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245页).doc4.2.2.8环保卫生设施
在各生产、生活区设废水或污水处理池,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及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严禁将含有污染物质或可见悬浮物质的水随意排放。
4.2.2.9消防设施
按照消防要求某小区水电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办公区、生活区、油库、材料库、机械场、隧道口及其他各主要作业区域内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防火砂等消防器材。
4.2.2.10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见表4.2.2)。
表4.2.2 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
4.2.3临时工程占地
临时工程占地计划见表4.2.3
表4.2.3 临时工程占地计划表
施工用电:沿线主要采用集中供电,施工时从集中供电处上“T”接,并在沿线重要结构物附近设置12座变压站。采用S9系列变压器,以供桥涵工程、明洞及附近路基填料生产场、地基处理、加固防护工程等的施工用电。距离配电站较远的小型桥涵及路基附属施工采用自发电。另外在沿线重要结构物附近配备250KW发电机。变压器位置见表4.3.1。
表4.3.1 变压器位置表
施工用水采用打井取水,在线路左侧沿线铺设一条φ100供水管道,每隔一800m修建一个水井和100m3水池。所有使用水必须经过水质检测并检测合格。
项目部设1个工地试验室和1个测量队,足额配备各种试验测量仪器和设备。详见附表1投入本项目各种试验测量仪器和设备。
京沪高速铁路由于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做好地质情况的核查、路基填料的控制、路基压实标准的控制以及路基填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减小路基工后沉降的重要保证措施。
4.5.2.1核查地质情况
路堤施工时,在进行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前,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进行现场复核,按不同地质情况选用N10轻型动力触探、N63.5重型动力触探、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四种原位测试方法的一种进行现场勘测,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进行地基条件评价;在路堑开挖至路基面标高时,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现场复核,对地质不符地段,根据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判断是否可能存在松软土,对疑为松软土地段进行地基试验,并及时反馈给设计以确定路基、路堑换填厚度和地基处理措施。
4.5.2.2保证填料标准
4.5.2.3压实标准工艺试验
⑴ 选用重型振动压路机为路基填筑的压实机械,过渡段压实配合小型振动压路机和冲击夯,在进行大面积填筑前,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或部位,对不同性质填料分别进行填筑工艺试验,经检验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确定填料含水量、分层摊铺厚度、碾压机械、碾压遍数等施工工艺参数,再进行大面积路基填筑。
⑵ 路基填筑施工严格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施工,严格过程监控和质量检验、记录。
⑶ 填筑时路基两侧各加宽50cm,以保证边坡压实质量。
4.5.2.4路基填筑施工的控制检测
⑴ 地基处理:每种地基施工前,先进行工艺试验,取得工艺参数后,再全面展开施工;充分利用全线CFG桩基试验成果,强化CFG桩基钻孔和灌注混凝土过程监控,杜绝“二次断桩”现象;采用无损检测仪器对CFG桩基进行承载力和完整性检测,保证桩基质量。
⑵ 路基填筑施工:严格填料筛选和检验,保证材质、级配等满足要求;推行样板工程引路、工艺试验先行做法,在取得有关工艺参数后,再大面积施工铺设;填筑采用网格分配摊铺方法,保证填料铺摊均匀、厚度一致;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方法,科学评价压实指标。
⑶沉降观测:在地基、填筑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埋设沉降观测仪器和元器件,建立科学规范的观测系统,做好原始记录,保证观测结果真实、可靠、有效。
⑷沉降评估: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和结果进行评估,就沉降是否稳定、预压时间是否足够、是否可以卸载、是否可以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等做出判断。
⑸基床表层防水层施工:先进行摊铺工艺和渗漏性能试验,取得工艺参数后再大面积施工,保证防水层厚度达标、密实不渗不漏。
4.5.2.5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主要有以下内容:地表变化、路堤基底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观测、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松软土路堤填筑变形监测。沉降观测采用二级水准测量。
⑴ 人工巡回观察地表变化:由有经验的施工人员沿着线路巡回观察路堤外貌的微小变形、微小裂缝及其发展情况;路堤坡脚附近地面的微小隆起和出水现象等。若有以上现象,则考虑缓填或停填。
⑵ 地面沉降及边桩位移观测:采用沉降观测板配合观测桩的方法进行地面沉降及位移观测。
在填筑期间每天进行一次观测,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填筑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监测1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个月监测一次至验交运营。观测后及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进行沉降及位移结果分析。
4.5.2.6沉降板、位移监测桩、边桩的布置
基底沉降监测,每10~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地面沉降量用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路基面沉降监测,每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断面设3个监测点,分别位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松、软土路堤填筑过程中,在两侧坡脚外约2m、10m处设位移观测桩,沿线路走向的间距50m。
按设计要求埋设的沉降板,在路基填筑第一层后即开始埋设。沉降板由沉降板底座、测杆(20mm钢管)和保护测杆的50mmPVC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高于套管上口。路基第一层填料碾压密实后,测量放出沉降板的准确位置,人工挖除板位土层至原地面。沉降板基础底部先铺设中粗砂,人工整平,并用冲击夯夯击密实,然后安设沉降板,沉降板上分层回填路基填料并夯击密实。
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为0.1m),其中埋设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边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直径0.1m),桩长1m(桩尖长0.2m),圆木顶端中心钉设小铁钉。
4.5.2.7检测设施的保护
施工前进行专题培训,对象是参加施工的管理、技术、安质、专业人员、施工人员等,培训内容是关于沉降板、监测桩和边桩的工作原理,配备专人负责保护沉降板、监测桩和边桩。
① 沉降板钢管周围套PVC管,保证沉降板自由沉降。
② 对埋有沉降观测装置周边不能碾压的部位,采用冲击夯进行夯实。
4.5.3桥涵工程测试
4.5.3.1桩基沉降控制检测
在准确探明地质的条件下,采取以下施工措施控制沉降:
⑴ 钻孔桩要支承于可靠的持力层内;
⑵ 钻孔桩成孔采用悬浮力强、比重较小的高性能泥浆,机械排渣和清孔,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检测孔底沉渣厚度及成孔质量;
⑶ 缩短空孔时间,及时灌注桩身混凝土,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
⑷ 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桩。通过载荷试验,检测桩基的承载力与桩基的沉降数据,以取得能满足基础沉降要求的、经济的桩基设计参数。
⑸ 对于置于土层、岩层全风化和强风化层的桩基础,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确定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值,以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4.5.3.2基底沉降观测及评估
⑴ 无砟轨道对桥梁墩台的要求
根据无砟轨道对桥涵的要求,无砟轨道施工完成后,墩台的沉降量不得超过设计及验标要求。
所有桥梁的墩台顶部两侧均预埋N16钢管并套丝,顶端安设M16带帽不锈钢螺杆。测量体系的设置考虑了各个施工阶段和运营期间的测试,以便获取更多的数据,校核测试结果。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控制精度为1mm。架梁前,每周观测一次,架梁后第一个月,每周测量一次;第二、三个月,每2周测量一次;第四、五、六个月,每月测量一次。
根据计算确定,如果预测精度准确,且预测最终残余沉降差小于无砟轨道对桥梁的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5.3.3大体积混凝土
⑴ 进行温度监测,控制内、表温差
以集成温度传感器作为感温元件,合理布设测温点,实行温度连续监测,同步收集数据,全面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状况及温度梯度变化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指导施工,采取水冷等措施,降温过程中控制降温速率、内外温差,达到控制裂缝出现的目的。
对原材料的质量加强检验、控制,所用原材料质量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计量偏差必须控制在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之内。采用自动化电子计量系统计量。加强混凝土拌和物的质量控制,保证拌和物的匀质性、施工的连续性。加强混凝土养护,采取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混凝土表面与空气的温差。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值班制度,责任到人,确保施工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4.6.1内业资料的编制依据
《铁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办法》
《铁路建设项目竣工文件编制移交办法》
铁路建设工程验收评定标准
4.6.2竣工文件管理
竣工文件指在建设项目各阶段形成的如实反映工程质量及实体状况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图纸、音像资料等。
竣工文件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到竣工文件的编制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必须坚持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按施工区段划分,按照谁施工、谁收集整理、谁组卷归档的原则进行,最后由专人负责竣工文件的汇总工作,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各施工区段技术负责人按不同专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内业资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并及时组卷、归档,切实做到内业与外业的同步。
专业资料员在施工中负责督促、检查各区段的内业资料完成情况,重点检查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施工过程中不定期的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培训。
4.6.3竣工文件的组成内容
竣工文件由综合部分和专业部分两大类组成。专业部分有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铁路用地等项目组成。凡未包括或不能包括进去的项目,可收集纳入综合部分。
4.6.4竣工文件的质量要求
齐全完整。应归档的施工资料、图纸全部收齐,各项签字盖章手续齐全,具备法律效力。
内容准确。竣工文件的内容要真实记录和准确反映施工过程和工程竣工时的实际情况,各项记录和数据详实可靠,竣工图纸按变更设计进行了修改,做到图实相符。施工里程更换为竣工后的统一里程,同时采用在图标上标注的形式体现原设计里程。
系统配套。建设项目内各专业内容,单位工程内施工资料、图纸的各项内容应配套完整。
整洁美观。文件材料装订整齐、美观,字迹清晰,字体工整、文面整洁,杜绝用圆珠笔、铅笔、双面蓝色复写纸书写。图纸图幅标准,线条清晰、字体工整、反差良好、折叠规范统一。
4.6.5竣工文件移交
在办理验收交接前,竣工文件由技术质量部负责收集、整理并达到档案验收标准,经初验工作组审查通过后交京沪高速铁路指挥部审核。
优先安排明洞、桥梁基础及各种临时设施的施工,本着分段及时为后序工作创造作业面,各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安排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协调的原则施工。施工顺序为:征地拆迁→场地清理→测量放样→现场核对→开工报告→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检签证→试验检测→质量评定→工程验收→土地复耕→工程保修。
根据总工期安排和工序衔接要求,分重点拟定征地拆迁计划并及时实施落实。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做好地界测量、地界区域调查、记录等工作。
4.7.3测量放线及现场核对
施工范围的建筑物等拆迁并清理后,立即按照设计对线路中线、边线及交叉构筑物、明洞进出口位置、挡护工程位置等进行测量放样。将设计与现场进行核对,如果发现设计与实地不协调、不一致、不对应及时、全面、系统地汇总并与设计、监理进行沟通解决。
4.7.4工程开工、实施、签证、检测
在工程测量放线并经现场核对无误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把材料关、工序关、检查关。不合格或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得进入现场。上道工序不合格或未经检查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在每道工序检查合格后及时进行签证。混凝土工程施工结束并达到龄期要求后,对其外观、尺寸、强度等进行检测,如不合格及时进行处理。
4.7.5质量评定及工程验收
在每个工程结束后及时对各种检验批、记录表进行整理,按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评定。工程的验收要根据工程的完成情况分单位、分段落进行。
4.7.6土地复耕、工程保修
每个段落的工程结束后及时对需恢复的临时用地进行复耕,对取弃土场进行植物防护抹灰水泥砂浆施工工艺标准.docx,完成此项工作且主体工程交验后进入工程保修期。
5一般工程的施工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要点、工艺要求
沿线路基累计长度2.24公里,主要工程量为:挖方254901方(施工方);填方137943方(施工方);级配碎石28378方;浆砌片石13131方;混凝土10701方;CFG桩14197米。
全段范围内存在大量不良地质,不良地质主要有岩溶路基及软土地基。
为保证路基地面排水顺畅,路基两侧设置了侧沟、天沟、截水沟、排水沟等地面排水系统。
路基地基处理类型有挖除换填、岩溶注浆、CFG桩,其中岩溶注浆是主要的路基基底处理形式。
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形式有浆砌护坡、拱形骨架、预应力锚索、锚索框架梁、挡土墙、桩板墙、抗滑桩以及土工格栅、喷混植生、喷播植草等。
JBT 13786.1-2020 土方机械 振荡压路机 第1部分:技术条件.pdf5.1.2.1总体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