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7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主要设置于山岭重丘区、下坡、临近村庄路段,根据设置位置不同,可多次重复设置,设置时与行车方向垂直。提示驾驶员按车道行驶和必须减速行驶,避免驾驶员疲劳驾驶,并达到强制减速的目的,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其作用有:

① 防滑:在弯道上可起到防止侧滑的作用,在下雨时,也保证标线与路面磨擦力一样。

② 雨夜反光:在下雨的黑夜里,振动双黄线和振动边缘线,仍然反光,可保证正常行驶,而普通标线则做不到这一点。

马洪至南岭段设计占用土地133.79亩,其中老路86.83亩,水田13.72亩,山地16.8亩, 橘子园0.52亩,菜地1.01亩,荒地14.22亩,水塘0.15亩,宅基地0.54亩。 本段拆迁建筑物132平方米,围墙56米;拆迁电杆20根、电力线1742米,光缆1596米。库陂至马洪段设计占用土地149.04亩,其中老路82.87亩,水田6.25亩,山地41.74亩, 橘子园3.45亩,荒地13.32亩,水塘0.91亩,宅基地0.5亩。 本段拆迁建筑物102平方米,围墙20米;拆迁电杆2根、电力线140米。

(1)、施工期间注意保护好沿线GPS点、导线点和水准点JTG_T_B06-02-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pdf,路基范围内的控制点应引至路基外安全位置加以保护。

(2)、施工前,应对沿线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桩)进行复测,对照设计文件现场核实,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才可进行施工放样,施工放样时,原则上要求在GPS点上和导线点上放出,当不得已采用支点时,支点数不得超过1~2个,并应校核转点的精度,以保证所放桩位的准确。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经常检校施工线位,分段施工时应相互校核。

2.1.2.2横断面、路基、路面设计

1、本项目改造前公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为20cm,路面宽4.5m,公路等级是四级。改造后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为6.5m,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为:行车道宽6.5m+土路肩宽2×0.5m=7.5m。

2、路拱坡度:行车道为2%,土路肩为3%。

3、加宽:本次设计道路采用第1类加宽。

1、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350米时,均设置超高。

2、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行车道中心线旋转;

3、路基设计标高:未设超高和未设加宽状态下行车道中心线标高。

2.2加宽:本次设计道路采用第1类加宽。

二、一般路基设计依据、原则

2.1设计遵循标准、规范

2.2一般路基设计原则

1、设计时,遵循部颁或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或规范所确定的原则,并以路线地质报告、路基土工试验成果资料为设计依据。

2、公路用地宽度界限为边沟或排水沟外1m,高填深挖路段,为保证路基稳定,应根据计算确定用地范围。

3、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后确定:①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②满足桥下泄洪及通道内过车过人的高度要求;③满足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及排水要求。

4、路堤边坡坡率一般为1:1.5,坡脚外设1m宽护坡道,可实施种植绿化。

7、挖方路基的路堑边坡坡率根据工程地质勘探数据,按土的密实程度、岩石种类、风化程度和边坡高度等分段确定,一般采用较缓坡率。

8、路堑设置宽1m碎落台,边坡坡率采用1:1。

9、沿河路段,应结合水文条件,考虑水流冲刷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路基设计高程应不低于设计水位加浪高,并增加0.5~1.0m的安全高度。

2.3、新旧路基衔接处理

新旧路基横向衔接处,填方低于1.5m时,直接挖除原老路土路肩后与拓宽部分填土一起回填压实,填方高于1.5m时,需先清除原坡面表土再开挖台阶,台阶宽1.0m。

2.4、不良地质地段处理及特殊路基设计

1、不良地质及特殊路基概况

沿池塘路段,需先围堰、排水疏干,清除塘底淤泥,再换填未筛分碎石至原地面线。

水田路段,在填筑前,应进行开沟、拦截引排地表水,疏干和晾晒后进行填前压实及路堤填筑,引排地表水困难地段,需增设纵、横向盲沟,将水引致积水坑后在集中排除,确保有良好的路基施工现场。

2.5、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1、路基防护工程设计原则

以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为前提,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和边坡高度,采取直接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办法: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路基边坡上,一般采用种草、铺草皮或先砌筑框格再植草、铺草皮等防护措施;受水浸淹或冲刷的路堤边坡一般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2.6、节约用地的措施

原则:土石方调配时,以挖作填,尽量不出现弃方。取土场选择时,除遵循就近原则,并且结合考虑运输条件对环境影响等因素,取土后返田造地,并进行绿化和环保设计。为了节约用地,尤其是少占良田好地,在选线和线形技术指标运用上多作优化。

路面设计本着技术先进、合理取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并根据公路使用要求及沿线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施工条件、材料来源,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路面技术经济综合设计。

依据现行部颁有关规程、规范以及新余市有关相同等级公路路面设计与施工的经验进行,主要依据有:

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设计轴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8年。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下,不产生疲劳断裂作为设计标准,并以最重轴载和最大温度作用下,不产生极限断裂作为验算标准。

考虑本段重车较少,设计路面行车道宽度6.5m,路面结构组成如下:

H<0cm,将原路面挖除,挖除老路基土方,改造路面结构形式如下:

6cm沥青混凝土面层+1cm封层+16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18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15cm未筛分碎石调平层。

1)0≤H<40cm,将原路面挖除,挖除老路基土方,改造路面结构形式如下:

6cm沥青混凝土面层+1cm封层+16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18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20cm未筛分碎石调平层。

2)40cm≤H<55cm,原路面碎石化,改造路面结构形式如下:

3)55cm≤H<105cm,原路面碎石化,改造路面结构形式如下:

6cm沥青混凝土面层+1cm封层+16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18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未筛分碎石调平层(厚度≥15)。

H≥105,填土后压实土基,改造路面结构形式如下:

6cm沥青混凝土面层+1cm封层+16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18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15cm未筛分碎石调平层。

3.3.3、交工验收弯沉值 :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9.2(0.01mm)

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45.1(0.01mm)

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78.6(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00(0.01mm)(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规范”公式计算)

四、路面结构各层材料及要求

4.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可选择32.5或42.5级水泥。一般情况下,宜选择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要求水泥的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宜在6h以上,以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禁止采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除采用合格的袋装水泥外,为了节约成本,也可采用散装水泥,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水泥的出炉时间,一般要停放7天,确保水泥的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其次散装水泥的温度不能超过50℃,否则,应进行降温后使用。

凡是饮用的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混合料组成设计与技术要求

4.2级配碎石加宽垫层

粗集料应采用耐久、坚硬的岩石轧制而成,细集料宜采用洁净、干燥的石屑。

2、水:凡是饮用的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级配碎石底基层.

混合料组成设计与技术要求:

级配碎石应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压实度应>96%。

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按全面规划、合埋布局、重视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充分利用当地筑路材料、与当地自然水系、排灌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同时结合桥涵和路面超高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设置公路排水系统。

5.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

1)根据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视环保,防止水害。

2)综合桥涵等排水设置布置等情况,自成系统,形成全线完善的排水网络。

3)排水设施须作防水冲刷加固处理,加固材料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选取。

沿线挖方路段均设置0.5m×0.5m(坡率为4:1)的M7.5浆砌片石边沟,填方路段设置0.5m×0.5m(坡率为1:1)M7.5浆砌片石排水沟。

路基排水采用边沟、排水沟等型式,并与沿线涵洞、桥涵等构造物综合考虑,以形成完整的路基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边坡稳定;各种不同型式的水沟变换处,采取渐变顺接,渐变长度不得小于10m。详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

一般路段路面设置2%路拱横坡,路面水由路拱横坡向两侧自然分散排除,并通过路基边坡、边坡流水槽、护坡道导流槽流入路基排水沟。

6.1、路面碎石化的技术条件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需满足下表条件:

进行碎石化的技术可行性关键因素表

6.2、路面碎石化前的处理

1、路面碎石化施工前,应先移除所有将破碎的混凝土板块上存在的沥青罩面层和部分沥青表面修补材料,以免影响碎石化质量。

2、路面碎石化施工前应设置或修复排水系统,保证完善的排水设施,在路面碎石化施工前两周应使排水系统投入正常运行。

3、在路面破碎之前应对出现严重病害的软弱路段进行修复处理:

(1)清除混凝土路面;

(2)开挖基层或路基至稳定层;

(3)换填3.5%水泥稳定碎石或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料,顶面高程与破碎混凝土板底相同;

(4)回填料应进行适当的摊铺和压实,最小尺寸应不小于全车道宽和1.2m长,以保证压实效果。

4、施工前应对路段上现有构造物和管线进行标记和保护:

(1)埋深在1m以上的构造物(或管线)不易因路面碎石化受到破坏,可以正常破碎;埋深在0.5~1m的构造物(或管线)可能因路面碎石化而受到一定影响,可以降低锤头高度进行轻度打裂;埋深不足0.5m的构造物(或管线)以及桥涵等,应禁止破碎,避让范围为结构物端线外侧3m以内的所有区域。

(2)距路肩10m以外的建筑物不宜因路面碎石化受到破坏,可以正常破碎;对于路肩外5~10m范围存在建造物的路段,施工时应降低锤头高度对路面进行轻度裂;对于路肩外5m以内存在建筑物的路段,应禁止破碎。

(3)对于不同埋深的构筑物、地下管线、房屋等,应采用不同标志的红色油漆标注清楚,用以区别破坏,保证安全。

5、在有代表性路段设置高程控制点,以便在施工中监测高程的变化,指导施工。

6.3、路面碎石化施工

(1)在路面碎石化施工正式开始之前,应根据路况调查资料,在有代表性的路段选择至少长50m、宽4m(或一个车道)的路面作为试验段。根据经验一般取落锤高度为1.1~1.2mDB14/T 2368-2021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渠道接口规范.pdf,落锤间距为10cm,逐级调整破碎参数对路面进行破碎,目测破碎效果,当碎石化后的路表参数对路面进行碎石化的效果能满足规定要求,记录此时采用的破碎参数。

(2)为了确保路面被破碎成规定的尺寸,在试验区内随机选取2个独立的位置开挖1m2的试坑,试坑的选择应避开有横向接缝或工作缝的位置。试坑开挖至基层,以在全深度范围内检查碎石化后的颗粒是否在规定的颗粒范围内。如果破碎的混凝土路面颗粒没有达到要求,那么设备控制参数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并相应增加试验区,循环上一过程,直至要求得到满足,并记录符合要求的MHB碎石化参数备查。在正常碎石化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路面实际状况对破碎参数不断作出微小的调整。当需要对参数作出较大调整时,则应通知监理工程师。

(1)一般情况下,MHB应先破碎路面两侧的车道,然后破碎中部的行车道。在破碎路肩时应适当降低外侧锤头高度,减少落锤间距,既保证破碎效果,又不至于破碎功过大而造成碎石化过度。

(2)两幅破碎一般要保证10cm左右的搭接破碎宽度。

(3)机械施工过程中要灵活调整行进速度、落锤高度、频率等,尽量达到破碎均匀,初始参数可参照下表:

在一些少见的路段(如岩石基层或混凝土基层路段),应采用打裂等其他手段进行混凝土路面的预裂,确保碎石化后达到预期效果。预裂后,根据情况进行试验段施工,重新确定碎石化破碎的施工参数。

4、对于碎石化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部分软弱基层或路基,应进行修复处理。

路面碎石化后表面凹处在10cm×10cm以内,在压实前应用密级配碎石回填;10cm×10cm以上的应利用水泥稳定碎石找平,以保证加铺沥青面层的平整度。

某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6、原有填缝料及外露钢筋清除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