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小学工程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基础垫层底标高土质情况
400×800工型围护桩
DBJ04/T 436-2022标准下载Ø850和Ø750水泥搅拌桩
Ø750和Ø650水泥搅拌桩
第四章围护结构设计概况
4.1基坑围护设计方案
(1)定在一层地下室(深坑)处采用三轴强力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植入予应力钢筋混凝土工字形围护桩形成围护桩墙结合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围护方案;在半地下室(浅坑)处采用三轴强力水泥搅拌桩帷幕结合锚杆(水泥搅拌锚管桩)形成复合土钉墙或重力式挡墙支护方案
(2)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土性均为渗透性很差的深厚软土层,开挖中利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明泵降排水。
(3)围护设计考虑坑边堆载15Ka,开挖地下室施工围护阶段,距坑边7m范围内应尽量不堆载,尤其不允许重车在坑边行走。
(4)若开挖深度有变动或地质状况与勘察报告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方。各围护区段做法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由设计出联系单进行调整。
(5)基坑围护结构定位应参照地下室地板结构平面图,以围护坡角距底板承台外≥400,压顶梁外边距地下室外墙≥700为准进行放样。
(2)工字形桩筋与围囹梁连接参见施工图。
4.4、水泥搅拌锚管桩
(1)深坑水泥搅拌锚管桩直径200,钢管采用Φ48*3.5、浅坑水泥搅拌锚管桩直径150,钢管采用Φ48*3.0。采用新开发工艺和专业设备成桩。水泥搅拌土中水泥掺量每米20公斤,水灰比0.55。水泥搅拌锚管桩施工时,转速不得小于15r/min,推进速度不得大于0.7m/min。
(2)水泥搅拌锚管桩与工字形围护桩压顶梁连接采用焊接锚筋,锚入压顶梁内500;水泥搅拌锚管桩与工字形围护桩身采用统长Φ25钢筋焊接短卡筋连接,焊接卡筋应双面满焊;工字形围护桩面应清理干净,凿除浮泥等。并施加一定应力确保围囹钢筋与工字型围护桩表面紧密贴紧。
(3)水泥搅拌锚管桩应进行抗拔试验,试验不小于两组,每组三根,综合考虑水泥搅拌锚管桩入土层情况,设计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6.5KN/m.
(1) 压顶梁采用钢筋混凝土C30现浇,压顶梁施工时应先对围护桩顶进行清理,然后铺设碎石及砼垫层。
(2)压顶梁内箍钢筋采用封闭形式,并做135°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植。
(3)压顶梁应保证平直度,纵向配筋应按受拉筋要求焊接,钢筋锚固长度35d。
(4)作为临时支护的水泥搅拌桩顶面浇注C30钢筋混凝土压顶面板,配筋及尺寸参见围护图(允许用喷射混凝土浇筑)。
(1)支撑梁下部采用600预制厚壁管桩,上部采用井字钢构架,钢构架钢为Q235钢,焊条为E43,缀角与角钢的焊接采用围焊,焊缝高度大于8MM,井型钢架角钢街头采用剖口溶透焊,接头错开600MM,钢构架顶部深入钢架混凝土水平支撑内》200MM,严格按图纸施工。
(2)支撑梁采用静压或振动进入设计标高,压桩中采用送桩钢管穿过钢构柱直接作用在管桩顶部,支撑梁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桩位、垂直度和桩顶标高,桩位水平位移不得大于50MM,竖向垂直偏差不得大于0.5%,桩顶标高误差控制在100MM之内。
(1)本工程因基坑开挖土性均为透水性较差的粘土层,因此不采用井点或深井降水。
(2)基坑开挖中若水量较大时,可挖若干集水坑采用明泵降排水,集水坑数量及分布由现场视挖土情况决定。
(3)基坑底排水根据水量若干集水井,并沿基坑边缘设排水盲沟将水汇入集水井用明泵排除,集水井数量由现场决定。
(4)沿基坑一周设截水地沟,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
4.8.基坑围护及开挖施工顺序
(1)沿基坑一周先进行场地平整,打设三轴强力水泥搅拌桩至止水帷幕后紧跟植入工字形围护桩。
(4)待以上支护结构达强度后向下分层开挖至坑底,开挖中严格按锚杆支护要求进行分层分段并及时施工锚杆(水泥搅拌锚管桩)。
(5)开挖各承台、电梯井及地梁基槽,及时进行坑中坑围护后,施工砖模、绑扎钢筋、浇筑基础底板。
(1)、监测内容及要求
1)开挖前,应对周围环境作一次全面调查,纪录观测数据初始值,基坑开挖期间,一般情况下每天观察一次,如遇位移、沉降及其变化速率较大或接近预警值时,则应增加监测频次,至少每日上午八时、下午四时各测一次。地下室底板浇筑完成后,可酌情逐渐减少观察次数。2)各项监测的零点均应在第一层土方开挖前测试,各项监测项目的数量、布置详见施工图。
水平位移:连续3日位移达到3mm,或累计位移达30mm。
水位变化:变化幅度500mm/天,累计3000mm。
(2)、施工现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堵漏设备和材料.
(3)、如开挖过程中监测结果反映出现异常情况,应采取如下措施:
1)如出现基坑变形速率持续增大,可采取立即回填袋装砂土、坑后卸载,补打水泥搅拌桩锚管桩或被动土加固等措施。
2)如出现渗漏险情,应及时采取坑内堵漏、导管引水,必要时采取坑后压密注浆。
3)立即通知各有关单位研究对策。
第五章施工组织管理体系
图5—1—1项目管理机构图
5.2安全文明管理机构图
图5—2—1安全文明管理机构图
5.3施工质量管理机构图
图5—3—1施工质量管理机构图
⑴主持策划项目组织机构,协调、安排项目部各类生产要素,保证提供项目部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资源;策划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完善和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⑵主持确立项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质量管理职责,并组织考核,保证目标实现。
⑶确保依据项目质量管理程序进行施工和过程控制。
⑷组织竣工验收,安排、组织移交事宜。
⑸按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确立培训方针,监督落实。
⑴协助项目经理主持日常管理工作。
⑵负责质量体系采购和需方提供产品控制相关工作。
⑶协助项目经理,具体负责施工控制工作。
⑷落实对项目竣工验收前产品保护和移交后服务工作。
⑸协助落实组织竣工验收手续,并安排组织移交事宜。
⑵组织贯彻落实国家、行业的有关工程技术与质量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⑶参加施工方案的讨论和审定,负责施工方案和工艺标准的确定。
⑷主持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⑸组织编制、审核、落实项目质量保证计划;
⑹负责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监督、组织项目质量检查工作,落实不合格品整改工作。
⑺协助项目施工设备和设施的选用,保证项目质量能力的最大发挥。
⑻按项目施工要求,编制项目技术标准、验收规范目录,保证有效性,确保工程符合规范要求。
⑼负责项目质量记录按质量计划要求实施。
⑽制定水泥、水泥土试块、砼试块、钢筋原材料等检测试计划,并组织落实。
⑾负责统计技术在项目的应用,包括统计技术的确定和实施
⑿主持项目重大技术问题的攻关,组织QC小组活动,包括选题和活动按PDCA循环展开。
5.5项目部质量管理制度
5.5.1.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制度
1)我方在收到设计图纸后,组织各部门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图纸领会设计意图,负责将图纸中的疑点与问题汇总后,与业主联系,约定设计交底日期。
2)设计交底会议纪要与其它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5.5.2.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制度
1)设计方要求修改图纸时,应予以积级配合。
2)在施工时,发现图纸有错误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业主、设计单位。
5.5.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批、执行制度
1)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计划进度表、材料设备分析、工料分析,最终装订成册。
2)施工组织设计送交主任工程师审核、签证,然后经总工程师审批,总工程师审批签证的施工组织设计最终报业主审批认可,作为指导现场施工的依据。
3)实际施工中严格按照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不得擅自修改,若必须进行技术调整,必须重新编制修改方案审批,程序同上。
5.5.4.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1)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的原始记录和资料,按建设工程有关规定,制定各类分册统一表格填写汇总。
2)每天记录好施工时发生的工作量、人工、机械使用、施工部位、材料设备进出场、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天气情况等内容。
3)竣工前到有关部门咨询并及时请档案专职人员对竣工资料进行检查。
1)技术复核、隐蔽工程验收由项目部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详细的计划,明确复核验收的部位、内容、复核验收人员。
2)技术复核按以下流程实施:项目部技术员负责技术复核工作的自检及填单,项目工程师负责技术复核的复验和核验意见签证。
3)隐蔽工程验收按以下流程实施:项目部质量员负责自检并开列隐蔽工程验收单,项目工程师负责复验意见签证并交业主代表复验签证。
4)作好技术交底工作,由项目部项目工程师负责将各分项工程和施工工艺向班组作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包括施工方法、操作要领、质量要求、验收标准等。
5)验收不合格立即整改,在复验合格前不得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6)对工程施工的难点,由项目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和班组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策划、试验、实施,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7)项目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要求组织施工生产,保证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8)对技术文件、技术资料、技术档案、技术标准和技术情报等做好管理工作。
6.1.1充分考虑总施工进度节点的要求以及满足施工需要等因素,在进行施工场地内临设、施工道路、材料堆场的规划、大型施工机械的布置、施工部署、施工方法的确定时,将以提高施工进度,并且积极配合招标方、设计单位等参建单位为原则,同时做到合理、经济、安全且利于文明施工管理,以此进行施工场地的总体合理规划。
6.1.2为合理组织施工流程,缩短工期,为后序施工提供操作面,拟将整个工程划分为若干个验收段,分别组织结构验收工作。
6.1.3我们将按照“分区施工,统筹管理”的原则安排施工流程。在围护施工阶段对整个工程进行合理分区,各分区交错、流水施工。在各个划定的施工区域内再划分若干个小单元,确保“限时”施工的实现,以完全达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目的,也达到材料、设备、劳动力均衡使用的目的。
6.2.1总体施工顺序:由于本基坑围护与桩基工程交叉施工,先进行深基坑与浅基坑交界处工程桩施工,而后对该部位进行围护桩施工,工程桩桩机到基坑西侧施工。合理安排两台桩机的施工场地,防治两者间碰头。围护施工时必须和桩基、围护单位协调,合理安排施工流程,防止桩基施工挤土效应对围护桩造成影响,坚决杜绝围护施工对桩基工程施工产生不利影响。
6.2.2本次基坑围护总体施工部署:依次沿着地下室外边线顺时针施工。
基坑施工部署:施工准备→测量定位/复核→围护桩SMW工法施工→土方开挖→水泥搅拌锚管桩施工→围护压顶梁施工→土方开挖→混凝土支撑施工→混凝土支撑养护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分层分块开挖土方→浇筑混凝土垫层→地下室基础、换撑带施工→支撑梁清除→地下室外墙施工。
⑴由于本工程拟采用大型设备进场施工,故对场地要求比较高,施工前须平整场地,修筑必要的施工便道,以满足施工要求。
如有影响施工作业的地上、地下障碍物须在施工前予以清除,并及时平整处理。
为保证施工机械正常运行,快速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保证施工进度,施工用电、照明布置如下:
a、主电缆采用120方电缆,由指定的临变电箱引出,沿道路边电缆沟布置,埋地铺设时埋深不小于500mm,上下各铺50mm厚的细砂,并在上面作醒目标记。若用电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则安排发电机提供用电。
b、供电支路采用70方电缆,沿线每50m设一个分配电箱,即各施工用电设备及大型机械设专用电箱。
c、办公区设置专用电箱,在打桩区域内设置足够照明设备。
d、根据甲方文件,本项目甲方提供最大用电量为600KW,如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我司将安排发电机进场以满足施工要求。
e、现场供水采用φ50镀锌水管作为干管,支管采用φ25镀锌水管,沿围墙设置,办公区及各作业区分别引出用水支管,并设专用水龙头。
6.3.2施工临时围墙、大门及道路
(1)本工程四周临时围墙由按建筑红线位置搭建完成。职工住宅区和施工区之间设隔离围墙一道。
(2)主出入口在工程南侧,用作设备进出场及材料运输。大门采用本公司统一式样,并在大门处设置门卫,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必须穿制服、带袖章;建立值班制度;实行人员出入登记和门卫人员交接班制度,并对外来办事人员发放安全帽;门卫制度标牌上墙。门卫室旁边明显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导向图。
(3)临时施工道路做好干线的混凝土路面。其余支线依据有利于施工的原则某水库灌区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不同施工阶段分别布置。
(4)施工场地东南侧搭建临时办公室及职工宿舍(实行标准化管理)。
(5)临时办公室及职工宿舍附近配有卫生设施及临时仓库。
(6)施工场地入口处设置设洗车槽、沉淀池、进出大门。
(7)临时道路的铺设依照有利于施工及经济的原则,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可分别布置。
6.3.3现场排水措施
(1)围护施工过程中,设置好现场排水明沟,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水等流入明沟内,统一排入市政污水管。
(2)我司根据需要另在场地内设若干条排水网沟作排水用DL/T 5181-2017标准下载,排水网沟尺寸300×300,并定期清理排水沟淤泥,确保施工现场排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