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平湖市某道路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压路机碾压速度控制:km/h
开始碾压的温度,石油沥青混合料应为110℃,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 70℃。初压时,用6~8吨双轮压路机或6~10吨振动压路机(关闭振动装 置静压)压2遍,碾压时压路机自路边向路中,三轮式压路机每次重叠 宜为后轮宽1/2,双轮式压路机每次重叠为30cm,不得在新铺沥青混合 料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或突然刹车和从碾压完毕的路段进出。 初压后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予以修整。 2 复压时用10~12吨三轮压路机,10吨振动压路机或相应的轮胎压路 机进行。宜碾压4~6遍至移定和无显著轮迹。终压时用6~8吨双压路机 碾压或用6~10吨振动压路机(静压)碾压2~4遍。 1 碾压后的路面的未冷却前,压路机或其他车辆不得在路上停放,并 防止矿料、杂物、油料等下落在新铺的路面上。
(1)平侧石均采用预制,由业主及监理认可的专业厂家购买,现场 进行成品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尺寸、平整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出现 气孔、露石、脱皮、缺角、少棱等缺陷的产品,严禁进入现场。 (2)在三渣基层完成后,派专职工人开始平侧石安装,安装前要准 确放样,定出其安装边线和标高。 (3)平侧石下设2cm厚M10砂浆。平侧石安砌时砂浆要饱满,侧 石安砌应做到线段直顺、曲线圆滑;顶面平整无错牙,勾缝饱满严密, 整洁坚实,结合牢固。 (4)侧石间的缝宽要一致,可用1mm的木条控制,勾缝深度为 5mm,接缝灌浆要饱满嵌实,并要立即清理其表面。 2 (5)进场后,项目部要详细统计各种规格的数量。道路交叉口圈弧 段实施时要确保线型圆滑、流畅、美观。 (6)安装后的平侧石在测量复核无误后,即可进行侧石背的细石砼 浇筑,以固定其位置 (7)雨水口处的平侧石安放,要与雨水口施工配合,做到安放牢 固,位置准确。
按道路设计边线及支管位置,定出雨水口中心线桩使雨水口长边必 须重合道路边线(弯道部分除外)。按雨水口中心线桩,挖槽注意留有 足够肥槽,如核对雨水口位置有误差时以支管为准,平行于路边修正位 置,并挖至设计深度。槽底要仔细夯实,排水浇注混凝土基础,槽底为 松软土时应夯筑3:7灰土基础,然后砌筑井墙。
单昆雨水口尺寸510mm×390mm,检查并每砌高30cm应将墙外沟 槽及时回填夯实,支管与并壁处应满卧砂浆,抹面平整光滑。并砌筑严 格按规范要求施工,井底抹出向雨水支管集水的泛水坡,铸铁盖板施工 时,按设计线型、标高定位放样铺设,
为确保人行道的质量,人行道土路基压实度三渣基层必须符合设计 及规范要求实施,局部软土地基需换填土或相应处理方案。 人行道板铺贴前基层高层进行测设,对到场道块进行分检,道板要 求颜色一致,无缺棱掉角裂缝现象。先对基层洒水湿润再刮浆,铺贴时 要挂线分段,道板要轻拿轻放,用橡皮锤敲实,不得损坏砖边角,铺好 后应检查平整度,发现翘角,与相邻板不平等现象应立即修正,最后用 干砂掺1/10水泥(按体积)拌合均匀将缝填满并保持道块面清洁。 人行道板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浆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人行 道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按顺,不得有积水现象。人行道板纵向、横向顺 直,圆弧段按弧线铺设,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3)技术准备 大规模施工前,应先试钻,以确定搅拌机的灰浆泵输送量、灰浆输 送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钻杆提升速度等施工工艺参数,并根据 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搅拌桩的配合比。 制定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有针对性地明确施工方法、施工顺 序、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措施,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2)、施工工艺 (1)搅拌机就位后,检查钻杆垂直度,合格后开启搅拌机电机,预 搅切土下沉。 (2)搅拌轴下沉至设计深度后,即开始以0.45~0.8m/min速度提钻 喷浆。浆液要求在提钻前制备好并放入灰浆集料斗中,用灰浆泵将水泥 浆压入土中,由搅拌叶把水泥浆与土搅拌均匀。 (3)喷浆搅拌至设计桩顶深度时,再次下沉复搅,使土与浆液充分 拌合,要求复喷深度不小于2m。 (4)往复一次后,搅拌轴提升出地面,即结束一根桩的施工,注入 适量清水清洗管路,防止管路堵塞,后平移桩机,开始施工下一桩位。 7? 3)、施工成桩参数 YXS 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经验,成桩参数如下; 水泥渗入量:14% 水灰比:0.5 钻杆提升速度:0.45~0.8m/min 注浆流量:25~50L/min 注浆压力:0.3~0.5Mpa
4)、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中水泥要严格按配合比渗入,水泥浆不得离析,不得停置 超过2小时,泵送必须连续均匀。 (2)施工中要保证钻机平台的平整度和钻杆的垂直度,成桩时要控 制钻杆提升速度,要连续均匀,保证搅拌均匀。 (3)桩机下钻时,不宜冲水,当遇到较硬土层时下钻过慢,方可适 量冲水,但要考虑到冲水成桩对桩的质量影响, 5)、质量控制 (1)搅拌桩垂直度不超过15%,桩位偏差不大于10cm。 1 (2)成桩7天时,做成桩质量检测:取桩身的加固土样,观察搅拌 均匀程度,并轻击桩身,用对比法判断桩身强度,要求检验桩的数量不 少于已完成桩数的2%。 (3)对已达到龄期的(不得少于14天)要求桩,按要求进行桩身 强度、复合地基及单桩承载力试验:6.5m水泥搅拌桩的单桩承载力 100KN,水泥土90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45Mpa;5m水泥搅拌桩的单桩承 1 载力90KN,水泥土90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36Mpa。 ?+ (4)对不合格的桩、地基,根据其位置、数量等具体情况,分别采 YXS 取补桩或加强邻桩等措施。 8.3地基处理要点和措施: (1)严格施工顺序:无论采取何种处理方式,首先都应是开沟排水 (沟深、沟宽符合设计要求),再清基、整平、填筑。并保证材料质 量,专业队伍施工,质量措施有力。 (2)材料质量:所有被用于地基处理的材料,都必须按设计和规范
要求的质量指标采购、堆放,严禁遭到污染,或使用过期产品。 (3)路基填筑要点: 严格控制填料粒径和分层厚度,动态控制填筑速率,尽早预压,及 时补方,排水通畅、防护适时。 (4)填料粒径要严格控制,小工作必须在料场进行,填筑时不能污 染护坡道外的砂砾排水层,填筑宽度应按设计的施工坡率控制。摊铺时 拉线控制摊铺厚度,拉线定位要经常自检。 (5)排水与防护: 软基处理路段的排水极为重要性,边沟不沟通,排水不畅或沟中积 水都会影响软基处理效果,将此作为自检重点。由于软基沉降有一个过 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边坡和桥头锥坡防护应在地基沉静降基本稳定 后进行,避免由于沉降而使防护层变形、破坏或影响美观。 (6)对于地基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必须做到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对于地基处理一定要到位(包括深度、横向宽度),填筑时要从低往 高处分层摊铺碾压。 对于填挖交界处,填挖台阶搭接极为重要,填挖处不能采用等粒径 2 或大粒径的填料,碾压必须密实无拼痕;对于过河塘路段,河塘里的基 底处理要稳固,采用透水性良好材料填筑,基底应在围堰排除积水后再 作处理。 对于位于软弱地段的沿河路段,是最有可能路基失稳的路段。因 此,对于这引起路段,除作常规的沉降稳定观测外,还应增加观测断面 (每50m设一个断面),并且要以稳定观测为重点,稳定观测必须要在工 程峻工才能结束。
(7)对于地面以上路堤部分的填筑,其材料粒径、分层厚度应严格 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由于填料中个别粒径过大,或普遍偏大,或 局部粗细不匀造成路堤强度不均匀或填料孔率过大,通车在车辆荷载作 用下使堤内部大粒径颗粒重新分布而致局部沉陷引起路面不均匀沉降。 因此,填料粒径必须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DB15T 353.11-2020标准下载,路槽底面以下80cm范围 内严禁有超大粒径的大石块存在
(1)进入雨季施工,应集中机具、 劳力。对土质状况较差的基坑, 应根据工程总体进度,作适当调整,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2)定期检查排水系统,并随时通或加围。另外还应准备应急发电 设备及备用排水设施。 (3)边沟、集水坑等排水设施,如阻塞、溢满,应即挑通放水,以 防连日阴雨积水倒流。 (4)保证现场运输道路畅通,必要时加高便道路基。对横跨沟槽的 便桥进行加固,钉防滑条。 1 (5)开挖基坑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 1N 设支撑,施工时应加强对边坡和支撑的检查。 (6)机电设备的电闸箱要采取防雨、防潮等措施,并应安装接地保 护装置。 (7)对怕雨淋的原材料及半成品要采取防雨措施,放入室内或用油 布遮盖,要垫高码放并通风良好。 (8)混凝土开盘前根据砂、石含水率高速施工配合比,适当减少加
水量,大体积砼施工应采用综合措施如掺外加剂。控制水泥单方用量, 选择合理砂率加强水泥养护等到。 (9)保持便道清洁,防止泥浆溢出,以免机动车把泥土带到周围近 路上。
(1)开挖冻土,可采用机械或人工刨除表面冻层。挖到设计标高立 即碾压成型。如当日达不到设计标高,下班前应将操作面刨松或覆盖, 防止冻结。 (2)每日开工时,应先开挖向阳处 气温回升后再开挖背阴处。开 挖遇水应做临时排水沟及时排水。 (3)回填基坑前应先清除地面积雪、冰块,并根据工程需要及设计 要求,决定是否刨出冻层,再水平分层填土压实。 (4)填方上层应用未冻易透水的好土,每层虚厚须较常温施工规定 ? 的标准小20%~25% (5)运输机械和行驶道路均应采取防滑措施,对机械、排水等重要 机械设备应采取保温或防冻措施。 A? (6)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混凝土结构工程 1人 应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并及时采取气温突然下降的防冻措施。 (7)混凝土冬季施工,对原材料的加热、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应 进行冬季施工计算,并按此施工。 (8)模板和保温层的拆除时间,应使混凝土冷却到5C后,砼与外 界温差小于20℃时进行,拆模后仍需采取临时覆盖养护措施。