液化土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的软 弱土层; 2桩身穿越岩溶孔洞、或洞隙充填物为软弱土层。 5.7.5对于应考虑桩身压屈影响的基桩,应将轴向力对截面重 心的初始偏心矩乘以偏心矩增大系数",偏心距增大系数"的 具体计算方法可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 行。 5.7.6钅 钢筋混凝土轴心抗拔桩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 式规定: Q≤f,A.+fpyApy (5.7.6) (kPa); 5.7.7对于钢筋混凝土抗拔桩的裂缝控制计算应符合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7.8当考虑地震作用验算桩身抗拔承载力时,应根据国家 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对作用于桩顶的地需作 式中 一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kPa) 5.7.3计算低承台偏心受压混凝土桩受压承载力时,可不考虑 信心距的增大影响。 5.7.4下列情况应考虑桩身压屈影响: 1桩身穿越可液化土或不排水抗势强度小于10kPa的软 弱土层; 2桩身穿越岩溶孔洞、或洞隙充填物为软弱土层。 5.7.5对于应考虑桩身压屈影响的基桩,应将轴向力对截面重 心的初始偏心矩乘以偏心矩增大系数",偏心距增大系数"的 具体计算方法可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 行。 5.7.6钢筋混凝土轴心抗拔桩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 式中:、Jpy一一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kPa); 5.7.7对于钢筋混凝土抗拔桩的裂缝控制计算应符合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7.8当考虑地震作用验算桩身抗拔承载力时,应根据国家 标准《建筑抗需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对作用于桩顶的地需作 用效应进行调整。 5.7.9对于承受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桩QWXL 0004S-2014 云南万兴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蔬菜干制品,应按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验算柱身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 5.8.1桩基承台应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受弯承载力 和配筋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8.2桩基承台厚度应满足柱(墙)对承台的冲切和基桩对 承台的冲切承载力要求。 5.8.3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基承台受柱(墙)的冲切,冲切破 环锥体应采用自柱(墙)边或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缘连线所 构成的锥体,锥体斜面与承台底面之夹角不应小于45° 5.8.4箱形承台和形承台的弯矩可按下列规定 1箱形承台和筱形承台的弯矩宜考虑地基土层性质、基桩 分布、承台和上部结构类型和刚度,按地基一桩一承台一上部结 构共同作用原理分析计算; 2对于箱形承台,当桩端持力层为基岩、密实的碎石类土 砂土且深厚均匀时:或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或当上部结构为框 架一核心简结构且按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时,箱形承台底板可仅 按局部弯矩作用进行计算; 3对于筱形承台,当桩端持力层深厚坚硬、上部结构刚度 较好,且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时;或当上部结构为 框架一核心简结构且按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时,可仅按局部弯矩 作用进行计算。 GB/T 778.1-2018 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第1部分:计量要求和技术要求5. 8. 5 柱下条形承合梁的弯矩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可按弹性地基梁(地基计算模型应根据地基土层特性选 取)进行分析计算; 2当桩端持力层深厚坚硬且桩柱轴线不重合时,可视桩为 不动铰支座,按连续梁计算。 5.8.6砌体墙下条形承台梁,可按倒置弹性地基梁计算弯矩 和剪力。 5.8.7柱(墙)下桩基承台,应分别对柱(墙)边、变阶处 和桩边连线形成的贯通承台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当 承台悬挑边有多排基桩形成多个斜截面时,应对每个斜截面的受 剪承载力进行验算。 5.8.8梁板式筱形承台的梁的受剪承载力可按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 5.8.9对于柱下桩基,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5.8.10当进行承台的抗震验算时,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折 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对承台顶面的地震作用效应和承 台的受弯、受冲切、受剪承载力进行抗震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