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oc

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3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oc

隧道进出口均接明洞;对围岩落石予以清除;设置主动防护网。

对偏压影响较大段落采取锚杆不对称设置原则,增加不利侧锚杆数量,减少有利侧锚杆数量,总量保持不变。

隧道掘进时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作为工序纳入施工组织管理,提前探测地质条件的变化,根据地质情况采取合适的预加固措施和施工方法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以地质分析法为基础建筑工程水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针对不同地段地质情况和预报目的,选择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方法和设备,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合理组合,达到预报基本准确、费用低、占用时间少的目标。对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应采用钻探验证,以取得准确数据指导施工。

采用地质调查法,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地质调查法应根据隧道已有勘查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等,利用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工具,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

4.1对本隧道而言超前地质预报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1)岩体破碎程度及地下水的赋存情况;

(2)隧道内围岩级别变化趋势;

4.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本隧道地质较单一,风险等级为中度及低度,无不良地质及特殊岩性,预测预报以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调查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隧道开挖前要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内容包括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分段预报内容、方法及技术要点,并包括气象、地下水位等观测计划和观测技术要求。在隧道开挖前应进行隧道中线地面踏勘,了解隧道中线地面山体地质构造特点,为下一步洞内超前预报提供参考。

(2).地质资料数据采集系统:除用传统的地质法外,该隧道拟采用数码相机、摄影等工程地质数据采集和编录系统。

(3).本隧道采用TSP地震波法,超前地质流程(如下图)

4.3 TSP地震波法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特点

TSP地震波法适用于极软岩至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对断层、

软硬岩接触面等面状结构反射信号较为明显。TSP-203能探测工作面前方存在的断层、破碎带。并能查明前述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能判别不同类别围岩的分界线,并提供相应岩层的地质力学参数(杨氏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每次预报距离一般为100~150m,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

4.4 特殊地质情况及预报手段

对于设计所示断裂带和破碎带采用如下表所示预报方法及处理措施。如遇有与设计地质情况不符或地质情况突变等条件下,必须采取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予以确认,并根据地质预报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随着隧道施工的掘进,对地表沿中线进行调查,地表调查应超前隧道施工,特别是对董堡~那桑圩断层及漏斗型地貌的地表踏勘;对地质构造、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细化至隧道正洞及平面施工里程;进一步确认断层、褶皱、节理发育地带等不良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对地表沟渠、低洼地、河流走向和高程等与隧道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本隧道便道由甘蔗园1#隧道顺接至本隧道出口,最大纵坡不大于6%,隧道所用混凝土由6#混凝土拌和站提供,施工用水从西洋河提取,弃碴场设置在DK393+700线路前进方向左侧800m处凹形旱地。

本标段隧道测量工作配备一名的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技工,共同完成测量工作。为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工程测量的需要,现场组建精测队,主要负责洞外导线控制,洞内导线联测。配备一台徕卡全站仪。

(1)、施工前平面控制网复测

施工前由设计院和业主技术部门进行现场交接测量控制桩橛点,办理相关手续。开工前组织测量人员对交接的导线网点和水准基点进行反复复核测量,复核控制点坐标和水准基点高程,测量结果经过平差后与所交的控制点结果进行对比,完全无误后作为施工控制点。隧道施工雨季前后各进行洞内、外导线控制点联测一次。

(2)、平面控制附合导线测设

洞内布置双导线,形成闭合导线,利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精确控制隧道施工。

洞口导线点位使用钢筋(钢筋顶上刻十字线)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利用平面控制点的埋石作为高程控制点,如特殊需要时进行加密,加密的水准点精度不低于高程控制点的精度,其布置形式为附合水准线路。

根据隧道洞口的设计结构和洞口地形标高,详细计算洞口边仰坡开挖边线的坐标和各桩中心坐标。利用附合导线与以上计算坐标的相对关系,使用全站仪在地面上放出洞口边仰坡开挖轮廓线,十米桩中心坐标点位,以放出的坐标点为中心放出开挖边线桩,控制洞口边仰坡的开挖。

隧道洞身施工测量根据隧道设计文件,精确计算出线路百米桩的坐标及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标高,并按每10m编制出本标段隧道标高表。测量工程师利用洞内测量控制点,及时向开挖面传递中线和高程;由测量班用断面测量仪测设隧道开挖轮廓线,支护钢架架立前后和二次衬砌立模前后,进行复核,确认准确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对混凝土净空断面应用激光隧道限界检测仪检查。在洞内进行施工放样时随时配带气压表、温度计,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仪器进行气压、温度的修正。

每20m对已衬砌段隧道净空采用激光限界检测仪进行洞身净空检查,隧道洞身开挖贯通后,及时组织测量人员进行贯通测量。

依据测量规范及测量结果,调整贯通误差,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监理和业主有关部门。

依据设计图纸检查完工后的结构物尺寸,如实填写检查结果,并将检查资料作为竣工资料一部分存档。

6.3.1洞口预加固桩(抗滑桩)

本隧道采取从进口段独头掘进,为确保洞口仰坡稳定及开挖稳定,在明暗分界暗洞范围线路左侧设置1#预加固桩,线路右侧设置2#、3#桩。加固桩施工应尽量安排在旱季,桩孔应跳桩开挖,护壁及时跟进。抗滑桩施工前必须做好回填裂缝和坑洼地带,做好滑坡范围外侧的截水沟和临时拦排水工程,保证水流不流入滑体。井外四周挖排水沟,及时排除井口周边的积水。抗滑桩挖井井深超过6m时,应及时检查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气体浓度,如超过规定,应及时排除;井深超过10m时应考虑增设通风设备。桩身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不间断浇灌,避免形成相对软弱截面。围岩较松软、破碎或有地下水时,分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分界处和滑动面处分节。预加固桩要求先施工桩,然后开挖土石方,严禁先开挖土石方而后施工桩。加强施工警示,设安全警示标志,与施工作业无关的人员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夜间施工作业应悬挂红灯示警,挖井暂停时井口应设盖防护。

6.3.2 明洞工程及洞门工程

明洞侧壁基础应设置在稳固的地基上,基础埋设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两侧侧壁地基松软或软硬不均匀时,应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明洞衬砌结构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明洞浇注混凝土前应复测中线、高程和模板的外轮廓尺寸(考虑预留沉降),确保衬砌不侵入设计轮廓线。

明洞混凝土的灌注应设挡头板、外模和支架,明洞墙、拱混凝土应整体浇注。

拱圈混凝土强度应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100%,且拱顶回填土高度达到0.7m时,方可拆除明洞拱架。

明洞的防排水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明洞外模拆除后应及时施作防水层及排水盲管,保证排水畅通。

明洞施工应和隧道的排水侧沟、中心水沟的出水口及洞顶的截、排水设施统筹考虑,即明洞施工完成后,洞内的排水应形成顺畅的出水口,洞顶排水系统达到完善、畅通。

墙后的排水设施应与填土同时完成,并保证出水口通畅。

隧道洞门应及早完成,并应避开雨季和严寒季节。隧道洞门施工应遵照以下规定:

开挖后的坡面应达到稳定、平整、美观的要求。

端墙应在土石方开挖后及时完成,基础超挖部分应用与基础同级混凝土和基础同步浇筑,端墙及挡、翼墙的开挖轮廓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端墙、挡翼墙基础的基底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承载力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检测,必要时采用载荷试验检测。

端墙、挡翼墙基础位于软硬不均的地基上时,除按设计要求处理外还应在分界处设沉降缝。

拱墙应与洞内相邻拱墙同时灌注。

端墙的泄水孔应与洞外排水系统及时连通。

隧道门端墙和挡翼墙、挡土墙的反滤层、泄水孔、施工缝设置应符合设计及《新建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的要求。

隧道门的截、排水设施应与洞门工程同步施工,当端墙顶部水沟置于填土上时,填土必须夯填密实。

隧道门检查梯、隧道名牌、号标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明洞及隧道门的模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模板及支(拱)架应根据结构型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

模板及支(拱)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所浇筑混凝土和砌体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

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模板及支架与脚手架之间不得相互连接。模板接缝必须严密不漏浆。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端、翼墙模板及支(拱)架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100%,非承重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8MPa。

明洞回填应符合以下要求:

明洞回填应在明洞外防水层施做完成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侧墙回填应两侧对称进行,石质地层中岩壁与墙背空隙不大时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挖成台阶状,用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密实。

拱部回填应两侧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0.3m,两侧回填土面的高差不得大于0.5m。回填至与拱顶齐平后,再分层满铺填筑至设计高度。

采用机械回填时,应在人工夯填超过拱顶1.0m以上后进行。

拱背需作粘土隔水层时,隔水层应与边、仰坡搭接平顺、封闭紧密,防止地表水下渗。

隧道洞口段工程包括洞口土石方开挖、边仰坡防护及洞口段衬砌、明洞、洞门与5m左右暗洞即明暗交接处的施工等。结合隧道洞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到施工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减少开挖”的原则,洞口与明洞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及时进行边仰坡及岩面喷锚防护施作并加强对山坡稳定情况的监测、检查,确保施工安全。

具体施工方法分述如下:

首先施工隧道洞顶截水沟,截水沟距坡顶开挖线一般石质不小于5m,土质不小于10m。

(2)洞口边仰坡开挖与防护

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布置,在洞口范围内测量放样边坡控制桩,按照设计坡比分层开挖,分层开挖高度2.0m,采用随开挖随防护。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和对洞口的扰动。

开挖洞口时以尽量减少破坏原有植被和岩体为原则,按设计坡度一次性整修到位,围岩破碎的部位用网喷锚杆加固。洞口场地用装载机辅以推土机整平压实;遇坚硬石质地层人工钻眼小炮爆破。洞口段开挖将充分考虑洞内施工需要,合理布置供风、供水、供电设施、材料存放及加工场地、机械停放场地。

Ⅴ级围岩进洞的隧道在土方挖到开挖轮廓线以外时根据设计施做钢筋混凝土护拱,施工大管棚。

洞口应加强防排水,防止积水长时间浸泡墙脚和隧底,造成边墙围岩失稳。

明洞衬砌采用模板台车,外模采用组合钢模。模板台车就位后,绑扎钢筋,安装外模、堵头板、止水带,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灌筑时两侧对称分层灌筑。混凝土由自动计量拌和站生产,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插入式捣固器捣固密实,拱墙一次灌注。

当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施做防水层,明洞段顶部回填土方按要求采用蛙式打夯机进行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0.3m,两侧回填

的土石面高差不大于0.5m;回填至拱顶后分层满铺填筑,顶层回填材料采用粘土以利于隔水。

洞门及早施做,确保洞口安全。

6.4、洞口施工情况概述

6.4.1进口范围施工情况概述

隧道进口处仰坡顺层,且受甘蔗园1#逆断层影响大。进口所处山坡坡体由于常年开荒,为一片玉米地,有滑坡雨水冲刷的痕迹,地表为坡积土,线路左线前方方向地形陡峭,高差超过15m以上,进洞条件相对较差。

无背斜拉桥灌注桩施工方案6.4.2进口进洞施工措施

明洞部分采用明挖法施工,隧道出口设计为5米的双耳墙明洞,根据设计坡比在开挖边仰坡,按先外后内,从上到下进行开挖,随开挖立即采用喷锚网临时支护,尽量缩短暴露时间,并尽可能避免超挖,以免增大回填数量。施工前应做好洞顶截水天沟防排水措施并错开雨季施工,防止地表水冲刷边坡造成塌坍。

明洞开挖支护后,在明暗交界处架立工字钢架抵紧仰坡面,60~80cm/榀,施工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钢架之间用螺纹钢纵向连接并挂网,喷射砼将钢架包裹,形成半断面的明洞,喷射明洞砼时延伸到仰坡坡面,连成一体。进洞采用大拱脚台阶法施工。

6.4.3洞身施工措施

混凝土路面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正洞各类围岩施工方法和支护见图白腊寨2#正洞施工各类围岩施工方法和辅助措施:

6.4.4不同围岩级别施工方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